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我国撒拉族有人口69102人,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和化隆县甘都地区,以及与青海接壤的甘肃大河家一带。其中循化自治县有49257人,占撒拉族总人数的71%。据土耳其文的“回族源流考”等书中记载,撒拉族的先民是元朝从中亚撒马尔罕(今苏联土库曼境内)东迁到黄河上游谷地定居下来的,距今约有700年左右的历史。传说初来时人数很少,只有四五十人,是撒拉族形成的基础和主体。以后在与藏族、回族和汉族的长期交往中,  相似文献   

2.
中国不同民族中苯硫脲味盲基因频率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阈值法对中国15个不同民族的苯硫脲味盲基因频率进行了研究,共调查了7495人。结果表明,味盲基因(t)的频率以撒拉族为最高(0.3989),其余依次为鄂温克族(0.3886),甘肃回族(0.3586),藏族(0.3521),朝鲜族(0.3445),蒙古族(0.3279),广东回族(0.3259),苗族(0.3216),东乡族(0.3206),达斡尔族(0.3193),羌族(0.3129),汉族(0.3113),鄂伦春族(0.3030),保安族(0.2953),彝族(0.2635),而以黎族的频率为最低(0.2150)。各民族间味盲百分率差异是极显著的(p<0.01),各民族总计中尝味平均阈值在男、女之间也有极显著差异(p<0.001),而男、女受试者中的味盲率则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采用基于标志点的几何形态学测量方法对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撒拉族男性82人侧面轮廓形状进行了分析。撒拉族人群额部的变异主要体现在第7、8特征点区域(鼻凹点之上区域),额部其他区域的形态变异较小,而鼻区、嘴唇及下巴区域的形态变异较大,这些特征与土族较相似。同时,撒拉族也显示出明显区别于土族、藏族的形态。如撒拉族额部比较突出,显得前倾,额部相对较长,唇部相对土族较回缩。撒拉族额部特征点集的面积较大,可能反映了撒拉族额部的变异大于土族、藏族。聚类分析显示,男性两类侧面轮廓的差异主要集中在额部,与土族的类别间差异有相似之处。异速生长分析显示,尺寸大小能够解释形状变异的5.51%,随着CS值的增大,额部和下巴部变化明显,额度由陡直趋向于变得平缓,下巴部也随CS值的增大由较突出变为明显回缩。土族、藏族也是随着CS值的增大,额部由陡直趋向于变得平缓,下巴部由较突出变为明显回缩,似乎提示撒拉族、土族、藏族有相似的面部形态变化规律:长面型者的额部较低平,下巴部较回缩。  相似文献   

4.
青海撒拉族体质特征研究   总被引:45,自引:15,他引:30  
本文对青海撒拉族210人(男107人,女103人)进行了活体测量,总结了撒拉族人的体格特征和类型,对西北地区十个民族的十项指标的数值进行了比较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青海撒拉族除具有比较典型的蒙古人种的东亚型民族特征外,还具有本民族的独有特点。  相似文献   

5.
人类苯硫脲(phenylthiocarbamide;PTC)尝味多态性有种族及民族差异,国内曾报告过一些少数民族的群体资料。1985年10月,我们在西安市莲湖区测定了回族的尝味能力,计算群体中PTC味盲频率和隐性基因频率,并与同一地区的汉族和国内其他地区的回族群体进行比较分析。 调查对象为随机选择的回族中小学生1,476人,其中男715人,女761人。年龄7—  相似文献   

6.
青海藏族、土族、撒拉族ABO,Rh,MN,P血型系统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青海藏族、土族、撒拉族人群进行了ABO, Rh, MN, P血型系统分布的调查。结果表明ABO:藏、土族r>q>p、撒拉族r>p>q; Rh:藏族、土族各发现Rh阴性1例(分别占0.74%与0.66%),撒拉族未发现Rh阴性者,三个民族表现型均以CCDee、 CcDE较多见;MN:均m>n,但m低于南方一些民族;P;藏族、撒拉族p1基因频率分别是0.2574与0.2703,土族0.1971。  相似文献   

