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为加强野苹果种质资源利用与研究,促进野苹果研究工作,以3年来调查收集的新疆野苹果(赛威士苹果)的129个单株资源为材料,对单果重、果实纵横经、叶片大小等12个数量性状和叶片颜色、叶尖类型等5个质量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及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叶片颜色、叶尖类型、叶姿、叶缘、叶面状态5个质量性状分布频率较集中;单果重、果实纵横经、叶柄长、叶片长宽、可溶性固形物、干周、树高均存在较大变异,变异系数幅度为16%~51%。各性状多样性指数也较大,均值为1.9264,叶片长的多样性指数最小为1.7359;果梗长的多样性指数最大为2.0525。新疆野苹果资源拥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于果实相关性状的多样性指数高,且变异幅度大,表明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是新疆野苹果资源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
对新疆野苹果伊犁霍城县大西沟、巩留县莫合乡库尔德宁和新源县交吾托海等3个种下居群果实形态多样性及生存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并结合香味物质、矿质元素含量等测定结果筛选出4株特异性状单株,旨在为探讨栽培苹果的起源演化提供基本资料,并为新疆野苹果保护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①新疆野苹果的果实形状、大小、颜色和果柄长度等形态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在10%以上,表现出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3个居群的变异趋势基本一致。尤其是本文首次对巩留县莫合乡库尔德宁居群果实形态性状进行调查研究,其中单果重的变异幅度为9.95~47.47g,变异系数29.71%,形状有扁圆形、近圆形、圆形和圆锥形等,果皮颜色有绿、黄、橘黄、粉红、红和深红等,具有栽培苹果的典型特征。上述结果支持“新疆野苹果可能是栽培苹果祖先种”的结论;②对巩留县莫舍乡的新疆野苹果78个实生株系果肉组织Ca、Mg、Fe、Zn、Cu、Mn6种矿质营养元素进行测定的结果表明,每种矿质元素含量单株间差异显著,变异系数在24.2%~54.0%,遗传多样性丰富,进一步选择的潜力很大;③根据新疆野苹果果实形态、香味物质和矿质元素含量等的测定结果,初步筛选出了大果型、高钙型、高锌型和大马酮型等4个特异性状单株;④调查发现,由于农田开垦、过度放牧以及苹果小吉丁虫的蔓延危害,目前伊犁野果林面积逐年减少,野苹果固有的繁育体系和遗传多样性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为此,本文提出了建立新疆野苹果原生境保存、异地保存、离体保存和利用保存等多层次保护保存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采用多样性指数、变异系数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国内外72份甜高粱种质资源24个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14个质量性状中粒色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为1.6333,幼苗色和结实形式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低为0,平均为0.7460;10个数量性状中穗长、茎粗、锤度、单穗粒重、单株秆重、出汁率、千粒重、株高、穗重、生育期都存在较大的变异,变异系数幅度为7.85%~53.01%,各性状多样性指数均较大,平均2.0061;穗长的多样性指数最大,为2.1383,生育期多样性指数最小,为1.7331,表明新疆现有甜高粱资源拥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将72份资源划分为四大类。  相似文献   

4.
