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通过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小鼠模型探讨雌激素β受体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影响。方法利用雌激素β基因敲除小鼠建立自体子宫内膜异位模型;应用人不同的组织在SCID小鼠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后,注射雌激素β受体激动剂WAY-200070,观察其对异位病灶生长的影响。结果比较30只雌激素β受体基因敲除小鼠及22只同源未敲除小鼠异位病灶生长及组织细胞形态无明显差异(P〉0.05);雌激素β受体激动剂WAY-200070对不同类型的SCID小鼠内异症病灶生长影响无明显差异(P〉0.1)。结论雌激素β受体对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的形成影响作用微弱。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一种高效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纤维化小鼠模型建立方法及其评价方法。方法改良的腹腔注射法构建BALB/c小鼠子宫内膜异位症纤维化模型;收集小鼠腹腔灌洗液,ELISA试剂盒检测灌洗液TGF-β1水平;对小鼠腹腔粘连程度进行评分; HE染色验证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是否成功; Masson染色检测异位灶胶原纤维沉积情况,评估其胶原沉积程度;免疫组化法检测纤维化相关蛋白E-cadherin、Collagen I、α-SMA、smooth muscle myosin heavy chain II (SMMHC-II)的表达情况,评估异位灶纤维化程度。结果改良腹腔注射法构建小鼠子宫内膜异位症纤维化小鼠模型成功率可达到100%。小鼠腹腔灌洗液TGF-β1水平随造模时间延长有明显升高。Masson染色和纤维化相关蛋白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到子宫内膜异位症小鼠腹腔存在纤维化表型。结论改良的腹腔注射法构建小鼠子宫内膜异位症纤维化模型成功率高,腹腔灌洗液TGF-β1水平、Masson染色和纤维化相关蛋白E-cadherin、Collagen I、α-SMA、SMMHC-II免疫组化染色能够评价小鼠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4(TNFRSF4)基因人源化小鼠模型,同时建立TNFRSF4基因敲除小鼠模型,为针对TNFRSF4靶点的肿瘤治疗性抗体研发和筛选提供有效的小鼠模型,并为研究TNFRSF4在免疫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供小鼠模型.方法 利用CRISPR/Cas9技术,建立TNFRSF4基因人源化和敲除小鼠...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小鼠模型,观察子宫内膜异位症对模型小鼠妊娠能力的影响。方法通过"腹腔+皮下"同系异体子宫内膜注射法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小鼠模型,与假手术组、空白组比较,观察其妊娠率及活胎率,观察子宫内膜异位症对模型小鼠妊娠能力的影响。结果建模2周后,小鼠皮下和腹腔均见有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生成,模型组、假手术组和空白组,共三组。通过生育功能检测,三组妊娠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三组的活胎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成功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小鼠模型,并证实子宫内膜异位症可影响模型小鼠生育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基因条件敲除小鼠模型,为探讨胎盘组织中SHBG在体内的生理功能及其与妊娠期糖尿病发病关系提供实验手段。方法:首先运用生物信息学手段确定小鼠SHBG基因组序列,构建SHBG打靶载体,以电穿孔方法将其导入小鼠ES细胞,筛选培养阳性ES细胞并行PCR鉴定,并将正确同源重组的ES细胞注射进小鼠囊胚,移入受体小鼠子宫;将获得的嵌合体小鼠与C57BL/6J小鼠交配,筛选后获得Flox小鼠,该小鼠与EIIa-Cre转基因小鼠杂交,子代多次自交获得SHBG全身基因敲除(SHBG~(-/-))的小鼠。结果:运用同源重组及ES细胞技术建立了SHBG基因的Flox小鼠,并利用Cre/Loxp重组酶系统建立了SHBG基因全身敲除小鼠模型,PCR方法从基因水平证明了SHBG基因Flox小鼠及SHBG基因全身敲除小鼠模型建立成功。对基因敲除鼠进行初步表型分析发现:SHBG基因全身敲除小鼠的生长发育与野生型小鼠相比无明显肉眼所见异常,SHBG基因全身敲除雌雄小鼠均具有生殖能力。结论:成功建立SHBG基因全身敲除小鼠模型,通过对基因敲除鼠进行初步表型分析,发现SHBG基因全身敲除小鼠外观上发育正常,为进一步研究SHBG在妊娠期糖尿病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胚胎着床是处于活化状态的胚泡与处于接受态的子宫相互作用,最后导致胚胎滋养层与子宫内膜建立紧密联系的过程。