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吉林省白城地区干草原栗斑腹鹀的繁殖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栗斑腹鹀在吉林省为留鸟,一年可繁殖两次,其雏鸟为典型的晚成鸟.4月末开始有求偶追逐和争雌行为,5月中旬产卵.雌雄鸟筑巢时间分别是43min/d和36min/d(筑巢第4天).平均窝卵数为5.09±0.58枚/巢(n=31),孵卵前、中、后期雌鸟孵卵占白天活动时间的35%、74.5%和67.6%, 孵化期为12d,孵化率为36.3%, 2、8日龄喂雏分别为4.5次/h和9.0次/h.雏鸟的体重及外部器官的发育除嘴峰外,生长曲线均符合Logistic方程,而嘴峰长的生长近似直线,栗斑腹FDA1雏鸟生长发育体重的生长模型为W=14.95/1+(e-0.552(t-3.63)),雏鸟11日龄后出飞,繁殖成活率为27.7%.  相似文献   

2.
广西防城发现黄嘴白鹭的繁殖种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 0 2年 3~ 8月 ,在广西防城万鹤山首次发现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黄嘴白鹭的繁殖种群 ,约 4巢 ,8只成鸟 1 4只雏鸟。黄嘴白鹭于该年 3月底 4月初迁来筑巢繁殖。巢材多为常绿、落叶阔叶树枯枝和松枝。窝卵数 4枚 ,卵为淡蓝青色。雌雄鸟轮流交替孵卵 ,孵化期 2 4 5 0± 1 5 0 ( 2 3~ 2 6)d ,孵化率1 0 0 %。育雏期 41± 2 ( 3 9~ 43 )d ,窝雏数 3 5 0± 0 2 9( 3~ 4)只 ,雏鸟成活率 87 5 0 %。食性主要为鱼( 77 84% )、虾 ( 1 6 76% )和青蛙 ( 5 40 % )。  相似文献   

3.
对分布于吉林白城地区草原生境中栗斑腹巫鸟的窝卵数、营巢成功率和繁殖成功率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繁殖期栗斑腹巫鸟种群的平均窝卵数为 5 .0 9± 0 .5 8枚 /巢 ;窝卵数与产卵期、出巢数与产卵期、窝卵数与卵大小之间呈负相关 ,产卵期与孵化率之间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巢外径与窝卵数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巢的其余指标均与窝卵数呈正相关 ;平均孵化期为 12± 0 .4 9d ,孵化率为 36 .3% ,繁殖成功率为 11.11% ;7日龄以上的雏鸟群体大小为 2 .5 6± 1.5 3只 ,栗斑腹巫鸟的雏鸟存活率为 2 7.6 9% .  相似文献   

4.
郭宗明  陈伟  胡锦矗 《四川动物》2006,25(4):858-861
2005年4~6月,在四川南充市西华师范大学新校区、西南石油学院和嘉陵江中坝区域内对棕头鸦雀(Paradoxornis webbianus)的繁殖行为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棕头鸦雀4月开始繁殖。影响巢址选择的生境因子主要有7种。雌雄鸟参与筑巢,营巢期5~6 d。窝卵数4~5枚(n=5)。雌雄鸟孵卵,孵卵期13~14 d。孵化率89.47%(n=4)。雌雄参与育雏,育雏期12~13 d。雏鸟离巢率88.24%(n=4)。雏鸟形态生长曲线呈“S”型。  相似文献   

