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陕西白蜡虫(Ericerus pela Chavannes)泌蜡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西省南部是我国白蜡虫老产区之一,其产量仅次于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但是陕西产的白蜡虫质量较差,产蜡量低。作者于1974年开始对陕西白蜡虫泌蜡量进行系统的实验观察,到1980年基本上研究清楚了影响陕西白蜡虫泌蜡量少的原因。现将实验结果整理成文,供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2.
白蜡虫在720多年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作了详细观察研究,进行饲养、繁殖和利用了。 古籍中关于白蜡虫的记载,包括形态、生物学、生态学、饲养技术、制蜡方法等五个方面,这些记载,一般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现摘要记述如下。 一、关于白蜡虫的产地 近百年来,白蜡虫的出产,不论产量或品质,均以西南三省最为丰富与优良,湖南次之,浙江最差,其他地区几乎没有。其中产种虫最好的是西南三省相接连的云贯高原与横断山脉谷地一带,产白蜡最好的是四川岷江下流一带和湖南沅江流域一带。从古文献中可以看出,现在这些优良产区并不是白蜡虫的原产区,它的原产区或过去的盛产区现在反而出产不好或没有出产了。  相似文献   

3.
张子有  马宏宝 《昆虫知识》1990,27(5):304-305
白蜡虫质量优劣直接影响白蜡的产量,白蜡虫质量检验应包括感官指标和生物学指标。根据指标将白蜡虫划分为5个等级,它能反映白蜡虫的质量与产蜡能力。  相似文献   

4.
王辅 《昆虫知识》1991,28(6):361-363
<正> 白蜡虫 Ericerus pela Chavannes是我国特有的产蜡昆虫。它所分泌的白蜡,在工业、农业、医药、文教上用途甚广,也是传统的出口物资,经济价值甚高。 白蜡虫一、二龄幼虫定叶、定杆率的高低,直接关系着该虫成活率的大小。而种虫繁殖量的高低与白蜡产量的丰歉度有关,又与对  相似文献   

5.
焦懿  赵苹 《动物学研究》2000,21(4):291-296
研究了白蜡虫啮小蜂TetrastichuskodaikanalensisSaraswat的室内饲养条件及其对白蜡虫花翅跳小蜂MicroterysericeriIshii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温度对白蜡虫啮小蜂存活率和产卵量有显著影响。 1 8、 2 1、2 4、 2 7、 30和 33℃ 6个温度处理下 ,白蜡虫啮小蜂的世代存活率分别为 1 84%、 31 83%、 80 39%、 72 75 %、48 0 8%和 2 2 81 %。 30℃时每雌产卵量和产卵百分率最高 ,分别为 1 3 2 1粒和 84 84%。雄蜡虫体内的白蜡虫啮小蜂有 3个羽化高峰期 ,分别为 6月下旬、 8月上~中旬和 9月中~下旬 ;雌蜡虫体内白蜡虫啮小蜂的 3个羽化高峰期为 8月上~中旬、 9月中~下旬和 1 0月下旬~ 1 1月上旬。白蜡虫啮小蜂的第 3个高峰种群数量最大 ,对白蜡虫花翅跳小蜂的重寄生率最高。第 3、 4代啮小蜂对寄生于雌雄蜡虫体内的白蜡虫花翅跳小蜂的重寄生率分别为雌蜡虫体内 :48 78%和 5 4 6 6 % ,雄蜡虫体内 :5 6 6 6 %和 6 4 71 % ;第 5代的重寄生率达76 0 0 % ;各代的重寄生率均为 4龄幼虫 >5龄幼虫 >蛹。人工释放啮小蜂对白蜡虫花翅跳小蜂种群数量有显著的控制作用。每株女贞树放 30头白蜡虫啮小蜂蛹 1次或 2次 ,白蜡产量分别为 1 1 1 3g和 1 37 6g ,为对照的3 0 6倍和 3 78倍。种虫产量分别为 1 49  相似文献   

6.
寄生白蜡虫雌虫的蚜小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是我国养殖白蜡虫最多的地区。寄生白蜡虫雌虫的蚜小蜂,尚未见有报道。本文报道的二种蚜小蜂是寄生在白蜡虫雌虫二龄幼虫和成虫体内,在四川白蜡虫养殖区较为常见的种类,即日本软蚧蚜小蜂及环刺花翅蚜小蜂。白蜡虫雌虫是它们的新宿主。1.日本软蚧蚜小蜂Coccophagus japonicu  相似文献   

