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9 毫秒
1.
何维明 《植物生态学报》2009,33(5):1014-1014
如今人类的生存环境正迅速恶化,可持续发展需求日益迫切.在这双重因素的驱动下,生态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经历了史无前例的研究目标和方法的变革与飞跃--将理论与应用生态学紧密结合,更加关注实际环境问题和回答真实的生态学现象.  相似文献   

2.
季节和集群大小影响震旦鸦雀对人类接近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对震旦鸦雀在人类接近时的行为响应进行了观察,探讨集群大小以及季节性对人类接近时震旦鸦雀行为响应的影响.在人类靠近的情况下,震旦鸦雀个体或 者集群会采取逃逸、哨兵行为和警戒鸣叫或这些行为的组合做出反应,哨兵行为和警戒鸣叫常常伴随出现.人类接近时,出现哨兵行为和警戒鸣叫的个体和集群的比例呈现明显的月变化,在繁殖季节(4-9月),哨兵行为和警戒鸣叫出现的平均比例远低于非繁殖季节(10月-次年3月);出现哨兵行为和警戒鸣叫的集群比例随着集群大小的增加而增加.震旦鸦雀的集群大小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繁殖季节以单只和较小集群为主,而非繁殖季节以较大集群为主.人类接近时, 不同季节和不同集群大小中哨兵行为和警戒鸣叫的出现与否呈现极显著的差异,方差分量估计表明警戒行为表现的差异主要由集群大小引起  相似文献   

3.
目前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人类伤寒仍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且近年来多重耐药伤寒沙门菌株频频出现,使伤寒的治疗更加棘手.由于该菌具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又缺乏理想的动物模型,其致病机制的研究、疫苗及药物的研发受制约.新近研究发现,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模型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可用于伤寒沙门菌的体内实验.本文就其应用现状及缺憾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我们人类在自身的起源和发展等问题的探讨中,比较着重于研究人类形成的各种因素以及工具出现的意义、劳动的作用等等。而对人类学会使用火之后,火对人类所产生的作用,则了解得较少,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火在人类进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给予重新认识。化石资料表明,从工具的出现至今已有三百多万年的历史。在工具出现到人类懂得使用火之前的一段相当漫长的时间里,人类的文明史基本停留在很低的、比现代猿类稍高的制造和使用简单工具的水平上,并没有什么大的发展。而在人类学会使用火之后,人类的文明史又有了新的提高和发展,即人类使用的工具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这说明此时人类的智力已有了新的提高。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各个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之中。  相似文献   

5.
在过去的10年中,以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1(NDM-1)为代表的金属β-内酰胺酶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对公共卫生安全产生了较大的威胁.尤其是近些年这些酶的突变体的出现使得耐药菌给人类健康造成了更加复杂和困难的挑战.目前,临床上仍然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手段.研发有效广谱的抑制剂成为解决此问题的重点.因此本文将针对ND...  相似文献   

6.
浅议野生动物与人类共患疾病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可能以野生动物为病源的SARS的爆发和流行,使得人们更加关注野生动物传染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特别是近30年来新出现的多种传染病,自然宿主几乎都是野生动物。本文就野生动物与人类的共患疾病做了简单的历史回顾。新的野生动物传染病的出现提示:如何避免和应对类似事件的再度发生或减少发生的频次、如何处理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迫在眉睫,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在于人类应该认识自身的位置,尊重自然和其它生命,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保障人类与野生动物安全接触。只有保证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健康,才能真正维护人类自身的健康。  相似文献   

7.
化学工业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与利益,但同时也为人类的健康、社区安全以及生态环境带来了危害.随着全球性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加剧和能源、资源急剧减少,公众环境意识逐步提高,绿色化学逐渐成为21世纪的主题,是当今国际化学科学研究的前沿.对整个工业而言,研究绿色化学,推行绿色化学是提高效益、节约资源和能源、改善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8.
奥利弗·史密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郭晓强 《遗传》2007,29(6):649-650
对于遗传学而言,一项最根本的任务是研究特定基因的功能,20世纪70年代基因工程的出现促进了该方面的研究,而80年代基因剔除(又称基因打靶)技术的发明则更加快了研究者对基因功能的理解,今天基因剔除小鼠已经成为研究人类多种疾病如癌症、糖尿病和动脉硬化等的模型,是分子遗传学的必备材料.  相似文献   

