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谢国    李元明 《昆虫知识》1997,34(4):203-207
首先设定常年有一代粘虫发生的印度北部、云南省和我国江淮地区为云南省粘虫主害代(二代)的可能虫源地。然后,讨论各个可能虫源地一代粘虫发生量及迁出时期空中走廊气流方向和强度对云南省二代粘虫发生量的影响;分析云南二代粘虫迁入期与各个一代区成虫迁出期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云南二代粘虫虫源主要来自于江淮地区一代粘虫发生区;小部分来自于云南一代粘虫发生区,但其基数甚小,仅此成分不致造成对作物的危害;没有包含印度一代粘虫的成分。此结论在1994~1995年的异地测报应用中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在湖北省钟祥市的发生规律,对小麦玉米轮作田粘虫成虫和幼虫种群的发生动态、粘虫雌蛾卵巢发育进度以及粘虫越冬虫量作了调查,分析了粘虫种群虫源性质。结果表明,钟祥市为1代粘虫多发区,其虫源为外地迁入的越冬代成虫,1代粘虫危害高峰期在4月中下旬,羽化盛期在5月中下旬,羽化后以迁出为主。第2代粘虫发生量很小,羽化后基本全部迁出;在田间未调查到第3代粘虫幼虫,本区发现的第3代成虫可能为由北方南迁的过境种群;第4代粘虫发生量也很小,羽化后全部迁出,不在本区繁殖危害。在田间未调查到准备越冬的粘虫。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在湖北省钟祥市的发生规律,对小麦玉米轮作田粘虫成虫和幼虫种群的发生动态、粘虫雌蛾卵巢发育进度以及粘虫越冬虫量作了调查,分析了粘虫种群虫源性质。结果表明,钟祥市为1代粘虫多发区,其虫源为外地迁入的越冬代成虫,1代粘虫危害高峰期在4月中下旬,羽化盛期在5月中下旬,羽化后以迁出为主。第2代粘虫发生量很小,羽化后基本全部迁出;在田间未调查到第3代粘虫幼虫,本区发现的第3代成虫可能为由北方南迁的过境种群;第4代粘虫发生量也很小,羽化后全部迁出,不在本区繁殖危害。在田间未调查到准备越冬的粘虫。  相似文献   

4.
<正> 粘虫Leucania separata(Walker)是我县农作物的主要害虫之一,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在粘虫的预报上只注重了发生期、防治适期的预报,而对其发生量的情况缺乏科学的、定量的分析预报,使防治工作处于被动地位。如我县  相似文献   

5.
潘国兴  陈水南 《昆虫知识》1991,28(4):205-207
本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和方法探讨大元麦上的粘虫长期预测。对吴县1974~1986年大元麦粘虫发生量,经灾变映射,建立GM(1,1)灾变长期预测模型,用该模型回测历史拟合率达100%,对1987~1989年预测,均于实况相符。  相似文献   

6.
赵圣菊 《生态学报》1983,3(4):377-382
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是我国粮食作物的重要害虫。我国江淮及黄淮流域是一代粘虫发生区,粘虫全年发生四(或五)个世代,以第一代发生数量最多,春季4、5月间为害小麦。该区在根治我国粘虫危害上具有战略地位。决定一代粘虫发生程度的主导因素,是越冬代蛾量迁入的多少。因此组建该区越冬代蛾最及迁入期的预测模式,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在国内,关于粘虫发生期和发生量预测,多属中、短期,且以短期预测为主。据研  相似文献   

7.
支持向量机在害虫发生量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害虫发生量与其影响因子之间具有复杂的非线性和时滞性关系,传统方法不能很好的分析和拟合高度非线性的害虫发生量变化规律,导致预测精度不理想。为了有效构建害虫发生量与其影响因子之间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模型,提高害虫发生量预测精度,提出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害虫发生量预测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F测验对害虫发生量的最佳时滞阶数进行确定,并利用最佳时滞阶数对样本进行重构;然后利用前向浮动因子筛选法对害虫发生量的影响因子进行筛选,筛选出对预测结果贡献大的影响因子;最后采用10折交叉验证得到害虫发生量的最优预测模型。采用粘虫的幼虫发生密度数据在Mat-lab7.0平台下对该方法进行测试与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其它预测方法,支持向量机提高了害虫发生量的预测精度,克服了传统方法的缺陷,更适合于非线性、小样本的害虫发生量预测。  相似文献   

