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在毛主席的革命科技路线指引下,我国从1975年首次成功地从玉米离体培养的花药诱导出单倍体植株以来,许多单位培养玉米花粉植株都已成功,并报道了从离体培养的花药中有成熟胚状体的产生。我们在1976年玉米花药培养的实验中也见到有较多胚状体的产生,并从胚状体形成绿苗有较高的频率。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我们的实验材料是大田春播的金黄113(墩子黄×W591)及金黄,号(太181×黄204)两个杂交种。诱导培养基为N_6,附加不同配比的激素(表1),蔗糖12%。分化培养基为N_6 K 1ppm BA 1ppm IAA 0.1ppm,蔗糖6%。  相似文献   

2.
1 植物名称中粒种咖啡(coffea robusta)。 2 材料类别花药。 3 培养条件基本培养基为MS,(1)诱导愈伤组织培养基附加KT0.8 mg/L(单位下同)、2,4-D 0.8、NAA1、蔗糖5%、琼脂0.5%,pH 5.8。(2)诱导胚状体培养基附加BA 2、KT 0.5、NAA 0.2、CH 500、蔗糖3%、琼脂0.6%,pH 5.8。(3)胚状体分化成苗培养基为3/4MS附加BA0.5、NAA0.8、GA0.1、活性炭0.1%、蔗糖2.5%、琼脂0.7%,pH 5.8。培养温度25  相似文献   

3.
小黑麦花药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小黑麦花粉植株的诱导早已成功,但对其培养条件的研究还很不够。我们在1978年对八倍体小黑麦的花药培养条件进行了一些实验,现简报如下: 1.基本培养基:用MS、B_5、N_6做基本培养基,附加2,4-D2毫克/升、激动素0.5毫克/升和8%蔗糖,三种培养基的花药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分别为:MS 1.37%,B_53.39%,N_63.47%。变量分析表明MS和B_5,MS和N_6间的差异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4.
对6个籼稻(oryza sativa Subsp.Shien)品种和39个籼×籼杂种的花药在离体条件下进行培养,有5个品种及35个杂种得到了愈伤组织,平均诱导率为2.18%。在3个品种及11个籼×籼杂种中得到了绿苗或绿芽。本文着重报道基本培养基及其附加成分在诱导籼稻花药产生愈伤组织及根芽分化中的作用。 1.试验了几种诱导愈伤组织的培养基,以Miller培养基 2,4—D2毫克/升 酵母浸出液1,000毫克/升 激动素1毫克/升 吲哚乙酸2毫克/升 椰乳15%为最好。诱导率高者可达11—15%,平均诱导率在3%以上。 2.Ms、Nitsch及Miller培养基均可诱导籼稻花药愈伤组织分化出绿色的花粉植株。 3.籼稻花药愈伤组织的分化,随着激动素/生长素比值的增高,绿苗分化率及总分化率均有提高的趋势。而粳稻的这种关系不甚明显。 4.Miller培养基附加2毫克/升的吲哚乙酸对促进具茎、叶而无根的籼稻花粉小植株产生根有很好的作用。在这种培养基上,不仅可以诱导根的发生,而且根系发达,生长较弱的苗转移到这种培养基后,因根系健壮,生势好,转入盆栽,基本可以全部成活。  相似文献   

5.
922589 利用改良C17培养基和膜筏进行澳大利亚小麦种质花药培养[英]/Luckett,D.J.…∥Aust.J.Plant Physiol.-1991,18(4).-357~367[译自DBA,1991,10(25),91-4784] 利用9个春小麦(Triticum aestivum)栽培种和3个F_1代杂种进行了小麦花药培养实验,以建立双单倍体生产的工作体系。进行了下列实验:(1)6150个花药(205个穗)培养在高压灭菌的C17培养基(85D12培养基)上,选用液体C17培养基覆盖;(2)7644个花药(254个穗)培养在  相似文献   