7.
宁夏回族苯硫服尝味能力的侧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长潇 《遗传》1983,5(1):35-36
有关苯硫服(PTC)尝味遗传多态性的研究,国内外均有不少报道[1-5,7-15]。1981年2月,笔者在全国回族人口最集中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测定了回族PTC尝味能力,以便为人类群体传学及民族起源等研究提供一定的资料。随机选择了世居的回族小学生和成人1,302人,参照李璞等所用的方法配制溶液和进行测定[1,4]。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了安徽省亳州地区400例 (男女各200人) 回族健康人的皮纹参数正常值。调查分析了指纹类型、指嵴纹计数、掌嵴纹计数、主线止区、atd角、t距比、掌褶和掌部花纹类型等项参数。比较了不同性别、左右侧、不同民族和人种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回族有自己的手纹特点,又显示蒙古人种的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9.
艾琼华 《人类学学报》1986,5(4):377-382
1983年7月至1984年7月,用回忆法调查了新疆伊犁地区3972名12—23岁的女性的初潮年龄,其中哈萨克族924人,维吾尔族864人,锡伯族486人,回族209人,蒙古族216人,汉族1273人。其平均初潮年龄是:哈萨克族14.37±1.09岁,维吾尔族14.34±1.41岁,蒙古族14.21±1.05岁,回族13.89±1.32岁,锡伯族13.78±1.02岁,汉族13.61±1.11岁。各族中均以七、八、九三个月来月经的最多。此外,还发现六个民族中1969—1972年出生的与1961—1964年出生的相比,平均初潮年龄都明显提前。在八年中,回族提前2.67岁,蒙古族提前1.90岁,锡伯族提前1.78岁,汉族提前1.64岁,哈萨克族提前1.17岁,维吾尔族提前1.13岁。  相似文献   

10.
畲族皮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畲族分布在我国的浙江、福建、江西和广东等省的山区或半山区,其中大部分居住在闽东及浙南。据文献报道,不同民族的皮纹类型是有差异的,对汉族、壮族、藏族、青海撒拉族等的皮纹都已有调查。我们对425例畲族的12项皮纹参数正常值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我们的初步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临夏市回族体质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戴玉景  赵晋 《人类学学报》1996,15(3):233-240
本文对甘肃省临夏市回族233人进行了人类学活体观察和测量,求得53项指标的测量数据和48项指数值,并对临夏市回族的体质类型作了讨论和分析,结果表明:临夏市回族既具有伊斯兰教民族独有特征,也显示出东亚人种的体质特点。  相似文献   

