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5406”抗生菌(Streptomyces jngyangensis n.sp.)的代谢产物中,含有多种不同成分的刺激物质,哪种物质是其主要成分,目前尚不能肯定。本工作应用生长素、细胞激动素、赤霉素的生物鉴定方法,探讨“5406”代谢产物具有的生理活性。材料一、“5406”菌种:由中国农科院原子能  相似文献   

2.
5406抗生菌肥特性及使用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5406菌肥的使用有多种方法,可与绿肥、厩肥混用或浸种、拌种、催芽和作为基肥使用等,都能起到很好的增产作用,如在缺磷地区使用,作物的增产效果更加明显。5406菌肥的浸出液也可以用于水稻与小麦浸种、浸根和喷施等,都能起到很好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3.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科学种田正在广泛展开,目前全国已在1亿亩左右的土地上应用“5406”抗生菌肥,进一步验证了它所具有的防病保苗、促进生长和肥地松土的作用。 在大规模的生产和使用中,反映出“5406”菌种的衰退问题。菌种衰退主要表现在斜面色泽变白、菌苔变薄、生长缓慢、拮抗性能减弱、易遭霉菌、细菌和噬菌  相似文献   

4.
对于我国广泛用作抗生菌肥的两株属于粉红孢类群的链霉菌(菌株5406和G4)进行了形态、培养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结果与已知的近似种都不相同,是一个新种,定名为泾阳链霉菌(Strcptomyces Jingyangvnsis n. sp. Tao et al.,1978),并指定菌株5406为这个新种的典型菌株。  相似文献   

5.
5406抗生菌(放线菌)能在固体培养基(饼土)或液体培养基中形成抑制真菌和细菌生长的两种不同代谢产物。抗真菌部分存在于菌采糸体中,可用95%乙醇提取。孩物质在碱性情况下较为稳定。抗糸田菌部分存在于发酵液中,可用丁醇:乙酸(3:1)混合溶媒提取。该物质在酸性情况下较稳定,在碱性情况下易被破坏,对温热也特别敏感。在发酵液中(pH7—8)30℃经8小时,40℃经6小时或50℃经4小时,全部破坏;但在酸性情况下,受热破坏的程度即口减轻。  相似文献   

6.
茶叶生产上有喷施尿素的措施。用‘5406’抗生菌(Streptomyces jingyangensis n.sp.)作根外喷施,其对茶树芽叶的生理生化影响未见报导。本文比较了两者混合喷施及分别单喷对茶树的生理效应,并探求较为合理的根外施肥方法。  相似文献   

7.
间作减轻蚕豆枯萎病的微生物和生理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董艳  董坤  杨智仙  郑毅  汤利 《生态学杂志》2016,27(6):1984-1992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小麦与蚕豆间作对蚕豆枯萎病发病率、病情指数、根际镰刀菌数量、蚕豆根系抗氧化酶活性和膜质过氧化的影响.采用Biolog ECO板分析了根际土壤微生物的代谢功能多样性,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了蚕豆根际土壤中酚酸含量.结果表明: 与单作蚕豆相比,小麦与蚕豆间作有降低蚕豆枯萎病发病率的趋势;发病盛期和发病末期,间作使蚕豆枯萎病的病情指数比单作显著降低15.8%和22.8%,明显提高了蚕豆根际微生物活性(AWCD值),根际微生物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显著提高4.4%和5.3%,丰富度指数显著提高19.4%和37.1%.主成分分析表明,发病盛期和发病末期,间作明显改变了蚕豆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结构,蚕豆根际镰刀菌数量分别降低53.8%和33.1%;并显著降低了蚕豆根际土壤中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丁香酸、阿魏酸、苯甲酸和肉桂酸的含量.发病盛期和发病末期,间作蚕豆根系的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分别显著提高了20.0%、31.3%和38.5%、66.7%,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36.3%和46.3%;发病初期间作对蚕豆根系的POD、CAT酶活性和MDA含量无显著影响.小麦与蚕豆间作显著提高了蚕豆根际微生物的活性、多样性和根系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了蚕豆根际土壤中酚酸含量和膜质过氧化程度,减少了土壤镰刀菌的数量,从而提高了蚕豆对枯萎病的抗性,降低了枯萎病的危害程度.  相似文献   