6.
水稻游离花粉粒培养诱导形成植株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花粉处于单核晚期的粳稻稻穗先进行10天10℃的低温处理,然后用以下方法制备花粉进行游离花粉粒培养:(1)将花药接种在固体或液体培养基上预培养2—7天,分别用挤压法和磁力搅拌法分离提取花粉;(2)利用液体漂浮培养的花药自然连续释放花粉的特点,于接种后第3、7、10天分离出不同时间释放的花粉。培养基为Miller或N_6培养基补加丝氨酸100mg/1,谷氨酰胺800mg/1与肌醇5g/1两种方法制备经3天以上预培养的花粉都能持续分裂形成多细胞团与愈伤组织。尤其是第二种方法制备的花粉形成了大量愈伤组织。一部分愈伤组织转入分化培养基后分化出完整的小植株。 对游离花粉粒培养所需求的培养基成分与小孢子发育动态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来源于丁香假单孢杆菌的吲哚乙酰胺赖氨酸酯合成酶(indoleacetic acid-ly-sine synthetase)基因(iaaL)与来自烟草的在花药绒毡层特异表达(tapetal-specific)的启动子TA29融合后导入烟草,在转基因烟草中研究了这种嵌合基因的表达特性,并测定了各器官内源生长素水平.结果表明:TA29启动子只能启动iaaL基因在转基因植株的花药中特异表达,并导致转基因植株花药内源IAA含量的下降,但在完整植株上并没有对花药的正常发育造成明显的影响.当转基因植株的花药在不附加任何激素的改良Nistch H(NH)培养基上培养时,花粉胚胎发生频率下降至11%(对照在50%以上);当在NH培养基上补加0.2mg/L IAA时,转基因植株的花粉胚胎发生频率恢复到与对照相当(达55.7%),由此说明花药绒毡层细胞中IAA的代谢对花药培养中花粉胚的发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OguCMS×Ad一6(F4)的TCF2代进行了花药离体培养。目的是诱导单倍体植株和纯合的二倍体植株。采集含单核靠边期的花芽,一部分放在4℃条件下黑暗贮存5d,一部分直接解剖培养。探讨了培养基和培养温度对花药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5d的4℃低温预处理的花芽,再经过33℃,2d和30℃,6d的培养后花药出愈率明显高于其他条件。另外以B5作为基本培养基附加10%或8%的蔗糖以及0.5mg/L 2,4-D、O 2m/LBA和0.2mg/LNAA对诱导花药出愈有促进作用,在附加5m/L BA和3%蔗糖的MS培养基上,诱导形成了丛生芽。  相似文献   

9.
922236种间杂文水稻杂种的花药愈伤诱导及绿色植株的高频再生[英〕/Rout,J.R.…2 Euphytiea一1992,54(2)一155~159〔译自DBA,1991,10 (23),91一13558〕 将种间水稻杂种o,,;a sa‘£。a LJ.火0.,。-f‘尹0900 Griff.的花药培养在N6和Potato一2培养基上,每一培养基补加7种组合的植物生长因子 (2,4一D、NAA、Kn)和6%(w/v)蔗糖。花药在连续弱光下培养,把2一3周龄的愈伤移到改良MS再生培养基里。所有培养物均保持在23~25℃下。在Potato一2培养基上花药愈伤的诱导率为9.9~23.9%,在N6培养基上为3.9~9.4%。2二g/l NAA最适于愈伤诱导。在两…  相似文献   

10.
植物名称:聚合草(Symphytum officinale)。材料类别:花粉发育时期为单核靠边期的花药。培养条件:诱导愈伤组织培养基以N_6、MS为基本培养基。分别附加 2,4-D0.5、2、4mg/l。蔗糖浓度为5%,pH5.8,将聚合草花药分别接种在以上培养基上,然后置于25℃的培养室内进行暗培  相似文献   

11.
对八倍体小黑麦(Triticale)的花药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得到如下结果:1.基本培养基N_6和 B_优于 MS。2.培养基中的蔗糖浓度在6—9%为最好。3.2,4-D 浓度用0.5—10毫克/升,一般采用2毫克/升。4.培养基中加入0.5%的活性炭有利于提高花粉愈伤组织的频率。5.花药在不加琼脂的液体培养基上漂浮培养,比在固化培养基上培养效果更好。6.光照或黑暗培养对花粉愈伤组织的形成并无显著地影响。7.在接种前将穗子插入 N_6培养基(无琼脂)中进行冷冻处理,和插入水中的对照相比花药的出愈率更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产淀粉酶嗜热菌Anoxybacillus sp.菌株进行培养基优化及产酶条件研究,以便提高菌株的产酶能力,并为下一步菌株的诱变育种研究提供基础。方法:常规方法液体培养菌株,用平板初筛和DNS法复筛选择产淀粉酶能力较高的菌株;单因素筛选培养基最适的碳源、氮源、Ca~(2+)浓度和Mg~(2+)浓度,对单因素筛选的最佳碳源、氮源、Ca~(2+)和Mg~(2+)的三个较佳浓度进行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优化培养基;对培养基不同p H值及不同培养温度进行培养条件研究。结果:产淀粉酶菌株筛选结果显示:六株菌中淀粉酶酶活力值最大的是菌株DL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基单因素筛选结果显示:最适碳源为麦芽糖、最适氮源为硝酸铵、最适Ca~(2+)、Mg~(2+)浓度均为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基优化结果显示:C源0.1%,N源0.2%,Mg~(2+)0.04%,Ca~(2+)0.04%为最佳的培养基成分组合。产酶条件筛选结果显示:培养基p H值为6、培养温度为55℃时菌株产酶水平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培养基的优化及最适的产酶条件能提高嗜热菌Anoxybacillus sp.DL4产淀粉酶能力,Ca~(2+)、Mg~(2+)离子对菌株产淀粉酶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942168芥菜品种PR一45花药培养物的花粉粒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英]/Agarwal,P.K.…∥Euphytica.一1993,70(3).一191~196[译自DBA,1994,13(7),94—03991] 将芥菜品种PR一45的花药:或花芽培养在改良Ke lle r培养基上。破裂花药释放出花粉粒胚亦在相同培养基上培养,到双子叶期,然后转移到含有脱落酸或赤霉素的Gambor‘g B5培养基,最后转移至B5基础培养基。用4m1/i(v/v)乙烯利处理供体植株或延迟供体植株的播种时问可大大促进花药培养物中花粉粒胚胎发生,后者方法优于前者,按正常播种期播种2月后生长植株的花药有18%雄核发育,而对照仅占3…  相似文献   

