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应用人羊膜传代细胞(Wish细胞)对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的敏感性进行了试验,用EHFV武株及76118、A9、R22、R4、陈株等5个代表株接种Wish细胞。结果Wish细胞感染EHFV后第1代第8~10天即可查见明显的特异性荧光,荧光光强度随代数和时间而增加,TCID50为10~4~/10~5ml。并用荧光阻断试验和双份血清证实在Wish细胞内繁殖的病毒为EHFV。此结果为EHF病原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敏感细胞株。  相似文献   

2.
用流行性出血热病毒(陈株)分別感染MA-104和Vero-E6传代细胞,结果受病毒感染的MA-104细胞荧光阴性细胞出现早,感染滴度高,胞浆内颗粒大,提示MA-104细胞用于该病毒的分离传代及抗原片的制作等方面优于Vero-E6细胞。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在某些原代及传代细胞上能适应增殖,国内外已有过报导。但用对轮状病毒十分敏感的恒河猴胚肾MA-104细胞培养和增殖EHFV并与通常使用分离该病毒的VeroE6细胞进行繁殖动态观察,尚未有过报导。本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比较观察EHFV在两种细胞上的增殖动态,为MA-104细胞代替常规Vero-E6细胞用于该病毒的分离、传代等研究以及抗原片的制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证实了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在体外培养的长爪沙鼠、金黄地鼠、Balb/c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和人外周血白细胞及单核细胞中的增殖。沙鼠和地鼠腹腔巨噬细胞对EHF病毒的敏感性要高于Vero-E_6细胞,而Balb/c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敏感性却低于其他三种培养的细胞。野鼠型EHF病毒(A_9株)和家鼠型EHF病毒(R_(22)株)在三种鼠腹腔巨噬细胞中的繁殖能力未见明显差异。在人外周血白细胞中,其单核细胞对EHF病毒(A_9株)的敏感性高于淋巴细胞。病毒感染单核细胞后4天的病毒滴度可达10~(-3.0)。以上结果说明EHF病毒在单核巨噬细胞中能繁殖和释放感染性病毒,这表明单核巨噬细胞在鼠、人体内EHF病毒感染的建立及病毒在体内扩散至各器官过程中可能起很重要的作用,即起其靶细胞和扩散媒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蚀斑形成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外已有报道,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能在Vero-E6细胞上形成蚀斑。由于蚀斑试验和蚀斑减少试验用于测定病毒滴度及中和抗体效价较其它方法准确,且特异性高,适用于测定出血热病毒间抗原性差异,感染或免疫后中和抗体水平。但由于EHFV在细胞内繁殖培养时间较长,蚀斑形成的细胞培养条件要求较高,目前国内尚未见成功的报道。我们基本  相似文献   

5.
将来源于黑线姬鼠肺,褐家鼠肺和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血液的三株 EHF 病毒,在长爪沙鼠肺、肾细胞中传代培养。接种后第一代就能很好增殖,滴度可达10~(6·0-6·5)TCID50/ml。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病毒增殖速度加快,第三代在接种后2天即可检出感染细胞,4—8天有50%左右的细胞感染。经传九代未见明显的细胞病变。病毒增殖的高峰在接种后9天左右。维持液中有牛血清,冻融和超声波处理能提高病毒滴度。不同温度(33℃和37℃)和 pH(含5%和3%CO_2)培养对病毒增殖无明显影响。经传代的感染细胞仍能与 EHFV 单克隆抗体起反应,并排除ⅠⅡⅢ面型呼肠孤病毒的感染。  相似文献   

6.
用获自病人的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H8205株感染Vero-E6细胞的培养液,感染1日龄小白鼠,自第3代起,感染鼠出现规律发病,潜伏期13~18天,个体瘦小,后肢麻痹,最后死亡。病理检查感染鼠脑有典型病毒性脑炎改变,免疫荧光及酶标抗体染色证实脏器中存在特异性抗原,血内有特异性抗体,感染鼠的血,尿及脏器悬液经Vero-E6细胞培养出病毒。电镜检查脑神经原细胞高尔基氏器内有病毒颗粒。实验结果说明1日龄小白鼠对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是敏感的,可以作为该病毒的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7.
人偏肺病毒(Human metapneumovirus,HMPV)是2001年鉴定出的新发呼吸道病毒,婴幼儿、老人和免疫抑制人群易感,引起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感染,目前尚无疫苗和特异性治疗方案。为获得北京地区HMPV临床流行毒株,本研究将经荧光定量PCR检测为HMPV阳性的鼻咽抽吸物样本分别接种LLC-MK2、Vero-E6和分化良好的人呼吸道上皮细胞(Human Airway Epithelium,HAE),观察细胞病变、检测免疫荧光、电镜观察病毒形态、测定病毒滴度及分析复制特点,对分离获得的HMPV分离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HMPV感染LLC-MK2细胞可形成合胞体,但在Vero-E6中多呈单个细胞感染;经免疫荧光检测,HAE、LLC-MK2和Vero-E6细胞均可见绿色荧光;电镜结果可见病毒为近似球型的颗粒,有包膜和刺突,直径约在150nm~200nm之间;HMPV在HAE和LLC-MK2两种细胞上的复制特点基本相同。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临床样本在LLC-MK2、Vero-E6和HAE分离培养HMPV的方法,分离并鉴定了HMPV临床分离株,为HMPV感染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较高感染滴度的Vero-E6细胞和小白鼠乳鼠脑病毒,经56℃1小时加温或1:2,000福尔马林灭活后,免疫成年小白鼠、黑线姬鼠和长爪沙鼠。结果Vero-E6细胞培养的病毒均未使动物产生可测出的抗体,而小白鼠乳鼠脑病毒则获得良好的抗体阳转率(92%)。同时证明,热灭活较福尔马林灭活者好,加佐剂较不加佐剂好。  相似文献   