西瓜种质资源主要植物学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我国西瓜、甜瓜种质资源中期库内1200份西瓜种质为材料,对果实重量、果肉颜色、中心糖、种子千粒重等12项主要植物学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相关性分析。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西瓜资源12项植物学性状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1.70,种子千粒重多样性指数最大为2.37,果实形状多样性指数最小为1.02,其中果皮底色、果皮覆纹颜色、果肉颜色、果实重量、果实中心糖、种子千粒重性状数据分布较为分散。数量性状变异系数平均值为31.8,变异幅度均比其平均值大1~3倍。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果实形状和果形指数、果肉颜色和果实中心糖、果肉颜色和种子千粒重、果皮厚度和硬度4对性状相关性极显著。种子千粒重和果实中心糖、果实重量和果皮厚度、果实重量和果皮硬度、覆纹颜色和形状4对性状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新育成的不同生态类型的138个设施黄瓜品种的19个果实外观性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其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参试品种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都小于数量性状,不同生态类型黄瓜品种果实外观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华北型(1.33)>华南型(1.25)>欧洲温室型(1.0)。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华南型(0.91)>华北型(0.65)>欧洲温室型(0.48);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华北型(1.94)>华南型(1.56)>欧洲温室型(1.47)。华南型品种果实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均高于华北型和欧洲温室型品种。主坐标轴分析(PCO)将所有种质划分为3个区组,即1区为华北型种质优势区、2区为华北型华南型和欧洲温室型种质混合分布区、3区为华南型种质区。PCO结果表明,1区和2区发生了基因渗透。对交流区域中华北型品种自交分离,后代中出现的稀刺瘤和光皮种质的情况进一步验证了基因渗透的结果。参照育成品种的果实性状信息对黄瓜以后的育种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255份怒江干热河谷杧果种质资源的24个形态性状进行评价,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怒江干热河谷杧果种质资源的果实单果重量、果实长度、果核重量、果核长度、果实形状、果皮颜色、果肉颜色、果实香气、果实风味、果实成熟期等形态性状均具有丰富的多样性。11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2.44%~56.44%,其中果实单果重量的变异系数最大,叶片宽度最小;13个质量性状的Shannon-weaver指数范围为0.68~2.21,平均值为1.42,其中果肉颜色指数最大,叶片质地指数最小。聚类结果将255份杧果材料聚为3大类,其中果皮厚,果小,种核大,可食率低,早熟,品味酸甜,品质差的杧果种质占很大比例。这些种质资源在不同地区收集的材料之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但部分地区内的杧果材料表现出明显的遗传分化。通过表型评价鉴定,初步筛选出具有独特香气、反季节开花结果、早熟、小果型、高产等性状的特异种质资源35份。  相似文献   

7.
对新疆东天山地区6个宽刺蔷薇(Rosa platyacantha)居群进行叶片、花序、果实、种子等11个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宽刺蔷薇各表型性状无论在居群间还是在居群内均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存在丰富的表型多样性。6个居群11个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27.50%,表明居群内多样性较居群间多样性更为丰富。各表型性状平均变异系数为16.51%,离散程度相对较低。对表型性状进行的变异系数多重比较和主成分分析均显示,果实相关性状的变异是造成宽刺蔷薇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性状相关性分析进一步发现,生殖生长与前期的营养生长并无明显相关关系。聚类分析结果表明,6个宽刺蔷薇居群的表型性状并没有严格依地理距离聚类,而是受到遗传因素与环境条件特别是海拔因子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8.
广西粉蕉种质果实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在广西收集的具有代表性的21份粉蕉特色种质果实为材料,通过检测可溶性糖、可滴定酸等的含量,进行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维生素C、脂肪、类胡萝卜素、丹宁和花青素变异系数达50%以上,花青素变异系数高达159.15%,性状变异大。15个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908 9~1.894 7,平均数达1.608 2,表现为遗传多样性丰度高,为粉蕉特色种质的创新利用提供丰富的材料基础。粉蕉果胶和维生素C等8对性状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果胶和碳水化合物等5对性状间存在显著正相关,钾和维生素C等7对性状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钾和碳水化合物等5对性状间存在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对甘肃省东部7个地区30个县海拔953~2024 m、33°44'~36°04'N范围内的高粱地方品种资源进行了考察征集,新征集到高粱品种资源128份。在统一鉴定的基础上采用变异系数、多样性指数和聚类分析方法,对8个质量性状、8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8份高粱地方品种资源主要性状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1.172;穗粒重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为1.468,芒性遗传多样性指数最低仅0.627;穗型变异系数最高为62.99%,生育期变异系数最低只有3.99%。在7个地区中,庆阳地区征集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为1.186;兰州地区征集的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指数最低仅为0.373。聚类分析表明,128份品种资源可分为6大类,6大类中都有庆阳和定西地区的品种资源,说明庆阳、定西地区新征集到的高粱资源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  相似文献   

10.