8.
根据第一代粘虫的发生为害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将诱蛾量、水分积分指数与田间幼虫发生量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并运用分级处理的方法,提高了三者间的相关性,建立了预测式。通过验证,田间粘虫平均密度和最高密度的历史符合率都较高,为指导大面积上的防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粘虫Leucania separata Walker越冬代成虫在麦田产卵习性的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越冬代粘虫在不同类型麦田的产卵习性问题,目前的了解还不够。李光博等(1963)认为粘虫产卵对密植小麦田有趋性,茂密丰产田的百株卵量高于生长差的三类田;石毓亮等(1964)则认为粘虫卵几乎全部产于地下虫害枯麦株的卷叶内,且多在10厘米以上的叶片上,井认为“真正的小麦丰产田,不一定适于粘虫的发生”。我认为以上两种看法,都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兹将我们1963—1964年的观察结果,整理于后,加以商榷。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0.
利用新疆塔城1989~1996年8年的麦双尾蚜Diuraphis noxia (Mordvilko)发生程度与16个气象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逐步回归筛选因子,确定麦双尾蚜发生量预测模型:logY=84100-0.1033RH5-0.0253R5,其中:Y为麦双尾蚜发生百株蚜量;RH5为5月份的相对湿度(%);R5为5月份的降水量(mm)。应用该模型预测1997~1998年麦双尾蚜的发生程度,与实际发生情况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1.
间作作物对核桃黑斑蚜及主要天敌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新疆阿克苏3类主栽模式核桃园系统调查发现:核桃黑斑蚜的天敌主要有草蛉、黑食蚜盲蝽、食蚜蝇、多异瓢虫和蜘蛛;间作作物对核桃黑斑蚜及其天敌的发生均有一定的影响;在核桃黑斑蚜发生初期,在核-麦-玉式核桃园中益害比最大,草蛉和蜘蛛发生量最多,种群数量分别为6.60头/百叶、0.20头/百叶,间作小麦最有利于增益控害,其次是间作棉花;在中后期,草蛉、多异瓢虫在核-棉式核桃园发生量较多,种群数量分别为6.01头/百叶、0.64头/百叶;黑食蚜盲蝽在核-麦-玉式核桃园中发生量较多,种群数量为1.08头/百叶;食蚜蝇和蜘蛛在无间作核桃园中的发生量较多,种群数量分别为0.51头/百叶、0.91头/百叶;但天敌不能阻止核桃黑斑蚜的大量发生,其种群数量在7月中旬达到高峰,平均种群数量达3000头/百叶以上。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不同耕作方式和肥料水平对两种麦田害螨(麦叶爪螨Pentfaleus major和麦岩螨Petrobia latens)种群发生的影响,2019-2020年研究了浅耕(耕深13 cm)和深耕(耕深25cm)下标准施肥(600 kg/hm2)和肥料减施(375 kg/hm2)麦田两种害螨的若虫、成虫和种群发生动态.结果表明:相同肥料和耕作处理中麦叶爪螨发生量都明显高于麦岩螨发生量,麦叶爪螨是麦田主要害螨.与标准肥处理相比,肥料减施显著降低了 2019年浅耕和深耕下麦岩螨若虫发生量,以及2020年深耕麦田麦岩螨种群发生量.另一方面,与浅耕处理相比,深耕显著降低了 2019年标准肥麦田麦岩螨若虫发生量,并显著降低了 2019年和2020年标准肥麦田麦叶爪螨成虫发生量,以及2019年和2020年标准肥麦田麦叶爪螨和麦岩螨种群发生量.可见,肥料减施和深耕处理都可降低麦田麦叶爪螨和麦岩螨种群发生量,有利于实现麦田害螨生态防控.  相似文献   

13.
麦茎谷蛾(Ochsenheimeria sp.)除在苏北平原发生外,近年来还在山西省南部、河北省南部、辽宁省旅大以及山东省均有发生,造成麦株的枯心苗和白穗。麦茎谷蛾一年发生一代。以幼龄幼虫在三麦心叶里越冬。第二年麦苗返青后,幼龄幼虫为害麦苗心叶,最初出现透明斑点,然后吃光叶表皮,穿成圆孔,麦苗心叶内有虫粪,这与幼龄粘虫为害麦苗心叶有明显区别。5月间在麦株上化蛹。6月羽化成虫,然后飞到屋  相似文献   

14.
棉铃虫猖獗因子研究——土壤含水量与化蛹、羽化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正> 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Hubner)从六十年代后期开始,成了长江下游棉区主要害虫,近十年来虫量时大时小,危害时轻时重。如江苏1977年发生量很少,但1978年却特大发生。搞清棉铃虫的猖獗因子,不仅对控制危害,确保棉花丰产有重要意义,在昆虫生态学上也有一定的价值。 棉铃虫在土内筑土室化蛹,与粘虫、地老虎、豆荚螟等害虫有若干相似之处。蛹期土壤水分状况的变化,可以影响化蛹、羽化,从而使  相似文献   

