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休克对大鼠空间记忆和海马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ERK)活性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电休克组和伪电休克组,每组12只。电休克组每天给予电痉挛刺激,伪电休克组每天给予假电痉挛刺激,共10天;第11天用水迷宫检测各组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然后每组大鼠再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只。一组于学习后1小时处死取海马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ERK活性,另一组于48小时后行水迷宫空间位置探寻实验检测大鼠的存储记忆。结果:电休克组的潜伏期显著长于伪电休克组(P0.01)。电休克组在隐匿平台周围区域/相反区域的搜寻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伪电休克组在隐匿平台周围区域/相反区域的搜寻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电休克组海马p-ERK活性较伪电休克组显著下降(P0.01)。结论:电休克可导致大鼠显著空间记忆障碍,海马p-ERK活性的降低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通过观察2, 6-二异丙基苯酚对电休克后嗅球切除抑郁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影响,探讨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对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调节及两者对抑郁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为改善学习记忆障碍的神经心理学机制研究和临床干预性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按随机单位组2×2析因设计设置2个干预因素,即电休克干预(两水平:无处置、施行一个疗程电休克)和2, 6-二异丙基苯酚干预(两水平:腹腔注射5 ml 生理盐水或5 ml 2, 6-二异丙基苯酚100 mg/kg)的所有组合.选24周龄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建立嗅球切除抑郁模型,将32只24周龄模型大鼠随机分为4个实验组(n=8):Ⅰ组(腹腔注射5 ml 2, 6-二异丙基苯酚100 mg/kg)、Ⅱ组(腹腔注射5 ml 2, 6-二异丙基苯酚100 mg/kg +施行电休克1个疗程)、Ⅲ组(腹腔注射5 ml 生理盐水)、Ⅳ组(腹腔注射5 ml 生理盐水+施行电休克1个疗程).全部电休克处置结束24 h内开始Morris水迷宫检测,之后留取海马组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神经递质谷氨酸(Glu)在海马组织中的含量;免疫组化SP法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Tau-5(总Tau蛋白)、p-PHF1Ser396/404、p-AT8Ser199/202、p-12E8Ser262、GSK-3β1H8和PP-2A在海马组织神经元中的表达.电休克和2, 6-二异丙基苯酚均可造成大鼠学习记忆障碍,即延长逃避潜伏期并缩短空间探索时间,两者的影响呈相减效果.电休克可明显增加海马中神经递质谷氨酸(Glu)的浓度,2, 6-二异丙基苯酚可降低海马中神经递质Glu的浓度,且两者有相减效果.电休克和2, 6-二异丙基苯酚对海马总Tau蛋白和PP-2A蛋白的表达无明显影响.电休克可增加海马中磷酸化Tau蛋白和GSK-3β1H8蛋白的表达;2, 6-二异丙基苯酚可减少海马中磷酸化Tau蛋白和GSK-3β1H8蛋白的表达;两者的影响均呈相减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电休克导致海马Glu浓度升高,通过上调GSK-3β1H8增加海马Tau蛋白的磷酸化程度导致学习记忆功能障碍,而2, 6-二异丙基苯酚则可通过降低海马Glu浓度下调GSK-3β1H8的表达,从而减缓Tau蛋白的磷酸化程度以改善ECT后的学习记忆.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TRP)对海人藻酸(Kainic acid,KA)海马内注射后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orris水迷宫筛选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正常的SD雄性大鼠90只(200~220g)。将实验动物分成3组:右侧海马注射生理盐水后生理盐水灌胃对照组(NS+NS)、右侧海马注射海人藻酸后生理盐水灌胃干预组(KA+NS)、右侧海马注射海人藻酸后雷公藤甲素灌胃干预组(KA+TRP)。动物存活1天,3天,5天,7天,14天,每个时间点6只,处死前分别于各相应时间点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各组动物空间位置记忆能力;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图像分析技术检测海马CA1区神经元COX-2的表达。结果:与NS组(NS+NS)比较,KA组(KA+NS)大鼠逃避潜伏期延长(P<0.05),跨越原平台次数减少(P<0.05);海马CA1区的神经元COX-2表达升高(P<0.05);TRP组(TRP+KA)与KA组比较,大鼠的平均逃避潜伏期从第5天起缩短(P<0.05),跨越原平台次数增多(P<0.05),海马CA1区神经元COX-2表达在5天,7天时下调(P<0.05)。结论:KA海马内注射,可以导致大鼠学习记忆功能障碍及上调海马CA1区神经元COX-2表达;雷公藤甲素干预治疗,能够改善动物的学习和记忆能力,能抑制KA诱导的海马CAl区神经元COX-2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对AD大鼠海马周围微环境中SNAP-25 表达及其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取成年雄性Wistar大鼠30 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D模型组、细胞移植组,每组10 只。