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首次报道了15种杜鹃属(Rhododendron)植物、1种杜香属(Ledum)植物和Cassiope fastigiat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 (包括5.8S)序列.加上从GenBank下载的13种杜鹃属植物和Bajiaria racemosa的ITS序列,以C. fastigiata和B. racemosa为外类群,用最大简约法对杜鹃属的亚属和组间的系统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1)杜鹃属是一个单系类群,叶状苞亚属为杜鹃属的基部类群; 2)杜香属确应归并到杜鹃属中,且与有鳞杜鹃亚属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3)有鳞杜鹃亚属和杜香构成一个单系分支,该分支是其余无鳞杜鹃花的姐妹群; 4)由无鳞杜鹃花组成的一个分支的内部支持率较低,其中常绿杜鹃亚属和映山红亚属均为内部支持率很高的单系类群,而羊踯躅亚属和马银花亚属均为多系类群; 5)在马银花亚属中,长蕊杜鹃组和马银花组均分别得到强烈支持,马银花组与异蕊杜鹃亚属可能构成姐妹群关系,异蕊杜鹃亚属和马银花组组成的一个分支可能与映山红亚属构成姐妹群关系.  相似文献   

2.
基于ITS序列探讨杜鹃属的亚属和组间系统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首次报道了 15种杜鹃属 (Rhododendron)植物、1种杜香属 (Ledum)植物和Cassiopefastigiat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 (包括 5 .8S)序列。加上从GenBank下载的 13种杜鹃属植物和Bajiariaracemosa的ITS序列 ,以C .fastigiata和B .racemosa为外类群 ,用最大简约法对杜鹃属的亚属和组间的系统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1)杜鹃属是一个单系类群 ,叶状苞亚属为杜鹃属的基部类群 ;2 )杜香属确应归并到杜鹃属中 ,且与有鳞杜鹃亚属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3)有鳞杜鹃亚属和杜香构成一个单系分支 ,该分支是其余无鳞杜鹃花的姐妹群 ;4 )由无鳞杜鹃花组成的一个分支的内部支持率较低 ,其中常绿杜鹃亚属和映山红亚属均为内部支持率很高的单系类群 ,而羊踯躅亚属和马银花亚属均为多系类群 ;5 )在马银花亚属中 ,长蕊杜鹃组和马银花组均分别得到强烈支持 ,马银花组与异蕊杜鹃亚属可能构成姐妹群关系 ,异蕊杜鹃亚属和马银花组组成的一个分支可能与映山红亚属构成姐妹群关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菌蚊科属的系统发育关系分析(双翅目:眼菌蚊总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Hennig 86程序,以柄菌蚊科和喙菌蚊科代表种为外群,选取48个特征,使用mhen-nig^*和bb^*指令在586微机上运算,首次对菌蚊科中5亚科28属的28种进行支序分析,探讨各分类单元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菌蚊亚科与滑菌蚊亚科的亲缘关系较近,二者互为姐妹群,粘菌蚊亚科属于原始类群;菌蚊亚科为5个亚科中的进化类群;邻菌蚊亚科可能为并系群;真菌蚊亚科是介于邻菌蚊亚科与菌蚊亚科之间的类群。  相似文献   

4.
何淑艳  敖磊  李娜  谷晓明 《四川动物》2007,26(3):520-524
对贵州5种蝙蝠科蝙蝠的部分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DNA序列进行了测定,并结合从Genbank获得的爪哇伏翼的相应序列,以Pteropus dasymallus,P.scapulatus,Rousettus aegyptiacus为外群,运用贝叶斯法(Bayes-ian),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分析了这6种蝙蝠科蝙蝠的分子系统进化关系。结果表明:在贝叶斯,ML树中,这6种蝙蝠科的蝙蝠可分为3个分支:亚洲长翼蝠是第1个独立出来的分支;白腹管鼻蝠是继亚洲长翼蝠之后第2个分离出来的分支;第3个分支又分为两支,一支由大鼠耳蝠和小鼠耳蝠组成,另一支由南蝠和爪哇伏翼组成,支持将这4种蝙蝠同归于蝙蝠亚科的结论,从一定程度上否定了鼠耳蝠属和管鼻蝠亚科之间的姐妹类群关系,也不支持将鼠耳属提升为亚科。  相似文献   

