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泽米科植物羽片脉序和解剖学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苏铁目泽米科Zamiaceae 2亚科的所有4族(Stevenson系统, 1992)共10种代表植物的羽片脉序及解剖学特征,结果显示泽米科羽片脉序为二歧分叉的平行脉,无中脉。小刺双子铁Dioon spinulosum、大头非洲铁Encephalartos friderici-guilielmii和摩尔大泽米Macrozamia moorei等的平行脉末端以不同的形式互相连接,而鳞木铁Lepidozamia peroffskyana、粗壮角果铁Ceratozamia mexicana var. robusta、竹叶角果铁C. hildae、佛州泽米Zamia floridana、柔叶泽米Z. debilis、鳞秕泽米Z. furfuracea和短尖泽米Z. muricata等的平行脉末端不连接而直达叶缘,其中鳞木铁、粗壮角果铁和竹叶角果铁的脉达叶缘后逐渐消失。羽片的横切面结构通常由表皮、下皮厚壁细胞和叶肉组成,表皮层包括上、下表皮各一层,叶肉可能同时分化出近上表面的栅栏组织和近下表面的栅栏组织,或仅有近上表面的栅栏组织分化,或无栅栏组织分化而完全为海绵组织。然而,泽米科没有典型的海绵组织和传输组织分化。小刺双子铁、大头非洲铁、鳞叶木铁和摩尔大泽米的羽片具有粘液道而无工字厚壁组织,在小刺双子铁中粘液道与维管束对生,在另3种中则与维管束轮生;但粗壮角果铁、竹叶角果铁、佛州泽米、柔叶泽米、鳞秕泽米和短尖泽米的羽片则具有工字厚壁组织而没有粘液道,其中粗壮角果铁和竹叶角果铁的羽片工字厚壁组织仅与上表皮相连,而佛州泽米、柔叶泽米、鳞秕泽米和短尖泽米的羽片工字厚壁组织与上、下表皮都相连。羽片脉序和解剖学特征支持Stevenson将泽米铁科分为两亚科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对苏铁科和泽米铁科8种苏铁植物,即台湾苏铁(Cycas taiwaniana)、海南苏铁(C·hainanensis)、元江苏铁(C·parvulus)、单羽苏铁(C·simplicipinna)、滇南苏铁(C·diannanensis)、越南篦齿苏铁(C·elon-gata)、长刺大泽米铁(Macrozamia longispina)、双子铁(Dioon edule)的叶轴横切面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期为苏铁植物的系统演化和分类进一步提供解剖学依据,并探讨其解剖结构与生态的适应机制。结果表明,较原始的苏铁科和较进化的泽米铁科叶轴的横切面结构无论在表皮、机械组织、基本组织和维管组织,还是在后含物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泽米铁科的大泽米铁属与双子铁属差异也较大;苏铁科科内的6个种则相似性稍大,表明它们是亲缘关系较密切的类群,但每个种都有各自的结构特点。越南篦齿苏铁的维管束排列方式和数目的增加方式与泽米铁科两个种的相似,因此推断它处于较进化的地位。研究还发现苏铁科种类的叶轴的近轴面均像叶片那样具有栅栏组织状同化组织存在。苏铁类植物叶轴具有旱生植物的解剖结构特征:角质层较厚、表皮细胞壁厚、机械组织发达、晶体较多、分泌道和维管束数目较多等结构特征。这些对研究苏铁纲各科及种类之间的进化与亲缘关系提供了佐证,同时揭示了苏铁纲这类古老的植物类群其多个属的种类能够经历如此漫长的地质年代而幸存下来,是由于其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均形成了这些独特的结构特征,因而具备了相对应的生理功能,能够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具备耐干旱、贫瘠、高温及耐盐碱等逆境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石山苏铁与锈毛苏铁羽片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研究了石山苏铁与锈毛苏铁叶的羽片横切面结构,结果表明,石山苏铁叶表面具厚的角质层,表皮细胞壁厚,排成整齐的一列:下皮层厚壁细胞仅分布于中脉隆起区和叶缘:叶肉由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构成,栅栏组织为排列整齐的柱状细胞组成,位于近轴面的表皮层下方,并延伸至中脉区:海绵组织的细胞分布于副转输组织两侧,含晶细胞少;韧皮部在远轴面,排成弧形;木质部在近轴面,管胞分散,锈毛苏铁的羽片横切面结构在叶缘的形态,叶脉区隆起形态,韧皮部形态,分泌道有无及下皮层厚壁细胞的特点等方面与石山苏铁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本文支持把两者作为独立种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蒙古黄芪营养器官解剖结构研究表明,根为典型的双子叶植物根的结构,初生结构由表皮、皮层和维管柱组成,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在分化过程中呈外始式,初生木质部四原型,皮层内具凯氏带;茎由表皮、皮层和维管柱组成,维管束为外韧无限维管束;叶为异面叶,由表皮、叶内和叶脉组成,栅栏组织排列紧密且整齐,细胞呈长柱形,海绵组织排列疏松且不整齐,细胞呈海绵状,有大量气隙,叶脉维管束发达,为外韧无限维管束,叶上下表皮均具有气孔.  相似文献   

5.
