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伪尖毛虫Oxytricha fallax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伪尖毛虫Oxytricha fallax系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腹毛目、尖毛虫科的一种常见的单细胞动物。一般认为分裂间期的伪尖毛虫具有两个长圆形大核和两个圆球形小核。虫体腹面生有八根额棘毛、五根腹棘毛及五根肛棘毛,周缘左右两侧还生有缘棘毛,背面则有五列背触毛。 伪尖毛虫是原生动物中高度进化的类型,大、小核有显著的分化,细胞表面的纤毛小器官复杂而又明显,因此它是用以进行研究的一种良好材料。对它的核器与纤毛小器官以及它们在无性分裂过程中的发生和变化进行认真的探讨,可以使我们较详细地掌握该虫的形态特征,同时也能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棘尾虫接合生殖各时期的小核发育及染色体行为进行了观察,见到接合期间每种属于小核的分裂均有染色体的形成。获得了小核减数分裂的清晰图象。在蛋白银制品上发现了核内非染色体成分的细微细微结构、初充了前人观察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下毛目纤毛虫的系统修订Ⅱ. 尾柱亚目(纤毛动物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尾柱亚目 Urostylina Jankowski, 1979 中的各科、属进行了重新修订.该亚目的特征为:腹面具典型的中腹棘毛或在个体发生时出现中腹棘毛.修订后的尾柱亚目共4科19属:尾柱虫科 Urostylidae 左、右缘棘毛多列或至少有一侧缘棘毛为多列;全列虫科 Holostichidae 左、右缘棘毛各一列,具典型中腹棘列毛或复合中腹棘毛列;伪小双虫科 Pseudoamphisiellidae 仅具两列发生学意义上的中腹棘毛列,两者相互间宽位分离;帕森虫科 Patteroniellidae 中腹棘毛列不甚明确,数目少,且近于散布.此外, 给出了各科及属的检索表, 并附各属纤毛图式, 对部分属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尾柱虫(Urostyla cristata)的形态发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U.cristata的表膜“纤毛图式”的构成多而复杂,棘毛大小、基部形状都不相同。在分裂时期产生四个新原基(primordium)区域:(1)口原基(AZM和PM),(2)额部、腹部和臀部棘毛原基(FVT),(3)缘棘毛原基和(4)背触毛原基。 U.cristata在无性分裂时,以口原基的出现为第一迹象,PM和No.O棘毛及腹棘毛中部分棘毛产生新原基居中,而以缘棘毛和背触毛产生原基为最后。分裂过程中,后仔虫上的PM是在新AZM原基的右边产生的,而前仔虫上的老PM则在原位从上往下开始更新的,老AZM是在原位从下往上更新的。左右两边缘棘毛都是在最左一条棘毛排上出现上下两个原基区域的。背面各排触毛的原基是在虫体长1/3和2/3两个位置上出现的。  相似文献   

5.
对尾柱亚目Urostylina Jankowski,1979中的各科,属进行了重新修订。该亚目的特征为;腹面具典型的中腹棘毛或个体发生时出现中腹棘毛。修订后的尾柱亚目共4科19属:尾柱虫科Urostylidae左,右缘棘毛多列或至少有一侧缘棘毛我,全列虫科Holostichidae左,右缘棘毛各一例,具典型中腹棘列毛或复合中腹棘毛列;伪小双虫科Pseudoamphisiellidae仅具两列发生学  相似文献   

