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本研究以与血清中HBV DNA含量高度相关的两种HBV抗原(前S1抗原与核心抗原)为靶标,建立了联合检测这两种HBV核酸相关抗原(NRAg)的双抗体夹心法ELISA试剂.对系列稀释血清的检测表明,该试剂的平均分析灵敏度为103.2基因组拷贝/mL(95%可信限102.2-4.2基因组拷贝/mL),显著高于前S1抗原或核心抗原的单独检测.对994份HBsAg阴性血清的检测结果表明NRAg ELISA的特异性为99.7%(95%可信限:99.1%~99.9%).对271份临床慢性肝炎血清进行检测,结果NRAg ELISA与HBV DNA结果的总符合率达96.3%(95%可信限:93.3%~98.2%),NRAg ELISA的读值/临界值比(S/CO)与HBV基因组拷贝数呈正相关.利用NRAg试剂,发现了1例HBsAg"a"抗原表位突变的变异株.这些结果显示HBV NRAg ELISA与HBV DNA具有高度相关性,并能够检测出HBsAg抗原变异株,有望成为HBsAg变异株筛选的有力工具,并为广大基层医疗单位提供一种便捷的替代HBV DNA定性检测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正>在没有感染乙肝病毒纯系动物模型的情况下,几个实验室选用研究鼠对HBV编码蛋白质伴为免疫原的免疫反应,而非感染因子本身。在这篇文章中David R. Milich综述了乙肝病毒抗原的免疫原性,HBV抗原T及B细胞识别的高度特异性以及调节这些反应的遗传因素.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在HBV感染过程中免疫介导的病毒消除机制,也可为第二代及第二代HBV疫苗的设计提供一些借鉴。 HBV感染的临床后果差别极大。因为病毒并不直接损伤肝细胞,非病毒因素、宿主因素可能与肝细胞损伤有关。普遍认为对HBV感染的免疫反应的差异可能,起码部分地解释了与HBV感染相关临床症状的多样性。在急性乙型肝炎感染后,大约90%成人恢复正常,无任何后遗症并且对病毒具有免疫力;然而其临床过程则相互不同。其中0.1~  相似文献   

3.
肝细胞癌(HCC)占我国大陆地区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的第二位,主要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所致.人类白细胞Ⅱ类抗原遗传多态性与HBV感染的慢性化有关.HBV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导致的非可控性炎症是HBV进化和HCC发生的必要因素.持续的、非充分的抗病毒免疫对HBV变异有选择作用.在炎症促癌过程中病毒和肝细胞基因组均经历了"变异-选择-适应"的进化过程.HBV变异不但能预测HCC的发生,而且具有促癌功能.HBV在肝细胞基因组中整合,尤其是羧基端截短型X基因的整合不但促进HCC的发生和转移,而且抵抗抗病毒治疗.明确HBV致癌机制可为降低和推迟HCC的发生和转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肝细胞癌(HCC)占我国大陆地区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的第二位,主要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所致.人类白细胞Ⅱ类抗原遗传多态性与HBV感染的慢性化有关.HBV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导致的非可控性炎症是HBV进化和HCC发生的必要因素.持续的、非充分的抗病毒免疫对HBV变异有选择作用.在炎症促癌过程中病毒和肝细胞基因组均经历了"变异-选择-适应"的进化过程.HBV变异不但能预测HCC的发生,而且具有促癌功能.HBV在肝细胞基因组中整合,尤其是羧基端截短型X基因的整合不但促进HCC的发生和转移,而且抵抗抗病毒治疗.明确HBV致癌机制可为降低和推迟HCC的发生和转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利用基因芯片分析拉米夫定治疗过程中HBV DNA的基因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聚合酶基因序列研制HBV基因芯片,此芯片可分析HBV的7个基因型、4种血清型和HBV聚合酶基因rtV173、rtL180、rtM204和rtV207位点的突变.利用此芯片对A、B两组共计45例拉米夫定治疗12个月的患者进行服药前和服药后3、6、9、12个月的动态检测,其中C基因型39例,且血清型均为adr;B基因型6例,其血清型均为adw.在完成全程检测的38例患者中,17例ALT升高的A组出现1例拉米夫定耐药变异株,而21例ALT正常的B组出现4例变异株,且所有变异株均为rtM204 V/rtL180M,其中2例野生株和变异株共存.rtM204V变异最早在服药6个月时出现,随后出现rtL180M变异.10份PCR产物测序分析表明,芯片检测结果与测序结果基本一致,仅在rtL173位点出现1例差异.进一步分析HBV DNA变异与HBV DNA含量、ALT水平和HBeAg血清转换率的相关性,初步结果表明变异株的出现与治疗过程中的DNA反弹呈正相关,而与起始HBV DNA水平、ALT值无关联.HBV基因芯片可初步用于HBV DNA 检测,可能是临床追踪评价抗病毒治疗效果的较好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应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抗体复合物治疗性疫苗(YIC)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是否会诱生S基因免疫逃逸变异株的出现。方法 选取5例用30μg或60μgYIC治疗后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水平下降>2log10、伴有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转阴应答,但在随访6个月后病毒DNA水平重复升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取1例对YIC治疗始终无应答患者和1例注射安慰剂患者作为对照,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扩增治疗前(0周)及治疗后(44周)血清中HBV DNA的S基因、前-核心基因、核心基因启动子片段,并进行序列比对分析。