5.
2007年3~9月,在广东省肇庆市江溪村对黄腹山鹪莺(Prinia flaviventris)的育雏行为和雏鸟生长进行了研究。通过取食行为观察、育雏食物分析和雏鸟身体量度的测量来研究黄腹山鹪莺亲鸟繁殖投资和雏鸟的生长规律。研究期间,利用隐蔽帐观察窗进行行为观察,观察距离在5 m以内;在雏鸟身体上用无味彩笔标号以区别雏鸟个体:10日龄前,标记于雏鸟背部,10~12日龄,标记在雏鸟跗跖处;对部分数据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利用Logistic曲线拟合雏鸟形态增长,并比较每个回归方程斜率间的差异。结果显示:1)黄腹山鹪莺育雏由雌雄共同承担,育雏期(11.9±0.4)d(n=7巢)。幼雏出壳后亲鸟早晚暖雏,第7天起亲鸟白天不再暖雏;2)随雏鸟的生长,喂食次数和食物种类逐渐增加,雏鸟日龄与喂食次数极显著相关(r=0.995,P0.01);3)育雏期雏鸟食物皆为动物性食物,以蜘蛛目物种所占比例最大(40.95%),其他包括幼虫及直翅目、鳞翅目、鞘翅目、蜻蜓目等节肢动物;4)Logistic曲线方程中,体重的生长率常数k值最大,与其他k值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5)黄腹山鹪莺体重、体长、尾长、翼长、嘴峰、嘴裂、第三根初级飞羽(简称为P3)、跗跖及爪各参数间的相关系数均为0.9以上(P0.01),参数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可相互代替;6)黄腹山鹪莺雏鸟的发育遵循最重要的功能优先发育的原则,符合能量分配假说。黄腹山鹪莺喂食次数、雏鸟生长速率(k值)相对较高,可能与当地丰富的食物资源有关,也可能是对巢址环境多变的适应。  相似文献   

6.
画眉繁殖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时有  王艳 《四川动物》1989,8(3):15-16
本文报道了画眉繁殖生态的有关资料。在陕西秦岭地区,画眉4—7月进行繁殖;雌、雄亲鸟共同营巢,巢多营于上有植物遮盖的地面;每年产卵1窝,每窝4—5枚;仅由雌鸟孵卵,孵化期14—15天;雌、雄共同育雏,哺幼期13天左右。文中对雏鸟的形态变化及雏鸟体重、体长、嘴峰、翅、尾、附蹠的生长,亦作了简要记述。  相似文献   

7.
1994年4月至2007年11月,在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通过定点监测与环志标记等方法,对短嘴金丝燕(Aerodramus brevirostris innominata)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短嘴金丝燕在本地区为夏候鸟,每年4月初迁来,11月初迁走,居留期约210天.所研究的神景洞洞穴内居住了大约2,000只个体,种群性比为1∶1,不同年份种群数量基本稳定.环志标记结果发现,短嘴金丝燕出生1年后即可达到性成熟;其婚配形式为典型的单配制.短嘴金丝燕在黑暗洞穴内营巢,巢材主要为唾液和苔藓,筑巢期长达60天左右,且有利用旧巢的习性.产卵集中在6月,大部分每巢产卵2枚,少数产1枚.第1枚卵产出后开始孵卵,由雌雄鸟共同承担,但以雌鸟为主.孵卵温度为37.3±1.0℃;孵卵期为27.9±3.4天;繁殖成功率为71.4%.雏鸟晚成性,育雏主要由雄鸟承担;雏鸟食物成分与亲鸟基本相同,全为昆虫,育雏期27天左右;雏鸟离巢后首先在洞穴内练习飞行,3-4天后出洞活动.刚离巢时雏鸟体重甚至超过成鸟,离巢后体重有减轻现象.目前,威胁我国短嘴金丝燕生存的主要因素是其分布区的旅游开发和非法采集燕窝对其繁殖活动的干扰.因此,我们建议有关部门停止对短嘴金丝燕栖息的洞穴及其周边活动区域的旅游开发,并禁止非法采集燕窝.  相似文献   