中国李种质资源形态性状和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国家果树种质熊岳李杏圃中保存的405份中国李和杂种李为材料,依据32个主要形态性状和农艺性状的评价数据,对这些主要性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李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从字符型形态和农艺性状数据看,叶形、果形、果皮彩色和果肉色泽等性状均表现出较为丰富的多样性;从数值型形态和农艺性状数据看.各性状的变异系数为47.09%~14.85%;其中单果重的变异系数最大,为47.09%,其变幅为4.50~107.90g.其次是维生素C含量,变异系数为40.44%,变幅为0.80~14.70mg/100g;相关性分析得出,节间长度与一年生枝条长度和可溶性糖含量呈正相关,果实发育期与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含量也呈正相关,而与可滴定酸和维生素C含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基于表型性状的叶用莴苣资源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从国内外引进的153份叶用莴苣种质资源的15个表型性状进行了系统鉴定,主要包括叶片性状、植株性状、抽薹开花时间等。结果表明:15个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28.98%,其中叶缘变异系数最大(49.85%),开花期的最小(7.05%)。15个表型性状的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08,抽薹期(1.41)、叶形(1.56)、株高(1.39)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均较大,叶裂刻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小(0.3)。通过SAS对这些材料进行聚类分析,将153份材料分为4组群,结果表明第l I和IV组群包含资源60和65份,其余组群包含材料较少。总体来讲叶用莴苣资源型性状的变异程度和遗传多样性指数较高,具有丰富的变异程度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东北部分地区山荆子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及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我国东北地区收集的239份山荆子资源的树姿、叶形以及果形等19个表型性状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山荆子具有丰富的表型多样性,平均变异系数和平均多样性指数分别为32.65%和1.38,其中树姿、树型以及叶片颜色等13个目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38.43%,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95,而叶长、叶宽以及叶柄长等6个测量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26.87%,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80。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地区山荆子表型多样性存在差异,以黑龙江温春山荆子多样性水平最高。基于19个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发现,在欧氏距离为2.5时,参试山荆子材料可以划分为2大类,7个亚类,各地区山荆子材料聚类较为分散,没有形成独立的分类群,暗示山荆子材料遗传基础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13.
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品质性状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本文以黄淮麦区 100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对19个蛋白质品质和淀粉品质性状进行了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00个小麦品种(系)存在丰富的多样性.蛋白质性状的多样性指数(H′)为1.44~2.33,其中蛋白质含量性状(GMP含量、蛋白质含量、干和湿面筋含量)的H′均大于2;变异系数为10.18%~101.13%,其中粉质仪参数的变异系数均在70%以上.淀粉性状的多样性指数为0.86~2.96,其中直链淀粉含量、降落值、稀懈值的H′均大于2;变异系数为4.26%~25.28%,其中降落值、低谷粘度和稀懈值的变异系数超过20%.采用离差平方和聚类法,根据蛋白质性状和淀粉性状将100个品种(系)分别划分为具有不同特点的4个类别,为小麦品质改良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新疆野苹果挥发性化合物组分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以中国新疆伊犁地区巩留县莫合镇的新疆野苹果(Malussieversii(Lebed.)Roem.)30个实生株系及国光、元帅、富士、金冠等苹果(MaluspumilaMill.)品种的成熟果实为试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香气成分,旨在为探讨新疆野苹果与栽培苹果的亲缘关系及为新疆野苹果资源保护利用提供基本资料。结果表明,①根据新疆野苹果与栽培苹果共有挥发性化合物种类数计算相似系数,其大小与苹果品种(类型)的演化历史相吻合;②新疆野苹果各实生株系挥发性化合物总含量、各类挥发性化合物种类数及其含量以及主要挥发性化合物分离比率与含量等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参试的30个实生株系间差异明显,遗传多样性极为丰富;进一步与4个栽培苹果品种挥发性化合物组分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新疆野苹果与栽培苹果品种化合物种类数在5以上、含量在0.04mg/L的化合物均属于酯类、醇类、醛类和酮类,说明新疆野苹果与栽培苹果的主要挥发性化合物组分基本一致,上述研究结果支持“新疆野苹果可能是栽培苹果的祖先种”的结论,但有48种成分为栽培苹果特有的挥发性化合物成分,在新疆野苹果检测不到,其中乙酸丙酯及苯乙醛等6种成分为特征香气成分。因此,栽培苹果可能是杂种起源;③从新疆野苹果30个实生株系中共检测到包括酯类、醇类、酮类、醛类、酸类、苯衍生物、杂环类、萜类、烃类、缩醛类和内酯类等11类化合物177种,其中缩醛类和内酯类化合物在栽培苹果品种中没有检测到,90种成分为新疆野苹果特有成分,1-丁醇及大马酮等7种成分为香气值大于1的特征香气成分。因此,新疆野苹果作为栽培苹果遗传改良的珍贵资源,进行“利用保存”的潜力很大。  相似文献   

15.