采用凝聚态Abeta1-42 注射到大鼠海马组织内建立阿尔茨海默病(AD)大 鼠动物模型,通过Y 迷宫测试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大鼠海马组织内SNAP-25 的表达。结果:Y 迷宫测试结 果显示术后4 周时AD模型组和细胞移植组大鼠学习记忆均低于对照组,与AD模型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明显 高于AD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Western blot 检测结果显示术后4 周时AD模型组和细胞移植组大鼠海马组织内 SNAP-25 蛋白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与AD 模型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大鼠海马组织SNAP-25 蛋白表达量高于AD 模型组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移植的NSCs 可改善AD 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变海马区周围的微环境并上 调了海马组织内SNAP-25 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负重爬梯与有氧跑台运动对糖尿病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善效果并探索其可能分子机制。方法:4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糖尿病对照组(DC)、糖尿病负重爬梯组(DL)和糖尿病有氧跑台组(DA),以单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构建糖尿病大鼠模型。DL组在晚上进行负重爬梯训练,10次/组×3组/天,每次间歇2 min,6天/周×6周;DA组在同一时间进行20 m/min的跑台训练,30 min/d。于造模成功和运动干预结束后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第2次水迷宫测试结束后断颈处死大鼠,采用RT-QPCR法检测大鼠海马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TRKB、CREB 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NC组相比,DC组大鼠海马BDNF、CREB基因表达显著下降,学习记忆能力显著降低。与DC组相比,DL和DA组大鼠海马BDNF、CREB基因表达显著上调,学习能力显著提高;DL大鼠海马TrkB基因显著上调,大鼠空间记忆能力显著改善,而DA组大鼠海马TrkB基因无显著变化,大鼠空间记忆能力无改善,与DA组相比,DL组大鼠海马TRKB、CREB基因显著上调。结论:有氧跑台运动与负重爬梯运动介导BDNF/TrkB/CREB信号通路对糖尿病大鼠的学习能力均有促进作用,而负重爬梯运动对糖尿病大鼠记忆能力的改善优于有氧运动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复合应激对大鼠学习和记忆功能及海马内神经元神经颗粒素(neurogranin,Ng)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复合应激组,复合应激组动物每天无规律交替暴露于复合应激原环境中,为期6周。应激结束后,用Morris水迷宫测试大鼠空间学习和记忆成绩,同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海马各亚区Ng表达的变化,并用RT-PCR技术分析各组大鼠海马Ng 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Morris水迷宫测试显示,应激组动物寻找隐蔽平台潜伏期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应激组大鼠海马DG和CA3区Ng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海马CA1区的Ng的免疫反应性无明显差别;与对照组相比,应激组动物的Ng mRNA水平亦明显上调(P<0.05)。结论慢性复合性应激大鼠的学习与记忆能力增强;Ng在海马中的表达和Ng mRNA转录水平增高,提示Ng参与了该增强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海人藻酸(Kainic acid,KA)海马内注射后大鼠学习记忆的变化及雷公藤甲素(TRP)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Morris水迷宫筛选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正常的SD雄性大鼠90只(200-220g).将实验动物分为:右侧海马注射生理盐水后生理盐水灌胃对照组(NS+NS)、右侧海马注射海人藻酸后生理盐水灌胃干预组(KA+NS)、右侧海马注射海人藻酸后雷公藤甲素灌胃干预组(KA+TRP).动物分别存活1天、3天、5天、7天、14天,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各组动物空间位置记忆能力:尼氏染色法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数目和形态.结果:与NS组(NS+NS)比较,KA组(KA+NS)大鼠逃避潜伏期延长(P<0.05).跨越原平台次数减少(P<0.05);CA1区的神经元出现胞体肿胀、排列散乱等形态改变及神经元的丢失(P<0.05);TRP组(TRP+KA)与KA组比较,大鼠的平均逃避潜伏期从第5天起缩短(P<0.05),跨越原平台次数增多(P<0.05),神经元形态好转,数目增多.结论:KA 海马内注射,可以导致大鼠学习记忆功能障碍及神经元形态的改变;雷公藤甲素干预治疗,能够改善动物的学习和记忆能力,保护海马神经元.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慢性复合应激对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以及大脑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表达活化的变化,探讨慢性应激致学习记忆损害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低温暴露、足电击、白噪声、束缚、尾部悬吊、睡眠剥夺、水平震荡等刺激方式,建立慢性复合应激大鼠模型。