小花山桃草营养器官解剖结构及其生态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通过石蜡切片法对外来入侵植物小花山桃草进行解剖学方面的研究,旨在揭示其入侵和蔓延的结构基础。结果表明:小花山桃草根的次生结构中次生木质部所占比例较大,约占整个横切面的2/3,导管数量多,平均达138.25个,管腔大,管径为85.37 μm;根和茎的木栓层均较发达,由6~7层扁平细胞组成;根和茎的次生韧皮部中存在大量含针晶细胞;小花山桃草的叶具典型的旱生植物叶片的结构特征:表皮为复表皮,上下表皮均有气孔分布,上表皮气孔密度为180 mm-2,下表皮气孔密度为266 mm-2;栅栏组织为双栅型,近轴面栅栏组织细胞2~3层,排列紧密而整齐,含叶绿体较多;叶片主脉木质部发达,由多列导管组成。上述特征说明小花山桃草的解剖结构对干旱生境有较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6.
田旋花营养器官及不定芽发生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田旋花营养器官的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叶为两面叶,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发达。主脉为周韧型维管束,在其主脉的远轴面,紧领下表皮的为1-2层同化组织细胞。地上茎表皮内具由2层细胞组成的同化组织,维管组织呈连续的环状排列,木质部内外侧都为韧皮部。地下根状茎的结构类似地上茎的结构,维的维管组织发达,在次生生长中,中央初生木质部导管周围薄壁细胞分化产生大量薄壁细胞和韧皮部分子。根状芭茎上的不定芽及不定根由维管形成层活动产生,根上的不定芽也是由根的维管形成层产生。  相似文献   

7.
详细研究了托叶铁科两属的2种代表植物Stangeria eriopus和Bowenia serrulata的羽片脉序和羽片解剖学,两个属在气孔器特征与不具副传输组织方面极为相似。而在气孔的分布,羽片脉序式样与叶缘形态,粘液道的有无,海绵组织与栅栏组织的分化。工字厚壁组织与表皮细胞垂周壁特征方面则有较大的差异。将这些特征与苏铁科和泽米铁科作了比较,并讨论了这些特征在系统学上的意义。研究结果支持Stevenson(1992)将该科分为两亚科以及托叶铁科是介入苏铁科与泽米铁科之间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白木香叶解剖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石蜡切片法制片,光学显微镜观察,研究白木香叶的解剖结构。结果表明,白木香叶为典型的异面叶,但同时还表现出许多旱生形态。表皮由一层排列紧密形状不规则的表皮细胞组成,细胞外壁角质膜较厚。上表皮角质膜一般较下表皮角质膜厚1μm,下表皮上零星分布着单细胞表皮毛。气孔仅分布在下表皮上,微下陷,气孔类型为无规则型。叶肉组织发达,其间分布着较多的长方晶体,其细胞长轴与表皮垂直。栅栏组织由1—2层排列整齐的圆柱形细胞组成。栅栏组织的外层细胞转化为异细胞,海绵组织内具有一层由异细胞组成的下皮层;横切面上栅栏组织厚度与海绵组织厚度之比为1:3。主脉发达,有异细胞组成的维管束鞘,具双生韧皮部。叶内具有发达的木质部外纤维。这些特征与旱生环境相适应。  相似文献   

9.