9.
科技进步改进了人类对天然生物危害因子的操控能力,在诱发新的生物安全危害形态的同时,也赋予了生物安全客体的源头难以追溯性、生物安全主体的多元性、生物安全危害演变机理的复杂性等特点。生物安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非传统安全的非传统特点。随着生物科技与生物安全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作用日益显著,21世纪或将成为生物安全的时代。新一轮生物科技变革及其与人类社会互动衍生的生物安全问题,已经逐渐触及人类安全观念和现代文明的内源性危机或挑战。全面提升国家生物安全能力、优化国家生物安全治理,不仅是世界各国的战略选择,也是对人类科技文明与政治文明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10.
科技进步改进了人类对天然生物危害因子的操控能力,在诱发新的生物安全危害形态的同时,也赋予了生物安全客体的源头难以追溯性、生物安全主体的多元性、生物安全危害演变机理的复杂性等特点。生物安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非传统安全的非传统特点。随着生物科技与生物安全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作用日益显著,21世纪或将成为生物安全的时代。新一轮生物科技变革及其与人类社会互动衍生的生物安全问题,已经逐渐触及人类安全观念和现代文明的内源性危机或挑战。全面提升国家生物安全能力、优化国家生物安全治理,不仅是世界各国的战略选择,也是对人类科技文明与政治文明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11.
李小强 《人类学学报》2022,41(6):1097-1108
农业是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约1万年以前,农业在西亚、中美洲和东亚地区几乎同时独立出现。西亚的两河流域被认为是小麦、大麦、燕麦等作物的起源中心;中美洲则是玉米、马铃薯和花生等农作物的诞生地;中国拥有两套独立的原始农业系统,分别是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稻作农业和黄河中游地区的粟-黍旱作农业,孕育了中华农耕文明。西亚的小麦农业、东亚的稻作和粟-黍农业逐步传播到世界上大多数地区,促进了早期农业全球化。15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和众多贸易路线的出现加快了欧亚大陆和美洲大陆农作物的传播和融合,加速了农业全球化进程。农业的发展改变了人类改造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人类定居,导致人群结构的重大变革,出现劳动分工和商品交换等,为人类提供了稳定的食物供应及储存,推动了人口的增长。农业起源和发展极大地增强了人类活动的强度和范围,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生态和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12.
由云南大学周鸿教授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人类生态学》一书 ,是一本面向 2 1世纪高等人才培养的一门基础课程教材。这本教材是新世纪出版的第一本知识内容全面系统、具有特色和创新的人类生态学。该书的出版 ,标志着新时代的中国教育思想和生态科学出现了巨大变革。教育是一种手段 ,它的时代使命是培养适应社会当前发展、更着重于未来发展需要的各种专业人才。中国教育部把生态学纳入 2 1世纪高等教育的基础教学内容 ,并精心组织了《人类生态学》教材的编写及出版。这是中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从 1972年开展第一个…  相似文献   

13.
旧石器的制造与使用是人类进化史上一道华丽的曙光,到了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单一的石制工具已经不能满足不断进化的人类的需要,更加复杂的复合工具开始出现。所谓复合式工具,主要指用石片、骨角器和木质工具等非单一材料,组合或配套制作的复合式工具,有复合式刮削器、镶嵌石片和骨片、骨角、蚌器相结合的复合工具等。  相似文献   

