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顾知微 《古生物学报》1989,28(2):151-161
五十余年来,在亚洲中、东部非海相侏罗、白垩纪地层里,发现了颇多的有意义的类三角蚌超科(Trigonioidacea)化石群。自类三角蚌(Trigonioides Kobayashi etSuzuki,1936)、褶珠蚌(Plicatounio Kobaya-shi et suzuki,1936)和假嬉蚌(PseudohyriaMacNeil,1936)被发现以后,与它们有关的、即曾被归人类三角蚌超科的蚌类化石属和亚属,已超过40个,其中我国古生物工作者创名  相似文献   

2.
化石(孢粉)识别专家系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一、前言1986年夏,陈丕基等在辽宁西部进行白垩系调查时,于孙家湾组采获一批双壳类化石;同年9月和11月,常征路、蒋福兴和张平安等两次去该化石点补充采集,得到更丰富的标本。这些材料交与笔者研究,鉴定为Nippononaia yanjiensis Gu和Unio yanbianensis Gu,这两个种都曾在吉林东部延吉盆地的铜佛寺组发现过(《中国的瓣鳃类化石》,1976)。在我国的早白垩世地层中,珠蚌类与类三角蚌类(包括日本蚌类)大量共生的现象十分罕见。通常认为,  相似文献   

3.
首次描述河南义马组珠蚌类化石2属7种,对中国早、中侏罗世珠蚌类的生物区系特征作了初步分析,提供了分区图及对比表。根据区系对比,认为义马组化石层属早侏罗世。  相似文献   

4.
安徽早三叠世瓣鳃类两新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记述了贵池蛤(新属)Guichiella(gen. nov.)和拟克氏蛤(新属)Periclaraia(gen. nov.)两个新属。Periclaraia的外形很象Claraia,以致经常鉴定为后一属名。据目前大量完整标本所显示的特征来看,它不同于Claraia,应该是个新属。这个新属产于安徽巢县马家山和无为白牡山下三叠统顶部,数量多,保存好,在此层位中过去未曾发现有瓣鳃类化石。因此,Periclaraia的发现,不仅充实了早三叠世瓣鳃类动物群的内容,而且对于划分对比地层也具有一定的意义。Guichiella产于安徽贵池、巢县及江苏南京、镇江等地下三叠统奥伦阶底部,化石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次报道了南京附近中三叠统中的海相介形类化石共4属7种,其中1新种Judahella longtanensis和2未定属种Gen.et sp.1及Gen.et sp.2;与介形类化石共生的还有海相瓣鳃类化石Myophoria(Costatoria)goldfussi mansuyi Hsü.此介形类动物群与贵州郎岱中三叠统关岭组的非常相似。  相似文献   

6.
陕西渭北石千峰群的海相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记述了岐山后周公庙孙家沟组及麟游紫石崖刘家沟组的海相化石,计有瓣鳃类9属10种,蛇尾纲1种,腕足类一未定种。根据这些海相化石的研究,认为渭北地区整个石千峰群均应属早三叠世。  相似文献   

7.
滇西早泥盆世大瓣鱼科(Macropetalichthyidae)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正> 泥盆纪的大瓣鱼化石目前除在南美和非洲尚未发现外,在全球其他各洲分布甚为广泛.它的分布时代可由早泥盆世延续到晚泥盆世.据统计目前发现的该科化石已达12个属.我国目前发现的大瓣鱼科化石共有5个属种,分布于华南的下、中泥盆统,主要发现于下泥盆统.  相似文献   

8.
详细回顾了双翅目褶蚊次目昆虫化石的研究简史,统计了世界范围内已发表的3科20属96种化石名录及它们的地理分布和地质年代;阐述了褶蚊次目化石的地质历史;提出了目前该类群昆虫化石研究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强综合化石和现生褶蚊次目昆虫进行系统发育关系的研究,并对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湖南嘉禾袁家晚二叠世瓣鳃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嘉禾地区的上二叠统,自下而上可分为两个组:1.龙潭组:下部海陆交互相,含煤,上部以浅海碎屑岩为主;2.大隆组:硅质岩、沙页岩、泥岩等。含瓣鳃类化石丰富,经鉴定、描述有22属、46种,其中1新属、12新种、5未定种。通过对这些化石的研究,有助于揭示这些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嘉禾地区上二叠统和邻区的对比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甘肃兰州盆地第三系咸水河组的双壳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颉光普 《古生物学报》1999,38(1):94-101
描述了兰州盆地第三系咸水河组中首次发现的5种双壳类化石;它们均属于古异齿目珠蚌科,是现代东方区的特征属种。根据相应层位中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推断,咸水河组中的生存的时代为早浙新世晚期;与欧洲的哺乳动物带MN2-3相当。  相似文献   

11.
南京志留纪坟头羣杯甲鱼新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江 《古生物学报》1962,(3):402-409
本文所描述的志留纪杯甲鱼(Cyathaspida)化石,不仅代表杯甲鱼在中国的第一次发现,而且在东亚也是如此,因为关于东亚志留纪鱼化石的研究,以往还是一个空白区。南京的标本系江苏省地质局地质陈列馆孙进才同志,于1956年采自南京城东约二十余公里的坟头村附近,其层位属坟头羣的上部,共生化石以三叶虫Coronocephalus rex(Grabau),腕足类Eospirifer tingi(Grabau),瓣鳃类Orthonota perlata Barranda 等为代表。关于杯甲鱼被发现的生物地层学意义,在“中国古生代鱼类化石新知”一文中已简要  相似文献   