15.
冀南麦区麦蚜发生期、发生量的预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以冀南麦区麦蚜百株蚜量达500头日期做为发生期预报量,采用模糊数学因子权重综合评判方法进行预报,发生期历史符合率达100%,发生量历史符合率88.9%,两年试报准确。  相似文献   

16.
本系自解放以来,在虫害方面的研究工作,一直以贯徹粮棉增产为中心,围绕稻、麦、棉、杂粮、及果树等做了不少课题,其已取得成果并业经发表者,麦类方面计有:小麦吸浆虫、麦蜘蛛,蟋蟀;棉花方面计有:盲蝽象、蜗牛;杂粮方面计有:马铃薯块茎蛾、豌豆象、粘虫;果树方面计有:柑桔恶性叶虫、潜叶蛾、梨星毛虫。及为害瓜类的守瓜等。1956年的研究工作,粮虫方面着重研究水稻螟虫的生态及防治;棉虫方面着重研究棉花  相似文献   

17.
<正> 1959年笔者在哈尔滨粘虫越冬讨论会上提出东北地区粘虫是由南方远距离迁飞来的学说。嗣后许多工作证实了这个学说是正确的,特别是标志释放的试验提供了直接的证明,并把迁飞的途径也基本弄清。但是,关于粘虫迁飞的起因却没有进展,尽管有许多学说,如生物种学说、偏振光学说等被提出,但都没有能阐明迁飞的真正起因。本文中提出了一个新的假说,供粘虫工作者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根据1959年在哈尔滨粘虫越冬座谈会上, 提出粘虫迁飞的假说, 同时, 根据气流流场的分析, 黄、渤海海面将是粘虫在早春由南方往东北迁飞过境的一个地区。于1960年, 我们在黄、渤海地区进行了粘虫迁飞的观察。研究人员亲自乘客输在各航线上进行实地观察和捕蛾工作。在全年113航次中就有71航次发现了迁飞的粘虫。有几次出现了大蛾群, 徒手即可大量捕捉。与此同时, 研究人员还访问了沿海居民和委託水产公司的渔输在出海捕鱼中搜捕粘虫。这些工作亦得到了类似的结果。这为粘虫迁飞的假说, 提供了有力的新的证据。 粘虫在海面迁飞动态的观察结果中初步可以看出粘虫在海面迁飞的时期, 数量, 迁飞的昼夜节律以及粘虫迁飞活动与气象状况的多方面关系。迁飞粘虫的外形和生理状况也作了简述。 本文讨论了有关的几个问题:1.海面迁飞粘虫与东北地区发蛾之间的关系:2.粘虫迁飞的途径与方式:3.粘虫迁飞时期和回迁问题:4.其它迁飞昆虫的问题;5.海面粘虫迁飞与渔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广东晚稻粘虫大发生虫源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粘虫在广东主要于9—10月间为害水稻、1—3月间为害小麦,往往猖獗成灾。解决粘虫大发生的虫源问题,是掌握发生规律、准确进行预测预报和贯彻防重于治的重要前提。关于广东晚稻粘虫大发生前的虫源问题,存有争论。1961年广东省粘虫会议上多数代表认为本省粘虫大发生是以本地虫源为主。1962年  相似文献   

20.
【目的】考察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秋季回迁过程,阐释粘虫在我国东部地区迁飞的周年循环,分析粘虫大发生的原因,提取粘虫暴发的预警参数。【方法】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气象数据,分析9月份我国925hPa高度的迁飞场,用NOAAHYSPLIT平台模拟长岛2010-2013年间过境3代粘虫的回迁过程。【结果】9月份华北低空通常存在一个中心位于鲁西的冷高压,高压西侧的南向风和北侧的西向风导致秋季迁飞场环境不利于北方粘虫的秋季回迁而形成明显的Pied Piper效应。但在2011和2012年9月,冷高压中心明显偏西,我国东部北向风频次大大增加;轨迹分析表明,过境长岛的秋季回迁粘虫分别有20%(2011年)和5%(2012年)的迁飞日能回到30°N以南;北方粘虫成功回迁到越冬区的比率提高,为2012-2013年粘虫的暴发提供了相应的虫源基数。【结论】华北秋季的迁飞场以北向风和西向风为主而不利于粘虫的秋季回迁,只在9月冷高压偏西的年份,大陆东部盛行偏北风,粘虫成功回迁到南方越冬区的成功率较高,为翌年粘虫大发生种群的形成奠定虫源基础。因此,秋季高压中心的位置可作为翌年粘虫大发生的早期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