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棕扇尾莺种群数量的变化及环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1980—1987年的5—9月,在山西省代县境内滹沱河滩对棕扇尾莺(Cisticolajuncidis)的种群数量及环志进行了工作。其内容包括季节迁徙,种群数量,数量波动及对该鸟环志结果予以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1986—1989年7月对日照市家燕、金腰燕的环志和观察结果。以李潭崖、苗家村为主点共环两种燕子574只。回收环志鸟数有明显年龄差异,成乌回收率为24.4—38.9%、幼鸟占1.6—2%;春秋迁徙时受气候影响明显,初见于3月29日,9月21日。迁离前并有结队群息特点,证明家燕南迁越冬于马来西亚,迁飞直线距离3960公里。表明了燕于归巢技能,幼鸟可扩散至4—7公里;成对亲鸟经迁徙或进行二次繁殖时,都有改变原配重新结合的习性。  相似文献   

3.
许多长距离迁徙的雀形目鸟类的种群数量正在持续下降,田鹀(Emberiza rustica)种群数量下降趋势更为突出。通过对田鹀种群数量长期监测和迁徙动态分析,可为此物种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从2001年开始,陆续在黑龙江省高峰、青峰、帽儿山、新青和大沾河,吉林省珲春和吉林市,辽宁省的辽宁鸟类研究中心(大连)和旅顺老铁山,以及内蒙古乌尔其汗鸟类栖息的临水林缘处布网环志。截至2018年,累计环志田鹀184181只,其中春季88571只,秋季95610只;各年度环志数量波动较大,总体呈现急速下降趋势。幼鸟的越冬损失率高达41.3%。田鹀106只次的回收信息表明,自然条件下田鹀寿命可达11年以上;日迁飞距离最快可达到300 km,飞行速度可达30 km/h。中国东北地区是田鹀等鸟类的重要迁徙途经地;田鹀的迁徙路线相对稳定,在瑞典北部繁殖的种群经中国东北地区迁徙到天津以南越冬。通过环志发现,近些年田鹀种群数量急速下降。通过比对,发现中国东北地区田鹀的环志数量变化趋势与瑞典的田鹀环志数量变化趋势相似;相对于环志数量最多的年份,环志数量下降95%以上,值得关注。栖息地破碎化、非法猎捕等是影响田鹀生存的主要受威胁因素。建议依据田鹀等鸟类生物学习性,加强鸟类栖息地的保护,坚持长期标准化的鸟类环志监测,进一步探索鸟类迁徙规律,以助于鸟类种群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大苇莺雏鸟的耐寒性及体温调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苇莺(Acrocephalus arundinaceus orientalis)在北京地区,于6—8月间繁殖。繁殖期间成鸟与雏鸟都是以昆虫为食,对农业有一定的益处。我们在对大苇莺的生物学研究时,曾做过一些雏鸟的耐寒试验。关于大苇莺雏鸟的体温调节及耐寒性等问题,至今尚未见有报道。故将我们进行的试验结果加以整理,作如下报道。  相似文献   

5.
大杜鹃依赖大苇莺繁殖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85~1987年夏季,笔者在太原市南郊航空学校西侧的退水渠,收集了大杜鹃(Cuculuscanorus)依赖大苇莺(Acrocephalusarundinaceus)繁殖的一些资料。此渠全长1600米,宽10米。渠内生长着稠密的香蒲(Typhalatifolia),渠的两侧为耕地和草滩,沿渠的一边还有高大的杨、柳和槐树。一、迁徙情况:大杜鹃和大苇莺一般在5月中旬迁来。大杜鹃最早迁来日期为5月17~24日,大苇莺为5月14~17日,前者较后者晚到3~7天(在迁来的第15天前后,大杜鹃数量达到最多,1986年样地附近为8只,1987年为6只)。9月下旬,大杜鹃和大苇莺就逐渐迁离繁殖环境。大杜鹃最晚迁离日…  相似文献   