珍稀植物扇脉杓兰营养器官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对扇脉杓兰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根状茎的薄壁细胞中含丰富的淀粉粒,维管柱中分布着排列紧凑的周木维管束;根的皮层发达,有的皮层细胞中存在真菌菌丝团,木质部与韧皮部呈辐射状相间排列,根和根状茎的内皮层细胞都形成马蹄形加厚结构。茎的表面分布气孔,皮层面积较小,皮层内部的基本组织发达,外韧维管束散生分布其中,茎和叶上都附有非腺性毛;叶为等面叶,叶肉细胞排列疏松,气孔主要分布于远轴面,略外凸,保卫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叶缘处的叶肉组织中含有气腔结构。扇脉杓兰营养器官的这些特征与其荫蔽湿润的生境是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0.
阿月浑子与中国黄连木叶形态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指甲油印迹法、石蜡切片观察、电镜观察的方法对阿月浑子与中国黄连木叶片解剖结构、气孔分布与形态特征进行观测分析。结果显示,阿月浑子叶上表皮气孔分布密度为132~P168个/cm2,且气孔多出现在主脉附近,下表皮气孔数从基部到叶尖逐渐减少,密度为112~P357个/cm2;中国黄连木上表皮气孔极少,仅出现在主脉处,下表皮气孔分布状况与阿月浑子相近,密度为164~P377个/cm2;两树种均分布有巨型气孔和气孔群、表皮细胞角质层发达、少量非腺毛主要分布在叶缘,其次在主脉处,叶面有蜡质分布,而且阿月浑子的蜡质明显比中国黄连木多;阿月浑子有4~P5层栅栏组织细胞,几乎没有海绵组织,中国黄连木叶肉具1层栅栏组织,多层海绵组织;阿月浑子主叶脉6~P8个维管束环状排列,在韧皮部中有6~P8个内分泌道,中国黄连木主叶脉3个维管束扇形排列,在韧皮部中有1~P3个内分泌道。对2树种叶形态结构特征与抗旱性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阿月浑子具有旱生植物叶片结构特点,其水分利用方式属耗水型,对我国北方气候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1.
胡杨雌雄株叶片的比较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石蜡切片法对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Oliv.)雌、雄株叶片进行比较解剖研究,结果表明:(1)胡杨雌、雄株叶片都由表皮、叶肉与叶脉构成,表皮由2层细胞构成复表皮;上、下表皮内均分化出了2~3层栅栏组织细胞,栅栏组织之间有少量海绵组织细胞;主脉维管束通常1个,由木质部、韧皮部、少量形成层及类似禾本...  相似文献   

12.
考查广西百色西林县叉孢苏铁和广西百色田东县锈毛苏铁的生态环境,结合观测其叶片的内部结构来探讨其与生境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叉孢苏铁群落乔木和灌木均9种,藤本8种,草本18种,蕨类2种,空间格局明显;锈毛苏铁群落乔木和灌木均5种,草本6种,蕨类4种,空间格局不明显。两种苏铁的羽片均由表皮、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和副转输组织构成;叶轴均由表皮、厚壁组织、薄壁组织和维管组织构成。不同之处在于,锈毛苏铁的羽片、角质层、栅栏组织和叶轴的厚壁组织均较叉孢苏铁的厚,分别是叉孢苏铁的1.82倍、2.32倍、1.79倍和2.45倍左右;锈毛苏铁叶片的表皮之下有下皮层、各组织中有丰富的异细胞,而又孢苏铁的无或较少;锈毛苏铁的羽片中有黏液道,而叉孢苏铁的无。又孢苏铁的叶片表现为弱旱生异面叶,锈毛苏铁的则表现为强旱生异面叶。  相似文献   

13.