9.
10株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Vero-E6细胞从12例水痘及带状疱疹病人水疱液中分离到10株病毒,分离阳性率为83.3%.10株病毒均具有使感染细胞圆缩、融合、脱落等典型的VZV局灶性细胞病变(CPE)特点,CPE随着传代次数增加而加快.用带状疱疹恢复期病人血清作间接免疫荧光染色镜检,可见典型的感染细胞核内荧光块.10株病毒感染细胞制成的抗原片,检测5例带状疱疹病人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清,荧光抗体滴度均有4倍以上增高.VZV对Vero细胞敏感;对沙鼠肾,胎兔肾,胎豚鼠肾、肺、脾原代单层细胞不敏感;对乳小白鼠不敏感.毒种在-20℃保存一周内死亡;但在30%脱脂牛奶、20%小牛血清及10%山梨醇Eagle's液中,液体或真空冷冻干燥-100℃可保存二年以上.  相似文献   

10.
自McCormick等发现Vero-E6细胞对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敏感性后,国内外已有不少学者应用该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和试验研究,但均未发现病毒在该细胞内规律性病变。病毒的存在和滴度只能按免疫荧光法(IFA)证实和测出。本文应用我国分离的出血热病毒在Vero-E6细胞上培养和观察,发现病毒在该细胞上出现有规律的病变并能测出病毒滴度,病变能被特异性中和抗体中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沙门菌CWDMs脂代谢检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用毛地黄皂苷敏感试验和菌细胞胆固醇、甘油三脂及胆碱酯酶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经L 型变异后形成的细胞壁缺陷突变株(CW DM )的脂类代谢活性,了解这些CW DM 变异的性质和探讨细菌细胞壁缺陷突变与细菌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 DM s 具有显著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对毛地黄皂苷高度敏感并且还具有与白色念珠菌相似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含量,但未能检出胆碱酯酶活性。CW DM s返祖菌丧失了脂类代谢酶类和胞浆膜不含胆固醇,恢复了与其亲代细菌型相似的代谢特征。提示在沙门菌天然即存在有与脂类及胆固醇代谢相关的基因,细胞壁的缺陷导致这些脂类及胆固醇代谢基因活化,以致 CW DM s 能够表达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和胞浆膜含有胆固醇  相似文献   

12.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CWDMs及其宁代细菌型和伤寒杆菌粗糙型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功酶,以了解沙门菌CWDMs生物氧化的特点和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结果表明,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细菌型及伤寒杆粗糙型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显示出相同的4种具有不同泳动速率的LDH同功酶,但CWDMs仅显示2种LDH。CWDMs的2种LDH同功酶与其亲代细菌型及伤寒杆  相似文献   

13.
14.
15.
沙门菌CWDMs氨基酸代谢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旭  王和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12(3):142-143,145
采用氨基氨利用生长试验和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酶(GOT)、乳酸脱氨酶(LDH)、肌酸激酶(CK)、α-闳丁酸脱氢酶(α-HBD)、γ-谷志肽酶(γ-GT),酸性磷酸酶(ACP)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CWDMs变异的特点及其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在仅含蛋氨酸或脯氨  相似文献   

16.
光照对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8种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除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 Spring配子体假根无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其生长方向与光照方向无关外,其它7种的配子体假根均有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假根的向重力性反应在配子体发育初期,因光照的方向不同而异,表现为负向光性。随着配子体发育至片状体阶段,光对其向重力性反应的影响逐渐减弱,而重力的影响增强。在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初期,光对  相似文献   

17.
作者解剖观察了33种,隶于4目、7亚目、15科、19属的中国鳐类脑颅的形态。研究结果认为:锯鳐目和鳐目是原始类群,它们均具吻软骨,其中圆犂头鳐科和团扇鳐科是特化类群。电鳐目亦具吻软骨,它们是特化和退化类群。在较高等的鲼目则无吻软骨。依据鳐类不同的分类阶元,其脑颅亦各具有不同的式型。  相似文献   

18.
两种蚤的幼虫形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肖柏林 《昆虫学报》1990,33(2):250-253
关于蚤类幼虫形态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我国王敦清1956年首次描述7种蚤的幼虫形态以后,由柳支英,虞以新(1957),孙昌秀(1965),叶瑞玉(1982,1986),费荣中(1986)等学者先后共描述过约29种蚤的幼虫形态。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知蚤类幼虫形态约36种,隶属6科19属。本文描述未见报道的无棘鬃额蚤Frontopsylla aspiniformis Liu etWu(1960)和青海双蚤Amphipsylla qinghaiensis Ren et Ji(1979)两种蚤山幼虫形态。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