不同国家甜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来自12个国家的247份甜菜种质资源的16个描述型性状及10个数值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6个描述型性状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遗传差异,多样性指数在0.4806~1.5230之间,平均值为0.8608,其中根肉色多样性指数最小,生长势的多样性指数最大;10个数值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在1.29%~7.08%之间,平均为3.57%,α-氮含量最小,叶片数最大;不同国家甜菜种质资源的表型遗传差异大小为中国荷兰美国瑞典日本德国匈牙利波兰俄罗斯丹麦法国比利时。对247份材料表型进行聚类分析表明,在阈值为7.5时把材料分为5类,每个国家在5个分类中所占的比例均不同。鉴定筛选出的15份丰产资源和15份高糖资源,可在育种中做为品种产量改良及提高含糖率的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16.
西瓜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及聚类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变异系数、多样性指数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国内外783份西瓜种质资源24个表型性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西瓜种质资源24个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31.19%,其中种子覆纹颜色变异系数最大(70.90%),第一雌花节位最小(0.48%)。24个表型性状的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68,叶纵径(2.29)、叶横径(2.24)、果实皮厚(2.24)、果实横径(2.23)、果实生育期(2.19)、茎节间长度(2.09)、果实纵径(2.07)、种子百粒重(2.07)、单瓜种子数(2.04)多样性系数均较大,茎断面形状多样性指数最小(0.39)。基于24个表型性状,供试西瓜材料在欧氏距离为25时聚为2类:A类为普通西瓜种(Citrullus lanatus);B类为药西瓜(Citrullus colocynthis)。在欧氏距离为20时聚为3类:A1为Citrullus lanatus的普通西瓜亚种(sp.vulgaris),A2为Citrullus lanatus的毛西瓜亚种(sp.lanatus),B类为Citrullus colocynthis的淡味药西瓜亚种(sp.insipidus)。在欧氏距离为15时A11为sp.vulgaris的普通西瓜变种(var.vulgaris),A12为sp.vulgaris的籽瓜变种(var.megalaspermus),A2为sp.lanatus的开普西瓜变种(var.capensis)。西瓜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变异程度和多样性指数较高,具有丰富的变异程度和多样性。欧氏距离25可作为西瓜属内划分物种的遗传距离,20可作为划分西瓜亚种的遗传距离,15可作为西瓜变种划分的遗传距离。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疆野苹果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SSR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本研究以新疆巩留、新源、霍城、托里4个居群下的12个新疆野苹果群体为材料,应用涉及12个连锁群的17对SSR引物进行了群体微卫星位点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差异分析,从地理居群、海拔高度、引物类型角度对新疆野苹果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了 探索。结果表明:17对SSR引物在新疆野苹果中种内多态位点百分率达100%;XY1、HC2群体的基因多样性较高。聚类结果显示,同一居群下的群体分在相同的组中;巩留居群与新源居群的遗传关系最近,霍城居群次之,托里居群最远。不同地区间遗传多样性,霍城居群最高,托里居群最低。海拔高度对群体遗传结构影响较小,除了观测杂合度与海拔存在弱正相关外,大多数遗传参数与海拔无相关性。新疆野苹果群体内变异大于群体间,群体间分化很小,基因流较高。  相似文献   

18.
