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2016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4--5月、6--7月、10--11月笔者在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大洋山岛(中心点坐标30°34′N,122°4′E进行鸟类调相过程中,记录到日本淡脚柳莺(Phylloscopus borealoides)和硫磺(巫鸟)(Emberiza sulphurata),经查阅相关文献后确认为浙江省鸟类新记录.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上海郊区冬季红隼行为时间分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2003年11月~2004年2月采用随机个体、连续取样的方式,在上海郊区获取了越冬112只次红隼(Falco tinnunculus)123.33 h的行为数据,对红隼的时间行为分配模式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冬季红隼白天活动时间大部分用于栖停(44.45%),其次为捕食(18.83%)、停落(12.17%)、飞行(9.98%)、滑翔(8.11%)、悬停(3.46%)、梳羽(1.70%)、戏耍和交互(1.32%)。栖停在早中晚占有较高的比例,而捕食在上午和下午分别具有一个高峰时段。红隼在1 d中具有两个活动高峰分别在上午(8∶00~10∶00)和下午(13∶00~15∶00)。通过对行为发生时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活动高峰主要是由捕食行为及相关的飞行、悬停等行为组成。  相似文献   
3.
4.
栖木是重要的生境因子,对于鸟类生境选择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2003年9月-2004年3月,采用固定样地对照观测的方法,分析研究栖木在越冬红隼(Falco tinnunculus)的栖息地选择与捕食方式选择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增加了栖木的试验区(下称试验区),红隼的出现频率远大于未增加栖木的对照区(下称对照区);试验区红隼个体平均停留时间显著长于对照区;在试验区红隼栖停捕食占捕食次数的77.24%,而在对照区红隼只进行飞行捕食,红隼捕食方式和样地中是否增加栖木具有极显著相关性;试验区,红隼栖停行为时间占51.8%,大于对照区(30.1%),对照区中,红隼在空中的行为如飞行、翱翔、悬停等行为时间所占比例为34.8%,远高于试验区(12.1%)。这些结果表明,栖木在越冬红隼的栖息地选择和捕食方式选择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栖木的存在是栖停捕食的先决条件,冬季红隼偏好于具有较好栖木条件的栖息地,并且偏向于采取低消耗低收益的栖停捕食。  相似文献   
5.
赵鑫  熊李虎 《动物学杂志》2016,51(3):423-433
蟹类是潮滩沼泽(本文简称潮沼)湿地生态系统底栖动物重要组成之一。蟹类对潮沼植物活体的牧食以及对潮沼植物上筑巢繁殖鸟类的巢捕食表明,潮沼蟹类会攀爬上潮沼植物。然而对于潮沼中蟹类攀爬植物的行为了解甚少。隐秘螳臂相手蟹(Chiromantes neglectum)是长江口及邻近潮沼生态系统中的优势底栖动物之一。本研究在长江口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潮沼中通过野外直接观测计数估计潮沼地表、潮沼植物(芦苇)上隐秘螳臂相手蟹密度的昼夜变化,来分析其攀爬芦苇行为的时间变化规律。攀爬芦苇隐秘螳臂相手蟹密度和地表隐秘螳臂相手蟹密度均具有显著的昼夜差异(所有P0.05),根据隐秘螳臂相手蟹攀爬密度、地表密度的昼夜变化结合野外行为观测发现,隐秘螳臂相手蟹一般在日落前后(17:00~19:00时)开始攀爬芦苇,在日出后(7:00时以后)大部分隐秘螳臂相手蟹都已经从芦苇上撤离回到潮沼表面。隐秘螳臂相手蟹攀爬比例也具有显著的昼夜变化(P0.05),在夜间时段(19:00~5:00时)攀爬比例高于白天时段(5:00~19:00时)(P0.05),夜间时段攀爬比例在0.16~0.34之间,白天时段攀爬比例在0.02~0.15之间。隐秘螳臂相手蟹相手蟹的总密度在各观测时间段间差异显著(P0.05),夜间时段总密度要高于白天时段(P0.05),表明隐秘螳臂相手蟹在白天时段会较多利用潮沼表面的洞穴,从而呈现出从潮沼植被、潮沼地表到潮沼表面洞穴间的昼夜移动。此外,不同观测日期之间隐秘螳臂相手蟹攀爬密度、地表密度、总密度和攀爬比例均存在显著差异(所有P0.05),但是规律性不明显。隐秘螳臂相手蟹的植物攀爬行为似乎与取食芦苇叶片有关系,同时又受到光照强度昼夜变化的影响,具体影响隐秘螳臂相手蟹攀爬芦苇行为的因素以及隐秘螳臂相手蟹攀爬芦苇行为对潮沼湿地生态过程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芦苇收割对震旦鸦雀觅食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湿地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价值和特殊的自然保育意义,芦苇收割是芦苇湿地管理的主要手段,往往对栖息于芦苇湿地中的动物群落产生影响,尤其对专食芦苇昆虫的鸟类影响较大。2007年1~4月,在长江口崇明岛崇西湿地科学实验站研究基地芦苇收割前后通过样方法研究了芦苇收割对震旦鸦雀(Paradoxornis heudei)觅食的影响。研究表明,芦苇收割显著减少了震旦鸦雀潜在食物资源,改变了震旦鸦雀觅食分布并使震旦鸦雀提前转移到新生芦苇枝上取食,芦苇收割后残留老芦苇枝对震旦鸦雀取食具有重要影响。芦苇收割时保留一定的斑块状和条带状老芦苇有利于震旦鸦雀利用新芦苇枝上潜在食物资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芦苇收割引起的震旦鸦雀食物短缺。  相似文献   
7.