14.
毛刺槐花药培养及再生植株的获得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以毛刺槐的花药为材料,开展其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系统的研究。结果显示:将毛刺槐的花药接种在MS附加2,4—D0.1mg/L和BA3.0mg/L的培养基上,20d时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可达41.5%。花药愈伤组织在MS附加BA5.0mg/L的分化培养基上继代培养2个月后,可分化出许多绿色的芽点,待不定芽长至2—3cm高时将其切下,转入MS附加IBA1.0mg/L的生根培养基上,2周后即可得到完整的再生植株。同时,研究就4℃低温预处理和蔗糖浓度对毛刺槐花药培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15.
毛唇芋兰根茎的诱导与块茎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名称:毛唇芋兰(Nervilia fordii Hance)Schltr.) 材料类别:块茎培养条件: (一)诱导根茎的培养基:H BA 2mg/l(单位下同)。根茎继代培养基:H BA 0.25。均添加2%蔗糖,0.8%琼脂,pH5.8,每日用日光灯加光10小时,于26±1℃培养室中培养。 (二)块茎形成:将根茎转接于H BA 0.25培养中继代扩大培养,待根茎增殖达到高峰后,生  相似文献   

16.
植物名称:皱叶甘蓝(Brassiaa oleracea var.sabauda)。材料类别:单核期的花药(花蕾长约1.5~2.5mm)。培养条件:(1)诱导培养基:KRL BA0.5mg/L(单位下同) 2,4-D1 NAA0.1 5%蔗糖 水解酪蛋白500;(2)分化培养基:B_6 BA1  相似文献   

17.
甘蓝花药培养胚状体诱导形成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甘蓝F1、F2和自交系S33个世代6种基因型材料进行甘蓝花药培养诱导胚状体形成影响因子研究。结果显示:(1)高浓度蔗糖对甘蓝胚状体形成具有显著的诱导作用,6%蔗糖浓度是甘蓝花药培养的最适浓度,其胚状体的诱导率最高达12.2%;(2)材料基因型是影响花药培养的主要因素,F2和F1代材料胚状体诱导效果好,且胚状体诱导率F2代(F2P192和F2P194)18.9%比F1代(F1S17和F1S13)17.1%较高,但差异不显著,自交系S3代材料很难诱导出胚状体;(3)B5培养基比MS培养基更适合甘蓝花药胚状体的诱导培养。结果表明,甘蓝F2代是其花药诱导培养胚状体的最佳基因型材料,B5 2.0 mg/L 2,4-D 2.0 mg/L KT 6%Suc是甘蓝花药诱导培养胚状体的最适培养基。  相似文献   

18.
影响油菜萝卜胞质不育系恢复材料花药培养的若干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OguCMS×Ad-6(F4)的TCF2代进行了花药离体培养。目的是诱导单倍体植株和纯合的二倍体植株,采集含单核靠边期的花芽,一部分放在4℃条件下黑暗贮存5d,一部分直接解剖培养,探讨了培养基和培养温度对花药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5d的4℃低温预处理的花芽,再经过33℃,2d和30℃,6d的培养后花药出愈率明显高于其他条件,另外以B5作为基本培养基附加10%或8%的蔗糖以及0.5mg/L,2,  相似文献   

19.
用液面漂浮方式培养水稻花药,研究了培养基的蔗糖浓度、激素成分、附加秋水仙碱对花粉愈伤组织的诱导、分化及花粉植株倍性的影响。提出改进水稻花药培养方法的途径,其要点是:用液体培养基培养花药;在培养初期,调整培养条件以增加对等核分裂花粉数和提高染色体加倍频率;在多细胞团花粉突破花粉壁生长之前,将其从开裂的花药中分离出来进行单花粉固着培养形成愈伤组织,并使愈伤组织在生长的早期转向分化。  相似文献   

20.
花药培养成功地用于改良重要作物,例如水稻和小麦。然而,花药培养用于作为其它作物(象大麦)的育种手段,其效果不明显。据两个英国研究小组报告,培养的大麦的反应显著受培养基中花药的方向的影响。在 John Innes 研究所,研究人员发现,当大麦花药固定在平坦位置(花药的两片均与培养基接触),没有或只有少数愈伤组织形成。那些形成的愈伤组织生长缓慢,并很少有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