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2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人类正常大肠、大肠腺瘤、大肠癌肝转移灶中的表达特点,探讨HIF-1α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中的作用机制,为早期预测大肠癌生物学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9例正常大肠粘膜、18例腺瘤、46例术中肝转移的大肠癌和21例术中发现肝转移而行原发灶肝转移灶切除的组织中HIF-1α表达水平,分析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肝转移的关系,肝转移原发灶与肝转移灶中HIF-1α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1、HIF-1α在正常大肠粘膜,大肠腺瘤中表达明显低于大肠癌组。2、有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组原发灶中HIF-1α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3、有肝转移的大肠癌组原发灶中,HIF-1α表达明显高于无肝转移组。4、肝转移的大肠癌,其肝转移灶HIF-1α表达显著高于原发灶。结论:HIF-1α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和大肠癌的转移有密切关系,肝转移的大肠癌组织HIF-1α表达增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胰腺癌裸鼠原位种植瘤自发性淋巴结转移模型中VEGF-C表达的器官差异,以及VEGF-C反义寡核苷酸对不同生长部位胰腺癌细胞生长、凋亡能力的影响。方法 建立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裸鼠原位种植瘤自发性淋巴结转移模型,分离、原代培养原发灶和自发性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胰腺癌细胞,并应用荧光定量PCR、MTT、流式细胞术检测VEGF-C反义寡核苷酸转染对原发胰腺癌细胞和淋巴结转移的胰腺癌细胞各自生长特性、凋亡能力的影响。结果 淋巴结转移胰腺癌细胞VEGF-C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原发灶胰腺癌细胞(P〈0.05)。VEGF-C反义核苷酸抑制胰腺癌细胞VEGF-C的表达后,淋巴结转移灶中胰腺癌细胞生长抑制率、凋亡率均显著提高(P〈0.01),而原发灶中胰腺癌细胞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 VEGF-C反义寡核苷酸能显著抑制淋巴结转移灶中胰腺癌细胞生长、促进凋亡,但对原发灶胰腺癌细胞无影响;VEGF-C基因的表达和作用存在器官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乳腺癌侵袭转移和多药耐药之间的关系,为治疗方案的个体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乳腺原发灶及相应腋淋巴结转移灶中P-gp、MMP-2、c-erbB-2的表达,结合临床表现、病理学指标,分析其相关性。结果:46例原发灶P-gp阳性表达35例(76.1%),MMP-2阳性表达25例(54.3%),c-erbB-2高表达18例(39.1%);相应腋淋巴结转移灶P-gp阳性表达28例(60.9%),MMP-2阳性表达16例(34.8%),c-erbB-2高表达16例(34.8%);P-gp、MMP-2蛋白表达水平与肿块大小、淋巴结转移数目均呈正相关(P<0.05),c-erbB-2蛋白表达水平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数量呈正相关,与ER、PR表达呈负相关,P-gp阳性表达与MMP-2和c-erbB-2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肿瘤原发灶与转移灶存在异质性,P-gp、MMP-2、c-erbB-2的表达与乳腺癌的多药耐药和侵袭转移有关,检测上述基因在原发灶与转移灶的表达,为乳腺癌选择个体化的化疗、内分泌治疗及分子靶向治疗提供了分子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胸苷磷酸化酶(T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TM法检测88例结直肠癌组织中TP、VEGF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正常结直肠黏膜上皮不表达TP和VEGF;TP表达于结直肠癌细胞和(或)间质内单个核细胞,VEGF表达于癌细胞。TP和V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05%(37/88)和23.86%(21/88)。TP和VEGF在淋巴结转移及Duke’sⅢ-Ⅳ期患者中的阳性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及Duke’sⅠ-Ⅱ期患者(P<0.05);TP阳性表达率在癌组织浸润至浆膜及浆膜外组高于浸润程度较浅组(P<0.05)。结论TP和VEGF的异常表达可能促进结直肠癌的浸润与转移。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人野生型p53(wt-p53)基因增强大肠癌细胞化疗敏感性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将携带wt p53基因的质粒分别转染两种p53基因突变的人大肠癌细胞系HT-29及SW620,分析细胞中p53及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蛋白的表达水平;将化疗药物5 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以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分别作用于HT-29及SW620细胞,另外将已转染wt-p53基因的大肠癌细胞用5-FU进行诱导,Western印迹分析上述干预条件下细胞中p53蛋白及细胞周期蛋白D1表达水平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wt p53基因联合5-FU组及对照组中细胞凋亡的改变情况.