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整合素是一类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及细胞与细胞间黏附的细胞黏附分子受体,肿瘤细胞与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对肿瘤的生成及转移有着重要的影响,整合素在肿瘤的生成、侵袭、转移以及肿瘤血管的生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整合素的结构、功能,以及它在肿瘤的血管生成过程中的作用,它与细胞外基质间的相互关系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2.
内皮细胞粘附分子与血管壁通透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皮细胞是血管壁的主要通透屏障,对血管壁通透性有多种调节作用。细胞粘附分参与细胞间连接形成以及细胞-基底膜间的粘附,与内皮层连续完整性以及通透性密切相关。参与内皮细胞中间连接的粘附分子有三大家庭,即整合素家庭、钙依赖性粘附素家族和免疫球蛋白家族,对这些粘附分子家族的研究有助于阐明内皮细胞损伤修复、新生血管形成、血管通透性调节以及循环血细胞游出的机制。  相似文献   

3.
骨桥蛋白(osteopontin OPN)是一种糖基化磷酸蛋白,许多肿瘤都可以分泌和表达.大量研究显示:OPN在恶性肿瘤转移播散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新生血管形成是肿瘤转移进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步骤.OPN与肿瘤新生血管关系密切,癌组织中OPN的高表达与肿瘤微血管密度相关.OPN与许多血管形成因子相互影响协同促进血管形成.OPN通过与整合素和CD44受体结合的细胞信号通路作用于血管形成的重要参与者内皮细胞,影响其增殖,迁移,粘附,趋化,凋亡等生物学特性,并降解细胞外基质为内皮细胞在局部组织中延伸形成血管提供基础.最近的研究也显示OPN可以在血管干/祖细胞水平调节其增殖功能,从而影响肿瘤血管新生.本文将对OPN分子结构,OPN在肿瘤血管形成中所起的作用及相关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时,基质金属蛋白酶等效应分子以及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会破坏血脑屏障,增加缺血区有害产物进入脑组织, 产生脑水肿,引起继发性脑损伤。所以,保护与维持脑微血管内皮屏障功能的完整性,是脑卒中防治的重要策略之一。从调节效应分子 和相关信号通路的角度出发,综述中药活性成分对模拟缺血性脑卒中的体内外脑微血管内皮屏障功能损伤模型的改善作用研究进展,以 期为进一步阐释中药活性成分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以及新药创制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血脑屏障精密控制血液与脑组织的物质交换,对维持脑内微环境的稳定至关重要。血脑屏障是脑内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彼此紧密相连,同时与周围的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相互作用形成的屏障系统。组成血脑屏障的细胞通过表达紧密和黏附连接蛋白、转运体、及相关信号分子,调节血脑屏障的发育和功能。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也参与血脑屏障的功能调节。近年来研究显示,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都伴随着血脑屏障结构和功能的破坏。因此,对血脑屏障的研究,将深化对神经-血管相互作用的认识,为神经系统疾病的诊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概要总结血脑屏障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并对未来发展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6.
整合素家族是细胞粘附分子的重要种类之一,主要作用是介导细胞与细胞之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粘附效应。医学研究证实整合素家族与肿瘤的侵袭及远处转移等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整合素αvβ3是整合素家族中的一种重要分子,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中αvβ3的表达水平对肿瘤侵袭转移及血管生成有着重要作用,调节αvβ3的表达水平可明显影响肿瘤的侵袭转移及肿瘤组织中新生血管的形成。深入研究整合素αvβ3的分子调节机制可以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视网膜疾病是导致成年人失明的主要因素,是糖尿病的一种令人恐惧的并发症,高血糖被认为是促进其发展的主要原因。高血糖不断地破坏视网膜的微血管系统最终导致视网膜的许多代谢,结构和功能的紊乱。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在微脉管系统中形成树枝状供应视网膜神经,这些内皮细胞的解剖和生理符合重要视觉保护的营养需求[1]。一方面,内皮组织务必确保氧的供应和代谢活跃的视网膜营养供应;另一方面,内皮细胞有助于血-视网膜屏障将循环产生的毒素分子,白细胞促炎性物质排出体外来保护视网膜,这种特性也可能会引起疾病,比如:视网膜血管的渗漏和新生血管,炎性物质转移,因此,视网膜内皮细胞在视网膜缺血性病变,血管炎中起到重要作用,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视网膜炎症或感染尤其是后葡萄膜炎。使用基因表达和蛋白质组学分析等研究方法,有助于了解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为了进一步开展对糖尿病视网膜疾病的研究,有必要就目前有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旨在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研究粘附分子和白细胞与脑缺血/再灌流损伤的病理联系,运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对36只SD大鼠脑缺血区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表达和淋巴细胞机能相关抗原(LFA-1)阳性细胞浸润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脑缺血区的毛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表达ICAM-1 mRNA发生于脑缺血1h,在脑缺血1h/再灌流8h达到高峰。而脑缺血区毛细血管ICAM-1蛋白质的表达则发生于脑缺血1h/再灌流2h,高峰出现于脑缺血1h/再灌流16h,LFA-1阳性细胞在脑缺血区的聚集发生在脑缺血1h,并随再灌流时间延长,其聚集数量逐渐增加。结果提示,脑缺血/再灌流能诱导缺血区的血管内皮细胞表达ICAM-1 mRNA和蛋白质,进而导致白细胞在脑缺血区的浸润,此可能是脑缺血/再灌流损伤的病理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体外氧糖剥夺模型模拟脑缺血缺氧损伤,探讨氧糖剥夺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细胞培养至完全融合后换成无糖培养基置于低氧手套箱(0.3% O2)分别处理0.5 h、1 h、2 h和4 h后,利用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利用跨内皮细胞电阻(trans-endothelial electrical resistant,TEER)方法检测HU-VECs细胞通透性的变化,以及Western blot检测紧密连接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氧糖剥夺处理0.5 h、1 h、2 h和4h后,HUVECs细胞存活率逐渐下降,TEER值逐渐降低,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VE-cadherin的表达明显降低。结论:氧糖剥夺破坏内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功能,增加HUVECs细胞的通透性,导致细胞的存活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0.
张慧敏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7,7(5):682-685,F0003
目的:在分子水平探讨并阐明脑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的炎性机理和针刺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动态影响。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阻塞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脑缺血后治疗1d、3d、5d、10d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表达。结果:针刺不同疗程治疗各组大鼠在治疗前后的神经症状行为评定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组ICAM-1脑缺血后ID即出现表达,5D达到表达高峰,各个时间点相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针对脑缺血状态下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全方位和多层面良性调节机制,并且这种良性机制随着干预时间的选择(早期/6 d)和疗程的适度延长(5天以上),具有明显的累加蓄积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