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从芸香科滑叶花椒(Zanthoxylum laetum Drake)的根部分离出三种生物碱。经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质谱鉴定,分别为:(Ⅰ)去甲基白屈菜红碱(N-Desmethyl chelerythrine),(Ⅱ)氧化两面针碱(Oxynitidine)及(Ⅲ)氯化两面针碱(Nitidine chloride)。  相似文献   

2.
TLCS法测定不同月份血水草中四种生物碱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薄层扫描(TLCS)法测定了1996年3月至9月采集的血水草地下部分四种主要生物碱,即血根碱(Ⅰ)白屈菜红碱(Ⅱ),原阿片碱(Ⅲ)和α-别隐品碱(Ⅳ)的含量.结果表明:血水草中总生物碱的含量3月和9月最高,6月、7月和8月最低.四种生物碱之间,又以Ⅱ含量最高,Ⅰ和Ⅳ次之,Ⅲ含量最低.各生物碱含量高峰期也不一致,Ⅰ和Ⅱ为3月和9月,Ⅲ为7月,Ⅳ为3月和7月.  相似文献   

3.
巴山花椒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首次报道从芸香科花椒属植物巴山花椒(ZanthoxylumpashanenseN.Chao)根中分到9种结晶性化合物,经物理常数测定、光谱分析及化学方法,分别鉴定了两面针碱(Ⅰ)、β-谷甾醇(Ⅱ)、氧化两面针碱(Ⅲ)、胡萝卜甙(Ⅳ)、1-芝麻素(Ⅴ)、去甲白屈菜红碱(Ⅵ)、异地卡灵(Ⅶ)及另一化合物Yangambin(Ⅸ)。晶Ⅷ的结构尚待证实。  相似文献   

4.
采用HPLC法对广西十个不同产地的两面针中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氯化两面针碱和具有镇痛活性的 L-芝麻脂素的含量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发现在不同产地的两面针中氯化两面针碱和L-芝麻脂素的含量差别 都较大,广西百色的两面针中氯化两面针碱含量和L-芝麻脂素的含量均最高,氯化两面针碱0.467%,L-芝麻 脂素0.160%;广西金秀的两面针中氯化两面针碱含量和L-芝麻脂素的含量均最低,氯化两面针碱0.0490%, L-芝麻脂素0.0370%。分析的色谱柱为HYPERSIL BDS C18,测定氯化两面针碱的条件为,流动相乙腈: 0.02 mol/L KH2PO4溶液(34:66),流速为1.0 mL/min,柱温40℃,检测波长329 nm,进样量为20μL;测定 L-芝麻脂素的条件为,流动相乙腈:水(50:50),流速为1.0 mL/min,柱温40℃,检测波长287 nm,进样量为 20μL。该研究为两面针在抗肿瘤药物和镇痛等方面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该研究选取广西不同类型的两面针为材料,通过查阅文献对两面针基原植物进行考证,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对两面针原变种及变种中的5种活性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毛两面针[Zanthoxylum nitidum (Roxb) DC. f. fastuosum How ex Huang]早已并入两面针原变种[Z. nitidum (Roxb.)DC. var. nitidum];虽然毛两面针与毛叶两面针中文名称相似,但不可认为是同一个变种。(2) RP-HPLC结果显示两面针原变种及变种均不含毛两面针素。(3) 5种活性成分在不同类型中存在显著性差异。(4)根据5种活性成分含量数据,对9份两面针样品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划分为4组,与两面针形态划分一致。这不仅理清了"毛叶两面针"与"毛两面针"存在的混淆问题,而且还比较了不同形态类型间的活性成分含量,为两面针质量控制和资源的合理应用开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丽江乌头中的一个新二萜生物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丽江乌头根中分离、鉴定了三个二萜生物碱成分,其中碱Ⅰ、碱Ⅱ分别为已知成分阿克诺辛(aconosine)和嘟拉碱(dolaconine);碱Ⅲ为一新的C_(18)-型二萜生物碱,从MS、IR、~1H NMR、~(13)C NMR等光谱数据推定了其结构,并命名为丽日碱甲(liconosine A)。  相似文献   

7.
花葶乌头中的三个新二萜生物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花葶乌头根中分到三个新二萜生物碱成分:花葶乌头宁(scaconine)、花葶乌头碱(scaconitine)及N-去乙酰花葶乌头碱(N-deacetylscaconitine)。经质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解析及皂化、水解、甲基化、氧化、常法乙酰化及全乙酰化反应验证,其结构分别证明为(Ⅰ)、(Ⅱ)、及(Ⅲ)。  相似文献   