为了培育出矮化、早实、丰产、优质等综合性状优于绿岭的核桃新品种,以绿岭核桃为亲本与辽宁1号、绿早进行杂交,测定了正反交组合374个杂交单株的13个性状,并对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杂交后代的表型性状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各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在17%以上,最高达72.40%;而果实相关性状的变异系数除可溶性蛋白质之外,均在20%以下。青皮率和脂肪含量的遗传传递力在4个杂交组合中均大于97%,其遗传受加性效应影响较大。果实相关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均在90%以上,说明其在遗传上是比较稳定的,可以在早代进行选择。从杂交后代中初选21个优株,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评价和优株选择。结果表明,以性状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74.3%,确定了4个反映核桃主要性状的主成分;通过计算各单株的综合评价值,在供试的21个优株中,选出了3个综合性状优良的单株,其结果与单株的实际表型相近;并发现短结果枝率、矮化指数和节间长度3个指标能够反映出核桃的矮化优良性状。  相似文献   

19.
以116份枣种质为研究材料,通过遗传多样性指数、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22个果实性状进行多样性及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3个数量性状变异系数介于1.76%~41.30%,单果重和可滴定酸含量变异程度较大。22个果实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范围在1.04~2.05,其中果实横径(2.05)、维生素C含量(1.96)、单果重(1.97)和果实形状(1.88)遗传多样性指数较高。22个果实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分为4个类群,Ⅰ类群属于野生资源类型,Ⅱ类群属于高营养物质含量种质类型,Ⅲ类群属于特异营养含量种质,Ⅳ类群属于果实外观品质较好的种质类型。主成分分析把22个果实性状分为8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75.620%,第1主成分与果实大小有关,第2个主成分与果形指数有关,第3、4主成分与果实营养物质和果实口感有关。果实性状综合评价得分(D)为0.155~1.039,平均值0.64,河北的赞晶和山西临县的杨家山大枣等种质位居前列,综合评价优异。根据行业标准筛选出14份特异种质。泗洪大枣和赞皇1号为大果型种质,清徐蘑菇枣、榆次奶头枣、襄汾葫芦枣、鲁枣7号和稷山水枣为果形特异种质,稷山蛤蟆枣和稷山猪牙枣为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的种质,临县甜酸枣、临县刘家会枣、临县开阳大酸枣和鲁枣10号为高酸特异种质,兴县老婆枣和临县刘家会枣为高维生素C含量特异种质。本研究对枣种质果实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和优特异性状鉴定,可为构建枣种质综合评价体系和筛选特异种质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新疆野杏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娟  廖康  刘欢  曹倩  孙琪  赵世荣 《西北植物学报》2015,35(5):1021-1030
为了明确新疆野杏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变异特点,以新疆伊犁地区3个野杏居群为研究对象,采集了135个单株样品,测定其植株35个形态特征相关指标,利用DPS 7.05软件对表型指标和主成分进行分析,采用UPGMA法对3个居群的欧氏距离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数值性状和非数值性状的Simpson和Shannonweaver指数均为霍城居群最高(0.979 9、4.729 9;0.981 9、4.770 1),巩留居群居中(0.975 5、4.385 7;0.978 6、4.416 0),新源居群最小(0.944 7、3.241 9;0.945 2、3.277 1),说明霍城居群的表型最丰富,巩留居群居中,新源居群的表型多样性最差。(2)各居群间不同性状变异系数的变异幅度在6.16%~54.58%之间,大部分性状的变异系数都在10%以上;霍城居群和新源居群均为果形指数的变异系数最小,遗传较稳定,巩留居群叶片长宽比的变异系数最小;3个居群均以硬度的变异系数最大,另有单果重、鲜核重和壳厚的变异系数也普遍较大。(3)新源居群与巩留居群间的欧氏距离为20.445 3,其亲缘关系最远;霍城居群与新源居群间的欧氏遗传为19.218 6,其亲缘关系最近。(4)35个性状的主成分分析中前14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0.64%,说明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叶片长宽比、叶基形态、叶尖形态、着色类型、单果重、鲜核重、鲜仁重、果实形状、可溶性固形物等是造成新疆野杏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