都支杜鹃茎、叶解剖特征与环境的适应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桂芹  刘艳然 《植物研究》2012,32(5):532-536
利用光学显微解剖技术,对生长于大别山区的都支杜鹃(Rhododendron shanii Fang)的茎、叶进行了解剖学与环境适应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叶的上表皮具有厚的角质膜、复表皮、气孔缺失;下表皮被毛,气孔分布密集,气孔突出;叶肉中栅栏组织和纤维丰富,且纤维呈束存在,并形成了叶肉中的支撑系统,海绵组织内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茎中木栓宽广,次生韧皮部与次生木质部厚度比是1/5,次生木质部中管孔直径狭窄、管密孔集,绝大多数为管胞,同时木纤维十分丰富。上述结构的特异性均表明茎和叶在诸多方面表现为结构与环境的统一性,是特殊综合生态环境长期作用的结果。复表皮、主脉周韧维管束、次生木质部缺少导管等这些特征均说明都支杜鹃在系统分类中应处于较原始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采用石蜡切片和光学显微技术对闽楠(Phoebe bournei(Hemsl.)Yang)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及其生态适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闽楠为典型异面叶,叶片中脉发达,维管束呈扇形,导管径向排列,韧皮部外侧有大量韧皮纤维分布。上表皮外侧具角质层,下表皮外侧无角质层,下表皮细胞呈犬牙状向外凸起,有表皮毛和气孔分布,气孔为双环型、外凸;栅栏组织由1层细胞组成,海绵组织由3~4层细胞组成。茎的初生结构中,表皮轻微角质化,厚角细胞5~6层,薄壁细胞5~7层,维管束为外韧型;茎的次生结构中,表皮外部角质层加厚,木栓层细胞3~4层,木栓形成层细胞1层,栓内层细胞2~3层,维管束紧密排列连成环状,次生韧皮部和次生木质部发达,形成层细胞2~3层。根的次生结构中木栓层细胞5~6层,木栓层内侧具1层木栓形成层,栓内层细胞2层。闽楠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特征一方面呈现出阴生植物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对阳生和旱生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5.
濒危植物海南风吹楠营养器官解剖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采用石蜡切片和光学显微技术,对海南风吹楠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海南风吹楠为典型异面叶,叶片中脉发达,中部分化出髓,上表皮外侧具角质层,内侧具1层内皮层,下表皮外侧无角质层,有气孔器分布,气孔器为双环型,略下陷;栅栏组织3~4层细胞,海绵组织4~6层细胞。茎的初生结构中表皮轻微角质化,维管束为外韧型,8~10个初生维管束围绕髓排列为1轮;茎的次生结构中,表皮外部角质层加厚,维管柱紧密排列连成环状,次生韧皮部和次生木质部发达,形成层细胞3~5层。根的初生结构中表皮细胞外壁加厚,外皮层细胞体积大,形状不规则,内侧具1层形成层,内皮层具凯氏带,初生木质部为多原型,呈辐射状排列。根的次生结构中木栓层细胞5~6层,木栓层内侧具1层木栓形成层,栓内层细胞3层。海南风吹楠营养器官具有一定耐阴和耐旱结构特征,同时与其生活的热带雨林沟谷中高温荫湿的环境相适应。  相似文献   

16.
不同土壤环境下黑果枸杞茎、叶形态结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石蜡切片法对不同土壤环境下黑果枸杞的叶片和茎的形态结构进行了比较,以期为黑果枸杞在天津地区引种提供理论依据。对叶片和茎的表皮、栅栏组织、维管束、皮层、韧皮部等指标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黑果枸杞在天津不同土壤环境下生长状况良好。生长在碱性粘土中的黑果枸杞叶片呈长披针形,茎表皮和维管束最发达;生长在沙壤土中的黑果枸杞叶片也呈长披针形,但角质层最厚,茎的皮层最发达;长在红棕土中的黑果枸杞叶片则呈近长椭圆形且叶片较厚,叶表皮气孔密度最大,表皮最厚,叶肉的栅栏和海绵组织最发达,叶柄维管束最大,茎最粗,韧皮部最发达,髓最大。因此,生长在不同土壤环境下的黑果枸杞植株的茎、叶片的形态结构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7.
两种珙桐叶片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 Baill.)与它的变种光叶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 Baill.var.vilmoriniana(Dode)Wanger.]叶下表皮(即远轴面)差异较大,前者叶下表皮密被淡黄色或淡白色丝状单细胞粗毛,后者叶下表皮无毛或仅叶脉处被稀疏单细胞短毛或丝状粗毛。两者结构基本相似,表皮均由一层细胞构成,气孔仅分布在下表皮,无一定排列方向,为无规则型。叶肉具明显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是典型两面叶。叶脉的机械组织为腔隙厚角组织,维管组织韧皮部位于远轴面,木质部位于近轴面,两者间具形成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