8.
鹟莺属(Seicercus)鸟类的繁殖资料十分缺乏。2015年4~8月,采用录像全程监控的方法,在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4巢栗头鹟莺(S.castaniceps)的繁殖过程进行了完整观察。栗头鹟莺的繁殖期主要集中在5~7月,巢址选择专一性较强,均筑巢于公路边的土坎内壁,距路(1.3±1.2)m,巢为球状侧开口,巢材主要为新鲜苔藓及细草根,巢高(2.2±0.6)m,巢宽(10.9±1.5)cm,杯宽(3.3±0.5)cm,巢深(9.5±1.9)cm,杯深(5.5±1.0)cm。窝卵数(4.5±0.6)枚(4~5枚),卵重(0.92±0.04)g,卵长(14.30±0.30)mm,卵宽(11.22±0.23)mm,卵体积(0.92±0.05)mm3(n=18)。亲鸟在产满窝卵后开始孵卵,孵卵期12~13 d,在孵卵中期(第5~9天)亲鸟的孵卵时间开始增加,翻卵次数增多,在孵卵后期(第10~13天)亲鸟的孵卵时间和翻卵次数基本保持不变。育雏期13~14 d。雌、雄共同育雏,雏鸟在3日龄时,体重和跗跖开始显著增长,在7日龄时,增长速度变缓。孵化率为88.9%(16/18),营巢成效为100%,出飞成效为3.3只/巢。  相似文献   

9.
四川南充市区白腰文鸟的巢址选择与雏鸟的生长发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 0 2年 1 1月~ 2 0 0 4年 4月在四川省南充市区内对白腰文鸟 (Lonchurastriata)的繁殖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白腰文鸟 2月下旬开始繁殖 ;影响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 9种 ;雌雄参与筑巢 ,营巢期 5~ 6d;雌雄轮流孵卵 ,孵卵期 1 3~ 1 5d ,整个种群的孵卵高峰期在 4~ 6月 ,窝卵数 (5 .61± 0 . 78) (n =1 8)枚 ,孵化率 86 0 7% ;雌雄均参与育雏 ,育雏期 1 8~ 2 1d ,雏离巢率 82 43 % ,繁殖生产力 3. 0 1 ,育雏两个高峰期 :上午 8:0 0~ 1 0 :0 0时和下午 1 6:0 0~ 1 8:0 0时 ,日育雏次数 (1 2 . 77± 6 .0 7) (n =3 4) ,育雏时间间隔(0 . 96± 0 . 42 )h(n =1 61 ) ;雏鸟形态生长曲线呈“S”型。  相似文献   

10.
罗时有  王燕 《四川动物》1989,8(4):22-24
5—7月为蓝矶鸫的繁殖期,每年繁殖一次;雌、雄共同营巢于地面或堤堰隙缝;满窝卵4—5枚,仅雌性孵卵;雌、雄亲鸟共同育雏,哺幼期15—16天。雏鸟的嘴、翅、跗蹠增长迅速,其量度皆在成鸟的80%以上;体长和尾羽生长较缓,分别为成鸟的54.76%和25.55%。  相似文献   

11.
四川南充地区白鸰的繁殖习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2~5月在四川省南充市嘉陵江中上游的河漫滩内对白鹡鸰(Motacilla alba)的繁殖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鹡鸰2月开始繁殖;雌雄参与筑巢,营巢期7~10 d;主要雌鸟孵卵,孵卵期13~14 d,上午800~900时孵卵出现一次高峰;窝卵数(5.00±0.52)(n=16)枚,孵化率42.5%;雌雄参与育雏,育雏期15~16 d,下午1800~1900时育雏出现一次高峰,日育雏次数(112.9±48.6)(n=17),育雏时间间隔(5.60±5.34)min(n=1 584);雏鸟形态生长曲线呈"S"型.  相似文献   

12.
张敏  刘宁 《动物学杂志》2017,52(6):1056-1061
2016年3~9月对云南云县中岭岗村(24°15′42″N,100°02′42″E,平均海拔1 650 m)的黑喉山鹪莺(Prinia atrogularis)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研究期间共发现42巢,主要位于杂草丛中(n=37)和灌木丛(茶树)中(n=5),筑巢期一般5~6 d,巢材有蜘蛛丝、苔藓植物、茅草花、茅草叶、铁线莲花、竹根须、枯枝、棕丝、干枯草穗等。巢呈球状,中上部侧方开口,巢重为(8.3±1.7)g,巢长为(13.2±0.9)cm,宽为(8.2±0.5)cm,巢口长(4.9±0.7)cm,巢口宽为(4.0±0.5)cm(n=25)。窝卵数为(3.9±0.4)枚(n=21,3~4枚)。卵的底色为白色、淡绿或者淡粉,遍布褐红色斑点,有的在钝端呈环状。卵重为(1.38±0.09)g,卵长为(17.3±0.7)mm,宽为(12.6±0.3)mm,卵体积为(1.4±0.1)cm3(n=65)。孵卵期(13.9±0.9)d(n=5,13~15 d),育雏期为(13.5±1.3)d(n=4,12~15 d)。利用Logistic曲线拟合雏鸟体重及外部器官增长,雏鸟的体重和嘴峰在5日龄左右增长最快,体长、翼长、跗跖在7日龄增长最快。对繁殖时间和地点较近的28巢进行连续观察,其中有7巢成功、21巢失败。造成繁殖失败的主要原因分别是巢捕食(62%)、亲鸟弃巢(14%)、人为破坏(14%)。  相似文献   

