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广西崇左地区已发现4个早更新世的哺乳动物群,从老到新分别是:鲤鱼山百孔洞动物群(距今约200万年);泊岳山的巨猿洞动物群(距今约180万年);三合大洞动物群(距今约120万年);以及缺缺洞动物群(早于距今100万年)。事件6距今约260万年,应出现在百孔洞动物群之前,为步氏巨猿的最低层位事件(The Gigantopithecus blacki LSD)。事件7距今约190万年,应当出现在泊岳山的巨猿洞动物群和百孔洞动物群之间,为武陵山大熊猫的最低层位事件(The Ailuropoda wulingshanensis LSD)。事件8距今约100万年,应出现在缺缺洞动物群的末尾,为中华乳齿象的最高层位事件(The Sinomastodon HSD)。生物事件有规律地出现在寒冷期的末尾,或温暖期的开始。  相似文献   

2.
本文系统研究了产自广西扶绥岩亮洞与步氏巨猿下颌骨伴生的鼠亚科化石,包括:锡金小鼠(相似种)(Mus cf. M. pahari)、小巢鼠(Micromys minutus)、亚洲姬鼠(Apodemus asianicus)、细狨鼠(Hapalomys gracilis)、原始笔尾树鼠(Chiropodomys primitivus)、先社鼠(Niviventer preconfucianus)、安氏白腹鼠(Niviventer andersoni)、拟爱氏巨鼠(Leopoldamys edwardsioides)和始家鼠(相似种)(Rattus cf. R. pristinus),共计8属9种,其中包括了6个绝灭种,鼠亚科绝灭种的比例高达67%。研究表明,岩亮洞鼠亚科动物群的性质比重庆巫山龙骨坡的相关鼠类显得稍进步,但比湖北建始龙骨洞以及广西崇左泊岳山巨猿洞和三合大洞的鼠亚科组合都要原始,因此推测其时代为早更新世早期(可能距今约200万年)。此外,依据主要属种的形态差异和演化水平,本文还初步建立了广西左江流域更新世鼠亚科动物群的层序,从早到晚依次为:扶绥岩亮洞(距今约200万年)—崇左泊岳山巨猿洞(距今约180万年)—崇左三合大洞(距今约160-120万年)—木榄山智人洞(距今约11万年),这对于深入研究我国南方早更新世巨猿—中华乳齿象动物群的系统演化,以及探讨我国南方第四纪生物地层的划分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陈家窝动物群的层位是L5-S9。在L5的上部或S4/L5的交界处,东亚曾发个过一次十分重要的生物进化事件(“变异仓鼠最低层位”事件),它相当于北京猿人及其动物群的首次出现,它也相当于欧美的Event9。在北欧,它发生在Saale冰期的晚期,距今约50万年。陈家窝动物群的地质时代为距今50─100万年。考虑到固体地球、气圈、水圈、生物圈之间复杂的耦合关系,建议将离石黄土上下部的界限上移至S4/L5的交界处。  相似文献   

4.
南京汤山早期人类及南方几个猿人遗址的生活环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钦琦 《人类学学报》1999,18(4):263-269
南京汤山的早期人类的地质时代相当于中更新世晚期,距今12.7—50万年。该动物群是一个单调的北方型动物群,生活在寒冷期,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的等10阶段,距今33—37万年。郧县的古人类与蓝田的公王岭动物群同时,为早更新世,距今100—140万年。它们生活在温暖期,相当于欧洲的Waalian暖期。与元谋人共生的元谋动物群(相当于元谋组的第四段)包括许多典型的北方型动物,如复齿鼠兔,泥河湾剑齿虎、麅、羚羊等,故它们生活在寒冷期,也属早更新世,距今140—190万年。  相似文献   

5.
贵州普定白岩脚洞旧石器时代遗址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白岩脚洞旧石器时代遗址位于贵州省普定县西南约9公里。1978年发现。1979、1982和1984年先后三次工作的结果,共获得石制品1000多件、动物化石22种、骨器2件。与文化遗物伴出的化石为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碳-14年代为距今12080±200年(第3层)和距今14630±200年(第5层)。  相似文献   

6.
江苏溧阳上黄中始新世哺乳动物群的发现与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扼要地介绍了发现于江苏溧阳上黄水母山裂隙堆积中的一个中始新世(距今约4500万年)哺乳动物群,共12目。其中中华曙猿(Eosimiassinensis)的发现表明高级灵长类起源于亚洲而不是非洲的可能性更大;其它的众多发现表明亚洲的东南部是早第三纪哺乳动物主要类群演化的重要舞台。  相似文献   

7.
连戈果 《化石》2001,(2):24-24
今年7月河源市地质矿产局在该市上莞镇进行石灰石矿简测规划时发现距该镇不远的碧寿溶洞中有丰富的古哺乳动物化石 ,经谷祖纲等有关专家鉴定属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 ,时代为距今20万年前的中晚更新世 ,与华北的周口店和广东曲江马坝动物群可以对比 ,在动物化石层中还发现一些疑为人齿与人肢骨的化石(未经权威鉴定) ,该类化石动物群在广东的西江、北江流域有多处发现 ,但在东江流域发现尚属首次 ,而且化石之多品种之繁亦属罕见。上莞碧寿洞位于东经114°59′32″,北纬24°04′10″。溶洞长大于300米(未见底) ,海…  相似文献   