8.
两面针是我国民间常用的传统中药之一,从根部提取分离到的氯化两面针碱是两面针植物多种生物活性的主要有效成分。当前,直接从植物中提取分离有效成分的方法不仅回收率低、成本高,而且氯化两面针碱存在水溶性差和生物利用度低的问题,因此大多学者致力于改造其结构以提高活性和利用度,同时探索高效经济的全合成方法以满足研究和生产的需求。该文以国内外相关文献为基础,对氯化两面针碱的提取、分离纯化、结构化合物的全合成路线以及药理活性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总结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今后的研究重点做出展望,旨在为今后深入研究两面针碱及衍生物活性改造、解析作用机制、开发基于此结构的创新药物分子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单面针的生物碱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自芸香科(Rutaceae)花椒属植物单面针(Zanthoxylum nitidum var. fastuosum How ex Huang)的根皮中分得五种已知生物碱:乙氧基白屈菜红碱(ethoxychelerythrine)(Ⅰ);氯化光花椒碱(nitidine chloride)(Ⅱ);去甲基白屈菜红碱(des-N-methychelerythrine)(Ⅲ);α—别隐品碱(α-allocryptopine)(Ⅳ);鹅掌揪宁(liriodenine)(Ⅴ).  相似文献   

10.
从藤本植物百解藤(Cyclea polypetata)全株的乙醇提取物分离得到七个生物碱,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特征,被鉴定为碱Ⅰ(Cycleanine)、碱Ⅱ(d-Tetrandrine)、减Ⅲ(Berbamine)、碱Ⅳ(d-lsochondodendrine)、碱Ⅴ(L-curine)、碱Ⅵ(Cycleanoline)和碱Ⅶ(Mag-nofloring).其中以L-curine为主碱,含量达0.8%,它是合成外科手术用药肌松剂氯甲左旋箭毒碱的原料.这一发现与前人报导颇有出入.这对开发利用我国新的箭毒植物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恒山  欧尚瑶  潘英明  向花俏   《广西植物》2006,26(1):105-106,87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广西柳州地区大瑶山的毛两面针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共鉴定出20种成分,占挥发油成分的45.72%。其中主要成分为倍半萜。  相似文献   

12.
广西两面针野生种质资源调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采用实地调查和走访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两面针在广西的野生种质资源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广西民间使用两面针药材的基源植物有18种(含变种)。正品两面针有2个变种,原变种和毛两面针,原变种下又分为3个类型。两面针的植物形态和群落特征与生长的地形地貌有一定的相关性,原变种类型一通常生于丘陵地区,原变种类型二、类型三和毛两面针通常生于石山地区,各变种和类型的形态特征主要区别在叶片质地和植株的被毛情况。两面针生长的群落结构乔木层构成通常比较单一,灌木层、草本层相对复杂。由于生境破坏和不合理采收,广西两面针分布面积正逐年减小,经调查后估算,总蕴藏量(干重)约为2600t,资源短缺十分明显。建议采取各种积极的办法保护两面针野生种质资源,保证两面针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3.
两面针变种及类型间的小叶形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更好地分类和鉴定两面针原变种、毛两面针变种以及原变种的3个类型,对两面针2个变种及原变种3个类型的小叶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并利用扫描电镜和解剖镜对叶片表皮和叶脉进行了显微观察和微形态研究。结果显示:两面针原变种各类型和毛两面针的植物形态主要区别在叶片质地和被毛情况,叶片质地在类型内较为稳定,是首要分类性状。毛两面针的叶表面特征与原变种区别明显,类型三有别于前两种类型。叶脉特征中毛两面针和类型一也与类型二和三有所不同。叶表面和叶脉的微形态均具有较好的分类意义和鉴别意义,支持《中国植物志》关于两面针2个变种以及3个类型的划分。  相似文献   

14.
毛两面针挥发油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毛两面针挥发油抑菌作用。抗菌实验结果表明,水蒸馏法提取的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有明显的抑菌作用,乙醚提取的挥发油原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白色念珠菌有明显的抑菌作用。采用GC/MS分析了水蒸汽所得挥发油的化学成分,鉴定了20种物质,其中,主要成分是倍半萜。(-)-spathulenol、-γelemene和germacrene D等已被报道有抑菌作用的成分含量分别为12.53%、1.75%和1.44%。  相似文献   

15.
自芸香科(Rutaceae)花椒属植物单面针(Zanthoxylum nitidum var. fastuosum How ex Huang)的根皮中分得五种已知生物碱:乙氧基白屈菜红碱(ethoxychelerythrine)(Ⅰ);氯化光花椒碱(nitidine chloride)(Ⅱ);去甲基白屈菜红碱(des-N-methychelerythrine)(Ⅲ);α—别隐品碱(α-allocryptopine)(Ⅳ);鹅掌揪宁(liriodenine)(Ⅴ).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结合近几年的国内外研究报道,综述了中国传统中草药-两面针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临床疗效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结合作者所在课题组的研究成果,重点介绍了两面针生物碱及其金属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相似文献   