8.
董艳  董坤  郑毅  汤利  杨智仙 《生态学杂志》2014,25(7):1979-1987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和水培试验,研究了3个品种小麦(云麦42、云麦47和绵阳29)与蚕豆间作对蚕豆地上部生物量、枯萎病发生、根际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和枯萎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数量的影响,分析了3个不同小麦品种低分子量根系分泌物组分(糖、氨基酸和有机酸)的差异.结果表明: 云麦42与蚕豆间作(YM42/B)和云麦47与蚕豆间作(YM47/B)使蚕豆地上部生物量分别增加16.6%和13.4%,使蚕豆枯萎病病情指数分别降低47.6%和23.3%,绵阳29与蚕豆间作(MY29/B)对蚕豆地上部生物量和枯萎病病情指数均无显著影响.与单作蚕豆相比,YM42/B和YM47/B处理均显著提高了蚕豆根际微生物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及对碳源的总利用强度和Biolog ECO板中各种碳源的利用,明显改变了蚕豆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并显著降低了蚕豆根际的尖孢镰刀菌数量;MY29/B处理对AWCD值、碳源总利用强度和Biolog ECO板中各种碳源的利用及蚕豆根际尖孢镰刀菌数量均无显著影响,也未明显改变蚕豆根际的微生物群落结构.3个小麦品种根系分泌物中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总量和有机酸总量均表现为MY29>YM47>YM42.MY29根系分泌物中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缬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的含量均显著高于YM42和YM47;精氨酸为YM42、YM47所特有,而亮氨酸为MY29所特有.MY29和YM47根系分泌物中检出酒石酸、苹果酸、柠檬酸、琥珀酸、延胡索酸和顺乌头酸6种有机酸,而YM42根系分泌物中检出洒石酸、苹果酸、柠檬酸和延胡索酸4种有机酸,且MY29和YM47根系分泌物中苹果酸含量显著高于YM42.小麦与蚕豆间作提高了蚕豆根际微生物的活性和碳源利用强度,改变了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结构,降低了蚕豆根际尖孢镰刀菌的数量,促进了蚕豆生长,抑制了蚕豆枯萎病的发生,但小麦与蚕豆间作控病效果受小麦品种的影响,表明间作系统中非寄主作物根系分泌物的差异是影响间作对土传病害控制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黄连在祖国医学中应用甚早而广泛,1917年日本学者若林发现小蘖鹼封大腸桿菌、伤寒桿菌、及霍乱弧菌有抑制作用,1928年苏联学者发现植物殺菌素,此後即有许多学者研究植物的抗生物质,在祖国及日本等国亦有学者研究黄連浸膏及小蘖鹼的抗生作用,並碓定小蘖鹼为黄连主要抗生成份。但小蘖鹼对细菌抗生作用的机制則尚无报告,因此作者们从川产黄連中提取小蘖鹼,並作了若干种氨基酸、维生素和其他物质封小蘖鹼有无拮抗作用的研究,从而初步探讨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生机制,此外,又研究了福氏痢疾桿菌,及溶血性链球菌对小蘖鹼的抗药性等。  相似文献   