7.
寄生白蜡虫的跳小蜂及一新种的描述(膜翅目:跳小蜂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白蜡虫(Ericerus pela Chavannes)是一种有经济价值的资源昆虫。我国人工养殖白蜡虫以生产“白蜡”的历史悠久,长江流域、华南及西南各省都有白蜡虫养殖业,特别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产量丰富。国内关于白蜡虫的研究报告,如刘讽吾(1936),李明良(1937),林郁(1940),焦启元、彭大仕(Chiao and Pen,1943),陆纯库(1955)等都曾提到害虫对白蜡虫的剧烈危害,但未指出寄生虫的种类。廖定熹及曾省(1944),王辅(1952),郑发科(1974)等的白蜡虫研究中只提到一种寄生蜂——白蜡虫花翅  相似文献   

8.
白蜡虫啮小蜂的研究及其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害虫的天敌防制害虫,在我国已有悠久历史,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天敌资源非常丰富,所以发掘并充分利用这类资源仍是当前生物防制工作的重要课题。我们在四川省峨眉县研究白蜡虫花翅跳小蜂(Microterysericerilshu)对白蜡虫(EriceruspelaChav)的危害及其防制时,发现白蜡虫啮小蜂(Tetrastichussp.)是一种抑制白蜡虫花翅跳小蜂极为有效的重寄生蜂,其重寄生率可达70—90%以上,值得引起注意并加以保护利用。现将研究的初步结果报道如下:一、分类、分布及形态特征白蜡虫啮小蜂属于寡节小蜂科(Eulophidae)啮小蜂亚科(Tetrastichinae)的啮小蜂属…  相似文献   

9.
不同温度下白蜡虫花翅跳小蜂的实验种群生命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焦懿  赵苹 《昆虫学报》2002,45(1):86-90
在15、18、21、24、27和30℃恒温下,观察了温度对白蜡虫花翅跳小蜂Microterys ericeri发育、存活和繁殖力的影响,组建了相应温度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白蜡虫花翅跳小蜂全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2.1℃和499.4日·度。27℃时发育历期最短,产卵量、产卵率和卵孵化率最高。24℃时雌虫怀卵量最多,3~5龄幼虫和蛹的存活率最高。6种温度下白蜡虫花翅跳小蜂种群的世代存活率分别为8.5%、25.2%、50.3%、68.2%、49.8%和38.1%。24℃时世代存活率、种群趋势指数、净增殖率和内禀增长力均高于其它温度处理。24℃和27℃时种群加倍时间只需12天。18℃时种群出现负增长,15℃时白蜡虫花翅跳小蜂不产卵,不能繁殖下一代。  相似文献   

10.
纹翅跳小蜂一新种(膜翅目:跳小蜂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2年,作者曾报道过寄生白蜡虫的跳小蜂种类,其中,日本纹翅跳小蜂 Cerapteroceroides iaponicus Ashmead是作为我国第一次纪录报道的。最近,作者有机会研究了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昆虫分类室的日本产这个种的标本,发现与我们在白蜡虫雌成虫中找到的标本有明显的不同。因此,在本文内根据我们的标本订为新种,并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郑发科 《昆虫学报》1974,(4):376-384
本文为1971—1973年作者对白蜡虫与白蜡生产的试验研究与调查结果。报导了白蜡虫的寄主植物,并进行木本和草本植物的接种试验。对白蜡虫的产卵与孵化、扩散与游动、着叶与定杆、“吊糖”与“放箭”、羽化与交尾等发生规律,以及白蜡虫各虫期天敌与主要寄主树的害虫,进行了观察,并对我国白蜡虫与白蜡产区和各地生产经验,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2.
白蜡虫的分布与生态因子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白蜡虫Ericerus pe-la Chavannes是我国特产资源昆虫。武汉地区于1959年从云南引入,后又在恩施山区420—1,500米处推广试养,获得较好效果。 白蜡虫所分泌之虫白蜡,经加工后又称白蜡、虫蜡、中国蜡。因为四川产量较多,所以又称川蜡。 湖北省恩施和郧阳地区过去仅有零星分布,农民也有上山采摘利用的习惯,但产量甚微。据统计,全省年产量尚不足百斤,远远不能满足我省工业和医药发展的需要。因此,每年从外省调拨一定数量的虫蜡。 白蜡虫在武汉地区,经过长期自然选择,现已基本驯化。虫白蜡经鉴定符合商品规格,所以,在我省可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山区的植物资源,饲养白蜡虫,发展虫白蜡生产,这对于加速四个现代化建设,将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乌鸫繁殖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乌鸫 (Turdusmerulamandarinus)是紫蓬山区常见的留鸟[1,3 ] 。吴至康等[2 ] 报道其在贵州的繁殖习性。有关巢空间资源利用特点、护雏行为、雏鸟生长模式的研究未见报道。本文是 1996年 3月份在安徽省肥西县的几个居民点对其繁殖初期活动进行了初步观察 ,4~7月又在紫蓬山区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圆通山林区对其繁殖生态进行了系统研究的结果。现报道如下。1 工作方法根据样地鸟巢统计繁殖鸟类的数量 ,记录巢位特征以及巢和卵的参数 ,观察繁殖行为 ,记录雏鸟的生长情况。拟合雏鸟的生长曲线方程[9] 。2 结 果2 1 繁殖…  相似文献   

