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北兴山红嘴相思鸟繁殖生态初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5年4月~2007年8月,在湖北省兴山县龙门河地区,对红嘴相思鸟(Leiothrix lutea)的繁殖生态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红嘴相思鸟在此地区的繁殖时间为4月中旬至7月下旬。巢多营于山坡上、山谷中的乔木林、灌木林遮蔽下的箬竹(Indocalamus wilsoni)和小灌木上,也营巢于农田边、山间小路旁、林间空地的箬竹丛或灌丛中。巢材主要有细树枝、细树根、细藤、箬竹叶、茅草叶、细草茎、青苔等。雌雄鸟共同筑巢,筑巢过程较为迅速,一般5~7d即可完成。雌鸟每天产一枚卵,产卵时间一般在清晨。窝卵数3.41±0.80(n=61)。孵卵期11~13d(n=6)。雏鸟晚成性,雌雄共同育雏,育雏期9~10d。雏鸟发育十分迅速,但离巢时身体发育尚未完善。红嘴相思鸟在此地区的繁殖成功率约为22.95%(n=61)。  相似文献   

2.
2007~2009年每年5~7月对四川省绵阳地区黑卷尾Dicrurus macrocercus的繁殖生态进行了观察.结果 表明,在绵阳,黑卷尾5月初迁入,5月中旬开始筑巢,巢深(6.73±1.41)cm、巢位高(6.38±1.27)m,巢内径为(9.88±1.54) cm,外径为(12.87±2.75) cm;5月底6月初产卵, 窝卵数多为3~5枚,平均卵重4.61 g,平均卵长径24.4 mm,平均卵短径17.4 mm;孵卵期(16±1) d,育雏期15~17 d,在幼鸟8~12日龄亲鸟育雏频次最高,平均为(8.23±2.13) 次/d.  相似文献   

3.
2009~2010年对江西省吉安地区乌鸫Turdus merula的繁殖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当地乌鸫的营巢时间在3月9日至16日,产卵时间是3月18日至26日,平均窝卵数5.14(4~6)枚(n=14),平均卵大小29.71 mm×21.16 mm,平均卵重6.63 g(n=71).孵卵和暖巢主要由雌鸟承担,但雄鸟也有暖巢行为,孵化率为65.83%,育雏期13~15 d,离巢率高达100%.与高海拔的乌鸫相比,当地乌鸫产大窝小卵,这一特征保证了大窝雏数和高离巢率,繁殖对策属于r-选择.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于2021年3~9月,采用目标观察和全事件记录法,对广西防城港市钦州湾八路水湿地黑翅长脚鹬(Himantopus himantopus)的繁殖习性进行全过程观察记录。黑翅长脚鹬的栖息生境主要在盐田、虾塘和鱼塘,而巢主要分布在盐田生境。共发现39巢,雌雄共同营巢,按照主要巢材将其巢分为干草巢、碎石巢、泥皮巢和牛毛毡草巢4种;巢材包括禾本科(Gramineae)和莎草科(Cyperaceae)植物以及碎石、贝壳等;巢外径为(23.3±10.7)cm,巢内径为(11.2±1.9)cm,巢深为(1.6±0.5)cm,巢高为(6.5±4.3)cm(n=39);筑巢需(3±2)d(n=6)。窝卵数2~4枚,1~2 d产1枚卵,7 d内产完满窝卵(n=6)。雌雄均参与孵卵,雄性孵卵时间比雌性长,但二者差异不显著(P> 0.05),雄性(8 550±245.9)min,雌性(7 530±263.3)min,孵卵期为(25±2)d(n=6)。育雏期(26±3)d(n=6),雌雄轮流育雏,育雏前、中期(雏鸟1~20d日龄),雌性育雏时间比雄性长,是雄性的2倍,育雏后期(雏鸟大于20 d日龄),...  相似文献   

5.
人工巢箱条件下白眉姬鹟的繁殖参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2006年,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的次生林中,对人工巢箱条件下白眉姬鹟(Ficedulazanthopygia)的繁殖参数开展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人工巢箱中自眉姬鹟的窝卵数为5~7枚,平均6.0枚;卵重平均为1.6 g.卵大小平均为17.0 mm×13.1 mm.孵化期平均为13.1 d,每巢平均出雏5.4只,育雏期平均为12.8 d,每巢平均出飞雏鸟5.3只.白眉姬鹟的营巢成功率为70.0%,繁殖成功率为81.3%.  相似文献   