14.
全球每年由狂犬病毒引起的死亡人数为50 000例,狂犬病毒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目前狂犬疫苗是抵御狂犬病毒的最有效的手段,随着近些年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新型疫苗的研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安全有效的人用狂犬疫苗的出现,为人类抵御狂犬病毒提供了更有效的保护。细胞培养的狂犬疫苗还将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人类抵御狂犬病毒主要手段,而单克隆狂犬病毒免疫球蛋白药物不久的上市,将为人类抵御狂犬病毒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0-2010年MODIS NDVI(分辨率250 m)生长季均值数据,采用普通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东北虎分布区——俄罗斯远东和中国东北东部地区植被的变化趋势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显著下降像元面积占当前东北虎分布区面积的比例为9.6%,NDVI显著上升像元所占面积比例仅0.5%;NDVI显著下降像元散布于整个研究区,NDVI显著上升像元则集中在俄罗斯远东的北部中间区域;东北虎分布区内NDVI显著下降像元的面积比例稍高于其在整个研究区域的面积比例.当前东北虎分布区内土地覆盖类型的变化以渐变形式为主.NDVI显著下降的像元主要分布在海拔低、坡度缓以及距公路和铁路较近的区域;NDVI显著下降的像元先随着与居民点最近距离的增加而增多,而后持续下降,NDVI显著下降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可遏制该地区植被退化,进而为东北虎保护和维护该区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提供可持续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任颖  何萍  徐杰  贾娇 《生态学杂志》2017,28(6):1843-1850
根据滦河流域河岸带56个样点的植被调查,研究入侵植物种类,其组成特征、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滦河流域河岸带共记录入侵植物26种,属12科19属,其中菊科和苋科植物为优势科,占入侵植物总数的50%,一年生植物占总数的73.1%,反枝苋、大狼杷草、小藜是出现频数最高的3种植物;样点的入侵种数、入侵强度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人类活动强度对入侵植物分布有显著影响,人口密集、交通便利、人类活动频繁的平原区,水库众多的浅山区,以及中游段旅游业发达的承德市周边山区是入侵植物集中分布的区域;人口分布较稀的高原地区只出现几种宽生态幅的入侵物种.总体上,滦河流域河岸带入侵等级高的植物主要分布在400 m以下的中低海拔地区,除反枝苋外,其他高等级入侵物种尚未扩散进入高海拔地区.  相似文献   

17.
钟江 《微生物与感染》2005,28(5):1-3,44
博尔纳病病毒是一种宿主范围很广的动物病毒,因其可能与人类的某些神经精神性疾病有关而备受重视.但其在人体的感染,致病还存在很多争议.需要通过建立高效灵敏和准确的检测技术进行更加全面的研究,同时对其可能致病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也会有助于澄清有关争议.如果能够确认某些人类的神经精神性疾病与博尔纳病病毒有关,将会极大地帮助人们控制这类危害越来越大的疾病.  相似文献   

18.
新华网北京 2月 1 2日专电 (记者谢培 ,毛磊 ,姜岩 ) :继去年 6月 2 6日科学家公布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之后 ,中、美、日、德、法、英等 6国科学家和美国塞莱拉公司今天联合公布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初步分析结果 .来自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的消息说 ,这次公布的人类基因组图谱是在原“工作框架图”的基础上 ,经过整理、分类和排列后得到的 ,它更加准确、清晰、完整 .对它的初步分析表明 ,人类基因组由31 .647亿个碱基对组成 ,共有 3万至 3.5万个基因 ,比蚯蚓仅多 1万个 ,比果蝇多 2万个 ,远小于原先 1 0万个基因的估计 .另外 ,科学家还发现…  相似文献   

19.
赫伯特·韦恩·伯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晓强 《遗传》2008,30(4):387-388
今天,基因工程已经大大改变了人类生活,甚至改变了人类社会的进程,而现代生物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等生命科学的基础领域在1973年也由于基因重组技术的出现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RAPD技术的标准化问题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4  
1985年PCR技术的出现[1],是分子生物学方法学上一次里程碑性质的革命,极大地推进了分子生物学所涉及的多学科的发展,给生命科学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伴随着该技术的出现,与之相结合的一批新技术相继出现,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就是其中较引人注目的一项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