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应激对学习记忆的影响;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皮质酮(CORT)含量;Western blot检测ERK的表达。结果:应激组大鼠水迷宫训练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应激3周时有所恢复,但4周时大鼠的训练潜伏期再次显著延长(P〈0.05)。同时应激组大鼠血清CORT水平增高,海马、前额皮质P-ERK水平降低(P〈0.05),两者在应激3周时均出现短时恢复,但4周时再次下调。结论:海马、前额皮质ERK蛋白磷酸化水平的改变可能参与了慢性复合应激损害学习记忆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大鼠海马注射淀粉样β蛋白(β-amyloid,Aβ)后海马神经元凋亡及线粒体凋亡途径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其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和模型组.大鼠双侧海马注射Aβ1-42越建立AD模型,不同时间点Y迷宫进行行为学测试,TUNEL法检测海马神经元凋亡表达,western-blot检测海马细胞色素C、caspase-9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术后14天达到学会标准所需电击次数较生理盐水组和正常对照组增加(P<0.05),21天、28天增加更显著(P<0.01).模型组凋亡细胞数较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组明显增多(P<0.01).模型组大鼠海马细胞色素C与caspase-9蛋白表达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Aβ1-42>海马注射通过激活线粒体凋亡途径诱导海马神经元凋亡.引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损害,在AD的发病机制与病理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Deoxygedunin对D-半乳糖联合AlCl3诱导的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Aβ沉积、学习记忆和氧化应激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12):对照组(Control)、模型组(AD)和干预组(AD+Deo)。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学习记忆和认知功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海马组织匀浆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大鼠大脑皮层tau蛋白表达情况;Western blot实验用于检测TrkB信号通路上ERK1、AKT和TrkB蛋白的表达。结果:水迷宫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D-半乳糖联合AlCl3诱导的大鼠逃避潜伏期显著增加(P<0.05)。Deoxygedunin可逆转模型组逃避潜伏期的增加(P<0.05)。在去除平台的第7日,与对照组和干预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表现出逃避潜伏期增加(P<0.01),穿越平台次数较少(P<0.05);免疫组织化学和ELISA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Aβ、tau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1),SOD、GSH-Px活性显著降低,MDA含量明显升高。与模型组相比,Deoxygedunin可逆转模型组Aβ、tau蛋白表达的增多(P<0.01),SOD、GSH-Px活性显著降低(P<0.05),MDA含量明显升高(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Deoxygedunin干预可逆转模型组海马TrkB、AKT和ERK1的磷酸化水平的降低。结论:Deoxygedunin可通过激活TrkB信号转导通路显著逆转Aβ沉积,氧化应激和认知缺陷,提示Deoxygedunin可能作为减轻D-半乳糖联合AlCl3诱导AD样病理功能障碍潜在的治疗备选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去卵巢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与海马中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通路的关系。方法: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去卵巢组,饲养4个月后采用Morris水迷宫测试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于测试前将各组组内又分为训练组和非训练组,训练组用于测定经学习记忆训练诱发的ERK1/2的诱导活性,非训练组用于测定未经学习记忆训练时的ERK1/2的基础活性,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海马CA1/CA2区p-ERK1/2蛋白及Raf激酶抑制蛋白(RKIP)的变化。结果:①与假手术组比较,去卵巢组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明显下降(P〈0.05)。②各组中的训练大鼠p-ERK1/2蛋白水平明显高于非训练大鼠(P〈0.05)。③去卵巢组训练及非训练大鼠的p-ERK1/2蛋白水平均相应低于假手术组训练及非训练大鼠(P〈0.05)。④去卵巢组RKIP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结论:雌激素缺乏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下降与海马CA1/CA2区ERK1/2通路的基础和诱导活性降低以及该通路的抑制蛋白RKIP的表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2.