6.
对目前已发表下毛目纤毛虫的200个属级阶元进行了重新修订.给出新修订的下毛目系统,并根据其纤毛图式和形态发生特点将其归为5亚目20科82属.原下毛亚目Protohypotrichina suborder nov.,翁柯虫科Onychodromusidae fam.nov.,腹柱虫科Gastrostylidae fam.nov.和拟角毛虫属Parakeronopsis gen.nov.为新设,给出了下毛目中各亚目和科的特征简述及亚目及科的检索表.各属的特征以特征简述、检索表以及属的模式图的形式介绍之.新立原下毛亚目Protohypotrichina suborder nov.,并对排毛亚目Stichotrichina中的科属进行了重新修订.原下毛亚目的特征为无明确缘棘毛分化;排毛亚目的特征为无明确额腹横棘毛分化,腹棘毛为长的纵列,数目多,形式多样.修订后的原下毛亚目含2科3属,排毛亚目含5科29属.各科的基本特征分别为:原毛虫科Phacodinidae无明确体棘毛和背触毛的分化;凯毛虫科Kiitrichidae体纤毛器背腹有明确分化,有原始的背触毛分化;旋毛虫科Spirofilidae腹棘毛旋列或斜向排列;卡尔虫科Kahiellidae左、右缘棘毛均2至多列;小双虫科Amphisiellidae具1纵向排列的腹棘毛列;角毛虫科Keronopsidae具2列纵向排列的腹棘毛,通常无额棘毛及横棘毛的分化;翁柯虫科Onychodromusidae腹棘毛通常多列,一般有额、腹、横棘毛的初步分化;给出了各科及属的检索表,并附各属纤毛图式,对部分属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7.
应用能同时显示纤毛虫的皮膜结构及核器的蛋白银染色方法,研究了急纤虫Tachysoma pellionella的形态及其无性生殖周期中核器和纤毛器的发育演化过程。其中的形态发生过程是:(1)大核改组带出现后,在口围带(AZM)和腹棘毛VC4、VC5之间形成一条细线,于细线中发生许多成群的毛基体,逐渐演变成为后AZM原基区。最终,原基区颗粒组装成一片片整齐排列的小膜,它们构成为新AZM。老AZM也伴随着由基部向前更新,(2)在额棘毛FC5-FC8和腹棘毛VCl-VC3全部瓦解时紧接着产生前、后波动膜原基和新棘毛原基区,并发生波动膜的分化,棘毛的分化、移动和定位过程;(3)左、右缘棘毛原基的发育形式相同,但右缘棘毛原基的发育稍早。在右缘棘毛列中的第2(或第3)根和约第16根棘毛、左缘棘毛列的第1根和约第17根棘毛开始,随老棘毛基部的瓦解,于老棘毛基部位置各产生前、后两部分新缘棘毛原基,左、右每部分原基各占据了约六个老棘毛基部位置后分别朝所在的老棘毛列的外侧、内侧向后伸展开来;(4)在第1—3列背触毛中分别于每列之前、后两部分的中部范围产生前、后第1—3列新原基,每列原基向其两端伸展替代老背触毛列,它们后来成为前、后仔虫的相应的第1—3列新背触毛。接着在前,后各第3列背触毛原基后端发生前、后第4列原基,并稍偏向第3列原  相似文献   

8.
在25℃条件下,冠突伪尾柱虫接合生殖全程历时10天左右。接合生殖过程中的核器演化包括:①数十枚老的大核逐步瓦解。电镜观察表明,老的大核是以一种类似于食物泡消化的方式被吸收的,并在此过程中伴有大量溶酶体出现。②仅8枚左右小核中的一枚参与新核器的发生。首先,位于胞口后部的一枚小核膨大并进行一次预备分裂,接着发生三次成熟分裂。每一接合体内形成一枚雄原核和一枚雌原核。雄原核互向对方迁移并与其雌原核融合成为合子核。合子核分裂两次,四枚子核之一发育为大核原基,另一枚发育为小核原基,其余两枚退化。预备分裂和前两次成熟分裂各自产生的两枚子核中,仅一枚进入下一次分裂,另一枚解体消失。在第一次成熟分裂前期,“降落伞”的形成和发展经历着复杂的结构变化,持续一小时以上。③大核原基经过长时间的发育,伴有多线染色体的形成和解体等一系列变化,方达成熟状态。成熟的大核原基以伸长断裂、分叉断裂和哑铃形缢缩三种方式进行分裂,小核原基亦随之分裂,逐步形成具60枚左右大核、8枚左右小核的正常营养体。其后,大核融合,开始配后第一次无性分裂。值得注意的是,大核原基发育到将成熟时,最初的迹象是染色质向大核原基中央集结成团,染色质团与核膜之间充满着匀质的核液。当中央染色质团伸长时,又将  相似文献   

