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
在中国,小体鲟(Acipenser ruthenus)被认为自然分布于额尔齐斯河,但至今尚无发现该种的文献报道,在额尔齐斯河是否确有分布还存疑问。2019年9月,在中国额尔斯斯河下游(185团)采集到鲟类标本1尾,全长91.5 cm,体重5 520 g。标本背骨板11,侧骨板64,腹骨板12;口腹位,较小,口下唇中间断裂;鳃耙数17,符合小体鲟的形态特征。利用线粒体DNA Cyt b基因序列(1 141 bp),对鲟属10个物种的亲缘关系及系统发育进行分析,该种与分布于鄂毕河、多瑙河的小体鲟遗传距离最近(序列分歧为0~0.000 2),并在进化树中聚为一支,应属于种内关系。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可以确定该标本即为小体鲟,在额尔齐斯河首次被发现,为中国鲟科分布新记录种,标本保存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鱼类标本馆(标本号80092871)。  相似文献   

2.
潘氏北票鲟的新材料及鲟类系统关系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本文依据大量潘氏北票鲟的新材料对该种的特征作了补充,主要包括吻部骨片、围眶骨系统、舌颌骨、上颌骨的外翼突、方轭骨、轴部骨骼、尾部棘鳞及轴上鳍条等.另外还对后颞骨、鳃条骨等特征进行了修正.北票鲟的生长与埋藏特点表明北票鲟可能与现生鲟类一样也具有洄游生活的习性.对丰宁北票鲟同潘氏北票鲟的比较表明,除奇鳍条数目不同外,二者在其它方面被认为存在的差别或不成立或需进一步检验.建议将列鳍鱼(Stichopterus)归入修订后的北票鲟科,并认为北票鲟科代表了与鲟科关系最近的已知化石类群.  相似文献   

3.
鲟分枝杆菌病及其病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92010年间,我国人工养殖的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和杂交鲟(hybrid sturgeon:A. baeri-A. gueldenstaedtii)暴发了细菌性疾病。患病鲟通过组织切片观察,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以及组织样品中病原菌的检测,结果显示从19条患病鲟中分离到49株分枝杆菌。病原菌经过多个保守基因的测序分析和部分生理生化特征的鉴定,共发现有7种分枝杆菌,分别为龟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chelonae)、海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marinum)、戈登氏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gordonae)、偶发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fortuitum)、苏尔加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szulgai)、猪分枝杆菌 (Mycobacterium porcinum)和Mycobacterium arpuense。在诊断过程中发现两种或三种分枝杆菌同时存在于同一样品中,分子生物学的诊断结果表明分枝杆菌复合感染十分常见,而海分枝杆菌是分枝杆菌复合感染中最为常见的分枝杆菌。分离的病原菌对斑马鱼的攻毒试验结果表明在以上7种分枝杆菌中海分枝杆菌的毒力最强。以上结果表明海分枝杆菌是鲟分枝杆菌病的主要致病菌,分枝杆菌复合感染是鲟分枝杆菌病的主要感染形式。研究中史氏鲟和中华鲟的分枝杆菌病,以及在病鱼体内分离的猪分枝杆菌和M. arupense在国内外均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4.
金帆  邓建农 《化石》2004,(2):22-26
我国古代的先哲们很早就意识到沧海桑田的变迁,并把化石作为沧桑巨变的见证。晋代的道教祖师葛洪(公元2 84—36 4)在《神仙传·麻姑传》中,记载了麻姑与五方平的对话:“自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唐代的大书法家颜真卿(公元70 9—785年)在《麻姑仙坛记》中,根据他在今江西省南城县麻姑山顶一座古坛附近发现的化石推论:“高山中犹有螺蚌壳,或以为桑田所变”。北宋时期杰出的科学家沈括(公元10 31—10 95 )在他的传世之作《梦溪笔谈》中,更为科学地依据化石推断了河北太行山的海陆变迁与华北大平原的成因:“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  相似文献   

5.
鲟(Sturgeons)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养殖鱼类之一, 最近几年, 我国鲟养殖总产量一直高居世界第一。目前除了一部分开口饲料从国外进口外, 鲟其他生长阶段的饲料均采用国产鲟饲料。但国产饲料质量参差不齐, 造成鲟生长速度差异较大, 甚至导致鱼体抗病力下降。文章对其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盐类、维生素需求量, 以及蛋白源、脂肪源和添加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以期为鲟营养需求的深入研究和配合饲料的合理配制提供参考依据。幼鲟对蛋白质的适宜需求量约为36%—40%, 赖氨酸和蛋氨酸需求量分别为2.80%和1.13%, 蛋能比为18—22 mg/kJ, 脂肪的需求量约为11.1%—35.7%, 碳水化合物约为11%—35%, 磷为0.50%—0.87%; 鲟能较好地利用动植物蛋白原料和植物油, 一些功能性添加剂有促生长和提高免疫的功效, 关于维生素和矿物盐需求的研究还不够全面。  相似文献   

