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江苏下扬子区胞石反射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江苏下扬子地区胞石反射率的研究,发现随埋深增加胞石反射率增高。在相同成熟度的情况下,胞石反射率高于笔石反射率,并以笔石反射率与镜质体反射率相互关系为“桥梁”,建立了胞石反射率与镜质体反射率的对应关系,为下古生界含胞石地层的有机质成熟度评价提供一项新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江苏下扬子区笔石反射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江苏下扬子地区笔石反射率的研究,发现随埋深增加笔石反射率增高,并建立了笔石反射率与牙形刺色变指标的对应关系,又以牙形刺色变指标与镜质体反射率之间的对应关系为“桥梁”,进一步建立了笔以射率与镜质体反率的对应关系,从而为下古生界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的评价提供一项新的可靠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江苏等地区奥陶系,志留系笔石反射率的研究,以该地区有机地球化学等综合分析指标为中介,分析笔石反射率与等效镜质体反射率之比关系,建立笔石反射率对奥陶系,志留系烃源岩成熟度的评价标准。认为笔石最大反射率,随机反射率对奥陶率,志留系烃源岩成熟度有良好的指示作用。发现笔石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由于笔石纺锤层等生物结构的存在,使温度成为影响笔石热演化程度的主要因素。笔石的热演化有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多年来积累的江苏下扬子区寒武系-三叠系牙形刺CAI材料进行了系统收集和整理,并采用Anita Harris建立的统一标准,编制了本区寒武系-三叠系的5幅牙形刺CAI图;进而结合牙形刺CAI与镜质组反射率(Ro)的对应关系,对上述各系的有机质成熟度进行了评价,对本区海相中、古生界油气勘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烤烟鲜叶组织结构、近红外反射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烤烟品种‘中烟101’进行了叶片近红外反射率测定、组织结构解剖观察以及两者关系分析,并研究了成熟度、叶位、施氮量因素对它们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增加、叶位上升、成熟度降低,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组织比、比叶重均呈上升趋势,鲜烟叶近红外(800nm)反射增加;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组织比与近红外反射率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叶片厚度能较好地预测近红外反射率,预测方程决定系数为0.871^**(P〈0.001)。  相似文献   

6.
牙形刺荧光特征及其在有机质成熟度研究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江苏地区牙形刺荧光特征的研究,证实牙形刺齿部荧光强度可以作为有机民熟度的评价参数,而牙形刺荧光光谱参数则不能指示有机质的成熟度,并探讨了牙形刺齿部荧光光强度与镜组反射率之间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组合方式治疗复杂鹿角样结石的疗效对比。方法:选取 80例我院治疗的复杂鹿角样结石患者,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以经皮肾镜 +针状肾镜 (needle-perc) 的方式清理结石,B组以经皮肾镜 +输尿管软镜(flexibleureteroscope,F-URS)的方式清理结石,术后收集患者相关数据包括穿刺时间,单次穿刺成功率,单位结石量手术时间,清石效率,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完全清石率等参数评估手术效果。结果:80例患者一期完成,主通道穿刺时间 A组(6± 1.62)min小于 B组(10±3.25)min(P<0.001)。单次穿刺成功率 A组(38/40)优于 B组(32/40)(P<0.05)。主通道清石时间 A组(40.94± 8.09)min和 B组(37.29± 4.19)min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残石处理时间 A组(34.37± 6.68)min小于 B组(49.55± 11.62)min(P<0.05),主通道结石清石效率 A组(0.27± 0.05)cm3/min和 B组(0.26± 0.06)cm3/min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残石清石效率 A组(0.05± 0.01)cm3/min高于 B组(0.03± 0.01)cm3/min(P<0.05)。术后并发症及完全清石率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作为标准通道的辅助手段,needle-perc和输尿管软镜能很好的完成残石的处理,同超声定位穿刺相比较,可视穿刺花费时间更短,穿刺单次穿刺成功率更高,相对于软镜处理残石,needle-perc有更高的清石效率。两种方法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完全清石率无差别。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对比不同体位下输尿管硬镜对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8年8月到2021年1月选择在本院诊治的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信封抽签1:1原则把患者分为头高臀低组与水平位组各44例。所有患者均给予输尿管硬镜手术治疗,头高臀低组给予头高臀低截石位,水平位组给予水平截石位,记录与随访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头高臀低组碎石时间等围手术指标少于水平位组(P<0.05)。头高臀低组术后14 d的总有效率为97.7 %,高于水平位组的86.4 %(P<0.05)。头高臀低组术后14 d的假道形成、输尿管穿孔、粘膜撕脱、感染等总发生率为4.5 %,低于水平位组的25.0 %(P<0.05)。两组术后14 d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β2-微球蛋白(β2-MG)含量较术前1 d低(P<0.05),头高臀低组低于水平位组(P<0.05)。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头高臀低组的复发率为2.3 %,低于水平位组的13.6 %(P<0.05)。结论:相对水平截石位,头高臀低截石位在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输尿管硬镜手术患者的应用能提高总体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也可降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β2-微球蛋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9.
