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利用活体观察, 氨银染色和蛋白银染色的方法, 对采自松花江的4种广布种纤毛虫: 贻贝棘尾虫Stylonychia mytilus (Müller, 1773) Ehrenberg, 1830、鬃异源棘尾虫Tetmemena pustulata (Müller, 1786) Eigner, 1999、尾草履虫Paramecium caudatum (Ehret, 1963)和刚毛榴弹虫Coleps hirtus的形态学进行研究。依据新采集种群, 对4个种活体形态和纤毛图式特征, 以及鬃异源棘尾虫的发生学特征进行补足性描述。研究对贻贝棘尾虫做了重要重描述, 可清晰观察到该种蛋白银染后6列背触毛的排列特征、左右缘棘毛数的具体统计, 结果发现, 贻贝棘尾虫哈尔滨种群与前人报道的种群相比, 形态特征基本吻合, 区别在于前者小膜数目多于后者。鬃异源棘尾虫哈尔滨种群与漠河种群相比, 形态和纤毛图式方面十分相似, 发生模式基本一致, 细微区别在于前者左右缘棘毛数目普遍多于后者, 前者虫体大小波动范围较小, 小核数目多于后者。尾草履虫哈尔滨种群与其青岛种群相比, 二者显著差异在于收集管数目前者比后者少。本文榴弹虫与前人报道的刚毛榴弹虫种群相比, 盔板带的数目、排列方式、窗口类型等形态学基本一致, 细微区别在于本文报道种群体型普遍较前人报道种群略大。  相似文献   
2.
从活体形态及纤毛图式水平,对采自广东大亚湾潮间带的5个南海新纪录种纤毛虫,即德卢偏体虫Dysteria derouxi,斜带齿管虫Chamydodon obliquus,恩茨伸颈虫Trachelotractus entzi,异佛氏全列虫Holosticha heterofoissneri和美丽原腹柱虫Protogastrostyla pulchra行了形态学研究,其中对德卢偏体虫银线系统、恩茨伸颈虫皮层颗粒、异佛氏全列虫的皮层颗粒和大核等进行了补足性描述.  相似文献   
3.
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显示,由FLUTAX直接荧光标记的土壤腹毛类纤毛虫澳洲管膜虫(Cyrtohymena australis)细胞纤毛器微管中,口围带基部由小膜托架、小膜基部的微管束和托架间的连接微管构成,波动膜基部含微管骨架网,口围带后端与波动膜后端汇合处含口底托架;额、腹、横棘毛基部由前纵微管束、后纵微管束和横微管束构成,其横棘毛基部的前纵微管束显著发达,后纵微管束也明显可见;左缘棘毛基部含发达的前纵微管束和后纵微管束,但横微管束不明显;右缘棘毛基部含发达或较发达的横微管束和前纵微管束,但未见后纵微管束。分析表明,澳洲管膜虫纤毛器基部微管的分化特征具有种的特殊性,其中左、右缘棘毛基部微管的组成及发达程度不同在其他纤毛虫中未见报道。结合已有资料推测,游仆虫类、尾柱虫类和尖毛虫类纤毛虫中基部微管的发达程度和建构特征的不同与类群间系统演化关系有关。  相似文献   
4.
在纤毛虫无性生殖中,生命活动受阻时经常会发生形成包囊的现象。研究纤毛虫的包囊现象,已成为揭示真核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模式形成与控制机理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对腹毛目纤毛虫中游仆虫类包囊的形态及其生理生化特征已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积累了较多的资料,但对其他类  相似文献   
5.
对采自山东、广东和香港沿海的八种盾纤类纤毛虫: 冠帆口虫、维亚可夫帆口虫、蠕形康纤虫、贪食迈阿密虫、异海洋尾丝虫、中华后阿脑虫和两种蟹栖异阿脑虫相似种进行了形态学研究。其中, 中国南海新记录种维亚可夫帆口虫种群与Wang, et al.所描述种群以及中华后阿脑虫新种群与Song Wilbert记述的青岛种群和南极种群相比, 在个体大小和体动基列数目上均有所差异; 贪食迈阿密虫潍坊种群的体动基列恒为12列, 与Song Wilbert的报道有较大差异。两种异阿脑虫与蟹栖异阿脑虫在口纤毛器结构和体形上完全相似, 但在体动基列数目上有明显差异, 因数据不足, 暂定为蟹栖异阿脑虫相似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