14.
白蜡蚧长角象是白蜡虫(Ericerus pela Chav.)的主要天敌之一。分布广,寄生率高,危害严重,对虫蜡生产影响很大。过去我国虽很早就有记载,但未对它进行研究和防治,以致辗转危害,造成损失不小。为了弄清其发生规律,找到有效防治措施,以消灭或减轻其危害,提高虫蜡产量,我们于1974年、1975年在峨眉县进行白蜡虫问题研究的同时,对它进行了专项研究。  相似文献   

15.
在白蜡虫Ericerus pela (Chavannes)分布特征和寄生蜂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白蜡虫及其3种优势寄生蜂:白蜡虫花翅跳小蜂Microterys ericeri Ishii、中华花翅跳小蜂M.sinicus Jiang和白蜡虫阔柄跳小蜂Metaphycus ericeri Xu et Jiang的时间和空间的一维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和比例相似性。结果表明,白蜡虫及其3种优势寄生蜂的时间生态位宽度:白蜡虫>白蜡虫阔柄跳小蜂>白蜡虫花翅跳小蜂>中华花翅跳小蜂,空间生态位宽度:白蜡虫>白蜡虫花翅跳小蜂>白蜡虫阔柄跳小蜂>中华花翅跳小蜂。3种优势寄生蜂与白蜡虫的生态位重叠度:白蜡虫花翅跳小蜂>中华花翅跳小蜂>白蜡虫阔柄跳小蜂,比例相似性:白蜡虫花翅跳小蜂>白蜡虫阔柄跳小蜂>中华花翅跳小蜂。说明白蜡虫花翅跳小蜂与白蜡虫在资源序列上分布的相似性最大,在时间上的同步性和空间上的同域性较强,资源利用程度最高。白蜡虫花翅跳小蜂与白蜡虫阔柄跳小蜂在时间生态位、空间生态位和时间-空间生态位上均有较大的重叠和比例相似性,在资源利用上存在明显的种间竞争。白蜡虫种群数量大,生长周期长、为多种寄生蜂的繁育提供了丰富、稳定的食物资源。  相似文献   

16.
菊科12种外来植物的有性繁殖特征和入侵风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菊科植物具有极强的有性繁殖能力,对外来菊科观赏植物的引进存在极高的入侵风险。本研究以武汉常见的菊科12种外来观赏植物为对象,通过有性繁殖特征调查,研究植株的花部特征、花粉活力、传粉系统、种子产量,分析各物种有性繁殖能力的差异,评估其入侵能力。结果显示,多数物种可在隔绝传粉者情况下结实;访花昆虫类型多样,共观察到26种访花昆虫,其中膜翅目蜂类是主要的传粉者;结实情况具有一定差异。综合考虑花粉活力、传粉情况和结实情况,认为黑心金光菊(Rudbeckia hirta L.)、松果菊(Echinacea purpurea(L.)Moench)、大花金鸡菊(Coreopsis grandiflora Hogg.)、蛇目菊(Sanvitalia procumbens Lam.)的有性繁殖竞争力较高,对本地传粉环境可能有较大影响。本研究对近缘物种有性繁殖特征的综合分析结果可为评估外来物种的入侵风险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白蜡虫寄生蜂对颜色的选择性及活动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云南省昆明市白汉场白蜡园中采用不同颜色对白蜡虫寄生蜂进行了颜色趋性实验,利用寄生蜂对颜色的趋性进行了红色、黄色、蓝色、蓝绿色、绿色、灰褐色、白色和黑色8种颜色、6:00-9:00am,9:00-12:00am,12:00am-15:00pm和15:00pm-18:00pm4个时段、寄主林树冠上部、中部、下部3个位置高度和东、南、西、北4个方位以及在阴天、雨天和晴天3种天气下的白蜡虫寄生蜂活动规律观察。结果表明,白蜡虫花翅跳小蜂(Microterys ericeri Ishii)、白蜡虫阔柄跳小蜂(Metaphycus ericeri Xu et Jiang)和中华花翅跳小蜂(Microterys sinicus Jiang)3种寄生蜂优势种对黄色有明显的趋向性,对颜色的选择性依次为黄色>蓝色>蓝绿色>绿色>白色>灰褐色>红色>黑色。在白蜡园寄主林,寄主植物中部诱集的白蜡虫寄生蜂数量最多,占52.21%;其次是下部,占39.80%;顶部最少,仅占7.99%。白蜡虫寄生蜂的活动与白蜡虫在寄主植物上的分布密切相关。白蜡虫寄生蜂在不同方向上的活动差异不显著。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里,白蜡虫寄生蜂在6:00-9:00am有一个活动高峰期,在15:00-18:00pm出现一个次高峰期。白蜡虫寄生蜂在晴天活动较活跃,在阴天和雨天活动较少。  相似文献   