8.
李凯清  赵英华  焦洋 《化石》2023,(4):49-53
<正>泥河湾动物群,即泥河湾早更新世化石哺乳动物群,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东亚地区占有地质古生物重要的学术地位。泥河湾动物群化石的科学调查由巴尔博(George B. Barbour)和桑志华(émile Licent)开始于1924年9月,同年,巴尔博率先发表了“泥河湾层”(Nihowan beds)的订名,至今已经有100年的历史了,尽管泥河湾动物群的科学研究正式报告是1927年公布的。  相似文献   

9.
祁国琴 《人类学学报》1990,9(4):340-349
三十年来古人类学及其密切相关学科的发展,特别是近十年来,在西藏、周口店、黄土高原及东部沿海平原多学科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为进一步认识和研究我国原始人类的生活环境,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文中所谓“华北“,指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包括西北、内蒙、东北、山西、河北、山东以及河南和江苏部分地区。
我国北方已发现含有人类化石的第四纪哺乳动物群大约有30个。通过分析各动物群的组成、所含各生活类型的比例以及南北过渡动物群地理位置变化等并参考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表明:在更新世期间,中国北方的原始人类是生活在青藏高原急剧隆起、西高东低的山川大势逐渐形成、气候总的趋于干冷而又具多旋回的自然环境中。
距今约110—100万年,中国北方最早出现的公王岭蓝田人,生活在温暖、近乎亚热带的森林环境中;距今70—50万年的陈家窝蓝田人,生活在一个全球性(距今90—70万年的贡兹)冰期之后的干凉气候下的草原环境;距今约50—30万年,对北方的原始人类来说,是一个温和适宜的生活时期。先后出现了北京人、庙后山人、骑子鞍山人、大荔人等。但是在他们生活的后期,华北的气候又趋于干冷;距今14—10万年,在华北又是一个温暖湿润的时期。距今10万年以后,华北的气候进一步趋向干冷。其间有两个冷峰(距今约6万年和1.5万年)和一个相对湿润(距今约5-3万年的阶段。许家窑人、丁村人出现在第一个冷峰阶段 。 河套人、长武人、径川人、小孤山人等生活在两个冷峰之间,峙峪人、安图人、阎家岗人、青山头人生活在第二个冷峰(也即更新世以来华北最寒冷的)阶段。 距今约1万年, 华北气侯开始回暖, 山顶洞人、扎责诺尔人 … …相继出现。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所长陶南生在今年4月1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在我国云南发现的澄江化石动物群,距今五亿七千万年。其化石之精美,门类之众多,为世界近代古生物学研究史上所罕见。这是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对1984年发现这个动物群的初步研究结论。这一结论立即在国内外引起  相似文献   

11.
湖北房县樟脑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木文是对湖北房县樟脑洞旧石器及其动物群的初步研究。该地点属洞穴堆积,采集哺乳动物化石12种,石制品二千余件。石器类型包括砍砸器、刮削器和尖状器.其中以石片石器居多;石器的第二步加工多样化,单面加工率最高。就目前的研究,樟脑洞遗址很可能代表长江流域旧石器时代晚期一种新型文化,距今13490±150年。  相似文献   

12.
浙江金华全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浙江金华双龙洞脊椎动物群包括9目24科48种,其中哺乳类47种,爬行类1种.成员中除含有 Ailuropoda melanoleuca baconi, Crocuta ultima, Stegodon orientalis, Megatapirus augustus 和 Sus sp. (cf. xiaozhu)等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中的典型绝灭种之外,大部分都是现生种类.经 ~(14)C 绝对年代测定,动物群的年代为 7815±385aB.P,晚于江苏溧水神仙洞动物群,早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河南淅川下王岗和广西桂林甑皮岩等遗址动物群,而与云南保山蒲缥遗址动物群接近.研究表明,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绝灭年代大约在5000-4000aB. P., 距今5000年的一次降温事件以及后来的人类活动可能是导致这个动物群最后灭绝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3.
云南西部中-晚泥盆世硅质岩相地层及其放射虫动物群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本文论述的中晚泥盆世放射虫产于滇西阿里、回库、南雅、里拉、太尔市、晒经坡和长育村等地的硅质岩中,包括15属18种10相似种8未定种,其中有3新种。共发现3个泥盆纪放射虫动物群,它们是Eoalbaillella lilaensis动物群(D2);Helenifore laticlavium动物群(D^1 3);Holoeciscus foremanae动物群(D^23)。文章讨论了3个问题①Eoal  相似文献   