6.
嫩江高峰林区白腰朱顶雀的环志回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峰鸟类保护环志站地处大、小兴安岭之间的嫩江河谷东岸,松嫩平原北麓。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为候鸟经松嫩平原迁徙途中重要的停歇地和食物补给站。自1998年开展环志以来,截止2005年12月末,在该地区发现鸟类210种,隶属15目36科,环志鸟类163种163305只,其中,白腰朱顶雀(Carduelis flammea)环志26157只,是高峰鸟类保护环志站环志数量最多的种类。2003年2月10日挪威回收到由高峰鸟类保护环志站环志的一只白腰朱顶雀,成为中国开展鸟类环志20多年来,欧洲国家回收到的第一只中国环志鸟。之后,在俄罗斯、荷兰也相继回收到高峰环志的鸟类,使高峰鸟类保护环志工作再度引起鸟类学家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利用卫星跟踪对出生于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盐池湾)内的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幼鸟在越冬地撞击电线死亡的现象以及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研究。2018和2019年两年的7和8月在盐池湾内为16只黑颈鹤幼鸟安装卫星跟踪器。之后每日在Tracker Client软件中对黑颈鹤幼鸟的行动进行实时监测,发现异常行为后随即通知当地志愿者对幼鸟撞击电线进行确认。2019和2020年1至3月在西藏林周县开展实地调查,对发生撞击的电线位置进行记录并留存黑颈鹤残骸的影像资料。采用线性模型分析2013至2020年盐池湾黑颈鹤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显示,2018年出生的黑颈鹤,其撞击死亡率为40.0%;2019年出生的黑颈鹤撞击死亡率为83.3%;撞击电线是该黑颈鹤种群幼鸟在越冬地死亡的主要原因。撞击事件大多集中发生于河谷地带,该处分布有大量农田。撞击发生前幼鸟的活动区域内均有电线分布,幼鸟与电线发生过相互作用。线性模型分析显示,盐池湾黑颈鹤种群除成年个体外,幼鸟和亚成体的数量均呈上升趋势。幼鸟在越冬地的撞击死亡并未给该种群的数量造成严重影响,但鉴于撞击事件的严重性,仍建议在黑颈鹤越冬地为电线采取防鸟撞措施,同时对燃放爆竹等情况加以适当引导,尽量减少对黑颈鹤的干扰。  相似文献   

8.
白鹤(Leucogeranus Leucogeranus)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唯一一种极度濒危(CR)鹤类,分布和种群数量是评估其濒危程度的重要参数。无人机调查作为目前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调查方法,为查明白鹤的越冬分布、种群数量及幼鸟比例,于2022年1月使用地面监测结合无人机调查的方法在江西、山东、安徽、湖南、湖北等地的湖泊和农田中开展越冬白鹤调查。野外调查共记录白鹤5607只,网络信息检索在调查区域外的8个地点记录白鹤9只,合计记录越冬白鹤5616只。其中江西鄱阳湖记录到越冬白鹤4813只,占总数的85.7%,主要分布在康山垦殖场、五星垦殖场和成新垦殖场;山东黄河三角洲记录到越冬白鹤625只,占总数的11.1%。安徽、湖南、湖北分别记录到越冬白鹤34,63和72只。对部分群体的白鹤幼鸟数量进行统计,4680只白鹤中,记录到幼鸟674只,幼鸟比例为14.4%,其中湖南越冬白鹤幼鸟比例最高,达28.6%,山东越冬白鹤幼鸟比例最低,为11.5%。调查刷新了白鹤种群数量,证实了山东黄河三角洲是目前除江西鄱阳湖外最重要的白鹤越冬地,缓解了白鹤越冬期过度集中的压力。基于本研究结果,我们...  相似文献   

9.
白鹭的生态观察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自1985年以来,作者对曲阜孔庙中白鹭的迁徙、繁殖生态,采用了定点、定巢全天重点观察和定期、定时连续调查的方法。得知:白鹭是曲阜的夏候鸟,在曲阜栖息半年左右。种群繁殖期二个半月左右,雌雄两亲鸟共同筑巢,交替孵卵,孵化时间20天,个体产卵量3—6枚。幼鸟为晓成鸟,需两亲鸟一个月左右的哺育。  相似文献   

