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为阐明蒲公英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的活性成分。实验对蒲公英进行活性筛选和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其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成分能良好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作用(IC_(50)=0.9μg/mL),其抑制效果强于阳性药阿卡波糖(IC_(50)=174.3μg/mL)。故采用GC-MS联用技术从上述成分中分离鉴定了37个化合物,由虚拟筛选后,共得到5个成药性强的小分子化合物;通过与人源性α-葡萄糖苷酶进行分子对接后,证实其中2个小分子化合物能与α-葡萄糖苷酶存在亲和性。基于网络药理学构建蒲公英"降糖成分—靶点"图,阐述蒲公英的降糖机理。  相似文献   

2.
探索橡实不同极性萃取物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采用40%乙醇和纤维素酶组合提取,石油醚、乙酸乙酯依次萃取分离,获得橡实粗提物、石油醚相、乙酸乙酯相、萃余水相。通过测定酶抑制作用,研究各极性萃取物的体外降糖活性,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分子对接实验验证各提取物可能的活性成分。结果表明:橡实不同极性萃取物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乙酸乙酯相抑制效果最佳,其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IC_(50)分别为1.590±0.073 mg/g、3.927±0.019(×10^(-3) mg/g);通过HPLC含量测定发现乙酸乙酯相中6种活性成含量最高,鞣花酸含量为500.75±6.93 mg/g,高于其他组分10~50倍;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只有鞣花酸与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有良好的结合活性。以上结果表明,鞣花酸可能是橡实乙酸乙酯萃取物抑制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主要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明确石韦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抑制作用机制,该研究以石韦95%乙醇提取物的不同极性萃取物为试材,阿卡波糖为阳性对照,采用pNPG法(p-nitrophenyl-α-D-glucopyranoside,pNPG)、DNS法(3,5-dinitro salicylic acid,DNS)考察石韦不同极性萃取物的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抑制活性,并采用酶促动力学方法与Lineweaver-Burk曲线分析最强活性萃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类型,以期为石韦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石韦水萃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最强,其IC_(50)值分别为(4.71±0.72)μg·mL^(-1)、IC_(50)=(48.40±0.32)μg·mL^(-1),并显著强于其他萃取物(P<0.05),且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比阿卡波糖强,对α-淀粉酶抑制作用弱于阿卡波糖。阿卡波糖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抑制作用的IC_(50)值分别为(2857.36±1.35)μg·mL^(-1)和(16.41±0.63)μg·mL^(-1)。酶促动力学显示水萃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为可逆性抑制,Lineweaver-Burk曲线显示为竞争性抑制。综上结果表明,石韦水萃取物具有较好的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抑制活性,是一种胃肠道副作用小、天然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来源。  相似文献   

4.
研究灰兜巴醇提石油醚萃取、醇提乙酸乙酯萃取、醇提正丁醇萃取、醇提萃取剩余部分和水提部分对于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在药物与酶反应过程中振荡对于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灰兜巴各提取部分均表现出良好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为一种良好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且振荡对其抑制率的影响较大,在反应过程中应使酶与药物充分结合。  相似文献   

5.
肉桂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找肉桂中具有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化学成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结合体外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筛选模型的方法,进行活性成分的跟踪分离,并对活性化合物进行酶抑制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肉桂石油醚提取物(IC50=350.37 μg/mL)的活性明显高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IC50=1028.99 μg/mL),从中分离出2个活性成分,分别鉴定为桂皮醛( IC50 =277.89 μg/mL)和肉桂酸(IC50=286.22 μg/mL).酶抑制动力学结果表明它们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类型均为非竞争性抑制,Ki值分别为178.07 μg/mL和229.43 μg/mL.  相似文献   