已证实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在哺乳动物胚胎着床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LIF通过其受体及信号传递亚单位gp130发挥其生物学功能。LIF对胚胎发育到胚泡阶段及以后内细胞团和滋养层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在小鼠中,LIF及其受体和gp130在着床期小鼠子宫内表达量最高,因此LIF可能在小鼠胚胎着床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人中,LIF在子宫内膜中的表达与人胚胎着床的时间一致,提示LIF可能与人的胚胎着床紧密相关。此外,LIF在猪、羊、水貂、兔和臭鼬等动物胚泡着床前和着床期的子宫中也都有表达,并在着床期出现峰值。因此,LIF也可能在这些动物的胚胎发育和着床过程中有重要作用。LIF受体基因敲除小鼠表现为胎盘发育不全,这说明LIF对小鼠胎盘形成和胎盘的功能维持起重要作用。 小鼠子宫中LIF的表达可能受雌激素而上调。美洲长尾猴(绒)及兔子宫中LIF的表达则呈孕酮依赖性。然而孕酮可抑制人着床期子宫内膜腺上皮和蜕膜组织内LIF的表达。在不同种类的动物中,LIF在子宫中的表达有不同的调节机制。 胚泡在LIF基因敲除的雌鼠子宫内不能着床的原因并不是由于胚泡发育异常,而是由于雌鼠不能表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骨骼肌特异性敲除转化生长因子受体Ⅱ(TβRⅡ)小鼠模型,为进一步研究TβRⅡ在骨骼肌发育和分化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首先将TβRⅡflox/flox转基因小鼠与上游携带肌酸激酶(MCK)启动子的MCK-Cre转基因小鼠进行杂交,培育繁殖出TβRⅡflox/wt/MCK-Cre(+)双转基因小鼠。然后利用TβRⅡflox/wt/MCK-Cre(+)双转基因小鼠与TβRⅡflox/flox转基因小鼠进行杂交,繁殖培育出在骨骼肌内特异敲除TβRⅡ基因的TβRⅡflox/flox/MCK-Cre(+)小鼠。结果:利用Cre/loxP技术世界上首次成功繁殖培育出有活力的且发育正常的TβRⅡ基因敲除小鼠。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凋亡相关基因TGF-β mRNA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计TGF-β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及发展中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及与凋亡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2例为研究对象(EMS组),正常妇女正常子宫内膜12例(对照组),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TGF-β mRNA表达水平;运用western-blotting印迹法检测检测TGF-β蛋白的表达.同时用TUNEL染色对标本进行凋亡检测.结果:异位子宫内膜的凋亡率明显低于正常子宫内膜,且EMS组患者异位内膜的TGF-β mK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上调.结论:患者子宫内膜中凋亡率的改变,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异位的子宫内膜可能是由于TGF-β的表达上调增加了抗凋亡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近交系BALB/c小鼠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模型。方法采用自体移植法将小鼠自体子宫组织块移植到腹膜,复制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将术后的小鼠随机分为4组,手术+雌激素+缩宫素组、手术+雌激素组、手术+缩宫素组、手术组,并设假手术组和雌激素+缩宫素组,术后1~12 d采用不同方案诱发小鼠扭体反应,记录扭体潜伏期及扭体次数,并取异位灶行HE染色和病理组织学观察,筛选建立内异症痛经模型的最佳方案。结果除假手术组、雌激素+缩宫素组外,各组小鼠移植物均生长良好,镜下可见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细胞,证实内异症造模成功,与手术+缩宫素组、手术组相比,手术+雌激素+缩宫素组、手术+雌激素组移植物体积明显增大,差异有显著性(P0.01);手术+雌激素+缩宫素组扭体发生率100%,雌激素+缩宫素组扭体发生率80%,手术+缩宫素组扭体发生率50%,其余组未出现扭体反应,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与手术+缩宫素组、雌激素+缩宫素组相比,手术+雌激素+缩宫素组扭体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P0.05),扭体次数明显增多(P0.01,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手术+雌激素+缩宫素组为建立内异症痛经模型的最佳方案,方法简单易行,可用于内异症痛经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研究。  相似文献   

10.