10.
2015年初,黄河三门峡库区发生了大天鹅(Cygnus cygnus)等野鸟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疫情,我们通过对三门峡大天鹅越冬种群的监测和环志回收的分析,了解大天鹅的越冬种群现状和活动状况,希望研究结果有助于我国对大天鹅种群的保护。调查表明,近些年来大天鹅越冬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特别是三门峡天鹅湖由2010年410只增加到2014年6 317只,大天鹅种群数量在12月中旬至翌年1月达到高峰,2月下旬陆续离开,至3月下旬全部北迁。根据彩色颈环标记的回收结果,大天鹅对三门峡库区作为越冬地的选择是较为稳定的,不同个体在库区内的各地点之间还存在游荡行为,此外,还观察到带有彩色颈环的119只个体,已经被证实是由蒙古北部和中部的19个湖泊迁徙而来。三门峡湿地公园大天鹅越冬种群数量增加较快,是由于湖泊水质改善且人为大量投食玉米饲料,吸引了众多大天鹅前来越冬。蒙古环志的大天鹅连续多年在三门峡库区越冬也间接反映了这里有良好的栖息环境和丰富的食物资源。然而,初步推测,2015年这次大天鹅感染禽流感病毒可能与种群密度过高有较大的关系,建议当地政府合理投食补饲,不要盲目追求较多的种群数量;同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促进大天鹅种群扩散,如在附近建立适宜的栖息地,这对于大天鹅种群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了填补斑背大尾莺食性研究的空白和比较其繁殖期和非繁殖期是否有食性差异,于2011年4月繁殖期,在江西南矶湿地用望远镜观察和录像机拍摄斑背大尾莺亲鸟育雏行为,记录育雏食物的种类和数量;在11月秋季非繁殖期,斑背大尾莺专项环志过程中采集7只意外死亡的个体,进行实验室胃容物解剖分析。两种分析方法分别得出:1)春季取食动物性食物,主要有直翅目蝼蛄科成虫或幼虫、鳞翅目成虫或幼虫、蜻蜓目的成虫,蛛形纲的小型蜘蛛;2)秋季食物由动物性食物(70.24%)和植物性食物(29.76%)组成,动物性食物主要为鞘翅目、直翅目、蜻蜓目、鳞翅目、蜘蛛目等节肢动物,植物性食物为一些植物种子和少量的叶片组织。本研究表明,繁殖期和非繁殖期斑背大尾莺食性有差异,这种差异性是随季节变化生境中的食物组成不同,及育雏期雏鸟需高蛋白营养食物而导致的。  相似文献   