6.
采用甲醇回流提取、梯度萃取得到5个不同极性萃取物(正己烷萃取物、二氯甲烷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和水萃取物),分析萃取物中的总酚、总黄酮含量,以还原能力、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和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及α-淀粉酶抑制作用为评价指标研究其体外抗氧化和降血糖活性,并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对甲醇粗提物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结果显示:白芨不同极性萃取物中的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二氯甲烷萃取物表现出最高的总酚含量(311.27±0.96 mg/g)和总黄酮含量(22.19±1.47 mg/g)。各萃取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其还原能力和对DPPH、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与其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依赖关系。白芨不同极性萃取物对α-淀粉酶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以二氯甲烷萃取物的抑制效果最显著,其IC50值为15.75 mg/m L。总酚含量与抗氧化及α-淀粉酶抑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多酚类物质是白芨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GC-MS分析了甲醇粗提物并鉴定出15个化合物,占总峰面积量的93.13%,主要化学成分为酯类(53.01%)、芳香族类(28.68%)、有机酸类(8.97%)化合物,表明芳香族类化合物中的多酚类物质是主要的活性成分,酯类、有机酸可能是潜在的活性成分。研究表明,白芨萃取物的生物活性成分含量丰富,具有较好的抗氧化和α-淀粉酶抑制活性,为白芨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研究了茶蜂花粉的抗氧化活性和功效成分。茶蜂花粉85%乙醇回流提取,经过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依次萃取,得到石油醚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以及萃余物4个部分,用D-半乳糖诱导衰老小鼠模型检测茶蜂花粉不同组分的抗氧化活性,采用多种色谱方法分离具有抗氧化活性的成分,利用核磁共振方法鉴定各单体的化学结构。结果表明:茶蜂花粉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乙酸乙酯萃取物经MCI柱层析,得到30%、50%、70%三个乙醇洗脱组分,其中30%乙醇洗脱组分具有显著抗氧化活性,从该洗脱部分得到三个单体化合物,经鉴定为:槲皮素、山奈素-3-O-芸香糖苷、山奈酚-3-O-(2″,3″,4″-O-三对羟基桂皮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推测茶蜂花粉具有抗氧化活性的成分主要为黄酮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8.
以白树(Suregada glomerulata)中分离得到的五个氮杂糖成分为底物,在其N上衍生合成,分析N上衍生基团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影响。分别合成了N-甲基化、N,N-二甲基化、N-丁基化和N-氧化衍生物,体外测试化合物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合成了7个未见文献报道的目标化合物,结构经1HNMR、13CNMR和MS确证。初步药理结果显示,所有衍生物均未见增强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N-取代基对活性的影响较大;化合物5属于N,N-二取代衍生物,仍具有一定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首次利用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模型对内蒙古产3种蒺藜科植物的9个提取物进行活性评价,并与阳性对照Acarbose比较,发现3种植物均有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其中白刺石油醚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IC50=81.80 mg/L)最高,其余依次为小果白刺乙酸乙酯提取物(IC50=610.29 mg/L),霸王石油醚(IC50=627.22 mg/L)和乙酸乙酯提取物(IC50=838.40 mg/L),它们的抑制活性远大于阳性对照Acarbose(IC50=1103.01 mg/L)。结果发现,不同植物不同溶剂提取物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不同。同一植物不同溶剂提取物相比较,甲醇提取物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不及乙酸乙酯和石油醚提取物。  相似文献   

10.
采用95%乙醇浸泡法对宽筋藤进行提取,再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依次萃取,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鉴定并比较出宽筋藤3个萃取部分的化学成分。共鉴定出25种化合物,其中石油醚部分鉴定出了9种,乙酸乙酯部分10种,正丁醇部分9种,分别占总峰面积的72.30%、69.20%和45.32%,其中脂肪酸类物质最多,占总醇提物45%~60%,在3种萃取物中均发现棕榈酸、油酸、十七烷基酸。  相似文献   