6.
西伯利亚鲟仔鱼侧线系统的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ong W  Song JK 《动物学研究》2012,33(3):261-270
鲟鱼属软骨硬鳞鱼,在电感受器的进化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该文以光镜和扫描电镜手段研究了西伯利亚鲟侧线系统早期发育,包括侧线基板发育及感觉嵴的形成、侧线感受器的发育和侧线管道的形成。1日龄,听囊前后外胚层增厚区域出现6对侧线基板;除后侧线基板细胞向躯干侧面迁移外,其他侧线基板均形成感觉嵴结构;每一侧线基板中均有神经丘原基形成。7日龄,壶腹器官在吻部腹面两侧出现,壶腹器官的发育比神经丘晚一周左右。9日龄,神经丘下的表皮略有凹陷,侧线管道开始形成。29日龄,在吻部腹面两侧可见少数个别的壶腹器官表皮细胞覆盖壶腹器官中央区域留下3~4个小的开口;壶腹管内可见大量的微绒毛存在,在其他鲟形目鱼类、软骨鱼类中也存在类似的结构。57日龄,躯干侧线管道已完全埋于侧骨板中;壶腹器官主要分布在吻部腹面,3~4个聚集在一起,呈"梅花状",分布紧密,并且该部分皮肤表面凹陷,形成花朵状凹穴;侧线系统发育完善。  相似文献   

7.
采用形态学和多变量形态度量方法, 对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及其杂交种(西伯利亚鲟♀×施氏鲟♂)的形态异同进行了分析, 以鉴别区分三者的形态特征。结果发现, 西伯利亚鲟、施氏鲟及其杂交种的可数性状中鳃耙数和背鳍数均具有显著差异; 可量性状的多重比较分析显示杂交种的眼间距/全长显著小于西伯利亚鲟和施氏鲟, 三者的吻长/全长均具有显著差异; 主成分分析提取的前三个主成分对变异的累积贡献率为65.68%; 判别分析构建了西伯利亚鲟、施氏鲟及其杂交种的判别公式, 判别公式预测分类总体准确率为85.6%。分析结果表明, 西伯利亚鲟、施氏鲟及其杂交种间的形态差异主要体现在头部及尾柄。  相似文献   

8.
海水养殖杂交鲟的行为习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海水养殖条件下杂交鲟的行为习性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杂交鲟对干露的耐受力较强,干露1 h存活率100%,干露3 h存活率74.1%;食性可以驯化,能以全植物性蛋白源为饲料,耐饥饿能力强;摄食节律明显,在水泥池内养殖形成早晨、傍晚两个摄食高峰,深水网箱养殖在接近早晨、傍晚的平潮或停潮时间内形成两个摄食高峰,在这两个摄食高峰的摄食量超过日摄食总量的50%;水泥池养殖的杂交鲟具有昼伏夜出习性,深水网箱养殖的杂交鲟流急时在网箱底部活动、流缓时到水层中游动;杂交鲟抗流速、抗波浪能力较美国红鱼差、较大黄鱼强.杂交鲟能较快适应海水养殖环境,放入深水网箱养殖的杂交鲟规格宜在400 g左右.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骨骼系统的形态特征, 采用传统的解剖法和透明骨法对西伯利亚鲟幼鱼进行解剖观察, 为西伯利亚鲟在形态学和分类学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 西伯利亚鲟幼鱼骨骼系统由主轴骨骼和附肢骨骼两部分构成, 主轴骨骼包括头骨、脊柱和肋骨, 附肢骨骼由鳍条、支鳍骨骼和带骨构成。对比分析发现, 西伯利亚鲟和施氏鲟骨骼系统的组成与构造较为相似, 其原因可能是其对高纬度低水温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中国鲟形目鱼类地理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鲟形目 (Acipenseriformes) 属硬骨鱼纲(Osteichthyes)、辐鳍鱼亚纲(Actinopterygii),是现在存活最原始的一目(亦有人特列为软骨硬鳞鱼下纲(Chondrostei);其化石始于中生代三叠纪初,多已绝灭;全世界现存2科6属25种,均分布于北半球北部,为濒危珍贵大型食用淡水鱼类,有些冬季入海越冬,春季溯河产卵洄游及索食。现知在我国辽宁省北票、赤峰,河北省  相似文献   