结果表明,wt-p53基因能增加癌细胞中细胞周期蛋白D1的表达,与wt-p53基因呈剂量依赖性关系;5-FU则降低其蛋白表达,与5-FU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关系,而5-FU所致的细胞周期蛋白D1表达水平的降低在细胞预先转染了wt- p53基因时会被抑制;wt-p53基因与5-FU联合使用能提高大肠癌细胞凋亡率.结果提示,wt-p53基因可提高大肠癌细胞中细胞周期蛋白D1的表达水平,并抑制5-FU所致的细胞周期蛋白D1降解,从而提高大肠癌细胞对化疗药物5-FU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乳腺癌侵袭转移和多药耐药之间的关系,为治疗方案的个体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乳腺原发灶及相应腋淋巴结转移灶中P-gp、MMP-2、c-erbB-2的表达,结合临床表现、病理学指标,分析其相关性。结果:46例原发灶P-gp阳性表达35例(76.1%),MMP-2阳性表达25例(54.3%),c-erbB-2高表达18例(39.1%);相应腋淋巴结转移灶P-gp阳性表达28例(60.9%),MMP-2阳性表达16例(34.8%),c-erbB-2高表达16例(34.8%);P-gp、MMP-2蛋白表达水平与肿块大小、淋巴结转移数目均呈正相关(P〈0.05),c-erbB-2蛋白表达水平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数量呈正相关,与ER、PR表达呈负相关,P-gp阳性表达与MMP-2和c-erbB-2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肿瘤原发灶与转移灶存在异质性,P-gp、MMP-2、c-erbB-2的表达与乳腺癌的多药耐药和侵袭转移有关,检测上述基因在原发灶与转移灶的表达,为乳腺癌选择个体化的化疗、内分泌治疗及分子靶向治疗提供了分子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Kiss-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MP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原发灶与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6例PTC原发灶及其40例颈部淋巴结转移性癌灶中Kiss-1、MMP2、TIMP2的表达。结果 1.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的PTC原发灶中MMP2的表达强度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而前者Kiss-1、TIMP2的表达强度均低于后者,两者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PTC转移灶中MMP2的表达强度高于原发灶,它们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IMP2、Kiss-1在原发灶与转移灶中表达强度的差异无具统计学意义(P0.05);3.三者在PTC原发灶和转移灶中表达强度的自身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PTC有转移组原发灶中,Kiss-1的表达与MMP2、TIMP2的表达相关(r=0.604,P0.05;r=0.819,P0.05);在PTC无转移组原发灶中,Kiss-1的表达与MMP2、TIMP2的表达相关(r=0.906,P0.05;r=0.915,P0.05)。结论 MMP2在PTC癌组织中的表达增强,尤其在转移灶中的高表达可能在PTC淋巴结转移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而TIMP2、Kiss-1的表达下调,尤其在自身转移灶中的低表达可能在转移过程中与前者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8.
探讨 CD44 、nm2 3- H1 的表达与大肠癌侵袭及转移的关系。应用免疫组化 SABC法检测 5 7例大肠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粘膜、正常粘膜组织中 CD44 v6 、 CD44 S、 nm 2 3- H1 的表达 ,并分别比较其与大肠癌侵袭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显示大肠癌组织 CD44 v6 的阳性率 (70 .18% )显著高于癌旁粘膜 (阳性率为 12 .0 2 % )及正常粘膜 (阳性率为 0 ) (P<0 .0 5 ) ;大肠癌组织 CD44 S和 nm2 3- H1 的阳性率 (分别为 42 .11%和 5 4.39% )显著低于癌旁粘膜 (分别为 89.47%和 91.2 3% )及正常粘膜(分别为 10 0 %和 94.74% ) (P<0 .0 5 )。CD44 v6 、nm2 3- H1 的表达与大肠癌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 (P<0 .0 5 ) ,与大肠癌分化程度无关 (P>0 .0 5 )。CD44 v6 与 nm2 3- H1 蛋白表达无明显相关性 (rs=- 0 .117,P>0 .0 5 )。结果表明 CD44 、nm2 3-H1 可作为大肠癌侵袭与淋巴结转移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结肠癌原发灶及淋巴结、肝转移灶中PTEN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其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和WesternBlot方法对38例结肠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肝转移灶中PTEN蛋白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PTEN蛋白质原发灶中高表达,在淋巴结转移灶中表达降低,肝转移灶中不表达或表达极低。结论PTEN蛋白表达降低有助于结肠癌的转移,PTEN可望成为结肠癌预后指标和分子治疗的靶标。  相似文献   

10.