18.
环境因子对白蜡虫泌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蜡虫是一种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资源昆虫,白蜡虫分泌的白蜡是一种重要的天然化工原料。研究了不同温度、湿度、光照等因子对白蜡虫泌蜡的影响,试验种群和自然种群研究结果表明,白蜡虫在15~25℃下能正常分泌白蜡和生长发育,在30℃以上的持续恒温下,白蜡虫能分泌白蜡,但泌蜡量低,不能正常生长发育,化蛹,2龄末期死亡;在高湿度(年相对湿度〉80%)、低光照(〈1600h/a)条件下,白蜡虫泌蜡量高,但种群不能正常生长发育,雌虫死亡率高,不能完成生活史。多因素分析表明,白蜡虫泌蜡对温度不敏感,影响白蜡虫泌蜡的关键因子是湿度和光照,适于白蜡虫泌蜡的环境因子为:温度15~25℃、年降雨量1300~2000mm,年相对湿度〉80%,泌蜡期5~8月份的相对湿度〉90%,年光照时数〈1600h/a。根据在峨嵋、昭通、昆明等地对白蜡虫的生态适应性观察和分析,白蜡虫泌蜡高的环境不是白蜡虫适生区域,白蜡虫适生区域主要生态指标为:年均温11~16℃,降雨量800~1200mm/年,年相对湿度65%~75%,年光照时数为1900~2500h/a。  相似文献   

19.
食虫植物光萼茅膏菜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年野外观察和栽培实验,对光萼茅膏菜的生活史特征、种群动态以及食虫习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光萼茅膏菜杰早春植物;该种以球茎行营养繁殖,虽然种子产量较大,但实生苗更新能力较低;花期植物捕虫率最高;食虫对植物生长和繁殖有一定益处。  相似文献   

20.
【目的】白蜡虫Ericerus pela Chavannes在育卵期会大量分泌吊糖(蜜露),前期研究发现吊糖容易受到真菌的侵染,但是白蜡虫吊糖的生物学意义并不清楚。本研究旨在了解白蜡虫吊糖的成分以及该时期雌成虫基因表达特点,为更深入的了解白蜡虫分泌吊糖对于白蜡虫发育的意义奠定基础。【方法】对吊糖分泌期的白蜡虫雌虫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对吊糖组分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并对转录组与代谢组进行联合分析。【结果】在白蜡虫吊糖组分中,麦芽糖醇含量最高,其次为半乳糖醇,之后为海藻糖、水苏糖等其他种类糖物质,此外,还含有多种少量氨基酸、脂肪、维生素等代谢物质或次生代谢物质;关联分析表明,代谢途径(Metabolic pathways)、碳代谢(Carbon metabolism)和氨基酸合成(Biosynthesis of amino acids)占主要部分;与N-聚糖生物合成(Various types of N-glycan biosynthesis)相关通路的基因家族在白蜡虫发生了收缩;与代谢产物关联的基因Q96JB1家族也发生了收缩,该基因与吊糖中的L-谷氨酸、乳清酸盐以及柠檬酸盐相关。【结论】白蜡虫吊糖主要成分不利于天敌寄生或者与其它昆虫形成互利共生,一些与吊糖成分相关的基因家族在白蜡虫中发生了收缩,说明白蜡虫吊糖可能是其分泌的不利的或多余的代谢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