9.
棘尾虫接合生殖期间核对形态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本文完成了四项实验,即1.促成棘尾虫无小核系与有小核系接合;2.诱导无小核系自系接合;3.在正常接合对上摘除全部大核或一个接合体的大核及小核;4.在正常接合后体上对老大核碎块和新大核胚基进行损伤实验。以改进过的黑色素法显示这些实验的结果,发现第一次接合形态发生和小核的有性过程都主要是由大核支持的,小核在第一次形态发生中也起重要作用。这些核产物可从一个有核接合体穿过细胞质桥去支持另一无核接合体的发育。本文还发现接合第二次形态发生由新大核胚基控制。损伤染色体和多线染色体时期的大核胚基,第二次形态发生消失或不正带。越过第二次形态发生的大核胚基显著增强耐受损伤的能力,这些结果符合Prescott等(1973)对棘尾虫大核遗传装置的设想。  相似文献   

10.
红色角毛虫的形态学和形态发生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观察并描述了上海采集到的红色角毛虫的形态结构和形态发生过程。发现形态发生时虫体分别于前、后两个区域发生前、后两个口围带原基,并且由同一个体分裂而成的前,后两个仔虫内,额、腹、横棘毛和缘棘毛的分化并不完全相同,以至造成两个仔虫上棘毛的数目和缘棘毛的列数有明显差异。根据红色角毛虫的形态结构及其形态发生中的一些不够稳定的特点,推测它可能是一种还处于分化中的腹毛类纤毛虫。  相似文献   

11.
翟楠  郭键  林钦  倪兵 《生物学杂志》2012,29(5):19-21,24
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显示腹毛类纤毛虫阔口尖毛虫(Oxytricha platystoma)无性生殖过程中,新的口围带、波动膜、额腹横棘毛、左右缘棘毛微管先后分化,老纤毛器微管去分化,细胞分裂产生各含一套纤毛器微管的前、后两仔虫;生理改组过程中,口围带、波动膜、额腹横棘毛、左右缘棘毛微管发生去分化和再分化,细胞皮层微管胞器更新形成含一套纤毛器微管的新细胞。结果表明阔口尖毛虫在无性生殖和生理改组这两种不同的生理条件下,其纤毛器微管结构的形成或更新可能具有相同的细胞调控机制,形态发生中老纤毛器结构可能对新结构的发生和发育具有诱导定位和物质贡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活体观察和蛋白银染色法对采自青岛沙滩半咸水的变藓棘毛虫Sterkiella histriomuscorum(纤毛门, 腹毛目)进行了形态学及细胞发生学研究。该种群形态学与前人报道的土壤及淡水种群基本一致: 虫体近长椭圆形, 活体大小约(100-160) m (40-75) m; 无皮层颗粒; 2938片口小膜; 额棘毛3根; 额腹棘毛4根; 口后腹棘毛3根; 横前腹棘毛2根; 横棘毛3-5根; 左右缘棘毛列分别由17-23、20-24根棘毛组成; 6列背触毛; 2枚大核。其主要发生学特征如下: (1)老口围带完全保留, 老波动膜解体重建; 后仔虫口原基独立发生; (2)额腹横棘毛为5原基次级发生式, 部分原基来自老棘毛解体, 以2:3:3:4:4方式分化为新棘毛; (3)缘棘毛原基产生于老结构中, 并向两极延伸逐渐形成前后仔虫的新结构; (4)背触毛发生为典型Oxytricha模式; (5)大核在发生过程中完全融合。研究对首次在半咸水生境中发现的变藓棘毛虫种群进行了活体形态学和纤毛图式描述, 补充了显微照片、性状统计数据及发生过程的细节信息。    相似文献   