13.
四川南充市区火斑鸠的繁殖生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20 0 2年 5~ 1 1月、2 0 0 3年 4~ 9月对南充市火斑鸠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4月下旬迁到 ,5月下旬开始繁殖 ;影响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 6种 ;两性参与筑巢 ,营巢期 7~ 8d ;隔 2~ 3日产枚卵 ,窝卵数 ( 2 2 1± 0 0 9)枚 (n =1 9) ;雌雄轮流昼夜孵卵 ,日换孵两次 ,孵卵期 1 1~ 1 2d ,孵化率 92 86%;育雏可分三个时期 ,育雏高峰期每日 7:0 0、1 3 :0 0、1 8:0 0时左右 ,育雏期 1 7~ 1 8d ,雏离巢率 1 0 0 %,繁殖生产力1 86,种群育雏高峰期 7月和 8月上中旬 ;雏鸟于 1 7或 1 8日后离巢迁到郊外 ,9月下旬集群 ,1 0月中下旬迁飞。  相似文献   

14.
黄臀鹎繁殖生态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4-6月,在佛坪保护区狮子崖沟和大古坪的白马沟,采用路线法和定点直接观察法对黄臀鹎(Pycnonotus xanthorrhous)的生境选择及繁殖生态进行了初步观察。结果表明,黄臀鹎常栖息于河岸灌丛生境中,栖息位置多为视野开阔的电线上和灌木中;巢结构为3层,筑巢期6~10d,窝卵数3~5枚,孵化期8d,雏鸟留巢12d,雏鸟的平均体重和体长的相关系数r=0.9637,并测量了雏鸟的嘴峰、跗踱、第3枚初级飞羽和初级覆羽及尾长的生长数据等。  相似文献   

15.
2004年2~5月在四川省南充市嘉陵江中上游的河漫滩内对白鶺鴒(Motacilla alba)的繁殖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鶺鴒2月开始繁殖;雌雄参与筑巢,营巢期7~10 d;主要雌鸟孵卵,孵卵期13~14 d,上午8:00~9:00时孵卵出现一次高峰;窝卵数(5.00±0.52)(n=16)枚,孵化率42.5%;雌雄参与育雏,育雏期15~16 d,下午18:00~19:00时育雏出现一次高峰,日育雏次数(112.9±48.6)(n=17),育雏时间间隔(5.60±5.34)min(n=1 584);雏鸟形态生长曲线呈“S”型。  相似文献   

16.
四川南充市白头鹎的繁殖习性及雏鸟的生长发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05年3~8月对南充市的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的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研究了其雏鸟生长发育模式。结果表明,白头鹎于3月底开始营巢,营巢期(6±1)d,4月初产卵,一般为(3.50±0.50)枚,孵卵期(11±1)d,巢内育雏(13±1)d,雏鸟外部器官的形态学参数用Logistic曲线方程拟合,拟合度高,体长、翼长及10日龄前体重等生长曲线均呈“S”型。  相似文献   