12.
舍族分布在我国的浙江、福建、江西和广东 等省的山区或半山区,其中大部分居住在闽东 及浙南。据文献报道,不同民族的皮纹类型是 有差异的,对汉族、壮族、藏族、青海撒拉族等的 皮纹都已有调查。我们对425例舍族的12项 皮纹参数正常值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我们的 初步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应用30个常染色体STR位点研究中国6个民族群体的遗传关系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利用30个荧光标记的人类常染色体STR位点的引物,对中国白族,纳西 族,土族,撒拉族,山东汉族,畲族6个民族进行了多重PCR扩增,产物在ABI377测序仪上进行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基因扫描及分型,然后用Shriver的Dsw法计算遗传距离,用Neighbor-Joining法和UPGMA法构建了系统发生树,结合有关资料分析了它们之间的遗传关系,结果揭示:撒拉族与土族的遗传距离较接近,为0.033,但与其余4个民族的距离则较远,均大于0.12,土族与纳西族和山东汉族的距离较近,与土壤的距离也较远,为0.112,纳西族和山东汉族之间存在着0.100的遗传距离,畲放与其他5个民族群体的距离均超过了0.12,关系较远,在构建的系统发生树中,纳西族,撒拉族和土族聚成一簇,汉族,白族聚成一簇,畲族单独为一枝,这一结果与它们的地理分布和民族历史基本上是一致的,并可为结合历史和考古资料综合分析这6个民族的起源,迁移,形成和发展提供遗传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陆舜华  栗淑媛  郑连斌 《遗传》1994,16(5):29-29
TheGeneFrequencyofTaste-blindnessforPTCofKoreanandHuiNationalitiesinInnerMongoliaLuShunhuaLiShuyuanZhengLianbinLiXiaohui(DcpartmcntofBiology,InnerMongoliaNormalUnivcrsity)(MiddleSchoolofHuiNationalityofHuhehot)我们采用Harris和Kalmus改良阈值法,对居住在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的朝鲜族和呼和浩特市的回族中小学学生,进行了苯硫豚(PTC)味育基因频率调查.受试者共计1214人,其中朝鲜族525人,回族689人,年龄卜19岁,其父母均为同一民族.调查结果如下:1阎值分布朝鲜族和回族的**c味阈分布曲线均呈…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遗传性眼病在回族中的发病情况,我们自1980年12月至1981年7月对宁夏永宁县养和公社的回族人进行了10种遗传性眼病的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宁夏回族遗传性眼病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遗传性眼病在回族中的发病情况, 我们自1980年12月至1981年7月对宁夏永 宁县养和公社的回族人进行了10种遗传性眼 病的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基于75个Y-SNP位点和23个Y-STR基因座对山东汉、回族男性人群进行研究,旨在揭示两个人群的父系遗传结构,为法医学应用及群体遗传学等提供基础数据。研究基于微测序技术检测187份山东汉族和130份山东回族样本,获取75个Y-SNP位点分型;采用PowerPlex®Y23试剂盒检测23个Y-STR基因座;采用直接计数法统计等位基因频率、单倍型频率及单倍群频率,根据公式D=n(1-∑pi2)/(n-1)计算基因多样性、单倍型多样性以及单倍群多样性;根据Median-joining方法,使用NETWORK 5.0和NETWORK Publisher构建并展示网络图。研究结果显示,单倍群O-M175、C-M130、N-M231、Q-M242为山东汉族男性人群主要的Y单倍群,单倍群O-M175、J-M304、R-M207、C-M130、N-M231为山东回族男性人群最主要的单倍群;23个Y-STR基因座在山东汉族男性样本中检出187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1.0000,在山东回族中检出121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0.9988;网络图显示同一Y单倍群的样本相对独立地聚集在一起,山东汉族与回族人群之间存在共享单倍群,同时也存在一些特异性单倍群,如单倍群J-M304、R-M207均以山东回族为主,单倍群Q-M242则以山东汉族为主。山东汉族和回族男性人群的主要单倍群均为单倍群O-M175;单倍群J-M304、R-M207在山东回族中的高频分布,单倍群Q-M242则在山东汉族中高频分布。研究表明山东回族人群中保留有一定比例的欧亚西部和中东特有的Y染色体类型。  相似文献   

18.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祖国南疆,境内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族等25个民族。优厚的自然条件,蕴藏着丰富植物资源,加上多民族的传统使本地区形成丰富的食俗文化。据调查,广西各族民俗中常用植物有近200多种。在不同地域的各民族之间,所食用的植物又有所不同,形成了广西民族食俗文化的多样性。在广西,壮、瑶、侗、仫佬、毛南等民族喜食五色饭与糯米糍粑;侗、苗、仫佬、毛南、水族喜食酸菜;水族喜吃“辣椒骨”;侗、瑶、苗等民族喜欢打油茶;壮族、京族喜欢嚼槟榔。独特的传统习俗在广西能不断地延续,成为广西开…  相似文献   

19.
有关苯硫脲(PTC)尝味遗传多态性的研究,国内外均有不少报道。1981年2月,笔者在全国回族人口最集中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测定了回族PTC尝味能力,以便为人类群体遗传学及民族起源等研究提供一定的资料。随机  相似文献   

20.
唇裂是人颜面部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其发生与遗传有关。近年来国外一些研究认为属多因子遗传方式,而国内关于这个课题的研究尚未见有报道。我们于1982年1—2月,在全国回族人口最集中的宁夏泾源县对该畸形做了有关遗传学方面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