13.
宋微波 《动物学报》1998,44(2):121-125
对海洋纤毛虫卵圆急纤虫无性分裂过程中的形态发生了做了跟踪观察,结果表明,该种的皮膜演化表现了一系列在腹毛目种类中所罕见的特征;1.新老口围带有一临时性汇联为一的阶段;2.左右缘棘毛原基分步出现,即明显的不同步现象;3.大核的改组在细胞分裂开始前即已完成;4.本种后仔虫之棘毛原基的分化既非独立发生又非来自于老结构的反分化,而是紧靠口原基的一侧向外分衍并极可能是孤立地发展而成;5.老的波动膜在形态发生  相似文献   

14.
魏氏拟尾柱虫腹皮层纤毛器微管胞器的形态及形态发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娄慧玲  高巍  倪兵  顾福康 《动物学报》2007,53(4):742-749
应用荧光紫杉醇直接荧光标记和抗α-微管蛋白抗体免疫荧光标记显示,魏氏拟尾柱虫(Paraurostyla weissei)腹面皮层纤毛器微管胞器由口围带、波动膜、额腹横棘毛和左右缘棘毛等纤毛器微管、纤毛器基部附属微管等组成。其中口围带基部微管包括小膜托架、小膜附属微管;额腹横棘毛和左右缘棘毛基部附属微管包括前纵微管束、后纵微管束和横微管束,它们由各自的纤毛器基部向皮层细胞质不同方向发射,形成腹皮层表面下微管网。结果表明,魏氏拟尾柱虫的纤毛器骨架、纤毛器附属结构也是一类以微管蛋白为基本成分的微管胞器,其中缘棘毛基部附属微管具有不同于其他纤毛虫(例如棘尾虫)中所观察到的同种微管胞器的建构特征。形态发生中,前仔虫口围带在老结构位置形成,其结构建成与部分老口围带的更新有关;老缘棘毛的结构物质对新的左、右缘棘毛的发生可能具有定位作用及物质贡献,但此后新的左、右缘棘毛列分别在老缘棘毛的右侧形成,而并非是在老缘棘毛位置分化的。在有些细胞中,新的左缘棘毛左侧另有一列棘毛,这可能是形态发生中老的左缘棘毛退化不完全产生的。  相似文献   

15.
对散毛亚目Sporadotrichina和游仆亚目Euplotina中科属进行了重新修订。散毛亚目的特征为腹面棘毛数目少且分组化,游仆亚目的特征为右缘棘毛均退化。修订后的芨毛亚目有5科20科,游仆亚目4科11属。盘头虫科Discocephalidae虫体前端形成明显的头部。侧毛虫科Pleurotrichidae缘棘毛至少有一侧为多列;稀毛虫科Psilotrichidae虫体形状一般不规则,可形成细  相似文献   

16.
宋微波 《动物学报》1998,44(2):121-125
对海洋纤毛虫卵圆急纤虫无性分裂过程中的形态发生做了跟踪观察,结果表明,该种的皮膜演化表现了一系列在腹毛目种类中所罕见的特征:1)新老口围带有一临时性汇联为一的阶段;2)左右缘棘毛原基分步出现,即明显的不同步现象;3)大核的改组在细胞分裂开始前即已完成;4)本种后仔虫之棘毛原基的分化既非独立发生又非来自于老结构的反分化,而是紧靠口原基的一侧向外分衍并极可能是孤立地发展而成;5)老的波动膜在形态发生过程中亦无反分化现象,而呈独特的半原基模式.  相似文献   