结果 S基因“a”决定簇及前-核心基因均未发生变异,但YIC治疗后有3例HBV的核心基因启动子1762/1764位点序列有变异,另有2例在核心基因启动子的其他位点有核苷酸变异。结论 研究显示5例出现病毒重新复制的患者并非由于发生了病毒S基因逃逸变异所致。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病毒变异株功能基因组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武力  闻玉梅 《生命科学》2001,13(3):110-112,99
综述了近年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变异株的复制、免疫学特性、致病性、耐药性等功能基因组研究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阐述基因组水平研究HBV变异株功能的重要性及有关结果,展望今后HBV变异株生物学特性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乙肝病毒(HBV)表面抗原和抗体双阳性患者中病毒的基因型及其HVB S区是否有变异.用放射免疫试剂检测HBsAg阳性样品中的抗-HBs抗体,用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双阳性样品中的HBV DNA,然后对阳性样品进行克隆和基因序列分析,并将所得序列与HBV不同基因型的代表株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389例HBsAg阳性样品中有10例为抗HBs抗体阳性;该10例双阳性样品中有5例为HBV DNA阳性;序列分析显示该5株HBV均为B基因型,其中4株为adw亚型,1株为adr亚型;其中有2株在S区的"a"决定簇的氨基酸发生了变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来源HBV病毒株的基因同源性。方法在CenBank中调取中国各地递交的HBV病毒株的全基因序列24个,使用ClustalW1.83生物软件,对各HBV病毒株的全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并建立基因进化树,分析其特点。结果不同地区的HBV病毒株的全基因序列并不一致,同一地区来源的HBV病毒株的全基因序列亦并不一致,甚至差别很大。结论不同地区间和地区内的HBV病毒株的全基因序列具有很大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我国现流行的F基因型腮腺炎病毒全基因组的基因特征,本研究选择对腮腺炎病毒F基因型参考株MuVi/Shandong.CHN/4.05[F]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结合其它来自于GenBank的腮腺炎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共同分析我国流行的F基因型腮腺炎病毒的全基因组特征及其与现有疫苗株的遗传差异及抗原位点变异情况。通过研究发现,和腮腺炎病毒其它基因型相比,腮腺炎毒株MuVi/Shandong.CHN/4.05[F]全基因组核苷酸差异在3.8%~6.5%之间,其中与A基因型(疫苗株)差异最大,与B和N基因型差异最小。腮腺炎毒株MuVi/Shandong.CHN/4.05[F]和疫苗株在全基因组序列上分别存在26个和25个N-糖基化位点,和疫苗株相比,腮腺炎毒株MuVi/Shandong.CHN/4.05[F]在HN蛋白上第464~466氨基酸位点上增加了一个N-糖基化位点,而其它基因型的腮腺炎病毒在这个位点上也均为N-糖基化位点。另外,腮腺炎毒株MuVi/Shandong.CHN/4.05[F]和疫苗株在其它已知的抗原相关位点上也存在着氨基酸变异。我国现流行的腮腺炎流行株与腮腺炎病毒其它基因型及疫苗株之间在全基因组上已存在较大的差异,提示需进一步加强对国内现有腮腺炎流行株与疫苗株之间的遗传变异分析,系统评价当前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1.
乙型肝炎病毒受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敏  张军  陈睦传  夏宁邵 《病毒学报》2002,18(2):185-192,F003
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是嗜肝DNA病毒科的原型病毒.目前,对HBV的基因组成、复制过程、抗原结构及生物学特性等已有相当程度的了解[1].但由于缺乏合适的感染系统,对HBV感染的早期过程,如病毒如何结合靶细胞上的受体最终进入细胞等,仍不很清楚.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HBV YMDD变异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应用拉米夫定治疗的2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肝功能、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 YMDD变异检测,同时进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ALT异常率为55%,HBeAg血清转换率为13.6%,HBV YMDD变异发生率为31%,治疗前病毒量的高低不影响其治疗效果。5例患者肝穿组织中HBsAg和HBcAg依然阳性。结论 运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个月后可出现HBV YMDD变异,随着治疗时间延长,其变异发生率越高;HBeAg血清转换率不高;肝组织内仍处于炎症及纤维化状态。  相似文献   

13.
