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安吉小鲵种种数量和数量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辉清  楼信权 《四川动物》1999,18(3):104-106
本文对分布于激光省安吉县龙王山自然保护区的安吉小鲵的种数量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安吉小鲵分布区狭窄,种群数量小,由于环境变化,处于濒危状态,应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2.
安吉小鲵种群数量和数量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分布于浙江省安吉县龙王山自然保护区的安吉小鲵( Hynobiusamjiensis) 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安吉小鲵分布区狭窄, 种群数量小, 由于环境变化, 处于濒危状态, 应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小鲵科两种动物酯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商城肥鲵和豫南小鲵7种组织的酯酶(EST)、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谱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鲵科动物EST、POD存在较大的组织特异笥,但没发现性别差异;商城肥鲵与豫南小鲵同一组织对应的有些EST、POD酶带的迁移率不同,同一组织中有些酶带的表达也不同。因而,同要酶的表达与组织功能相一致,其特征性酶带可作为分类和进化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2例猫儿山小鲵(Hynobius maoershanens)肝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猫儿山小鲵肝分为两叶,右叶稍大于左叶。肝组织结构主要由被膜、中央静脉、门管区和肝细胞组成。门管区的小叶间静脉和小叶间胆管清晰可见,但小叶间动脉不易观察。肝内结缔组织少,肝小叶之间界限不清。肝细胞索围绕中央静脉呈放射状排列,但放射状不明显。肝实质中含有大量清晰可见的棕黑色色素团,可能与此物种对低氧环境的适应有关。  相似文献   

5.
用改变安吉小鲵 (Hynobiusamjiensis)幼体大小等级、盆养密度和饵料投放量的实验方法 ,研究这些生态要素对同种相残 (撕咬和吞吃 )的影响 ;同时结合Fuetal (2 0 0 3)的研究 ,比较了大小组合的差异对同种相残的影响。结果表明 ,①大小等级、密度与饵料量均显著地影响幼体的被吞吃率 :较小个体易被较大个体攻击 ;低饵料×高密度水平下 ,3个等级大小幼体的同种相残率都最高。②大小组合的差异显著影响幼体间的同种相残率 :不同大小组合的幼体间被吞吃率均显著大于相同大小组合 ,而被撕咬率反之。这证实了体形大小决定种群同种相残率的理论预测。  相似文献   

6.
我国有尾动物分类中几个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徐剑 《四川动物》2001,20(4):177-180
本文对有尾两栖类小鲵科Hynobiidae山溪鲵属、巴鲵属、小鲵属分类研究中的同物异名,以及属称的订正方面进行了进一步探讨,认为我国山溪鲵属应为5种,无唇褶山溪鲵B.cochranae应为北方山溪鲵Batrachuperus ti-betanus同物异名。巴鲵属是一个有效属称,义乌小鲵Hynobius yiwuensis应为中国小鲵H.chinensis的同物异名,黄斑拟小鲵Pseudohynobius flavonaculatus可以暂定为秦巴北鲵Ranodon tsinoaensis的同物异名。黑抓异鲵Xenobius melanonychus是否有效种有待确定。  相似文献   

7.
三种小鲵和极北鲵的核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道了安吉小鲵(Hynobiusamjiensis)、中国小鲵(H.chinensis)、东北小鲵(H.leechi)(辽宁桓仁)和极北鲵(Salamandrelakeyserlingi)(吉林白河)的核型。3种小鲵2n=56,染色体按大小和形状分为大、中、小型双臂和小型单臂4组。极北鲵2n=62,染色体按大小和形状可分为大、中、小型3组。对东北小鲵辽宁桓仁与辽宁千山标本核型的显著差异结合分类学问题进行了讨论。对3种小鲵核型进行了比较分析,并讨论了中国的小鲵属核型特点。比较了不同地区极北鲵核型的异同,并将其与小鲵属核型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浙江近海鲵属鱼类物种组成, 对采自舟山和温州近海共计411尾鲵鱼样品进行形态学测定, 并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亚基(COⅠ)基因片段探讨其序列差异及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 浙江近海的鲵属鱼类为少鳞鲵和中国鲵, 两种鲵鱼形态特征鲜明, 鱼鳔形态差异明显。所测得的少鳞鲵和中国鲵COⅠ基因片段长度均为600 bp, 平均GC含量分别为46.6%和49.9%。依据Kimura-2-parameter模型(K2P), 少鳞鲵和中国鲵的种内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02和0.000, 两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211。采用邻接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 中国鲵先和邵氏鲵聚为一支, 然后与少鳞鲵聚为一支, 再与其他鲵属鱼类聚类。研究结果明确了浙江沿海鲵属鱼类的物种组成, 并为探讨少鳞鲵和中国鲵的系统发育关系及基于COⅠ基因的鲵属鱼类物种鉴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用改变安吉小鲵 (Hynobiusamjiensis)盆养密度和饵料投放量的实验方法 (共 2× 2种处理 ) ,研究了这两个生态要素对动物生长和同种相残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小鲵幼体生长率及其变异受到饵料投放量的显著影响 ,而相残率受到密度与饵料投放量的双重制约 ;4种处理中 ,低密度高饵料组有最大生长率和最小的个体差异 ,而高密度低饵料组有最小的生长率和最大的相残率。以上结果符合理论预期。  相似文献   