12.
冬季幼鸟与成鸟面临着不同的生存压力,成鸟负责照顾幼鸟使其获得最大的生存率,这使得它们的行为选择不同。2016年12月—2017年3月,在河南省三门峡湿地,采用瞬时扫描法记录了成、幼大天鹅Cygnus cygnus的行为类型,并对越冬期成、幼大天鹅昼间行为选择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越冬期,成鸟占比最高的行为是警戒(29.1%),并高于幼鸟(18.5%);幼鸟占比最高的行为是运动(22.7%),并高于成鸟(18.2%)。对不同越冬阶段的行为差异分析表明,成鸟在越冬初期占比最高的行为是警戒(27.6%),幼鸟的是觅食(26.5%)。在越冬初期,幼鸟经过长时间的迁徙,急需补充能量,因此觅食行为占比最高,此时成鸟为保护幼鸟的安全,在警戒上的时间较其他行为更多;进入越冬中期,成、幼鸟的警戒行为均有所增加(成鸟:32.3%;幼鸟:20.8%),占比最高,此时湖面结冰,大天鹅受到天敌攻击的几率增加,因此成、幼鸟警戒行为均有所增加,且此时天然食物减少,成、幼鸟的觅食行为有所下降(成鸟:8.8%;幼鸟:13.5%),并增加了休息时间,以减少能量消耗来抵御严寒;到了越冬后期,成鸟的警戒行为(27.2%)仍是占比最高的行为,但与前期、中期相比,后期有所下降,幼鸟占比最高的行为是运动(26.3%),如飞行等,此时春季迁徙即将来临,幼鸟需要增加运动来锻炼飞行能力;成鸟此时也需积累能量,因此警戒行为与其他2个时期相比有所下降。在整个越冬阶段,成鸟警戒的比例都是最高的,表明成鸟始终以减少觅食和休息时间来保证幼鸟的安全作为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从 2 0 0 0年 5月— 2 0 0 2年 3月 ,用网捕 -环志法和固定样点法研究海南岛尖峰岭几种雀形目鸟的移动和行为。共调查样点 4 89个 ,记录到鸟类 137种。张网 6 4 2 6网小时 ,环志 4 1种 4 2 8只鸟。 8种 2 9只鸟被回收 32次 ,总回收率为 7 5 %。棕颈钩嘴鹛 (Pomatorhinusruficollis)、灰眶雀鹛 (Alcippemorrisonia)等 6种鸟活动高度多在 3m以下 ;白喉冠鹎 (Alophoixuspallidus)在 3 1~ 10 0m活动最频繁 ;银胸丝冠鸟 (Serilophuslu natus)活动高度在 3m以上。灰眶雀鹛的个体移动距离最大 ,为 115 0m ;银胸丝冠鸟平均移动距离最长 ,为6 5 0m。尖峰岭热带森林林下鸟以食虫鸟为主 ,食虫鸟移动的平均距离为 4 4 2 3m (n =2 7) ;而白喉冠鹎等食果鸟大多在环志点附近活动。鸟类移动的平均距离与植被类型有关 :在热带山地雨林原始林中的移动距离最大 ,为 6 86 5m (n =13) ;在热带常绿季雨林中的移动距离最小 ,为 89 6m (n =5 ) ;两者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F3 ,2 8=5 0 5 ,P <0 0 1)。鸟类移动的平均距离与翅长显著相关 (r =0 84 ,P <0 0 5 ) ,但与体重相关不显著(r=0 79,P >0 0 5 )。尖峰岭热带森林林下食虫鸟的活动范围较大 ,要保护好海南岛热带森林林下鸟 ,保存海南岛连片的大面积森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
迁徙水鸟保护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开展水鸟种群数量和幼鸟比例监测,对科学评估其种群变化趋势、制定长期保护策略具有重要价值。长江中下游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重要的水鸟越冬区之一。本研究采用野外同步调查等方法对该区域87个湿地的亟需保护和具有代表性的10种大型越冬水鸟,其中雁形目6种,分别是鸿雁Anser cygnoides、豆雁A.fabalis、灰雁A.grus、白额雁A.albifrons、小白额雁A.erythropus和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鹤形目4种,分别是白鹤Leucogeranus leucogeranus、白枕鹤Antigone vipio、灰鹤Grus grus和白头鹤G.monacha,进行了长期监测(2003—2019年冬季),并结合相关文献,评估其种群变化趋势、幼鸟比例和死亡率。研究结果如下:(1)2005—2019年3种水鸟(豆雁、灰雁和灰鹤)的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7种水鸟(鸿雁、白额雁、小白额雁、小天鹅、白鹤、白枕鹤和白头鹤)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2)种群趋势下降组(N=7)和上升组(N=3)的幼鸟比例均值在2016—2...  相似文献   

15.
山斑鸠Streptopelia orientalis是青岛地区常见的迁徙鸟。1985—1987年在青岛市东郊浮山(36°01'N,120°04'E)设置候鸟环志观察点,在海拔120m处的黑松和刺槐组成的块状混交林地带,于每年3月20日—6月10日、8月20日—11月底架设6×30m的大型鸟网捕捉环志。网目为4×4cm,网场总长度210m。网捕后进行环志放飞,观察山斑鸠的活动规律,  相似文献   