11.
西伯利亚鲟败血症病理学观察与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西伯利亚鲟发生败血症的情况,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病理学观察和病原学研究。病鱼主要特征为严重出血性败血症,发病率20%、死亡率15%。主要症状为:鱼体消瘦,嘴肿、四周充血,肛门红肿,鱼体两侧体表、腹部、口腔及下颌充血,尤以背鳍、胸鳍、腹鳍及尾鳍基部充血显著,体表溃疡,有的伴有水霉着生。在对病鱼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病理学观察的基础上,从患病鱼中分离得到一种优势细菌,经感染性试验证明对健康西伯利亚鲟具有较强的致病性,且症状与自然发病鲟的症状相同。通过形态学、溶血性、蛋白酶检测、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证实引起西伯利亚鲟发生败血症的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分离病原菌对头胞噻肟钠、硫酸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强力霉素、氟苯尼考、粘杆菌素、乳酸诺氟沙星、盐酸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等药物高度敏感,对阿莫西林等药物具有抗性。本研究结果对西伯利亚鲟病害防治和健康养殖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属淡水定居性鲟鱼类,为我国特有种,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干流及金沙江下游。长期人为过度捕捞及其生存环境的持续污染和水利工程的影响,使得达氏鲟自然种群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其配子质量的下降己经成为限制其规模化人工繁殖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为解决达氏鲟规模化人工繁殖过程中存在的关键性技术点,作者从达氏鲟精液基本特征、精浆元素组成以及不同水体和Na+、K+对达氏鲟精子活力的影响、精子超微结构方面入手,对达氏鲟精子的生理生态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达氏鲟精子平均密度为1.52×109个/ml;精浆元素以Na+含量最高,其次是K+,之后为Ca2+、Mg2+、Cu2+、Zn2+,其中Na+、K+、Zn2+在达氏鲟精浆中的含量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Ca2+、Cu2+、Mg2+差异不明显;精子在江水中的活力最高;在Na+浓度为20 mmol/L时,精子活力最高,精子快速运动时间(FT)和寿命(LT)分别为(66.7±7.1)s和(177.0±14.9)s;达氏鲟精子对K+浓度变化较为敏感,在K+浓度为0.05 mmol/L时,精子FT和LT最长,分别为(109.0±16.1)s和(189.3±12.4)s,K+浓度超过0.05 mmol/L后精子FT和LT急速下降,当K+浓度达到0.5 mmol/L以上时,精子活力立即受到抑制;达氏鲟精子细胞核长(5.67±0.20)μm,鞭毛长(63.16±2.79)μm,全长为(70.35±2.92)μm。  相似文献   

13.
尽管古老的鲟形目鱼类的分类及系统演化一直是中外学者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但迄今仍有诸多谜团未解。其中,关于亚洲远东地区和北美地区的中吻鲟(Acipenser medirostris)的分类地位争论已久。长江水系的达式鲟(A.dabryanus)和中华鲟(A.sinensis)及其它鲟属(Acipenser)鱼类之间的亲缘关系近年来也有异议。为了给上述争议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作者测定了线粒体DNA(mtDNA)控制区 (D-loop) 的核苷酸序列,并进行了分子系统学和遗传差异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⑴UPGMA,NJ和MP分子系统学分析方法以及遗传差异分析都支持了亚洲远东地区中吻鲟和北美中吻鲟为一个有效种的观点;⑵同样研究方法并结合相关群体遗传资料表明,长江达式鲟与中华鲟关系最近,提出了达式鲟为中华鲟的一陆封类群的假说。最后,作者认为本文提出的观点和假说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  相似文献   

14.
尽管古老的鲟形目鱼类的分类及系统演化一直是中外学者感兴趣的研究课题 ,但迄今仍有诸多谜团未解。其中 ,关于亚洲远东地区和北美地区的中吻鲟 (Acipensermedirostris)的分类地位争论已久。长江水系的达式鲟 (A .dabryanus)和中华鲟 (A .sinensis)及其它鲟属 (Acipenser)鱼类之间的亲缘关系近年来也有异议。为了给上述争议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作者测定了线粒体DNA (mtDNA)控制区(D loop) 的核苷酸序列 ,并进行了分子系统学和遗传差异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⑴UPGMA ,NJ和MP分子系统学分析方法以及遗传差异分析都支持了亚洲远东地区中吻鲟和北美中吻鲟为一个有效种的观点 ;⑵同样研究方法并结合相关群体遗传资料表明 ,长江达式鲟与中华鲟关系最近 ,提出了达式鲟为中华鲟的一陆封类群的假说。最后 ,作者认为本文提出的观点和假说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  相似文献   

