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局部环境增温对根田鼠冬季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通过建立开顶式增温小室模拟全球变暖的实验, 对海北高寒草甸地区实验增温样地及其对照样地内根田鼠的冬季种群进行调查, 旨在研究局部增温对根田鼠冬季种群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 在冬季, 实验增温草甸样地和灌丛样地内根田鼠的种群密度均显著高于其对照( P < 0.05) ; 实验增温灌丛样地与对照间性比的差异不显著( P > 0.05) ; 增温样地和对照之间、不同植被类型的增温样地之间、对照样地之间, 根田鼠留存率、平均体重及年龄结构的差异均不显著( P > 0.05) ; 有从对照样地向增温样地单方向迁移的记录。总之, 局部环境增温导致实验样地内根田鼠的冬季种群密度明显上升, 而其性比、存活率、种群平均体重以及年龄结构无明显变化; 在冬季, 根田鼠有从对照样地向增温样地扩散或迁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雪后海北高寒草甸地区根田鼠种群特征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根田鼠 (Microtusoeconomus)是一种分布广泛的小型哺乳动物[1 ] ,在海北高寒草甸地区 ,根田鼠是优势小型啮齿动物之一 ,主要分布于植被较好的草甸和灌丛中 ,有关其自然以及实验状态下种群数量动态的研究相对较多[2~6] ,但是对该地区冬季恶劣自然条件下 ,其种群动态的研究尚未见报道。研究冬季根田鼠种群特征的变化有助于对其整个生活史过程的全面理解 ,也便于了解冬季恶劣气候条件对其越冬留存率的影响进而又是如何影响翌年的种群数量。为此 ,作者于 2 0 0 0年 1 0月和 1 2月在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地区对根田鼠种…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根田鼠(Microtus oeconomus)种群动态及种群生产量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根田鼠对天然食物选择、食物的摄入、消化率和同化水平、每日能量收支、年能量收支、并在种群生产量(P=Pg+Pr)和呼吸量(R)的基础上,按照A=P+R的途径,估计了通过根田鼠种群的能流。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了青海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根田鼠种群的生产力。野外工作采用标志重捕法(CMR),利用个体周转率(θN)、繁殖—生长生产量(P=P_r+P_g)和生长—存活曲线估算了两块样地上根田鼠种群1980—1982年3年间的生产量。根田鼠种群生产量的年间动态和重要的生态效应有:3种方法算得的各年生产量与个体日、平均密度及新生个体数成正比例;比值P_g/p与生态寿命、密度等有关;可捕年龄前动物的生产量在总量中所占比例很大(达81%);繁殖生产量P_r的季节动态表观为5月低、6月高、7月下降的倒"V"字型。  相似文献   