6.
2016和2017年,在广东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广东同乐大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用行为观察法和微型摄像机记录了淡眉雀鹛(Alcippehueti)、红嘴相思鸟(Leiothrixlutea)、栗颈凤鹛(Staphida torqueola)和褐顶雀鹛(Schoeniparus brunneus)等12种鸟类的繁殖习性。描述了它们的巢特征、卵重、卵大小、窝卵数及育雏等繁殖参数。研究发现:1)与历史数据相比,经过近30年的时间,在广东鼎湖山的淡眉雀鹛筑巢高度增加;2)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红嘴相思鸟的筑巢高度也增加;3)发现乌鹃(Surniculus lugubris)和棕腹鹰鹃(Hierococcyx nisicolor)将淡眉雀鹛巢中的淡眉雀鹛雏鸟移出巢外;4)发现淡眉雀鹛亲鸟将其巢中的鸟卵和雏鸟移出巢外。  相似文献   

7.
2004~2006年的3~7月,在辽宁省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杂色山雀(Parus varius)的繁殖及繁殖成功率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杂色山雀主要营巢于海拔400~900m的阔叶杂木林、针叶林及林缘地带;繁殖期在3~7月,其洞巢种类多样,筑巢期约15d;巢为碗状,巢结构的2/3由苔藓构成;窝卵数为6~8枚,平均(6·92±0·92)枚(n=13);雌鸟单独孵卵,孵化期为(14·00±0·00)d(n=10);育雏由雌雄鸟共同承担,育雏期为(17·50±0·58)d(n=4)。杂色山雀繁殖成功率为50·95%,繁殖力为2·22。人为干扰是造成卵和雏鸟损失的主要原因,占总损失的74·19%。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达赉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短趾百灵繁殖生态学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内蒙古达赉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短趾百灵繁殖生态进行了初步研究,共记录到短趾百灵繁殖巢37个。筑巢期7~10 d。巢外径91.95 mm±3.85 mm(n=37),巢内径53.89 mm±3.29 mm(n=37),巢深43.62 mm±5.36 mm(n=37)。平均窝卵数3.05枚±0.51枚。孵卵期10~12 d。孵化率、离巢率和繁殖成功率分别为83.3%、94.1%和54.1%。雏鸟食性以直翅目昆虫幼虫为主。  相似文献   

9.
2008年和2009年的4~8月,在四川省雅江县帕姆岭对棕背黑头鸫Turdus kessleri的繁殖生态进行了初步观察.该鸟繁殖期在4月下旬至7月上旬,营树上巢,营巢树种为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ides和鳞皮冷杉Abies squamata.窝卵数为2~3枚(n=7),平均卵重(7.96±0.03)g(n=8),卵长径(32.7±0.17)mm,短径(21.9±0.13)mm(n=13),雌雄共同孵卵,以雌性为主,孵化期为15~17 d(n=2),孵化率为83.3%(n=18).雌雄共同育雏,以雄性为主,雏鸟出飞后主要在巢周围的林下或灌从活动,这时亲鸟仍会对幼鸟喂食.在同一繁殖季对巢有重复利用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鹟莺属(Seicercus)鸟类的繁殖资料十分缺乏。2015年4~8月,采用录像全程监控的方法,在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4巢栗头鹟莺(S.castaniceps)的繁殖过程进行了完整观察。栗头鹟莺的繁殖期主要集中在5~7月,巢址选择专一性较强,均筑巢于公路边的土坎内壁,距路(1.3±1.2)m,巢为球状侧开口,巢材主要为新鲜苔藓及细草根,巢高(2.2±0.6)m,巢宽(10.9±1.5)cm,杯宽(3.3±0.5)cm,巢深(9.5±1.9)cm,杯深(5.5±1.0)cm。窝卵数(4.5±0.6)枚(4~5枚),卵重(0.92±0.04)g,卵长(14.30±0.30)mm,卵宽(11.22±0.23)mm,卵体积(0.92±0.05)mm3(n=18)。亲鸟在产满窝卵后开始孵卵,孵卵期12~13 d,在孵卵中期(第5~9天)亲鸟的孵卵时间开始增加,翻卵次数增多,在孵卵后期(第10~13天)亲鸟的孵卵时间和翻卵次数基本保持不变。育雏期13~14 d。雌、雄共同育雏,雏鸟在3日龄时,体重和跗跖开始显著增长,在7日龄时,增长速度变缓。孵化率为88.9%(16/18),营巢成效为100%,出飞成效为3.3只/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