10.
植物修复石油烃污染土壤的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石油烃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应用和研究现状,对近年来国内外植物修复机制进行阐述与探讨。植物首先通过根系直接吸收石油烃,并利用自身的新陈代谢或植物内生菌的协作将其去除。石油烃一旦被根系吸收,植物就会通过木质化作用将其储存在组织中,或通过植物挥发或植物降解将其转化成一些低毒的中间代谢产物或CO_2和H2O;而植物内生菌与植物降解、植物修复以及植物保护密切相关。其次,根际分泌物和根际微生物在石油烃污染土壤根际修复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根际是受根系活动影响的一个微生态区,因而可以认为根际修复是去除土壤中石油烃的主要方式。植物根系可以向根际释放一些分泌物和酶类。其中,酶可以直接作用于石油烃,对石油烃的降解起到关键的作用;而根际分泌物可以向根际微生物提供碳源、能源或共代谢物,使根际微生物数量和活性明显高于非根际,生物降解作用增强。今后可以从根际分泌物作用的微生态过程、功能基因的寻找和构建、厌氧氧化的过程和机制、植物内生菌的作用和应用,以及利用组学手段研究植物修复机制5个方面开展工作,以期望为未来植物修复工作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持。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水稻根系微生物群落间的差异,比较水稻根内、根表以及根际3个生态位微生物群落组成差异;探究水稻根系生态位之间、变化种群间的相互关系;以期为今后水稻根系微生物研究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依据.本研究利用WGCNA算法对水稻根系3个生态位的微生物群落数据分别构建共表达网络,找出根内、根表以及根际微生物群落间的差异网络,以网络为单位比较分析不同生态位间微生物群落的差异,并基于共变化网络分析进一步探究差异种群间的相互关系.通过WGCNA算法对水稻根系3个生态位的微生物群落进行共表达网络分析,结果发现:在水稻根内-根表-根际3个生态位间,微生物群落构成的共表达互作网络存在差异.进一步分析3个生态位间差异网络,发现根际-根表差异网络中的OTUs分布于6个门18个属中,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72.97%);在根际-根内差异网络中的OTUs分布于9个门35个属,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66.36%)、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9.09%)、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10.9%);根表-根内差异网络中的OTUs分布于12个门36个属中,其中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41.41%)、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10.10%)、厚壁菌门(Firmicutes,12.12%)、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10.10%).Rhodobacter、No-vosphingobium等3个核心菌属、Blvii28、Dechloromonas等6个核心菌属和Cellvibrio、Geobacter等5个核心菌属,分别在根际-根表差异种群微生物共变化网络、根际-根内差异种群微生物共变化网络和根表-根内差异种群微生物共变化网络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方敏  徐小蓉  唐明  唐婧 《微生物学报》2019,59(8):1522-1534
【目的】为了解野生马缨杜鹃根系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特征,比较百里杜鹃内马缨杜鹃根际土壤、根表及根内3个生态位微生物群落组成差异,探究杜鹃根系生态位之间、变化菌属间的相互关系,以期为今后杜鹃根系微生物研究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数据。【方法】对百里杜鹃内野生马缨杜鹃根系微生物16S rRNA V4区和ITS1区进行高通量测序,比较分析根际土壤、根表及根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组成差异;并基于共变化网络分析进一步探究差异菌属间的相互关系。【结果】马缨杜鹃根系不同的生态位之间,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差异,其中以根际土壤与根表、根内差异更为显著,且细菌群落差异小于真菌群落。且从根际-根表-根内,马缨杜鹃根系细菌α-多样性显著下降。马缨杜鹃根系微生物分布于41细菌门和6个真菌门。优势细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39.64%±0.08,69.47%±0.12,77.34%±0.07)、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34.10%±0.11,11.03%±0.04,9.18%±0.04)以及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10.19%±0.03,8.70%±0.02,7.08%±0.01),它们占整体细菌群落总丰度的80%以上。同时8个细菌菌门的相对丰度在根际土壤、根表和根内间显著变化,且它们的相对丰度占细菌群落总丰度的75%以上。真菌主要分布于接合菌门(Zyg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它们占整体菌群的99%以上。马缨杜鹃根系存在589个属的细菌,390个属的真菌,从根际-根表-根内,其中25个细菌属和10个真菌属的相对丰度发生显著变化。马缨杜鹃根系微生物群落共变化网络分析表明:在马缨杜鹃根系不同生态位间,除Waitea外,包括枝孢菌属(Cladosporium)、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等在内的8个差异真菌菌属均与细菌菌属显著相关,它们相互作用调控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Bryobacter、Nocardia、Rhizomicrobium和Telmatobacter等核心菌属对马缨杜鹃根系微生物群落共变化网络的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调控作用。【结论】百里杜鹃地区马缨杜鹃根际土壤、根表以及根内3个生态位间,微生物群落组成存在差异;而造成微生物组成存在差异这一结果,可能与马缨杜鹃根系密切相关。同时,共变化网络分析揭示出马缨杜鹃根系生态位之间,细菌和真菌彼此间互作。  相似文献   

13.
小麦-不同施肥方式对黑土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温室盆栽的方法,探讨了不同化肥和小麦根系活动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种小麦条件下,施氮磷钾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真菌数量,增幅为47.0%;不同肥料均显著增加了土壤脲酶活性和土壤磷酸酶活性,增幅为17.2%~32.7%和21.2%~25.9%。种植小麦条件下,根系活动极显著促进了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脲酶和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增加,增幅分别为39.0%、302%和38.5%;根系活动与肥料耦合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幅为3.3%~31.4%。小麦和肥料耦合显著增加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增幅为59.0%~168%和15.2%~26.7%。磷酸酶活性、细菌数量、真菌数量与小麦根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植物自身是一个强有力的生态因子,它选择着一定种群的微生物在其根系定殖繁育。根际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不仅因寄主植物的种类而有差异,同时亦与植物的生长状况和发育阶段甚为相关。在植物根系和根际微生物之间,二者紧密连结相互影响。当根的分泌物和脱落物多时,根际微生物的发育量也最大,在植物的根际形成一个旺盛的生物活动区,强烈地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多年以来,国内外许多研究者曾为之瞩目,对两者的相关性研究颇为重视。曾经对小麦,水稻等根际微生物的优  相似文献   