17.
许多鸟种因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而分布广泛,例如家燕(Hirundo rustica)。在不同纬度地区研究其繁殖生态学特征有助于了解家燕对不同环境的适应。家燕mandschurica亚种在国内仅分布于黑龙江省,且该亚种的繁殖资料少有报道,为此,于2016和2017年每年的4至10月,在哈尔滨对其繁殖生态特征开展研究,并与国内目前已发表的家燕gutturalis亚种繁殖生态特征进行对比。家燕mandschurica亚种4月底或5月初迁来哈尔滨,9月下旬或10月初南迁;窝卵数为4~6枚(n=19);卵长径(18.7±1.4)mm(15.9~22.5 mm)、卵短径(13.0±0.5)mm(12.2~14.2 mm),卵重(1.6±0.1)g(1.3~1.9 g),n=35;孵卵期为(16±2)d(14~18 d,n=19);育雏期为(17±1)d(16~18 d,n=6)。雏鸟的体长、翅长及尾羽长的生长曲线能与Logistic较好地拟合;体重、嘴峰和跗跖在5日龄左右生长最快,体长和翅长在7日龄左右增长最快,雏鸟的生长模式符合能量分配假说。与我国南方的家燕gutturalis亚种相比,在哈尔滨繁殖的mandschurica亚种的卵更小、更轻,二者孵卵期相似,但后者育雏期更短。这或许与不同地区食物丰富度及亲鸟喂食策略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两种雀形目鸟类孵化行为对子代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高寒草甸地面营巢的小云雀 (Alaudagulgula)和灌丛筑巢的黄嘴朱顶雀 (Acanthisflavirostris)繁殖方式的研究表明 :①小云雀孵化异步性较弱 (1d) ;平均卵重与产卵顺序不显著相关 ,但最后 1枚卵最重 ;出壳顺序与雏鸟生长率极显著正相关 (P <0 0 1) ;出壳顺序对幼鸟的雏期和离巢体重无显著影响 (P >0 0 5 )。②黄嘴朱顶雀孵化异步性较强 (2~ 3d) ;平均卵重与产卵顺序显著正相关 (P <0 0 5 ) ,最后 1枚卵最重 ,第 1枚次之 ;出壳顺序对雏鸟生长率、雏期和离巢体重均无显著影响 (P >0 0 5 )。结果分析表明 ,2种雀形目鸟类都选择了异步孵化和加强窝雏数对策的繁殖模式。  相似文献   

19.
白琵鹭雏鸟的生长和恒温能力的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年和 1995年 4~ 6月在扎龙自然保护区 (4 7°2 9′N ,12 4°0 2′E)测定了 13只白琵鹭 (Platalealeucorodia)雏鸟的体重、体长、翅长、跗长和体温 ,以及环境温度。雏鸟生长符合逻辑斯谛模型 ,而 4~ 8日龄相对生长率最大。随着雏鸟日龄增大 ,体温稳步增加而且不随环境温度局部波动改变 ;冷暴露 2 5min后体温下降的幅度减小。孵出至 2 8日 ,雏鸟的体重与在巢内和冷暴露后的体温正相关 ,其体重和体长也与恒温指数正相关 ,雏鸟身体生长和恒温能力发育有某种同步关系 ,体现了晚成鸟的发育特点。  相似文献   

20.
灰冠鹤雏鸟的生长发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9~2000年对哈尔滨动物园8只灰冠鹤(Balerica regulorum)雏鸟的生长发育进行了观察,并对雏鹤恒温能力的发育进行测定。发现灰冠鹤体重、嘴峰、跗跖和翼4个生长指标的增长曲线均呈“S”型。利用Logistic、Gompertz和Von Bertalanffy生长曲线分别对其进行回归分析,发现3种曲线的回归效果均较好,其中Logistic曲线的回归效果最佳。显示出雏鹤外部体征发育呈现一定的顺序,符合重要功能优先发育的原则。灰冠鹤雏鸟的体温调节能力在5~10日龄发育最快,到40日龄体温基本恒定,达到成鸟体温。根据灰冠鹤的发育规律,可将其生长分为4个阶段:(1)0~5日龄,体重下降,体温调节能力很低;(2)6~30日龄,体重开始增长,嘴峰增长速度达到顶峰,体温调节能力明显增强;(3)31~80日龄,体重、跗跖和翼快速生长,体温基本恒定;(4)81~135日龄(离巢),体重及各外部体征的生长都很缓慢,体型已接近成体,不断完善身体各部的机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