彭利武  周恩湘  唐华  文星均 《生物磁学》2011,(12):2304-2306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十二指肠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74例胆囊结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EST+LC组(44例)和OC+OCHTD组(30例),其中EST+LC组行十二指肠镜Oddi括约肌切开术(EST)加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OC+OCHTD组行开腹胆囊切除术(OC)加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OCHTD),比较两组手术过程、术后恢复、并发症情况等。结果:①EST+LC组手术时间长于OC+OCHTD组,切口长度与术中出血量少于OC+OCHTD组(P〈0.01或0.05)。②EST+LC组手术成功率90.91%,取石成功率100%,OC+OCHTD组手术成功率100%,取石成功率93.33%,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EST+LC组镇痛药使用率低于OC+OCHTD组,术后引流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短于OC+OCHTD组(P〈0.01或0.05)。④EST+LC组与OC+OCHTD组均并发症少,无结石复发。结论:十二指肠镜Oddi括约肌切开术联合加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和胆总管结石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中山市石岐区退休干部为样本,探讨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异与中医体质分类的相关性,并观察中医干预对血压变异的影响。方法:选取部分中山市石岐区退休干部进行血压测量,筛查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65例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24 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分为杓型组和非杓型组,比较2组患者中医体质分类。观察非杓型患者经中医干预前后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情况。结果:比较杓型组与非杓型组的中医体质分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杓型组多见湿热质、痰湿质,非杓型组多见阴虚质、气虚质和阳虚质。通过适当的中医干预有助于改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有助于使非杓型血压向杓型血压转归(P<0.05)。结论:中医体质分类与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异有相关性,可为临床观察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异做客观依据,为高血压患者实施个体化中医干预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土壤有机质概念和分组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65,自引:2,他引:63  
土壤有机质一直是土壤学研究领域的重点,在过去的50年里,对土壤质量可持续性观念的增强和寻找快速判断人为因素对土壤质量影响方向指标的强烈愿望导致了土壤有机质的研究重点发生了急剧变化:对农业措施反映慢的土壤腐殖质类物质的研究正在退出土壤有机质研究领域,而侧重点逐渐转向了土壤中未受微生物作用或正在受微生物降解的有机残体;也出现了新的土壤有机质研究概念和对应测试手段:土壤有机质的比重分组、与有机质结合的土壤颗粒大小分组、土壤团聚体中的POM和iPOM以及土壤水溶性有机质和微生物体C等概念和测试手段被相继提了出来,土壤有机质的研究重点正在从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产物(腐殖质)向土壤微生物作用前的、具有部分生物活性的有机质(轻组有机质、砂粒组和粗粉砂粒组中的有机质、POM和iPOM)和完全具有生物活性的有机质(微生物体C和水溶性有机质)转移,这一过程与土壤有机质概念的拓展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2.