5.
白腹鼠属几个相似种的差异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到目前为止,安氏白腹鼠、川西白腹鼠、社鼠、针毛鼠作为独立种没有多大的争议。但在形态上,安氏白腹鼠与川西白腹鼠、川西白腹鼠与社鼠、社鼠与针毛鼠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差异微小,有大量的中间过渡类型。因此,要对这些种进行准确鉴定非常困难。本文首先对这4个种的阴茎形态进行了比较,发现它们确实是独立的种。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尿道小瓣形态、位置及阴茎骨形态和长短比例上:(1)安氏白腹鼠,外环层有明显的乳突,尿道小瓣分两叉,位置很低,阴茎骨近支显著长于远支;(2)川西白腹鼠,外环层光滑,尿道小瓣位置较高,阴茎骨近支很细而直,近支明显长于远支;(3)社鼠,尿道小瓣较小,位置很低,呈舌状,阴茎骨近支较粗,显著向腹面弯曲,远支粗大且较长,近支长略大于远支;(4)针毛鼠,尿道小瓣位置较高,呈舌状,阴茎骨近支较细弱,显著向腹面弯曲,远支粗大且较长。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川西白腹鼠与社鼠在眶间宽、上齿列长和下齿列长等方面差异显著;社鼠和针毛鼠在后头宽、眶间宽和听泡长等方面差异显著;安氏白腹鼠与其他3个种均具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基于广义形态学性状对木通科的分支系统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43个广义的形态学性状,对木通科进行了分支系统学分析。经过简约性分析,得到了68个同等简约的分支树。50%多数规则一致树的分支结构与以前建立的族划分系统基本一致。外类群大血藤属与木通科的勃奎拉藤属形成姐妹群,与以前的分支分析结果一致,但在分子系统发育树中,大血藤属却是整个木通科的姐妹群;除此之外,形态分支树的结构与分子树的结构差别不大,但一致性指数、保持性指数和各分支内部支持率均较低。单型的猫儿屎族和串果藤族位于分支树的基部,拉氏藤族与木通族是姐妹群,在木通族内,长萼木通属和木通属是姐妹群,作为一个分支;另一分支是PHS(牛藤果属、八月瓜属和野木瓜属)复合群,牛藤果属位于八月瓜属和野木瓜属各类群的基部。但八月瓜属和野木瓜属的属内系统发育关系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似鮈类鱼类的系统发育研究(鲤形目:鲤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似类8属13种和外类群7属10种鱼类的比较研究,选取37个骨骼及外部特征,运用外类群比较法进行特征分析,根据分支系统学原理重建了似类的系统发育。特征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似类是具有许多共同离征的单系群,朝着流水性底栖生活和刮食性的主干方向发展;其中以似属最原始,胡属最特化构成7对姐妹群。蛇属是较早分化出的相对特化的类群,棒花鱼属和小鳔属的关系相对较远。  相似文献   

8.
安氏白腹鼠(Niviventer andersoni) (Thomas, 1911) 是中国特有种,也是白腹鼠属体型最大的种类。这一物种的基础研究较为薄弱,形态分化也缺乏系统分析。化石记录显示这一物种在第四纪晚期曾广泛分布于中国川黔地区中低海拔环境,然而国内外主要的数据库和专著均显示安氏白腹鼠现生种群分布区较为狭窄,主要在中国西南地区。本文通过检视国内外主要动物博物馆馆藏标本,结合课题组近十年来的野外采集,对安氏白腹鼠不同地理种群的形态分化进行研究,综合利用采集记录和博物馆馆藏数据对这一物种的分布范围进行修订。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这一物种具有3个遗传支系。安氏白腹鼠指名亚种包含于四川盆地周边山脉与华中、华南支系,安氏白腹鼠哀牢山亚种分布于云南西南及藏东南支系。基于头骨测量数据的分析显示安氏白腹鼠不同地理种群已产生显著的分化。安氏白腹鼠现生种群从中国西藏东南地区到秦岭,甚至武陵山地区中高海拔森林环境均有分布,但与第四纪晚期这一物种的化石分布记录相比,现生种群分布海拔已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9.
本文概述了当前分支系统学研究中涉及的主要理论和方法,包括性状的选取、性状状态和极性的确定、数据矩阵的分析计算、结果分支图的处理、分支图可靠性的评价及分支图的应用。本文同时以华东地区樟科山胡椒属Linderal2个种的分支系统学研究为例,讨论了用形态性状进行分支系统学研究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也揭示了一些分支系统学与传统的系统学在应用性状推导进化关系上的不同点。对这12个种的分支系统学研究得出了一些不同于传统系统学方法所推测的山胡椒属内的系统发育关系,如分支系统学研究显示山胡椒组和球果组很近缘。在严格一致性分支图上,杯托组的黑壳楠和江浙山胡椒分别位于最原始和最进化的分支,表明这个组是复系类群。分支图也显示山胡椒组可能是复系类群。  相似文献   