正接触低水平的BPA(双酚A)或许是安全的,但近日刊登在The FASEB Journal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报告中,来自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在胎儿发育期间,暴露于BPA中或许可以永久性地改变小鼠子宫的基因组,而这些改变或可影响小鼠机体中受雌激素调节的基因的表达,同时这些改变也会引发雌激素相关疾病的发生,比如不孕、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癌、骨质疏松症、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ICR小鼠皮下子宫内膜异位症新的模型及组织学观察.方法 以同系小鼠作为供体,取子宫内膜分别采用皮下注射法和皮下植入法对2组共24只小鼠行皮下造模手术.3周后测量皮下种植结节大小,并处死半数造模成功小鼠,取子宫和异位结节行HE染色组织学研究.6周后,处死剩余小鼠,并再次测量皮下结节,取子宫和异位结节行HE染色组织学研究.结果 皮下植入法和皮下注射法成功率分别为33.33%和83.33%(P<0.01);生长良好的囊肿囊内壁有内膜上皮细胞生长,有与正位子宫内膜接近同步的发情周期改变;病灶随移植时间的推延先逐渐增大之后又有缩小趋势(P>0.05).结论 将ICR小鼠子宫内膜注射到同系小鼠腹部皮下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病理模型,成功率高,且简单可行,异位内膜随动情周期有周期性改变,生理特性与正位子宫内膜基本相同,应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疾病和药物研究既经济又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2.
ER和PRmRNAs在内异症子宫内膜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 (ER)和孕激素受体 (PR)在子宫内膜异位症 (内异症 )子宫内膜的表达。方法 :利用大鼠内异症动物模型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技术 ,检测子宫内膜ER和PRmRNAs的表达情况。结果 :内异症模型组大鼠异位内膜ER、PRmRNAs的表达低于在位内膜和对照组正常子宫内膜 ,与后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而模型组在位内膜ER、PRmRNAs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内异症模型组异位内膜ER/PRmRNA比值大于在位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ER/PRmRNA比值 (P <0 .0 1)。结论 :内异症大鼠异位内膜ERmRNA表达的相对增高在内异症的发生与发展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蛋白激酶H11基因在生殖系统中的作用,我们采用半定量RT-PCR和原位杂交方法,研究了蛋白激酶H11基因在小鼠中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在妊娠初始期胚胎植入位点、妊娠期子宫和胎盘以及正常动情周期子宫中的表达及其受性激素的调节。结果发现:蛋白激酶H11基因在小鼠多种组织中都有表达,在卵巢及子宫等一些生殖相关的组织中表达水平较高;妊娠初始期,蛋白激酶H11基因在小鼠子宫内膜植入位点处有明显的高表达,其mRNA定位于腔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中。在动情周期中,蛋白激酶H11基因在动情前期子宫中表达水平较低;卵巢切除模型显示雌激素和孕激素均可显著上调蛋白激酶H11基因的表达。以上结果提示蛋白激酶H11可能参与了胚胎植入过程中腔上皮细胞凋亡和基质细胞增殖与蜕膜化以及动情周期小鼠子宫内膜细胞的功能调节[动物学报51(3):462-468,2005]。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在位内膜、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及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及意义。采用q PCR法检测在北京妇产医院接受腹腔镜手术的62例内异症患者的异位内膜、在位内膜及23例不孕症患者正常子宫内膜中VEGF和TSP-1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间质细胞中的VEGF mRNA的表达水平与在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相比明显降低(p=0.001),而TSP-1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后者(p0.001)。VEGF mRNA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在位子宫内膜组织(p0.001),而TSP-1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后者(p0.001)。VEGF mRNA在在位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0.001)。TSP-1 mRNA的表达与后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221)。血管形成相关基因VEGF和TSP-1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和在位子宫内膜组织、细胞中表达不同,其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ERα基因敲除小鼠的繁育及子代小鼠基因型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α(ERα)基因敲除小鼠的优化繁育方法及ERα基因敲除小鼠子代鼠的鉴定方法,建立ERα基因敲除小鼠模型,为进一步研究ERα蛋白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用4种不同的交配方式观察子代鼠的各表型比率及雌、雄性ERα基因突变纯合子小鼠的繁殖能力;从子鼠鼠尾中提取基因组DNA,用PCR方法扩增ERα基因片段,琼脂糖凝胶电泳后观察结果。HE染色观察雌、雄性ERα-/-小鼠生殖系统表型变化。结果 WT、ERα+/-、ERα-/-各表型小鼠互交繁殖结果基本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且雌、雄性ERα-/-小鼠无繁殖能力。与WT比较,雄性ERα-/-小鼠睾丸脏器系数降低,睾丸病理变化表现为生精小管管腔膨胀,生精细胞层变薄,且排列不规则;雌性ERα-/-小鼠子宫脏器系数降低,子宫和卵巢病变明显,表现为:子宫浆膜、肌层、内膜层细胞排列不规则,卵巢有囊性病变、充血,无黄体。结论雌、雄性ERα+/-小鼠交配是繁育ERα-/-小鼠的较好方法;实验所用PCR方法能够精确鉴定ERα-/-小鼠,ERα-/-小鼠的获得为ERα蛋白功能的实验研究提供了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6.
