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脑室注射组胺H1受体激动剂对大鼠胃酸分泌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孙成钢  王竹立 《生理学报》1993,45(6):581-586
本文对中枢注射PEA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雄性Wistar大鼠,重200-300g,用37(生理盐水通过恒流泵进行连续胃灌流。第三脑室给药,观察其对五促胃液素(160μg/kg,s.c.)诱导的胃酸分泌的影响。结果如下:(1)预先注射纳洛酮2.5μg可阻断10μgPEA的中枢抑酸效应;(2)双侧膈下迷走神经切除可翻转PEA(5-20μg)的抑酸效应,且有量效关系;双侧肾上腺摘除对PEA中  相似文献   

2.
张术新  黄辰格 《生理学报》1993,45(6):568-574
本工作采用Ghosh-Schild法收集大鼠胃酸,观察了小脑延髓池、迷走背核复合体和脊髓蛛网膜下腔微量注射血管活性肠肽对胃酸分泌的影响,并初步分析其机制。结果表明:(1)小脑延髓池注射VIP(10μg)s可强烈地刺激胃酸分泌,高峰期在注射后60至80min,持续时间超过2.5h。(2)双侧膈下迷走神经切断可完全阻断小脑延髓池微量注射VIP刺激胃酸分泌的效应,(3)迷走背核复合体微量注射VIP(1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Orexin-A对大鼠胃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大鼠迷走神经复合体微量注射Orexin-A后,观察大鼠胃运动、胃液和胃酸分泌的变化。结果:DVC微量注射Orexin-A后,大鼠胃收缩幅度以及收缩频率明显升高,且呈明显剂量依赖关系(P0.05),SB334867可显著阻断Orexin-A对促胃运动效应(P0.05)。DVC微量注射orexin-A后,大鼠胃液及胃酸分泌且呈剂量依赖性增加(P0.05)。结论:迷走神经复合体微量注射Orexin-A能影响胃的运动以及胃内体液的分泌。  相似文献   

4.
孤束核内注NPY抗体对电刺激室旁核引起心血管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实验在乌拉坦麻醉的大鼠上进行。电刺激下丘脑室旁核(PVH)使动脉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并伴有瞳孔扩大,胡须抖动等交感反应。向孤束核(NTS)微量注射神经肽Y(NPY)抗体后,电刺激PVH引起的升压反应被阻断53.8%,心率加快被阻断57.1%,交感反应也被减弱。兴奋缰核(Hb)可对抗孤束核内注射NPY抗体对室旁核引起的心血管反应的影响。结果提示:孤束核参与电刺激PVH引起的心血管作用,其间有NPY纤维的参与,同时证明Hb在其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工作以钾离子透入引起大鼠甩尾反应作为痛反应指标,观察纳洛酮(NX)和抗阿片肽血清对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内微量注射神经降压素(NT)增强电针镇痛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1)PAG内微量注射NT后,大鼠电针镇痛效应明显提高;(2)PAG内注射大剂量NX,可以显著减弱NT增强电针镇痛效应;(3)PAG内微量注射抗甲脑啡肽血清和抗β内啡肽血清后,NT增强电针镇痛的作用明显降低;而PAG内微量注射抗强啡肽A113血清,对于NT增强电针镇痛的作用并无明显影响。提示:PAG内NT在针刺镇痛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NT增强电针镇痛的作用与甲脑啡肽和β内啡肽有较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Chen WF  Chen L  Lu XW  Chen JJ 《生理学报》1999,51(3):253-257
实验选择体重200-250g健康Wistar大鼠64只,采用麻醉大鼠中枢微量注射,分光光测定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侧脑室,弓状核(ARC)区注射β-内啡肽(β-EP)对大鼠血浆唾液酸(SA)水平的影响及与免疫功能的关系,结果表明:(1)侧脑室注射β-EP可明显降低血浆SA水平;(2)血浆SA水平在ARC区注射β-EP后明显降低,此效应可被M胆碱受体阻断剂阿托品或切断双侧颈迷走神经所阻断;(3)A  相似文献   

7.
迷走神经兴奋对HRV的影响及其机制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在氯醛糖加氨基甲酸乙酯麻醉的新西兰兔上进行。记录血压、心率、心电图和心率变异性(HRV)频谱分析。电刺激减压神经(DN),疑核(NA)和右侧迷走神经(RV)外周端,均引起心率和血压下降(P<0.001),总变异性(TV)、低频成分(LF)、高频成分(HF)、LF/HF比值(LF/HF)和极低频成分(VLF)增大(P<0.05-0.001)。静脉注射阿托品可使上述反应显著减小(P<0.05-0.01),而静脉注射心得安仅可阻断DN和NA所致LF的增大(P<0.05)。以上结果表明:迷走神经是HRV的主要调节者之一;HF由迷走神经单独介导;LF受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共同调制;迷走神经参与VLF波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第三脑室注射组胺(HA)抑制胃酸分泌效应的外周过程。雄性SD大鼠,摘除双侧肾上腺,用37℃的生理盐水通过恒流泵进行连续胃灌流。用注射器泵静脉每小时给药,观察其对五肽促胃液素(10μg/kg,iv)诱导的胃酸分泌的影响。结果如下:(1)切除双侧膈下迷走神经可阻断HA(1μg,icv)的中枢抑酸效应;(2)预先静脉注射硫酸阿托品[0.05mg/(kg·100min)]可阻断HA的中枢抑酸效应;(3)预先静脉注射生长抑素拮抗剂[2~4μg/(kg·100min)],可剂量依赖性地拮抗HA的中枢抑酸效应。结果提示:HA的中枢抑酸效应由迷走神经传出,可能通过乙酰胆碱M受体及引起生长抑素释放实现。  相似文献   