莫平  赵淑萍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8(9):1692-1694,1699
目的:探讨局部晚期宫颈癌术前介入化疗的疗效及对VEGF的表达。方法:评定47例局部晚期宫颈癌介入化疗效果并应用RT-PCR方法测定化疗前后组织中VEGF表达化疗近期。结果:介入栓塞化疗的总有效率87.2%,ⅠB2期、ⅡA期、ⅡB期宫颈癌介入化疗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ⅢA期及ⅢB期宫颈癌介入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且治疗有效率明显低于前三组(P<0.05),治疗前局部晚期宫颈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与肿瘤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均明显相关(P<0.05);介入治疗后高分化宫颈癌及无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中VEGF表达无明显下降(P>0.05);不同临床分期、有淋巴结转移、不同病理类型及中、低分化的局部晚期宫颈癌介入治疗后VEGF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术前介入栓塞化疗对局部晚期宫颈癌有良好近期效果,是一种可行、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VEGF可作为判断治疗效果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斑马鱼(Danio rerio,Zebrafish)模型是研究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的有力平台。因为其光学透明特性,斑马鱼幼虫感染模型有利于探索在活脊椎动物体内实时观察海洋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marinum, M. marinum)感染的早期阶段的发病机制。此外,斑马鱼幼虫免疫系统提供了探索海洋分枝杆菌与宿主免疫作用机制的条件。还因斑马鱼发育周期短、繁殖产量高、饲养条件低而备受欢迎,而海分枝杆菌因其实验环境要求低,基因相似性与结核分枝杆菌高而作为研究结核的备选细菌。因此,斑马鱼-海分枝杆菌感染模型的使用成为揭示结核病发病机制并研发药物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breast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PB-D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析5例PB-DLBCL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例均为女性患者,发病年龄48~70岁,中位年龄59.2岁,均为单侧乳腺肿块,其中左乳3例,右乳2例。镜下见乳腺正常结构被破坏,成片的中等偏大的肿瘤细胞弥漫浸润乳腺小叶、导管周围、间质及周围脂肪组织。根据免疫组织化学表型,4例为非生发中心型,1例为生发中心型;Ki67增殖指数为60%~90%;根据 Ann Arbor 分期标准,5例均为II E期。病例随访时间截止至2018年6月,随访期内,有2例复发,分别于7和19个月后死亡;2例健在,分别已存活12和72个月;另外一例失访。结论 PB-DLBCL是一种少见的恶性淋巴瘤,临床表现为单侧乳腺无痛性包块进行性增大,以右侧多见。确诊主要依靠病理活检及免疫表型,免疫表型以非生发中心为主,以化疗联合放疗等综合治疗方案为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了获得白化的C57BL/6N小鼠,扩大其在皮肤移植和胚胎干细胞方面研究中的应用。方法 通过体外设计合成Cas9 mRNA和系列sgRNA(single guide RNAs),注射到小鼠的受精卵内,破坏合成C57BL/6N小鼠黑色素生成必须的酪氨酸酶(tyrosinase,TYR)基因序列的第1和第2外显子,产生基因突变,获得F0代白化的C57BL/6N小鼠,然后经过重复回交和自交,形成白化C57BL/6N小鼠近交系。结果 经过注射两对sgRNA,成功的获得了F0代的白化小鼠,在Tyr基因的第1和第2外显子中均发生了缺失突变,小鼠可以将突变基因传递给后代,并在其后代中产生了纯合的白色C57BL/6N小鼠,最后对白化小鼠突变类型进行了分析。结论 通过CRISPR-Cas9技术破坏了小鼠Tyr基因,成功地建立了白化C57BL/6N小鼠近交系,为将来的嵌合体制作、组织移植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香椿子正丁醇提取物(n-butyl alcohol extract of toona sinensis,NBAE)对高糖引起的肾小球内皮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分别以高糖(high glucose,HG)、HG+NBAE刺激人肾小球内皮细胞,采用DCFDA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species,ROS)生成情况,Nitrate/Nitrite Colorimetric法检测细胞内NO的含量,Western blot检测Nrf2、NQO1及HO-1的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方法检测Nrf2、P47phox在细胞内的定位及表达。结果高糖刺激肾小球内皮细胞后出现氧化应激损伤,ROS升高,NO减少,p47phox表达量增高,Nrf2及下游蛋白NQO1、HO-1表达减少;NBAE可明显提高Nrf2的表达,并增加下游蛋白NQO1和HO-1的表达,从而抑制高糖导致的ROS升高,抑制p47phox的表达,并稳定NO的含量。结论NBAE通过激活Nrf2及其下游靶蛋白来改善高糖对肾小球内皮细胞造成的氧化应激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CM7与RACK1在各类型肺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收集肺腺癌150例、鳞癌150例、大细胞癌20例和小细胞癌50例及其癌旁正常肺组织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各类型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肺组织中MCM7与RACK1的表达,并分析二者与肺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MCM7与RACK1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肺组织;χ~2检验结果显示肺癌中MCM7与RACK1的表达均与肺癌的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类和临床TNM分期相关;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肺癌中MCM7与RACK1的表达呈正相关;Kaplan-Meier法分析显示MCM7与RACK1高表达患者生存时间缩短。