雌激素通过与特定的雌激素受体相互作用发挥重要的细胞生长和分化作用。雌激素受体是属于细胞核受体超家族的配体依赖性的反式作用子。尽管最初认为雌激素由单一的受体,即传统的雌激素受体,现称为ERα介导其作用,第二个ER新亚型,现称为ERβ,1996年被发现,并由此引发了一场对于雌激素在正常生理学和疾病过程的作用重新评价。自从发现ERβ以来,其作为相关肿瘤的预警因子以及其潜在的作为药物介入的新靶点的价值成为研究热点。在过去的10年中,我们对雌激素信号的理解有很大改变。现在,已知ERα和ERβ组织细胞分布和功能不同。ERβ存在于许多正常和疾病组织中,包括生殖系统和其他组织器官的恶性肿瘤,如乳腺、子宫内膜、卵巢、前列腺和结肠直肠癌以及其他肿瘤。因此,ERβ在这些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方面的作用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现就ERβ在雌激素相关肿瘤的发生、发展、预后评估以及治疗意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α(ERα)基因敲除小鼠的优化繁育方法及ERα基因敲除小鼠子代鼠的鉴定方法,建立ERα基因敲除小鼠模型,为进一步研究ERα蛋白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 用4种不同的交配方式观察子代鼠的各表型比率及雌、雄性ERα基因突变纯合子小鼠的繁殖能力;从子鼠鼠尾中提取基因组DNA,用PCR方法扩增ERα基因片段,琼脂糖凝胶电泳后观察结果.HE染色观察雌、雄性ERα<'-/->小鼠生殖系统表型变化.结果 WT、ERα<'+/->、ERα<'-/->各表型小鼠互交繁殖结果基本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且雌、雄性ERα<'-/->小鼠无繁殖能力.与WT比较,雄性ERα<'-/->小鼠睾丸脏器系数降低,睾丸病理变化表现为生精小管管腔膨胀,生精细胞层变薄,且排列不规则;雌性ERα<'-/->小鼠子宫脏器系数降低,子宫和卵巢病变明显,表现为:子宫浆膜、肌层、内膜层细胞排列不规则,卵巢有囊性病变、充血,无黄体.结论 雌、雄性ERα<'+/->小鼠交配是繁育ERα<'-/->小鼠的较好方法;实验所用PCR方法能够精确鉴定ERα<'-/->小鼠,ERα<'-/->小鼠的获得为ERα蛋白功能的实验研究提供了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雌激素受体α(ERα)的角度探讨自然发情小鼠与诱导发情小鼠的子宫内膜上,雌激素受体α表达是否受内源雌激素的特异诱导而变化,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方法27只同日龄母鼠,根据处理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3个组:自然发情假孕组(对照组)、诱导发情处理假孕组和自然发情假孕第1天摘除卵巢组,3个组的小鼠在见栓后第4、6、8天分别取样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小鼠子宫内膜中雌激素受体α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3个处理组的小鼠子宫内膜上皮细胞核、胞质都有ERα存在,且主要表达在腺上皮;见栓第4、6、8天时,诱导发情处理组小鼠子宫内膜的ERα阳性率均显著高于自然发情组和自然发情第1天摘除卵巢组(P0.05);见栓第8天时,自然发情处理组小鼠子宫内膜中的ERα阳性率与自然发情第1天摘除卵巢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见栓第4、6天时两者阳性率差异显著,自然发情处理组小鼠子宫内膜中的ERα阳性率显著高于自然发情第1天摘除卵巢组(P0.05)。结论诱导发情处理的小鼠子宫内膜,其表面雌激素受体α表达显著高于自然发情小鼠,且两者都受其内源性雌激素的特异诱导而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人子宫内膜异位症裸鼠模型。方法通过开腹手术方法将人子宫内膜组织块种植于裸鼠盆腹腔,观察其生长情况,并进行病理检查。结果成功建立人子宫内膜异位症裸鼠模型,种植病灶能保持原有内膜组织的形态结构,并可见血管生成明显。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裸鼠模型的建立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早期临床研究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20.
改良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的建立及微血管密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皮下筋膜层与腹壁肌层之间移植自体子宫内膜制作的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模型进行评估。方法取10只雌性未交配性成熟大鼠,术前雌激素诱导,手术开腹取右侧子宫,将自体子宫内膜种植于双侧皮下筋膜层与腹壁肌层之间,术后第29天取出异位组织,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结果异位内膜在腹壁内生长,呈隆起囊状小包块,内有黏液,具有正常子宫内膜基本组织结构。异位内膜中微血管密度较在位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高。结论此手术方法建立的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异位内膜病理改变与EMs患者类似,可以作为子宫内膜异位研究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