依据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聚合酶基因序列研制HBV基因芯片,此芯片可分析HBV的7个基因型、4种血清型和HBV聚合酶基因rtV173、rtL180、rtM204和rtV207位点的突变。利用此芯片对A、B两组共计45例拉米夫定治疗12个月的患者进行服药前和服药后3、6、9、12个月的动态检测,其中C基因型39例,且血清型均为adr;B基因型6例,其血清型均为adw。在完成全程检测的38例患者中,17例ALT升高的A组出现1例拉米夫定耐药变异株,而21例ALT正常的B组出现4例变异株,且所有变异株均为rtM204 V/rtL180M,其中2例野生株和变异株共存。rtM204V变异最早在服药6个月时出现,随后出现rtL180M变异。10份PCR产物测序分析表明,芯片检测结果与测序结果基本一致,仅在rtL173位点出现1例差异。进一步分析HBV DNA变异与HBV DNA含量、ALT水平和HBeAg血清转换率的相关性,初步结果表明变异株的出现与治疗过程中的DNA反弹呈正相关,而与起始HBVDNA水平、ALT值无关联。HBV基因芯片可初步用于HBV DNA检测,可能是临床追踪评价抗病毒治疗效果的较好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选取13株国内2001~2004年分离的新城疫流行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经蚀斑纯化,克隆其融合蛋白(F)和血凝素.神经氨酸酶(HN)基因,结合疫苗株La Sota、Clone30和国内标准强毒株F48E9等的基因序列,进行遗传变异分析.利用纯化的病毒制备特异阳性血清,进行鸡胚交叉中和试验,确定不同NDV毒株之间的抗原相关性,并与NDV不同毒株之间的HN和F基因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进行相关比较.结果表明:病毒中和指数与HN基因的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显著相关(P<0.01,r=-0.35),与F基因呈弱相关(P<0.05,r=0.20),而与F基因前374bp的核甘酸同源性不相关.这表明,NDV的分子变异已经对NDV的抗原性变异产生了影响,研制新型的疫苗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极易形成慢性感染,主要机制在于感染者不能产生强有力的细胞免疫应答以清除病毒[1].慢性HBV感染者体内虽然存在HBV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但对HBV抗原的反应性较低.研究发现,增强这类T淋巴细胞的反应性,可以促进HBV的清除[2].  相似文献   

16.
赵晓琴 《蛇志》1993,5(3):40-44
乙型病毒性肝炎免疫发病机理十分复杂,是国内外学者感兴趣的问题.目前研究表明,肝细胞损伤并非 HBV 的直接作用,实验发现,HBV 量与肝细胞损伤呈反相关.因此认为,机体是通过抗病毒免疫和对表达在受染肝细胞膜上的自身抗原免疫应答而致肝损伤.  相似文献   

17.
用19株抗鸡新城疫病毒(NDV)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测定与14个NDV国际参考株和16个NDV国内分离株的反应性,将毒株分为a~h 8个群。该组单抗能较精细地测出流行病学上不同的毒株间的抗原变异,毒株分群显示了抗原变异与流行病学特征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过程中,适应性免疫与病毒的致病和清除密切相关。一般认为,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可以清除外周循环的病毒颗粒,从而阻止病毒在宿主体内的传播,细胞免疫主要清除被感染细胞中的病毒。HBV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在抑制HBV复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CTL在肝内主要通过分泌γ干扰素抑制病毒,同时,当CTL识别HBV抗原后,HBV特异性CTL募集抗原非特异性炎症细胞对肝组织浸润,造成肝细胞的损伤。对CTL抗病毒作用进行深入研究,将为乙型肝炎的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制能够同时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野生株和多种变异株的单克隆抗体(mAb),将筛选出的mAb进行纯度、免疫学性状鉴定,并对其应用效果及质量做初步评价。方法:用中国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中分离的HBsAg免疫小鼠,利用杂交瘤细胞融合技术制备抗HBsAg野生株和多种变异株的mAb,将筛选出的mAb经饱和硫酸铵纯化后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琼脂糖凝胶电泳、ELISA鉴定其纯度、特性,初步评价其应用效果及质量。结果:获得了一株能够同时检测HBsAg野生株和多种变异株的mAb,命名为D12。其纯度较高,特异性强,灵敏度好,Ig亚类测定结果为IgG1,识别位点存在于自然抗原上,其检测HBsAg野生株的能力优于现行3种国产试剂盒,检测HBsAg变异株的能力明显优于现行5种国产试剂盒。结论:成功研制了可以同时识别HBsAg野生株和大多数变异株的mAb,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当前乙型肝炎病毒变异株的检出率以及加强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奠定新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乙肝病毒(HBV)表面抗原和抗体双阳性患者中病毒的基因型及其HVB S区是否有变异。用放射免疫试剂检测HBsAg阳性样品中的抗-HBs抗体,用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双阳性样品中的HBV DNA,然后对阳性样品进行克隆和基因序列分析,并将所得序列与HBV不同基因型的代表株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389例HBsAg阳性样品中有10例为抗HBs抗体阳性;该10例双阳性样品中有5例为HBV DNA阳性;序列分析显示该5株HBV均为B基因型,其中4株为adw亚型,1株为adr亚型;其中有2株在S区的“a”决定簇的氨基酸发生了变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