无齿螳臂相手蟹(Chiromantes dehaani)是长江河口中、高潮滩的优势底栖动物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由于其经济价值较低,所受关注很少.本文调查了相似高程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带、芦苇斑块、菰(Zizania aquatica)植被以及裸地4种生境中无齿螳臂相手蟹的数量分布及其洞穴的利用情况.有植被分布的3种生境间植株密度、植株高度和植物干重生物量(地上部分)差异显著(P<0.001);4种生境问,陷阱桶采样获取的无齿螳臂相手蟹数量分布(P<0.001)和性比(P=0.001)差异显著;裸地区域没有无齿螳臂相手蟹可用的洞穴分布,芦苇带、芦苇斑块和菰植被间无齿螳臂相手蟹可用的洞穴密度(P<0.019)、单位洞穴蟹个体数(P<0.001)差异显著,挖掘洞穴采样获取的无齿螳臂相手蟹密度差异接近显著水平(P=0.067),洞穴占用率(P=0.667)、不同洞穴占用方式频次组成(P>0.05)差异不显著;无齿螳臂相手蟹可利用洞穴密度与植株密度、植物干重生物量显著负相关(P<0.05),而挖掘洞穴采样获取的无齿螳臂相手蟹密度与植株高度(P=0.077)相关性接近显著水平且与洞穴密度(P<0.001)显著正相关.这些结果表明盐沼植被对无齿螳臂相手蟹的分布和洞穴利用存在影响.而进一步探讨盐沼不同植被对无齿螳臂相手蟹分布的影响,需要先了解无齿螳臂相手蟹在不同植被中分布格局在时间上的变化,并结合无齿螳臂相手蟹在不同植被间的迁移行为以及繁殖周期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2002年7月到2004年6月对上海郊区祝桥镇、机场镇和朝阳农场及其附近区域的红隼种群密度进行了计数调查.调查通过固定路线进行,共进行调查53次.结果表明该区域红隼种群密度冬季明显高于夏季,呈现明显的月变化和季节变化,红隼种群的季节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区域红隼的迁徙及居留情况,认为红隼在上海地区的居留状况包括留鸟、冬候鸟和过境鸟3种类型.混合农作物生境和芦苇生境中红隼种群密度具有极显著差异(t=4.6506,P=0.0000〈0.001),红隼更加偏好混合农作物生境.通过红隼的种群密度可以反映红隼的居留状况和对生境的选择情况.  相似文献   
9.
2005年4—5月、6—7月、10—11月笔者在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大洋山岛(中心点坐标30°34′N,122°4′E)进行鸟类调查过程中,记录到日本淡脚柳莺(Phylloscopus borealoides)和硫磺(Em-beriza sulphurata),经查阅相关文献后确认为浙江省鸟类新记录。现报道如下:1日本淡脚柳莺Phylloscopus borealoides4月30日—5月3日,在大洋山岛的主峰大山山腰的灌丛中,连续记录到日本淡脚柳莺的鸣叫和鸣唱声。该种鸣叫声为较尖厉的“pitt”声,有点像红喉[姬](Ficedula parva)的鸣叫声。鸣唱为“It-ut-it-ut-tu-tu”,其中最后两声比开始的4声低。在外部…  相似文献   
10.
苔藓植物研究进展Ⅰ.我国苔藓植物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世纪3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已发表有关苔藓植物方面的论文达800余篇、专著25本.本文扼要介绍了我国苔藓植物学的研究现状和我国苔藓工作者取得的成就.苔藓化学和苔藓分子生物学研究是我国目前相当薄弱的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