17.
甘肃产蓝萼香茶菜二萜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丁兰  王炜  汪涛  王丽  汪汉卿 《广西植物》2008,28(2):265-268
对甘肃天水小陇山产蓝萼香茶菜进行二萜化学成分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分离纯化,通过薄层色谱及波谱法进行结构鉴定,SRB法分别对分离化合物进行了体外细胞毒活性测试。共鉴定出5个二萜化合物,它们分别为:1α,6,11β,15β-四乙酰基-6,7-断裂-7,20-内酯-对映-贝壳杉-16-烯(1α,6,11β,15β-tetraacetoy-6,7-seco-7,20-olide-ent-kaur-16-en,Ⅰ),6β,11α-二羟基-6,7-断裂-6,20-环氧-1α,7-内酯-对映-贝壳杉-16-烯-15-酮(6β,11α-di-hydroxy-6,7-seco-6,20-epoxy-1α,7-olide-ent-kaur-16-en-15-one,Ⅱ),6β,7β,14β-三羟基-1α-乙酰氧基-7α,20-环氧-对映-贝壳杉-16烯-15-酮(6β,7β,14β-trihydroxy-1α-acetoxy-7α,20-epoxy-ent-kaur-16-en-15-one,Ⅲ),6β,11α,15α-三羟基-6,7-断裂-6,20-环氧-1α,7-内酯-对映-贝壳杉-16-烯(6β,11α,15α-trihydroxy-6,7-seco-6,20-epoxy-1α,7-olide-ent-kaur-16-en,Ⅳ),1α,6β,7β,14β-四羟基-7α,20-环氧-对映-贝壳杉-16-烯-15-酮(1α,6β,7β,14β-tetrahydroxy-7α-20-ep-oxy-ent-kaur-16-en-15-one,Ⅴ)。化合物Ⅲ、Ⅳ、Ⅴ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并且以上5个二萜化合物对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和人卵巢癌细胞株HO-8910均显示了良好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18.
Seven diterpenoid alkaloids were isolated from Aconitum vilmorinianum var. patentipilum W. T. Wang. Their structures were determined as franchetine(Ⅰ), indaconitine(Ⅱ), yunaconitine(Ⅲ), talatisamine(Ⅳ), chasmaconitine(Ⅴ), crassicauline A (Ⅵ), and bikhaconine(Ⅶ). Last one has not been previously found in nature.  相似文献   

19.
秦岭典型林分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碳储量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野外调查结合室内分析的方法,2013年8月分析了秦岭典型林分锐齿栎(马头滩林区,Ⅰ)、油松(Ⅱ)、华山松(Ⅲ)、松栎混交林(Ⅳ)、云杉(Ⅴ)、锐齿栎(辛家山林区,Ⅵ)土壤剖面上活性有机碳及碳储量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 研究区各林分土壤的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水溶性碳、易氧化态碳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不断减小;在整个土壤剖面(0~60 cm)上,云杉和松栎混交林的土壤有机碳和水溶性碳含量明显高于其余林分,不同林分的土壤有机碳和水溶性碳含量的平均值大小均为Ⅴ>Ⅳ>Ⅰ>Ⅱ>Ⅲ>Ⅵ;各林分不同土层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在71.25~710.05 mg·kg-1,不同林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大小依次为Ⅰ>Ⅴ>Ⅳ>Ⅲ>Ⅱ>Ⅵ;整个土壤剖面上,松栎混交林的土壤易氧化态碳含量降幅最大,不同林分土壤易氧化态碳含量的平均值大小为Ⅳ>Ⅴ>Ⅰ>Ⅱ>Ⅲ>Ⅵ.3种活性有机碳占有机碳的比例在不同林分类型中没有表现出一致的规律性.各林分0~60 cm土层的有机碳储量大小为Ⅴ>Ⅰ>Ⅳ>Ⅲ>Ⅵ>Ⅱ.各林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水溶性碳、易氧化态碳两两之间均表现为极显著相关,各林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水溶性碳、易氧化态碳与土壤有机碳、全氮之间的相关性均表现为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与碳氮比、pH、土壤水分、土壤容重的相关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红花尔基不同龄级天然樟子松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敏  郝龙飞  张敏  滕鹤  闫海霞  白淑兰 《菌物学报》2019,38(9):1420-1429
红花尔基被誉为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的故乡,樟子松是我国北方主要的造林树种之一,也是典型的菌根依赖型树种。研究樟子松根围外生菌根真菌(ectomycorrhizal fungi,ECMF)群落结构特征对红花尔基沙地樟子松生态系统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红花尔基天然樟子松根围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研究了4个龄级(<10、11-20、21-30和31-40年,分别称作Ⅰ、Ⅱ、Ⅲ和Ⅳ龄级)天然樟子松根围土壤ECMF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测序共获得87 516条ECMF序列,划分为177个OTUs(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隶属于2个门,4个纲,12个目,26个科,43个属。(2)Ⅳ龄级中Ace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Ⅰ龄级(P<0.05)。(3)不同龄级根围ECMF优势属占比不同,Ⅰ龄级中占比最大的为Inocybe(42.55%);Ⅱ和Ⅲ龄级中占比最大的均为Tricholoma,分别为31.64%和27.69%;Ⅳ龄级中占比最大的为Cortinarius(28.80%)。(4)冗余分析表明,土壤pH值对ECMF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为速效钾和碱解氮;同时,不同理化因子对群落中优势属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