12.
前言海相晚三叠世地层,广泛分布于青海南部地区,富含瓣鳃类化石。而青海北部祁连山一带,迄未发现可靠的海相晚三叠世动物群。此次在大通煤矿小煤洞,采得晚三叠世海相瓣鳃类,在本区还是首次发现。这对于研究我国三叠纪的海侵范围、古地理景观、古构造条件、本省三叠系的划分和对比,以及对青藏高原北部隆起  相似文献   

13.
原牙形类和牙形状化石是早寒武世微小骨骼化石中非常特征的一个类群。自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这些齿状的微型磷质骨片化石在中国下寒武统含小壳化石地层中被大量发现,据统计已描述有25属52种。通过文中的评述和讨论,证实其中的一些属种是次异名或属于无效的分类名称,还有一些在归属上尚存在疑问。通过对原牙形类和牙形状化石定义的讨论,将先前指定为原牙形类的13个属进行了分类评述。表明其中的5个属是次异名,还有2个属是未知的节肢动物。其它的12个牙形状化石属中也有5个属是次异名,它们不仅显示了有多种动物亲缘的牙形状形态,而且大多属于绝灭生物,只有Beshtashella和Paraformitchella(=Beshtashella)被指定为软体动物。文中还简要地讨论了大多数属的时空分布,包括3个阶段的原牙形类地层分布,这不仅具有划分对比地层的意义,而且还反映了原牙形类的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记述的(虫非)蠊盖翅化石采自河南巩县大峪沟煤矿北面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灰黑色粉砂质泥岩中;同层位的共生化石有植物Pecopteris(Asterotheca)orientalis(Schenk), Pecopterissp., Taeniopteris sp.; 瓣鳃类? Anthraconautasp.。二叠纪是研究(虫非)蠊历史演化问题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昆虫化石比较少,本文所描述的宗系(虫非)蠊属(Phyloblatta),是我国二叠纪地层里的首次发现。它的盖翅翅脉还保留有  相似文献   

15.
珠江三角洲晚白垩世—早第三纪瓣鳃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前言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白垩系—下第三系层序清楚、化石丰富,是研究我国华南白垩系—下第三系的重要地区之一.1971年以来,广东省地质局735地质队在本区开展普查勘探工作,系统采集了各门类化石,其中瓣鳃类是比较丰富的.1976年,笔者等又对三水红岗油页岩开采场的(土布)心组瓣鳃类化石点作了补充采集.本文研究的材料来自该区三水、龙归、新会、河源等  相似文献   

16.
缅甸蛤(Burmesia)在四川西北部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57年,某地质队在四川西北部江油一带的黑色页岩钻心中,发现了一些瓣鳃类化石,寄送我所请顾知微教授鉴定。最近,顾教授将上述标本交由作者研究,鉴定结果,包括有BurmesialirataHealey及Posidoniasp.indet.(sp.nov.?)两个种。上述化石的地面地层层位尚不清楚,现仅将某队在江油官渡地区所作的野外地层剖面列在下面,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在渤海湾盆地的油气勘探中,在早第三纪的地层中陆续发现了一些枝角类卵鞍化石。据报道:枝角类属节肢动物门甲壳钢鳃足亚目,通称“溞类”,俗称“红虫”或“鱼虫”。现生枝角类除少数生活于海洋外,绝大部分产于大陆水域,为淡水水域中的重要浮游动物。枝角类的壳瓣、附肢、卵膜、卵鞍等均缺乏钙质,一般难以  相似文献   

18.
二叠系在秦岭地区分布范围较窄,但出露完整,沉积厚度较大,地层层序和接触关系清楚,化石极其丰富,以(?)类为主,珊瑚、腕足次之。因此,这里是研究二叠系比较理想的地区之一。本文报道了陕西镇安及甘肃迭部两剖面的上二叠统的(?)类,共计6属20种,其中对1新属,5新种作了描述。现将两剖面的岩性及化石概述如下:一、镇安西口剖面:(?)自上而下为:上覆地层:下三叠统。红黄色页岩夹红黄色灰岩,产瓣鳃类。  相似文献   

19.
方宗杰 《古生物学报》2007,46(2):267-268
姚培毅、于菁珊(1986)为广西扶绥下白垩统的褶珠蚌类标本建立了一个新亚属Plicatounio(Guangxiconcha)Yao and Yu,以Plicatounio(Guangxiconcha)fortisYao and Yu,1986(230页,图版1,图4;图版2,图3,6)作为模式种。然而,早在1977年,张仁杰(张仁杰等,1977,492页)就已为广西河池下泥盆统的小月鸟蛤科(Lunulac-ardiidae)标本创建了新属名GuangxiconchaZhang,模式种是Guangxiconcha hechiensisZhang(张仁杰等,1977,492页,图版193,图1—3)。根据“国际动物命名法规”(Rideet al.,1999),本人提出一个新的亚属名广西褶珠蚌Plicatounio(Guan-gx…  相似文献   

20.
1925年葛利普记述谢家荣先生和已故的赵亚曾先生在鄂西所采的志留纪化石47种,这47种化石包括珊瑚类17种,笔石4种,腕足类14种,头足类2种,瓣鳃类、腹足类、海百合茎各一种和三叶虫7种。其中7种三叶虫的名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