11.
稻曲球脂溶性成分及其抗细菌和抗氧化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稻曲球甲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部分制备出油状物,得率为稻曲球干重的0.36%。用GC-MS鉴定出14个成分,主要成分为10,13-十八碳二烯酸甲酯(37.31%)、14-甲基十五烷酸甲酯(30.09%)、(Z,Z)-9,12-十八碳二烯酸(15.63%)、棕榈酸(10.52%)和十八烷酸甲酯(5.54%)。从石油醚萃取部分还分离到3个化合物,经理化和波谱分析鉴定为油酸(1)、正四十烷(2)和麦角甾-5,7,22-三烯-3-醇(3)。化合物3对黄瓜角斑病菌等4种供试细菌表现出较强的抑制活性,化合物1和2以及油状物表现出一定的抗氧化活性。这是首次对稻曲球中脂溶性成分及其抗细菌和抗氧化活性的报道。  相似文献   

12.
该文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了山芝麻根、茎和叶不同溶剂萃取物在1.5 mg·mL~(-1)浓度下对10种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用孢子萌发法测试了山芝麻根石油醚相和乙酸乙酯相萃取物对香蕉炭疽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用离体法测试了山芝麻根石油醚相和乙酸乙酯相萃取物对香蕉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并通过气相与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分析了山芝麻根石油醚相和乙酸乙酯相萃取物的主要成分,测试了其中8种主要化合物对香蕉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山芝麻各部分萃取相对10种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在1.5 mg·mL~(-1)浓度下,山芝麻根石油醚相和乙酸乙酯相萃取物对香蕉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87.00%和86.14%,其EC50分别为0.062 mg·mL~(-1)和0.052 mg·mL~(-1);浓度在2、4、8 mg·mL~(-1)时,山芝麻根石油醚相和乙酸乙酯相萃取物对香蕉炭疽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相对抑制率均在70%以上;在10 mg·mL~(-1)浓度下,山芝麻根石油醚相和乙酸乙酯相萃取物对香蕉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2.32%和59.77%。通过气相与质谱联用技术对山芝麻根石油醚相和乙酸乙酯相萃取物进行了分析,在山芝麻根石油醚相萃取物中共鉴定出36种主要化学成分,在山芝麻根乙酸乙酯相萃取物中共鉴定出17种主要化学成分。对选取的8种主要化合物,在100μg·mL~(-1)浓度下,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香蕉炭疽病菌菌丝生长显现出较高的抑制活性,抑制率分别为65.12%和68.07%,EC_(50)分别为56.66μg·mL~(-1)和37.04μg·mL~(-1)。  相似文献   

13.
五种苦苣苔科植物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模型对5种苦苣苔科植物进行活性评价,并与阳性对照Acarbose进行比较,发现5种植物不同部位均有一定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其中,牛耳岩白菜石油醚部位的抑制活性最高(IC50=26.19μg/mL,活性均远大于阳性对照Acarbose(IC50=1081.27μg/mL)。不同植物比较,牛耳岩白菜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最好,其3种不同溶剂提取物与Acarbose相比均有很高抑制活性;对牛耳岩白菜提取物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石油醚和乙酸乙酯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属于非竞争性抑制类型,Ki值分别为4.24和40.04μg/mL。正丁醇提取物则属于竞争性抑制类型(Ki=205.48μg/mL)  相似文献   