刘芳  詹晔斐  尹力  韩晓丽  谭妙欣  于波 《生物磁学》2012,(28):5463-5466
目的:评价曲美他嗪(TrimetazidineTMZ)对肺动脉栓塞所致右心衰竭的保护作用,及其对MMP-2,MMP-9和TIMP-1mRNA在右心室中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右心衰竭组(RHF)左侧股静脉注射1%玻球微粒3mV100g;等量生理盐水注射为对照组(CON);曲美他嗪治疗组(TMZ)为肺动脉栓塞后给TMZl0mg/kg/天。6周后各组大鼠首先进行经胸超声评价右心功能后取材进行病理学检测,以及RT—PCR检测右心室MMP-2,MMP-9,TIMP-1mRNA表达水平。结果:RHF组大鼠超声检测发现右心室内径扩大并伴有三尖瓣反流,三尖瓣环收缩期峰值位移下降(TAPSE);Masson染色显示右心室纤维化增加;RTPCR结果显示MMP-2,MMP-9和TIMP-1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经TMZ治疗组大鼠右心室内径减小,TAPSE增加,而MMP-2,MMP-9和TIMP-1mRNA表达水平下降。结论:曲美他嗪能够抑制右心室纤维化,改善右心功能,可能与调节MMP-2,MMP-9和TIMP-1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3.
曾琳  蒋政  谢明  游咏 《生物磁学》2013,(25):4840-4842,4880
目的:探讨胰岛素对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及海马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治疗组(10只)、模型组(10只)、假手术组(10只),采用侧脑室注射链脲霉素(STZ)建立AD大鼠模型。治疗组大鼠皮下注射胰岛素(0.1U/kg),模型组及假手术组大鼠皮下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1mL/kg)。通过Morris’s水迷宫实验评估各组大鼠的认知功能,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大鼠的血浆PAF含量,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海马突触素的表达。结果:治疗4周后,模型组大鼠连续4天水迷宫的潜伏期均显著长于假手术组大鼠(P〈0.05),而治疗组大鼠第2、3、4天水迷宫潜伏期均较模型组显著缩短(P〈0.05),但仍长于假手术组大鼠(P〈0.05);模型组大鼠的血浆PAF含量和海马突触素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而治疗组大鼠的血浆PAF含量和海马突触素的表达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下注射胰岛素可改善AD大鼠的认知功能,这可能与其下调AD大鼠血浆PAF水平以及保护突触的可塑性有关。  相似文献   

14.
张晓辉  刘娟芳  邓艳春  刘立 《生物磁学》2011,(13):2438-2442
目的:研究多烯磷脂酰胆碱(Polyene Phosphatiayl choline,PPC)对β-淀粉样蛋白(Apl-40)致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处理组,海马内注射淀粉样蛋白(Aβ1—40),制作大鼠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处理组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通过Moms水迷宫实验验检测各组大鼠认知行为学改变,海马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多烯磷脂酰胆碱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的影响,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Moms水迷宫实验,模型组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学习和记忆潜伏期显著增加;处理组与模型组比较,学习和记忆潜伏期显著减少;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多烯磷脂酰胆碱使AD模型大鼠的认知行为学功能改善。(2)Nissl染色,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组织学染色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PPC处理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PC处理组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比较也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多烯磷脂酰胆碱可以减少神经元的凋亡。③β-淀粉样蛋白免疫组化染色,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比较,Aβ沉积明显增加;PPC处理组与模型组比较,Aβ沉积范围明显缩小,PPC处理组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也呈现出显著性差。结论:多烯磷脂酰胆碱对淀粉样蛋白(Aβ1—40)致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中药丹参酮(tanshinone ⅡA,Tan ⅡA)治疗AD大鼠,观察TanⅡA干预前后,AD大鼠学习记忆、颞叶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β-淀粉样蛋白(Aβ)定向注射法建立AD大鼠模型,并使用Tan Ⅱ A干预,通过避暗测试、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分别观察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大鼠颞叶MMP-2、iNOS两者的mRNA及蛋白表达的变化。应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AD组的平均潜伏期缩短(P〈0.01),平均错误次数增加(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颞叶内iNOS、MMP-2 mRNA表达均显著增高(P〈0.01,P〈0.01);两蛋白的表达均显著增高(P〈0.01,P〈0.01)。与AD组相比,Tan ⅡA组的平均潜伏期延长(P〈0.01),平均错误次数减少(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颞叶内iNOS、MMP-2 mRNA表达均显著下降(P〈0.05,P〈0.05),两蛋白的表达均显著下降(P〈0.01,P〈0.01)。结论:Tan Ⅱ A干预可显著降低AD大鼠颞叶中iNOS、MMP-2 mRNA及蛋白的表达,显著改善A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Aβ诱导的iNOS及MMP-2的表达,抑制氧化应激损伤来完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疏肝补肾法对疲劳大鼠学习和记忆力及对海马CA1区神经颗粒素(Neurogranin,Ng)的mRNA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pargue-Dawley大鼠36只,随机分为模型组(MG)、对照组(CG)、和疏肝补肾组(LK)。采用复合模型:运动疲劳模型与睡眠剥夺法造疲劳大鼠模型。运用Y迷宫进行学习和记忆力的测试。以Real-timePCR技术分析海马CA1区神经颗粒素的mRNA表达。结果:Y迷宫实验显示用药后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优于模型组,而疏肝补肾组大鼠在正确反应率、错误反应次数、达标所需训练次数和总反应时间皆与模型组有差异(分别为P〈0.01、P〈0.01、P〈0.05和P〈0.05),其NgmRNA在海马CA1区的表达也显着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复合模型会造成大鼠学习和记忆能力受损。疏肝补肾法能显着影响疲劳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CA1区Ng的mRNA表达。  相似文献   

17.