李天顺 《生态学报》1987,7(2):111-119
本文将实测地物波谱、彩色红外航片密度测量和地面同步调查结果相结合,分析了农作物的彩色红外航片影象标志及稳定性。结果表明:(1)由于物候节律和群落外貌的差异,各种农作物的光谱反射率在量值上有差异,使得其在彩色红外正片影象上(黄/青)密度比差异显著,可以识别;(2)受盐碱危害的作物品红层密度变化明显,受浸涝危害的作物青层密度变化明显;(3)小麦拔节前后,丰产型、一般型和低产型麦田可以运用负片的[(黄 品红)/青]密度值来识别。这是一个较早获取小麦长势信息的较好时段。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化肥配施不同腐熟度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BN)的影响及土壤MBN调控土壤矿质氮的作用,将堆肥过程与土壤培养试验相结合,设置常规化肥对照(CK)、化肥+腐熟度为50%(种子发芽指数为50%,下同)的有机肥(CO1)、化肥+腐熟度为80%的有机肥(CO2)、化肥+腐熟度为100%的有机肥(CO3)共4个处理,测定土壤MBN、矿质氮(NH4+-N、NO3--N)、净硝化速率、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可溶性有机碳(DOC)、脲酶和蛋白酶,并揭示土壤MBN对矿质氮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 到培养结束时,与CK处理相比,有机肥处理(CO1、CO2、CO3)的土壤MBN、NH4+-N含量显著提高50.1%~62.4%、109.9%~147.1%,土壤NO3--N、净硝化速率显著降低23.3%~46.8%、26.2%~51.5%,土壤MBC、DOC含量、脲酶和蛋白酶活性分别显著提高33.8%~69.6%、7.4%~20.8%、11.2%~69.0%、9.4%~25.1%,且CO2、CO3的变化幅度均显著高于CO1。冗余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显示,较高腐熟度有机肥(腐熟度≥80%)对MBC、MBN、NH4+-N含量、脲酶和蛋白酶活性具有正向调控作用,对土壤净硝化速率具有负向调控作用。化肥配施较高腐熟度有机肥可以明显增加土壤MBN,提升脲酶、蛋白酶活性,增加NH4+-N含量,降低土壤净硝化速率。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建议采用腐熟度为80%的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减少有机肥生产成本及时间,实现有机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14.
有机固体废弃物堆肥的物质变化及腐熟度评价   总被引:71,自引:8,他引:63  
堆肥是资源化处理有机固体废弃物的有效途径之一.有机固体废弃物的种类繁多,物科的性质差异很大,另外,由于堆肥条件的不同,也会引起堆肥的物质变化有很大差异.堆肥的稳定度和腐熟度是衡量堆肥产品质量的尺度,其评价对于安全农用有着重要意义.稳定度则重于堆肥施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而腐熟度则重于堆肥施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它们受堆肥物料,堆肥条件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其评价指标因而多种多样.堆肥稳定度主要从堆肥的温度、颜色、CO2是最为简便的稳定度评价指标,当其趋于环境温度时,表明堆肥达到稳定.堆肥腐熟度的评价指标很多,包括化学指标、生物活性指标以及植物毒性指标3类,其中种子发芽系数作为植物毒性指标被认为是最可靠的评价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市污泥有机质及养分含量与土地利用   总被引:99,自引:0,他引:99  
李艳霞  陈同斌  罗维  黄启飞  吴吉夫 《生态学报》2003,23(11):2464-2474
土地利用是城市污泥的重要处理处置方法,其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是土地利用中很受关注的问题。关于中国的城市污泥虽然已有不少研究报道,但不同研究结果之间结论并不一致,且缺乏系统的总结。通过系统搜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城市污泥相关的文献资料,重点评述中国城市污泥的有机质含量及其土地利用问题。通过29个城市污泥组成的统计分析发现,中国城市污泥(不包括工业污泥)的有机质平均含量达到384g/kg,全氮、全磷和全钾分别为27、14.3和7g/kg;有机质、全氮、全磷比纯猪粪分别高出1/3~2/3,但全钾比纯猪粪低1/3。中国城市污泥的有机质含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但氮、磷含量变化规律不明显。研究证明,城市污泥在粮食作物、蔬菜、经济作物及园林绿地上使用,具有明显的肥效和改良土壤的效果。近年来,城市污泥中重金属含量越来越低,这有利用促进城市污泥的土地利用,但中国在有机污染物和病原体的危害方面研究相对较少,对城市污泥土地利用的潜在风险仍缺乏长期的定位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6.