10.
商城肥鲵两种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讨有尾类动物同工酶分布,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胺凝胶电泳,对商城肥鲵7种组织的酯酶(EST)、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谱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鲵科动物EST和POD存在较大的组织特异性。因而,同工酶的表达玑组织功能相一致,可作为遗传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中国小鲵(Hynobius chinensis)被描述于116年前,我国学者于2005年在模式产地湖北宜昌再次采到标本,至此该物种的有效性得以确认。以2007年采于模式产地的中国小鲵胚胎为材料,采用Giemsa染色方法,对中国小鲵的核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小鲵的二倍体染色体数为56,28对染色体按大小和形状可以分为4组:第一组,包括Nos.1~9,由大型m,sm,st染色体组成;第二组为中型双臂染色体组,由Nos.10~13组成,包含m,sm染色体;第三组,包括Nos.14~18,由小型m染色体组成;第四组,包括Nos.19~28,由小型t染色体组成。与小鲵属其他物种相比,中国小鲵核型与具染色体数为2n=56的类群核型大致相同,差异出现在染色体分组和相应染色体着丝点类型上。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次报道了挂榜山小鲵Hynobius guabangshanensis 的核型.其2n=56,分为4组,其中9对大型染色体,4对双臂中型染色体,5对双臂小型染色体和10对单臂小型染色体.挂榜山小鲵具有池塘类型小鲵的特征,即2n=56以及缺少中端着丝粒染色体,这与挂榜山小鲵的生态和形态特征也属池塘类型相符.  相似文献   

13.
舟山岛中国小鲵种群数量和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舟山岛自1985 年发现有中国小鲵分布后, 作者于每年12 月至翌年5 月小鲵繁殖期间, 对岛上中国小鲵的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开展全面调查, 表明其种群密度大, 分布广泛, 资源丰富。  相似文献   

14.
东北小鲵中枢神经系统形态学与组织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应用脊椎动物神经标本制作法和HE染色法,对东北小鲵中枢神经系统的外部形态和组织学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描述了东北小鲵神经系统形态和组织学结构的特点,并与无尾两栖类和爬行类相对比,探讨了有尾两栖类的进化地位。结果表明:与无尾两栖类(如蛙)相比,东北小鲵中枢神经系统中,大脑半球较小,结构较为原始,小脑结构简单,是两栖类中较为原始的类群。此外,东北小鲵开始具有了臂神经丛和骶神经丛,但没有爬行类的发达,可作为两栖类向爬行类进化的证据之一。  相似文献   

15.
应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挂榜山小鲵(Hynobius guabangshanensis)精子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1)挂榜山小鲵的精子形态具有小鲵科精子的共同特征:头部细直、有锥形顶体;颈部短而不明显,尾部细长、有波动膜;2)该种小鲵的精子超微结构具小鲵科物种精子的共同特征,即精子无顶体钩,顶体呈三叶草状,尾部无线粒体,轴纤维粗大呈圆柱状等;3)除精子全长(194.1±7.15μm)在小鲵科物种中属于中等外,挂榜山小鲵和本科其他物种的精子在形态量度学方面差异明显:其头部占全长的比例(22.98%)比其他已知小鲵科的物种都低,尾部占全长的比例(65.79%)比其他小鲵科物种都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