10.
睡莲科的系统发育:核糖体DNA ITS区序列证据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以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为外类群,使用PAUP4.0b4A软件对睡莲科Nymphaeaceae植物7属11个代表种的ITS区序列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采用最大简约法分析获得了3个最简约树,步长为1125,一致性指数(CI)和维持性指数(RI)值分别为0.7618和0.7214。利用3个最简约树获取严格一致树。结果表明:(1)莲属Nelumbo位于系统树的基部,自展支持率为100%,可从睡莲科中独立出来成立莲科Nelumbonaceae和莲目Nelumbonales;(2)萍蓬草属Nuphar是一单系类群,位于分支Ⅱ的基部,并和睡莲科其他属(不包括莲属)植物聚在一起构成姐妹群,故萍蓬草属仍应置于睡莲科中;(3)水盾草属Cabomba和莼菜属Brasenia聚成一小支并构成姐妹群,自展支持率为99%,说明这两属之间亲缘关系较近;(4)睡莲属和芡实属Euryale、王莲属Victoria聚成一小支并构成姐妹群,自展支持率为94%,说明三者亲缘关系较近,仍应置于睡莲科中。  相似文献   

11.
沙门菌CWDMs脂代谢检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用毛地黄皂苷敏感试验和菌细胞胆固醇、甘油三脂及胆碱酯酶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经L 型变异后形成的细胞壁缺陷突变株(CW DM )的脂类代谢活性,了解这些CW DM 变异的性质和探讨细菌细胞壁缺陷突变与细菌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 DM s 具有显著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对毛地黄皂苷高度敏感并且还具有与白色念珠菌相似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含量,但未能检出胆碱酯酶活性。CW DM s返祖菌丧失了脂类代谢酶类和胞浆膜不含胆固醇,恢复了与其亲代细菌型相似的代谢特征。提示在沙门菌天然即存在有与脂类及胆固醇代谢相关的基因,细胞壁的缺陷导致这些脂类及胆固醇代谢基因活化,以致 CW DM s 能够表达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和胞浆膜含有胆固醇  相似文献   

12.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CWDMs及其宁代细菌型和伤寒杆菌粗糙型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功酶,以了解沙门菌CWDMs生物氧化的特点和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结果表明,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细菌型及伤寒杆粗糙型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显示出相同的4种具有不同泳动速率的LDH同功酶,但CWDMs仅显示2种LDH。CWDMs的2种LDH同功酶与其亲代细菌型及伤寒杆  相似文献   

13.
沙门菌CWDMs氨基酸代谢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旭  王和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12(3):142-143,145
采用氨基氨利用生长试验和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酶(GOT)、乳酸脱氨酶(LDH)、肌酸激酶(CK)、α-闳丁酸脱氢酶(α-HBD)、γ-谷志肽酶(γ-GT),酸性磷酸酶(ACP)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CWDMs变异的特点及其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在仅含蛋氨酸或脯氨  相似文献   

14.
光照对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8种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除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 Spring配子体假根无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其生长方向与光照方向无关外,其它7种的配子体假根均有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假根的向重力性反应在配子体发育初期,因光照的方向不同而异,表现为负向光性。随着配子体发育至片状体阶段,光对其向重力性反应的影响逐渐减弱,而重力的影响增强。在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初期,光对  相似文献   

15.
16.
作者解剖观察了33种,隶于4目、7亚目、15科、19属的中国鳐类脑颅的形态。研究结果认为:锯鳐目和鳐目是原始类群,它们均具吻软骨,其中圆犂头鳐科和团扇鳐科是特化类群。电鳐目亦具吻软骨,它们是特化和退化类群。在较高等的鲼目则无吻软骨。依据鳐类不同的分类阶元,其脑颅亦各具有不同的式型。  相似文献   

17.
18.
两种蚤的幼虫形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肖柏林 《昆虫学报》1990,33(2):250-253
关于蚤类幼虫形态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我国王敦清1956年首次描述7种蚤的幼虫形态以后,由柳支英,虞以新(1957),孙昌秀(1965),叶瑞玉(1982,1986),费荣中(1986)等学者先后共描述过约29种蚤的幼虫形态。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知蚤类幼虫形态约36种,隶属6科19属。本文描述未见报道的无棘鬃额蚤Frontopsylla aspiniformis Liu etWu(1960)和青海双蚤Amphipsylla qinghaiensis Ren et Ji(1979)两种蚤山幼虫形态。  相似文献   

19.
20.
省沽油科叶解剖结构的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士友  于兆英 《植物研究》1992,12(2):177-184
本文对国产省沽油科 Staphyleaceae 4属植物叶的解剖结构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叶解剖结构特征在属间的区别较明显, 特别是瘿椒树属 Tapiscia 有着几乎与其他三属截然不同的独特性状。根据已有的孢粉学, 花、节及木材的解剖等方面的资料, 我们支持Тахтаджян(1987)将瘿椒树亚科分出而建立瘿椒树科 Tapisciaceae 的观点。瘿椒树属为我国特有属, 根据我们对采自不同产地的材料观察, 居群间的差异很小, 其可能仍为一单种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