Nonlinear isotherm behavior has been reported for the sorption of hydrophobic organic compounds (HOCs) in soil/water systems, but the mechanisms are unclear. The model of “soft” and “hard” carbon domains has been extensively cited in the sorption literature to account for nonlinear sorption behaviors, but the structural compositions of soil organic matter (SOM) are not well understood.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M and the effect of SOM heterogeneity on sorption isotherm by elemental analysis, organic petrographic examinat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13C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and studying the sorption behaviors of phenanthrene, naphthalene, 1,3,5-trichlorobenzene and o-xylene in soil and its isolated fractions, humic acid (HA) and humin (denser particulates and lighter particulates). DP mainly contained low maturation and high paraffinic carbon huminite. LP was composed of inertinite, huminite, vitrinite and exinite, with smaller particle size and higher maturation than DP. Humic acid approached the lignite coal rank.

All isotherms were nonlinear, and nonlinearity increased in the following order: HA > DP > soil > BE > LP. The sorption of HOCs in soil was primarily regulated by SOM. Humic acid seemed to be the soft carbon domain and insoluble condensed organic matter (humin) the hard carbon domain. Isotherm nonlinearity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hydrophobicity and molecular size, while sorption capacity increased with increase of these parameters. Aliphatic structures of SOM, as observed for LP, could also contribute to both isotherm nonlinearity and large sorption capacity.  相似文献   


17.
新型大颗粒活化腐植酸肥(LAF)在苹果化肥减量和果实稳产方面的效果显著,探明其对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的影响是揭示该新型肥料对苹果土壤结构影响的重要依据。本研究设置4个LAF处理:LAF1[全量施肥,施肥时期及重量比(下同):萌芽期∶膨果期∶成熟期=3∶4∶3]、LAF2(全量施肥,萌芽期∶膨果期∶成熟期=2∶3∶5)、LAF3(减量1/4施肥,萌芽期∶膨果期∶成熟期=2∶3∶5)、LAF4(减量1/3施肥,萌芽期∶膨果期∶成熟期=2∶3∶5),以不施肥(CK)处理为对照。通过4年盆栽试验,研究苹果土壤团聚体组成、稳定性和有机碳对不同施肥处理的响应。结果表明: 1)与CK相比,LAF各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2 mm和2~0.25 mm粒径团聚体含量分别提高了53.4%~77.5%和12.3%~17.0%,且提高幅度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大,其中LAF1处理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最高。2)LAF各处理在各粒径团聚体含量上差异不显著,其中2~0.25 mm粒径团聚体含量所占的比例最高。3)与CK相比,LAF各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降低了分形维数(D),其中LAF1处理的MWD和GMD值最高,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提升效果最好。4)除LAF4外,其他LAF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CK,其中LAF2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LAF各处理均增加了土壤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LAF1、LAF2、LAF3处理显著提高了>2 mm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且>2 mm团聚体有机碳对总有机碳的贡献率最大;LAF各处理的水稳性大团聚体有机碳对总有机碳的贡献率均显著高于CK,且贡献率均在66.0%以上,其中LAF1处理最高。综上,施用LAF在促进苹果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形成和稳定性、提高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上应用效果显著,其中全量施用效果最好。施用LAF可作为改善苹果土壤结构和提升土壤肥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