王轩  张展  董惠斌  王守林 《生物磁学》2011,(8):1420-1423
目的:探讨双酚A(BPA)对成年大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将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84只随机分为5个双酚A染毒剂量组(200、50、5、0.5、0.0005 mg/kg)和1个对照组,连续灌胃染毒8周,并监测体重变化,染毒结束后测定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此外,提取肝脏组织RNA,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测定肝脏硫氧还原蛋白过氧化物酶2(prdx2)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随着染毒时间的延长,50 mg/kg及200 mg/kg剂量组的动物体重增长速度逐渐减慢,自4周开始,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染毒结束时,其体重分别为对照组的90.52%和91.61%(p〈0.05),而其它低剂量组间则无明显差异;大鼠血浆GSH-Px含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且5 mg/kg以上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染毒组血浆SOD水平虽也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显著性;此外,大鼠肝脏组织prdx2 mRNA水平随双酚A剂量增高呈剂量依赖性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其在最低剂量组(0.0005 mg/kg)即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双酚A可造成大鼠抗氧化酶系统失衡,导致氧化损伤效应,prdx2可能是反映其氧化损伤敏感的生物学标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清胰汤改善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cute necrotizing pancreatitis)ANP炎症反应及肠道通透性功能的治疗效果及机制。方法:将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其中2组大鼠采用从胰腺被膜下多点缓慢均匀注入3.8%牛黄胆酸钠(0.5ml/100g)建立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模型,再分为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常规治疗组(A组)、清胰汤干预治疗组(B组),其他24只大鼠为假手术组(S组),每组再随机分为24h、48h、72h组。各组于12h后给于肠内营养,B组肠内营养后给于2次清胰汤2.5ml/100g,A组、S组给于同等剂量生理盐水。各组于建模后24h、48h、72h处死,腹腔动脉取血检测血清淀粉酶浓度、IL-6、IL-10、D-乳酸水平。结果:48h时点B组IL-10水平较A组高(P〈0.05);72时点B组血清淀粉酶水平较A组低(P〈0.01),IL-6水平较A组低(P〈0.01),IL-10水平较A组高(P〈0.01),D-乳酸水平较A组低(P〈0.01)。结论:清胰汤可以上调IL-10改善大鼠急性胰腺炎炎症反应从而降低肠道通透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肺纤维化初期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动脉血管反应性的变化。方法:6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博莱霉素(BLM)组和手术对照(Sham)组。BLM组为气管内一次性滴注BLM(5 mg/kg);Sham组为气管内滴注等容量的生理盐水(NS)。应用离体血管张力检测技术测定大鼠肺动脉血管反应性变化;用HE显示肺动脉壁病理形态学变化;Masson染色检测肺纤维化程度;右心漂浮导管技术测定大鼠平均肺动脉压。结果:①BLM组大鼠的肺动脉血管(保留内皮和去内皮)对苯肾上腺素(PE)的收缩反应均弱于Sham组(P均〈0.05)。②BLM组大鼠肺动脉血管(保留内皮)对氯化乙酰胆碱(Ach)的舒张反应明显弱于Sham组(P〈0.01)。③Sham组有内皮的肺动脉血管对L-NAME和PE联合作用的收缩反应明显强于PE单独作用(P〈0.01),而BLM组有内皮肺动脉血管对L-NAME和PE联合作用的收缩反应与对PE单独作用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BLM组肺动脉内皮细胞脱落。⑤BLM组大鼠肺组织呈现纤维增生初期的病理特征,且大鼠的平均肺动脉压明显高于Sham组(P〈0.05)。结论:肺纤维化形成初期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动脉血管反应性出现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