5.
田鼠种群波动的原因和时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总结了橙腹田鼠(Microtus ochrogaster)和草原田鼠(M.permsylvanicus)25年的种群统计学研究结果和结论。探讨了田鼠种群波动周期性、诱发种群波动以及导致波动期间峰值变异的因素。并对种群存活值和繁殖活动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根据两种田鼠种群波动周期性、波动峰值出现的时间以及特定年份峰值的高度等特征,证明两物种波动均具有不稳定性。两种田鼠存活值的变化是由特定年份是否发生波动以及波动峰值出现的时间决定。增加初始阶段的种群密度及时间长度是造成两种动物种群波动峰值不同的主要原因。橙腹田鼠种群停止增长的原因是存活值降低,而草原田鼠则是繁殖活动减少。据推测,与种群波动初始密度相关的种群死亡率的差异是由捕食者的净效应(Net effect)决定的,调控两种群密度的因素均为非密度的其它生态学因子。由于特定年份田鼠种群捕食压力的不确定性,导致了橙腹田鼠和草原田鼠种群波动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密度因素在布氏田鼠种群调节中的作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对布氏田鼠栖息密度不同的种群同时进行取样,研究密度因素对布氏田鼠种群发展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在高密度区布氏田鼠种群繁殖强度受到抑制,雌鼠怀孕率、雄鼠睾丸下降率、贮精囊肥大率和睾丸长度都小于低密度种群。高密度种群繁殖季节结束时间早于低密度种群,幼鼠肥满度较小,性成熟速度较慢,种群年龄结构中,幼年鼠所占比例小于低密度种群。这些都是导致高密度种群增长速度减慢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边疆晖  吴雁  周抗抗 《兽类学报》2008,28(2):135-143
为探讨引起种群密度制约的近因,本研究通过在野外建立的4个面积为50 m×30 m的封闭围栏,研究了繁殖期根田鼠种群密度对其种群统计参数及个体皮质酮水平的作用.在围栏设置高密度和低密度种群,测定了繁殖期根田鼠种群密度对种群补充率、存活率、变化率及个体皮质酮水平的作用.高密度种群的补充率和变化率较低密度种群显著降低,但其种群建群者存活率和子代存活率较低密度无显著变化.种群补充率和变化率分别与种群建群者数量呈显著回归关系.高密度处理建群者的血浆皮质酮含量和脾脏指数均显著高于低密度处理.上述结果说明,繁殖期根田鼠种群对其补充率和变化率存在密度制约作用,围栏种群建群者的数量是产生密度制约的唯一制约因子.密度制约与社群应激之间存在密切关联.社群应激可能是种群产生密度制约的近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我们对美国伊利诺斯州中东部的蓝草和高草牧场共生的橙腹田鼠(Microtus ochrogaster)和草原田鼠(Microtus pennsylvanicus)开放种群进行了去除实验,以测定潜在的种间竞争。在蓝草草原,橙腹田鼠和草原田鼠的种群密度不因另一种的存在而受抑制;同时,另一种存在的情况下,相互间对月存活率、青年鼠位置的持久性生殖或迁入鼠数量没有负面影响,尽管在高草草原,草原田鼠似乎对橙腹田鼠的种群密度有强烈影响,并限制了迁入鼠的数量,但是雌橙腹田鼠的存活率、青年鼠的持久性和生殖活动的比例不因草原田鼠的存在而受影响。总之,在此研究地点,种间竞争没有对橙腹田鼠和草原田鼠共存种群的动态起到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项研究在野外围栏条件下,采用析因实验设计,测定食物可利用性和捕食对根田鼠(Microtusoeconomus)种群空间行为的作用模式。检验的特定假设为,高质量食物较大的可利用性能降低田鼠的攻击行为和活动;捕食能减少田鼠的活动。研究结果表明,食物可利用性能间接地和直接地影响根田鼠的空间行为。附加食物种群具有较高的密度和较小的巢区,且在诱捕期间具有较少的长距离活动和较低的攻击水平。捕食者的存在不直接影响攻击行为,但能影响诱捕期间的长距离活动,此为根田鼠对捕食者存在作出的直接反应。在阐明田鼠种群动态时,应仔细考虑上述因子相互作用的效应。  相似文献   

10.
洞庭湖区东方田鼠种群动态及其危害预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洞庭湖区东方田鼠以湖滩沼泽为最适栖息地.秋末洞庭湖水位回落,湖滩出露,东方田鼠从农田迁回到湖滩生活、繁殖,种群数量呈逐月上升趋势.春末夏初,洞庭湖水位上涨,湖滩被淹,东方田鼠被迫越过大堤迁入垸内农田.其种群动态由“水位影响东方田鼠的栖息地变换”主导.每年迁入农田的数量首先取决于东方田鼠在湖滩生活繁殖时期的长短,亦即枯水期的天数;其次3月降雨量对东方田鼠在湖滩上的繁殖有较大的影响.东方田鼠迁入垸内后,种群数量呈逐月下降趋势.在分析影响洞庭湖区东方田鼠种群数量动态的主要因子的基础上,提出了东方田鼠种群迁入垸内农田的迁入量预警模型.经过几年的实际预测,吻合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11.
安徽淮北农区黑线姬鼠种群动态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朱盛侃  秦知恒 《兽类学报》1991,11(3):213-219
  相似文献   

12.
黄毛鼠种群数量季节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黄毛鼠是农业、卫生保健事业的主要害鼠之一,其种群数量的季节变动明显地表现为初春的数量上升,夏秋季低数量和冬季持续高数量3个阶段。数量消长曲线呈马鞍形。 菜地是黄毛鼠良好的栖息地,鼠密度终年多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旱地的鼠密度稍高;水田的鼠密度较低。 黄毛鼠种群数量的季节变动主要是种群的繁殖力和年龄组成变化的反映,同时又受到气候条件和农业生产活动的制约。  相似文献   