15.
河北丰宁早期鲟类化石一新属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发现于河北丰宁晚侏罗或早白垩世义县组的燕鲟以其很长的背鳍、长条形的方颧骨、骨化程度较高的中轴骨骼和支鳍骨、鳍条上残留有硬鳞质、无轴上鳍条等,有别于鲟形目所有已知属。燕鲟的吻部骨骼退化为管状小骨片,下鳃盖骨前方明显呈舌状突出,后部裂成锯齿状,尾鳍上硬鳞退化,与列鳍鱼和北票鲟最为相近,暂可归入北票鲟科;北票鲟科的鳃条骨数目少于7根,尾鳍上硬鳞无关节突和凹,可视为鲟亚目(鲟科+匙吻鲟科)的近祖姊妹群。热河群义县组和九佛堂组应为同期异相沉积,且沉积速度很快。  相似文献   

16.
Cao H  Zhou RJ 《遗传》2011,33(7):707-712
鲟鱼是处于软骨鱼类向硬骨鱼类过渡的一类古老物种,被认为是研究脊椎动物起源和演化的重要物种之一。目前,绝大多数种类的鲟鱼都处于濒危状态,因此,采用各种手段来保证其物种的繁衍刻不容缓。但是到目前为止,关于鲟鱼的生长和生殖调控的分子机制相关信息,依然十分有限。文章就近年来对鲟鱼的各类内分泌激素基因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鲟鱼的生长和生殖调控的分子机制提供有益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7.
盐度对施氏鲟和西伯利亚鲟稚鱼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比较了盐度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和西伯利亚鲟(A. baerii)稚鱼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施氏鲟稚鱼的96h盐度半致死浓度(LC50)为14.72,西伯利亚鲟为13.08;96h盐度LC50及盐度反应曲线显示,施氏鲟对盐度的耐受力大于西伯利亚鲟;在高盐度(≥14.70)下,2种鲟鱼依次表现出缓慢环游、狂躁环游、活动减弱、身体失衡和活动停止(死亡)等5种行为反应;西伯利亚鲟各行为反应出现的时间均早于施氏鲟,说明西伯利亚鲟对盐度的反应较施氏鲟敏感.  相似文献   

18.
铲鲟微卫星引物对中华鲟的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将21对铲鲟(Scaphirhynchus platorynchus Rafinesque)的微卫星引物在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基因组DNA上进行PCR扩增,14对(约占67%)引物得到了扩增产物,其中有10对(约占48%)表现为多态性,但只有2对(9.5%)引物SPl-100和Spl-168的多态性较高,且带型清晰,可直接作为分子标记应用于相关的研究,此外,对具有特异性扩增,但有Stutter band现象的4对引物的部分可分离PCR产物进行了回收和测序,并对其中的3对引物的序列进行了重新设计,最后得到两对可应用于中华鲟的引物As-100和Spl0-170b,研究结果表明,对相近种的微卫星引物进行优化设计来获得一个物种的微卫星引物是一条简捷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研究对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的胚后幼鱼进行石蜡切片HE染色,同时利用荧光染料DiA4-(4-Diethylaminostyryl)-1-methylpyridinium iodide对侧线管中侧线神经丘毛细胞特异性标记的特点,示踪了西伯利亚鲟胚后仔鱼各个时期侧线神经丘分化发育的过程。结果显示,西伯利亚鲟侧线管内侧线神经丘毛细胞如纤毛状,呈竖立紧密排列。出膜3d仔鱼眼眶后神经基板发育分化活动剧烈,出膜10d的仔鱼眼眶后方的神经基板分化出眼眶上下侧线神经丘的两个分支,同时眼眶后神经基板进一步向后分化发育在眼眶后部形成躯干侧线神经丘,但整个侧线神经丘还未完全发育完成,待出膜15d时,眼眶上下和躯干侧线神经丘已基本发育完全,出膜22d的仔鱼侧线神经丘发育基本完成。研究为今后深入研究西伯利亚鲟侧线发育过程中的神经分化发育、细胞迁移奠定了初步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20.
本文所记述的鱼化石是1964年“五一”节前夕辽宁煤炭管理局潘广工程师送交我们鉴定的。在鉴定过程中,又收到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东北中生代地层队陈丕基同志寄来的一批标本,依据标籤记载,其中有一部分是与上述那部分标本采自同一地点;在同一层位中还有狼鳍鱼(Lycoptera)化石。关于这一含鱼化石地层的地层划分问题,上述各调查采集人已分别给予详细论述。本文仅就鱼化石部分加以记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