16.
鸟类环志是种群监测和迁徙研究的重要手段。基于秦皇岛鸟类环志站1999 ~ 2019年的环志数据,对黄胸鹀(Emberiza aureola)和蓝歌鸲(Larvivora cyane)两种鸟类在21年间的种群动态和迁徙时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迁徙途经秦皇岛的黄胸鹀种群数量以4或5年为周期呈规律性的波动下降,年均降幅达17.3%,21年间种群数量累计下降了97.7%。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对黄胸鹀及其栖息地的保护管理,并于2021年初将其列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有望促进其种群的逐步恢复。蓝歌鸲种群数量的年均降幅为4.2%,但下降过程主要集中在1999至2003年间,其后种群指数趋于稳定。黄胸鹀春季网捕高峰短暂而集中,持续约15 d;秋季网捕高峰则较为分散,持续约47 d。这表明黄胸鹀春季迁徙进程明显较为集中和快速,可能是出于繁殖需求采取了时间最短的迁徙策略。蓝歌鸲成年雄鸟、成年雌鸟和亚成鸟春季的网捕高峰在日期上有明显的差异,间隔4或5 d先后出现,表明蓝歌鸲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个体在春季进行差别迁徙,有利于减小停歇地的种内竞争,并确保雄鸟提前到达繁殖地占领优质的繁殖领域。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通过社会网络分析网捕环志的数据,来调查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物种多样性以及鸟类物种的集群特征。在2021年10月连续5.5 d的网捕环志中,总共环志12科33种鸟类,其中环志最多的鸟类物种为棕头鸦雀(Sinosuthora webbiana)、红胁绣眼鸟(Zosterops erythropleurus)和强脚树莺(Horornis fortipes)。33个物种中树栖食虫鸟类最多,共12个物种,其次是地表食虫鸟类(共8个物种)和杂食鸟类(共6个物种);留鸟17种和迁徙鸟类16种。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发现种群数量多的物种处于社会拓扑网络的中心位置,而且相同食性生态位的物种连结强度很高,如树栖食虫鸟类。结果表明,物种种群数量、食性生态位对鸟类物种社会网络关系的影响较大,而物种迁徙特征对鸟类物种社会网络关系则几乎没有影响。本文在国内尝试了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来调查当地鸟类物种群落的多样性,并揭示了鸟类多物种集群的关键驱动因子。对比传统的鸟类群落调查方法,多物种社会网络分析可获取该集群的时空分布以及物种之间的相互联系。由于社会网络分析可以分析和研究不同生物水平包括个体、种群、物种等的社会行为,从而使之成为近年来很多生物研究领域的常用和热点工具。  相似文献   

18.
蔡益 《生物学通报》1998,33(3):37-38
环志是了解鸟类迁徙规律最有效的方法,通过环志活动可掌握鸟类迁徙时间、路线、范围及迁徙鸟的性比、种群数量、年龄等方面的情况,环志工作对保护珍稀鸟类,科学地利用鸟类资源,监测环境,降低鸟害等方面都有重要的科研意义。鸟类环志于本世纪20年代初始于丹麦,目前...  相似文献   

19.
黑叉尾海燕是海洋性鸟类,青岛沿海岛屿是其主要繁殖地之一。本文着重记述了其迁徙、分布、活动规律、繁殖习性、雏鸟生长等。1986、1987年共环志黑叉尾海燕2802只,1987年共回收环志鸟395只,其中春季247只,秋季148只;1986年环志的258只中回收到123只。两年的观察,该鸟5月17 ̄30日先后迁来,7月开始产卵,8月出雏。  相似文献   

20.
通过1987—1991年浮山夜间环志发现:红角鸮春季四月中旬始达青岛,五月底迁完,种群数量较少,迁徙高峰不明显。秋季九月上旬迁经本地,九月末、十月初是迁经青岛高峰期,种群数量大,历年间规律较一致。迁飞期间其主要食物是昆虫和小田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