14.
系统描述江西省玉山县王家坝地区早志留世早期(EarlyLlandoverian)地层中新发现的腕足动物群6目、9超科、17科(其中1新科)、21属(其中1新属)、28种(其中7新种、1相似种、6未定种),并将它们统称为IsorthisLeptaena动物群。同时指出发现该腕足动物群的意义及其生存的地质时代。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古生物学者与有关专家经过多年野外考察和室内研究,证实在淮南地区晚先寒武纪(距今约8.4亿年)的地层中保存着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动物实体化石。这一发现比从前国际上公认最早的澳大利亚埃迪亚卡拉动物群(距今约6.8—5.7亿年)还早2亿年,这恰好与近年来生物学家根据分子生物学研究得出的无脊椎动物至少起源于距今10亿年前的结论相吻合。直到19世纪60年代末,人们还普遍接受动植物分野始于距今5.7—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北方黄土地层中的哺乳动物群及在磁性地层中的位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中国黄土地层中有确切层位的哺乳动物化石记录,并进行了生物地层学与磁性地层学对比,将黄土地层中的动物化石归纳成如下哺乳动物群:早更新世(2.50─0.73Ma):午城动物群(2.50─1.20Ma)、公王岭动物群(1.20─1.10Ma)和阳郭动物群(1.10─0.90Ma)、中更新世(0.73─0.13Ma):陈家窝子动物群(0.73─0.40Ma);晚更新世(0.13─0.01Ma):柔远─靖远动物群(0.13─0.01Ma);全新世(0.01Ma─Rec):半坡动物群。结果表明:早更新世许多森林习性的化石动物虽然反映出气候较第三纪的寒冷,但比后期温暖湿润。中更新世出现了较多的草原、干旱草原习性的动物,气候更为寒冷干旱,森林逐渐减少或消失,草原或干旱草原得到发展;晚更新世出现的沙鼠、跳鼠等动物,表明气候更加寒冷、干旱,部分地区甚至沙化。  相似文献   

17.
四川盆地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演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发现的北碚天台山、华蓥天池、合川三汇坝等哺乳动物化石群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四川盆地及盆周山地15个化石群的资料,应用动物生存时代几率、断代动物、动物绝灭率的分析和年代学数据的比较等方法,判断了各动物群的时代,划分出四川盆地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5个演化阶段(3个动物群含4个亚群):早更新世的Ailuropodamicrota动物群;中晚更新世的RhinocerossinensisMegatapirusaugustus动物群,包括A.mdanoleucafovealisHyaenasinensis亚群(Q2)和A.m.baconiCrocutaultima亚群(Q3);全新世的A.m.melanoleucaDomestic动物群,包括R.sondaicusSusdomestica亚群(Q4中后期)和田野城镇(FieldTown)亚群  相似文献   

18.
关于辽西孔子鸟层时代的讨论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SwisherⅢ等报道的辽西孔子鸟层同位素年龄(124.6Ma)的准确性存在可疑处,其取样点地层受后期侵入岩床的烘烤,因此“巴列姆期”的时代结论不可靠;罗清华等的取样点和数据(147Ma)较为可信。对义县组动物群与欧洲Solnhofen层动物群的对比讨论,表明两生物群基本同时代(Tithonian期),并不是“超过20Ma”的“长寿动物群”。  相似文献   

19.
甘肃兰州—第三纪中期哺乳动物化石地点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8  
兰州皋兰山北坡新发现一小哺乳动物群,计有短面蝟类 Metexallerix gaolanshanensis gen. et sp. nov.,梳趾鼠类 Tataromys suni, T. grangeri, T. sp., Leptotataromys cf. gracilidens 和圆柱鼠类 Tsaganomys altaicus. 其时代可能相当于欧洲的 Aquitanian 期.按照现今地质年代的划分,它应划入早中新世.皋兰山短面蝟的发现表明在大约距今21百万年前后亚洲和北美之间有过动物群交流事件.  相似文献   

20.
狭义(或经典)泥河湾动物群主要产自桑干河北岸的下沙沟村周边,化石来源于不同地点;该动物群被作为我国北方早更新世的代表,但其绝对年代一直饱受争议,最新古地磁测年数据是2.2-1.7 MaBP。由于受河流及断层切割影响,泥河湾盆地内部不同区域尤其是桑干河两岸的地层对比,一直是个科学难题,其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在桑干河南岸未发现重要化石点。最近,在桑干河南岸的岑家湾台地发现了山神庙咀化石点,目前已在此地点做过9次正规发掘,出土哺乳动物化石1526件,鉴定出25个种(含未定种),其中23种属于狭义泥河湾动物群的成员。由此看出,山神庙咀动物群的时代应当与狭义泥河湾动物群的时代接近,其地质年代应当不晚于1.7 MaBP。山神庙咀遗址与小长梁遗址隔沟相望,但其化石层稍高于小长梁文化层;山神庙咀动物群的研究结果还表明,小长梁遗址年代要比先前所测得的1.36 MaBP要早;小长梁周边的史前遗址的地质年代应当再做深入研究。小长梁地区的泥河湾层底部普遍存在砾石层,但其出现的水平位置以及砾石在分选和磨圆程度等方面都各不相同。调查清楚不同剖面中底砾层的分布状况及其性质,将会对本地区地层对比研究以及推断当时泥河湾盆地的古环境都将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