结论肺癌中MCM7与RACK1的表达呈正相关,二者表达在肺癌中起促进作用,可作为检测肺癌细胞的增殖状态、新的判断预后的重要因子,以其为靶向进行临床治疗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中心体扩增情况及其与疾病分期的相关性。方法:对40例胶质瘤标本和10例正常脑组织标本进行HE染色的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Ki67和γ-微管蛋白的表达;使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中心体扩增情况。结果:不同标本中,HE染色呈现不同的细胞形态特征;Ki67在正常脑组织中没有表达,但在Ⅰ/Ⅱ、Ⅲ和Ⅳ级胶质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80%和100%,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Ki67的表达与胶质瘤级别相关。γ-微管蛋白在正常脑组织和Ⅰ/Ⅱ、Ⅲ、Ⅳ级胶质瘤中的表达率分别为30%、50%、80%和100%,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胶质瘤级别升高,中心体扩增率增加;免疫荧光检测显示,中心体扩增率和脑胶质瘤的级别呈正相关。结论:中心体扩增是脑胶质瘤的恶性程度的特征之一,并且与胶质瘤发病阶段有关,提示中心体扩增和脑胶质瘤的发展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研究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技术检测尿液中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BB)从而对冠状动脉堵塞程度进行快速无损诊断的方法是否同样适用于长期服用药物(阿司匹林、瑞舒伐他汀或硫酸氢氯吡格雷)的冠心病患者或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CI术)后病人的冠状动脉堵塞程度检测。首先基于该方法对13例长期服用药物(阿司匹林、瑞舒伐他汀或硫酸氢氯吡格雷)的冠心病患者和13例行PCI术后病人的尿液样本进行检测,发现其SERS光谱中均无PDGF-BB位于1 509 cm-1的拉曼特征峰。然后进一步分析PDGFBB水溶液与三种药物的SERS光谱,也均未发现1 509 cm-1的拉曼特征峰。结果表明,这三种药物均对PDGFBB的SERS信号产生了影响,可见该方法并不适用于长期服用药物的冠心病患者或行PCI病人术后的冠状动脉堵塞程度的检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足底电击建立大鼠内脏高敏感动物模型,并评价其有效性和优势。方法将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C)组、足底电击(FSS)组和避水应激(WAS)组。NC组每天放入模拟应激箱中1 h不予刺激;FSS组每天置于电击箱中1 h,给予电击刺激,刺激电压为40 V,刺激频率为20次/min,每次1 s,共5 min;WAS组每天给予1 h避水应激;造模期为10 d。观察记录大鼠一般情况和排便情况,用腹壁回缩反射(AWR)检测内脏敏感性,用ELISA法检测血清CRF、ACTH、CORT、5-HT浓度和结肠组织5-HT浓度。结果 (1) FSS组大鼠的内脏敏感性明显高于WAS组和NC组(P<0.05),结肠黏膜无明显病理性损伤。(2) FSS组大鼠血清CRF、ACTH、CORT、5-HT浓度和结肠组织5-HT浓度均较WAS组和NC组明显升高(P<0.05)。(3) FSS组大鼠排便量明显高于WAS组和NC组(P<0.05),其粪便含水量明显高于NC组(P<0.05),而且其大鼠排便量和粪便含水量数值稳定。结论足底电击造模法可建立大鼠内脏高敏感模型且优于避水应激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采样参数设置对小鼠心电图波形的影响。方法选用C57小鼠,戊巴比妥钠麻醉,四肢皮下插针式电极,连接RM6240BD型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选择不同的采样参数设置,对心电图进行采样、记录和分析。结果采样速率、低通滤波、时间常数和陷波滤波等采样参数设置均对心电图波形有影响,部分参数会导致心电图不同形式的变形和失真。结论小鼠的心电图实验中应选择合适的采样参数设置,通过操作技术的改进来提高心电图的稳定性,尽量避免或减少滤波的使用,以获得准确的心电图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20.
Members of the committee were Dorothea Bennett (Chairman), Department of Zoology, University of Texas, Austin (deceased); Linda C. Cork, Division of Comparative Medicine, Department of Pathology,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Baltimore, Maryland; Thomas J. Gill III, Department of Pathology,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School of Medicine, Pittsburgh, Pennsylvania; Jon W. Gordon,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Mt. Sinai School of Medicine, New York, New York; Andrew G. Hendrickx, California Primate Research Cent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California; Larry E. Mobraaten, The Jackson Laboratory, Bar Harbor, Maine; and John L. VandeBerg, Department of Genetics, Southwest Foundation for Biomedical Research, San Antonio, Tex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