17.
利用活体观察, 氨银染色和蛋白银染色的方法, 对采自松花江的4种广布种纤毛虫: 贻贝棘尾虫Stylonychia mytilus (Müller, 1773) Ehrenberg, 1830、鬃异源棘尾虫Tetmemena pustulata (Müller, 1786) Eigner, 1999、尾草履虫Paramecium caudatum (Ehret, 1963)和刚毛榴弹虫Coleps hirtus的形态学进行研究。依据新采集种群, 对4个种活体形态和纤毛图式特征, 以及鬃异源棘尾虫的发生学特征进行补足性描述。研究对贻贝棘尾虫做了重要重描述, 可清晰观察到该种蛋白银染后6列背触毛的排列特征、左右缘棘毛数的具体统计, 结果发现, 贻贝棘尾虫哈尔滨种群与前人报道的种群相比, 形态特征基本吻合, 区别在于前者小膜数目多于后者。鬃异源棘尾虫哈尔滨种群与漠河种群相比, 形态和纤毛图式方面十分相似, 发生模式基本一致, 细微区别在于前者左右缘棘毛数目普遍多于后者, 前者虫体大小波动范围较小, 小核数目多于后者。尾草履虫哈尔滨种群与其青岛种群相比, 二者显著差异在于收集管数目前者比后者少。本文榴弹虫与前人报道的刚毛榴弹虫种群相比, 盔板带的数目、排列方式、窗口类型等形态学基本一致, 细微区别在于本文报道种群体型普遍较前人报道种群略大。  相似文献   

18.
棘尾虫无小核镜像骈体的获得及其生殖行为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新柏  丘子健 《动物学报》1989,35(4):364-369
用在分裂期进行显微手术的方法和在陈旧培养中诱导的方法,从贻贝棘尾虫天然无小核系S_(10)中获得了无小核镜像骈体。对骈体的各种生殖行为进行了观察,并用孚尔根和改进的黑色素染色技术揭示了它们的细胞学细节。发现在本文描述的无小核骈体和过去报告的有小核骈体之间,在二分裂和生理再生上没有显著区别。无小核骈体和正常单体S_7之间的接合命运则是多样化的。在630个这样的接合对中,有257对发生了真正的接合并形成接合后体;有153对接合不久包囊化;在其余的220对中,一个接合体吸收了另一个,变成营养型的单体和有小核的骈体。前者占总吸收者的96.8%,后者只占3.2%。对接合和吸收两种情况的细胞学事件进行了详细观察。无小核骈体中的两组细胞质和双套大核能吸引其配偶中的小核,形成自己新的双套大核胚基及小核胚基,在本文的讨论中受到充分注意。  相似文献   

19.
王梅  宋微波 《动物学研究》1995,16(3):233-238
卡龙游仆虫为海洋中自由生纤毛虫,利用银染法对该种二分裂期间的形态发生学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其主要过程为:1.伴随大核改组带的出现和DNA复制开始,口原基发生于老口围 方皮膜下一龛腔内,后由前至后组装成围口小膜而演化为后AZM。老口围带及口侧膜在原位被被前仔虫继承;2.体棘毛场首先出现两组棘毛原基,其随后各自独立演化成9根前、后仔虫的额-腹-横棘毛;3.缘棘毛原基也为独立发生,初为单一,后断裂为二并分  相似文献   

20.
双小核草履虫在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小核草履虫(Paraecium aurelia)比尾草履虫(P.caudatum)较为小些(长约135微米,宽35—40微米),细胞内含有一个多倍体的大核和两个双倍体的小核(尾草履虫则含有一个大核和一个小核)。双小核草履虫的有性生殖及其遗传学双小核草履虫的接合生殖开始时,两个草履虫先在近前端的无纤毛区附着,以后,附着区逐渐扩大,咽道区的膜发生融合,两个接合体之间产生了细胞质通道。随着每个接合体内的大核渐趋瓦解,而所含的两个小核均发生减数分裂,经过连续二次分裂后,每个细胞内的小核数变为8个。接着每个细胞的8个小核有7个瓦解,剩下的各一个单倍体小核经有丝分裂产生两个配子核,其中一个是动核,另一个是静核。两个接合体中的动核经过细胞质通道各自移到对方细胞中,与对方的静核结合成合子核。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