14.
采用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对石油醚层通过荧光检测法测定胰脂肪酶抑制活性,通过96微孔板法测定不同来源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从刺玫果果肉石油醚层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二十九烷(1)、α-生育酚(2)、邻苯二甲酸二乙酯(3)、邻苯二甲酸二丁酯(4)、β-谷甾醇(5)、α-香树脂醇(6)、乌苏醇(7)、白桦脂醇(8)、白桦脂酸(9)、19α-羟基乌苏酸(10)、胡萝卜苷(11)和麦芽糖(12)。化合物1~3、6~7和12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石油醚层对胰脂肪酶和酵母菌来源的α-葡萄糖苷酶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5.
对不同月份采摘的贴梗海棠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进行研究,发现3月和7月采集的贴梗海棠叶不同提取部位均具有一定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其中,7月贴梗海棠叶中乙酸乙酯部位(IC50=47.27μg/mL)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最好,远高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IC50=1213.38μg/mL)。7月贴梗海棠叶中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均高于3月叶中相应部位,而石油醚部位低于3月叶的石油醚部位,且都高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此外,各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均具有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灵芝中的三萜类成分进行结构与活性研究。方法通过氯仿对灵芝新鲜子实体的乙醇提取物进行萃取,进一步通过硅胶柱层析、中压液相(ODS色谱柱)、制备型HPLC对氯仿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UV、ESI-MS、HRESI-MS、~1H-NMR、~(13)C-NMR、HSQC、HMBC、NOESY等光谱技术对所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准确的结构鉴定。通过α-葡萄糖苷酶抑制模型对所分离得到的三萜类化合物进行活性评价。结果从灵芝子实体中分离鉴定了7个三萜类成分,分别为:(1)Ganoderic acid X1,(2)Ganoderic acid C,(3)Deacetyl-ganoderic acid F,(4)Ganoderic B,(5)Lucienic acid A,(6)7-hydroxy-3,11,15-trioxo-lanosta-8-en-24→20sLactone,(7)Methyl lucidenate D2。化合物1和6显示了一定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结论灵芝中的主要化学成分类型为羊毛脂烷型三萜及其降碳衍生物,其中化合物1为未见报道的新化合物。该类成分显示了一定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具有较好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抑制催乳素(Prolactin,PRL)分泌的大麦芽活性成分,将大麦芽经体积分数为75%的乙醇提取,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分别得到石油醚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和萃余物四个部分,用苯甲酸雌二醇和黄体酮注射液建立乳腺增生小鼠模型检测大麦芽不同成分的活性,得出大麦芽乙酸乙酯萃取物具有明显的抑制PRL分泌的作用。乙酸乙酯萃取物分别经过MCI柱、ODS柱和ODS-A柱分离,得到四个单体化合物,经核磁共振方法鉴定为:3-甲基-1-十六烯酸乙酯甘油酯、3-甲基-1-十八烯酸乙酯甘油酯、3-十七烷酸-环己-1,4-二烯酯、1,4-环己二烯-3-十五烷酸甲酯。  相似文献   

18.
采用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对石油醚层通过荧光检测法测定胰脂肪酶抑制活性,通过96微孔板法测定不同来源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从刺玫果果肉石油醚层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二十九烷(1)、α-生育酚(2)、邻苯二甲酸二乙酯(3)、邻苯二甲酸二丁酯(4)、β-谷甾醇(5)、α-香树脂醇(6)、乌苏醇(7)、白桦脂醇(8)、白桦脂酸(9)、19α-羟基乌苏酸(10)、胡萝卜苷(11)和麦芽糖(12)。化合物1~3、6~7和12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石油醚层对胰脂肪酶和酵母菌来源的α-葡萄糖苷酶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9.
利用体外抑制α-葡萄糖苷酶模型,首次对植物帽蕊木叶、皮提取物和从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活性评价,并与阳性对照Acarbose 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帽蕊木叶和皮提取物都具有很高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且叶的活性要好于皮,同一部位的正丁醇和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活性要好于石油醚提取物;从帽蕊木中得到的化合物莨菪内酯(scopletin)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IC50=35.03 μg/mL)高于阳性对照Acarbose(IC50=1081.27 μg/mL)约为其活性的30倍.  相似文献   

20.
黄连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模型对黄连不同部位提取物进行活性评价,并与阳性对照Acarbose比较,发现黄连不同部位均有一定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其中,黄连根茎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抑制活性最高(IC_(50)=20.72 μg/mL),黄连种子石油醚部位(IC_(50)=40.86 μg/mL)和黄连叶石油醚部位(IC_(50)=62.85 μg/mL)的活性次之.3个部位的提取物活性均远大于阳性对照Acarbose(IC_(50)=1081,27 μg/mL).不同部位比较,根茎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最好,这3种提取物抑制活性均比阳性对照高;同一部位不同提取物比较,石油醚和甲醇提取物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一般要高于乙酸乙酯提取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