15.
混栽杨树-刺槐间磷素养分转移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32P同位素示踪法,人工接种VA菌根菌(Glomus mosseae),对种植在根箱中的杨树(Populus euramericana cv.‘I-214')和刺槐(Robinia pseudoacia)苗木进行了树种间P素养分转移途径的研究.结果表明,5室根箱中,接种VA菌根菌的杨树一例,菌根侵染率为34%,根箱隔网另一侧的刺槐根系侵染率为26%,而对照的杨树和刺槐根系侵染率均为零.在杨树一例施放射性同位累^32P,施用后第14—27天,刺槐一例的放射性同位素值,处理显著高于对照(P<0.05)、在根箱中的杨树和刺槐根系间观察到菌丝连接,表明人工接种VA菌根菌能在杨树和刺槐根系间产生菌丝桥,菌丝桥可以在杨树和刺槐根系间传递P素.养分转移定量分析表明,根系接触和根系分泌物是树种间P素转移的主要途径,其转移P素量占转移总量的62%;菌根菌等微生物活动及其与根系接触和根系分泌物两种途径的交互作用占38%;菌丝桥通过隔网发挥的作用仅表现为一种趋势.  相似文献   

16.
放线菌制剂对人参生长及根域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小兴安岭地区人参为研究对象,探索放线菌制剂对人参的促生效应及对人参根区、根表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结果表明: 经放线菌制剂Streptomyces pactum(Act12)处理后,人参药用部分产量增加,品质改善;叶片诱导酶活性提高,根系活力增强;土壤中细菌、放线菌的数量和比例显著增加,真菌的数量和比例减少.与对照相比,土壤微生物区系结构改变:优势菌荧光假单胞菌、韩国假单胞菌和氧化微杆菌在根区、根表土壤中的数量大幅提高;病原真菌烟色织孢霉在根区土壤中减少,在根表土壤中消失.表明施用放线菌制剂Act12能够改善土壤微生物区系,提高人参植株的抗性和根系活力,增加产量并改善品质.  相似文献   

17.
通过种子萌发和盆栽促生试验研究3株芽孢杆菌Bs10、Ba12和Bl10对番茄的促生作用及其对番茄根域微生物区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 3株芽孢杆菌对番茄种子的胚轴、胚根和番茄植株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处理后番茄根系的总长度、总表面积和总体积均显著增加;处理后土壤中细菌数量和比例显著增加,真菌数量和比例明显减少.与对照相比,土壤微生物区系优势菌数量发生改变:优势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在番茄根区、根表土壤中和根内的数量大幅提高;病原真菌腐皮镰刀菌和尖孢镰刀菌在根区和根表土壤中的数量显著减少.推知芽孢杆菌对根系微生物区系的调节作用是其发挥防病促生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根际微生物的组成与作物的根系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在植物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根际微生物的数量和质量有着显著差别。不同的生态环境对作物的生长发育以及栖居于其根部的根际微生物组成和生长繁殖亦有一定的影响。根系向外界分泌的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以及根系的各种死亡组织不断脱落到根的周围,便形成了特殊的根际微生物的生态环境。关于作物根际微生物的组成及其数量的变化(例如玉米、大豆、小麦、燕麦以及水稻等)在不同施肥和耕作条件下前人已有过一些报导,但对作为重要的农业生态因子——不同水分条件下的冬小麦根际微生物组成及其生理活性的报导至今鲜为看到。本文探讨了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屯农业生态  相似文献   

19.
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中的微生物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李韵诗  冯冲凌  吴晓芙  石润 《生态学报》2015,35(20):6881-6890
综述了国内外在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领域的研究报道,总结了近5年的研究实例。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体系具有生物固定与生物去除土壤重金属的两种功能,根际微生物可以菌根、内生菌等方式与根系形成联合体,通过增强植物抗性和优化根际环境,促进根系发展,增强植物吸收和向上转运重金属的能力。建立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体系,可充分发挥植物与微生物作用功能的优势,提高污染土壤的修复效率。增强植物修复体系中微生物功能的重点是深入研究根际微生物、根系和介质载体三者之间复合功能,结合污染土壤类型与植物群落配置的特点筛选扩繁高效菌种与菌群。  相似文献   

20.
不同抗病性茄子根系分泌物对黄萎菌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周宝利  陈志霞  杜亮  谢玉宏  叶雪凌 《生态学报》2011,31(14):3964-3972
以不同抗病性茄子为试材,即抗病类型Solanum tor、S.sis,耐病类型立原紫茄,感病类型西安绿茄,研究了不同茄子品种抗黄萎病特性,根际微生物结构与黄萎菌数量的变化,茄子根系分泌物对黄萎菌的化感作用,并利用GC-MS对根系分泌物的成分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抗病类型的根系分泌物既可以直接影响黄萎菌的生长、发育,又可以通过调节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间接影响黄萎菌的生长,达到抗病效果。而感病类型则正相反。推断这可能是因为抗病类型根系分泌物中存在醇类、胺类、吡喃类、芴类等特异物质,而感病类型根系分泌物中酮类、酚类、酯类、酚酸类物质种类或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