13.
川西平原大足鼠的种群生态学Ⅰ.种群动态和个体大小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曾宗永  丁维俊 《兽类学报》1996,16(3):202-210
我们利用标志重捕、夹捕解剖和笼养等三种方法于1989年1月至1995年6月对川西平原的大足鼠的种群密度、个体大小、生长和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种群密度最高11.3只/ha,最低0.7只/ha,平均3.6只/ha,并显示出与农作物相同的季节变动特征。雌雄性比由幼年组和亚成体组约1:1到成体组1:0.78到老年组1:0.53。雌雄个体的平均质量分别为136g和114g,两性的个体质量和后足长有明显差异,体长和耳长差异不明显。饲养的幼体及亚成体个体质量和尾长均持续增长,并可分别用Logistic和对数方程较好地拟合。生物量则显示出比种群密度和个体质量更稳定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本文作者于1982—1988年在山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种群密度为0.077(只/公顷),A、B、C垂直带间的数量分别为0.091、0.093、0.048,各占种群数量的39.22%、40.09%和20.69%,D带经调查,尚未见有分布。在繁殖前的5月为种群数量最低基数(0.030只);繁殖后的7月数量最高(0.099只)。  相似文献   

15.
稻田狼蛛各种群的数量,一年中出现四次波动,分别发生在元月下旬、4月底春耕、7月下旬双抢和10月底。早、晚稻期间最大高峰分别出现在7月10日和9月11日,每公顷达29.625万头和34.5万头。影响狼蛛数量消长的主要原因是冬季的气温下降,春季的气温回升,早晚稻期间的食物增加和化学农药的使用,以及春耕、双抢和秋收时节的大规模农事活动。  相似文献   

16.
S. Halle 《Oecologia》1993,94(1):120-127
A population of wood mice, Apodemus sylvaticus, was studied by live-trapping for 15 months in an area recently reclaimed from lignite open-mining, where the species is a pioneer of recolonization. Population dynamics, spacing behaviour and feeding habits were compared with data in the literature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how these characteristics were affected by the peculiar habitat conditions and the special situation of early colonization. Population density was remarkably high with a peak of 86 individuals/ha in autumn and a low of 20 individuals/ha in late spring. The sex-ratio was always biased towards males except during periods of low density, when the ratio was close to unity. Individual body weights and the annual course of weight class distribution showed no distinct peculiarities, although body weight increased relatively slowly in late winter. Low juvenile survival, relatively low litter sizes and early termination of breeding were special features of the population. Furthermore, very few juveniles matured in the year of birth, and the best winter survival was found in mice born in the middle of the breeding season. Activity ranges were small compared with those given in the literature, and space use was similar in both sexes. As a direct effect of the habitat conditions, the diet was largely dominated by weed seeds. The possible reasons for and causal relations of these feature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黄腹角雉的种群数量及其结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83—1986年在浙江省乌岩岭自然保护区,应用标图法和线路统计法,对野生黄腹角雉种群、数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冬季种群约50只。种群数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动:繁殖后期数量增加,秋末冬初开始明显下降。黄腹角雉繁殖力低,卵的损失率高,使种群数量上升十分缓慢。成体性比接近1:1,在各样区之间略有差异。在性比偏离1:1较大的样区,亚成体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8.
根据1981-1993年内蒙古鄂尔多斯荒漠草原年降水和四季降水、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年均密度、4-5、10-11月密度监测资料,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得到如下结论:(1)年降水量,特别是夏季降水量,是影响鼠密度的一个主要因素,其标准回归系数关系方程为:(年均密度)'=0.6066(年降水量)'(P〈0.05)NMspr'=0.2055Rspr'+0.5312Rsum'  相似文献   

19.
萧山围垦农区小型兽类种群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丁平  鲍毅新 《兽类学报》1994,14(1):35-42
1985年4月1992年12月,作者采用夹夜法对萧山围垦农区小型兽类的种群动态进行了连续逐月定点定时的研究。种群的季节消长规律呈前峰型曲线的种群有黑线姬鼠、小家鼠和褐家鼠(室内),呈后峰型曲线的种群有臭Qu和褐家鼠(室外)。黑线姬鼠季节消长规律与农区作物类型、小兽群落组成、冬季死亡率和怀孕率等因素有关,并受环境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