9.
本工作用12%乙醇麻醉的大鼠,观察了下丘脑室旁核(PVH)微量注射K型阿片受体激动剂U-50,488H对大鼠肾水钠钾排出的影响,以及第三脑室注射U-50,488H对PVH中多巴胺神经元活性的影响。结果如下:(1)PVH微量注射U-50,488H(5μn/ul)后20min内大鼠尿量开始增加(P<0.01),持续约100min,41—60min尿量增加达峰值(P<0.001)。(2)PVH预先(10min)注射K型阿片受体阻断剂NBT(Nor-BinaltorphimineTetrahydrate)(5μg/pl)可以阻断U-50,488H所产生的利尿效应(P<0.01)。(3)第三脑室注射U-50,488H(10μg/10ul)20min后,PVH中酪氨酸羟化酶免疫反应阳性(Tyrosinehydroxylase-immunoreactivity,TH-IR)神经元数量减少,染色强度减弱,于注药后50min变化最为显著,100min时已恢复正常。上述结果表明:PVH微量注射U-50,488H可作用于K型阿片受体引起利尿效应;第三脑室微量注射U-50,488H可抑制PVH中TH-IR神经元的免疫活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下丘脑腹内侧核Orexin-1及其受体对大鼠胃酸分泌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大鼠麻醉后侧脑室及VMH置管,大鼠分组后分别VMH注射orexin-A、[Pro~(34)]-酪酪肽、[c PP1-7、NPY~(19-23)、Ala~(31)、Aib~(32)、Gln~(34)]胰多肽;腹腔注射SB-334867;皮下注射阿托品;侧脑室微量注射GR-231118、CGP-71683。给药结束后使用幽门结扎模型检测大鼠的胃酸分泌。结果:OXA能够促进胃酸分泌,且呈量效依赖关系。腹腔注射SB-334867能够抑制胃酸分泌,且呈量效依赖关系;SB-334867能够抑制orexin-A对胃酸分泌的促进作用;阿托品不但能够抑制胃酸分泌并且还能够完全阻断OXA的促胃酸分泌作用。侧脑室微量注射GR-231118或CGP-71683胃酸及胃液量减少,呈量效依赖关系,并且能够完全阻断OXA的促胃酸分泌作用。VMH内微量注射[cPP~(1-7),NPY~(19-23),Ala~(31),Aib~(32),Gln~(34)]胰多肽胃酸分泌增多,且呈量效依赖关系。结论:Orexin-A能够作用于下丘脑VMH促进胃酸分泌,orexin受体、Y1和Y5受体以及迷走神经系统均参与该过程。  相似文献   

11.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CWDMs及其宁代细菌型和伤寒杆菌粗糙型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功酶,以了解沙门菌CWDMs生物氧化的特点和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结果表明,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细菌型及伤寒杆粗糙型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显示出相同的4种具有不同泳动速率的LDH同功酶,但CWDMs仅显示2种LDH。CWDMs的2种LDH同功酶与其亲代细菌型及伤寒杆  相似文献   

12.
沙门菌CWDMs脂代谢检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用毛地黄皂苷敏感试验和菌细胞胆固醇、甘油三脂及胆碱酯酶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经L 型变异后形成的细胞壁缺陷突变株(CW DM )的脂类代谢活性,了解这些CW DM 变异的性质和探讨细菌细胞壁缺陷突变与细菌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 DM s 具有显著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对毛地黄皂苷高度敏感并且还具有与白色念珠菌相似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含量,但未能检出胆碱酯酶活性。CW DM s返祖菌丧失了脂类代谢酶类和胞浆膜不含胆固醇,恢复了与其亲代细菌型相似的代谢特征。提示在沙门菌天然即存在有与脂类及胆固醇代谢相关的基因,细胞壁的缺陷导致这些脂类及胆固醇代谢基因活化,以致 CW DM s 能够表达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和胞浆膜含有胆固醇  相似文献   

13.
沙门菌CWDMs氨基酸代谢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旭  王和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12(3):142-143,145
采用氨基氨利用生长试验和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酶(GOT)、乳酸脱氨酶(LDH)、肌酸激酶(CK)、α-闳丁酸脱氢酶(α-HBD)、γ-谷志肽酶(γ-GT),酸性磷酸酶(ACP)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CWDMs变异的特点及其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在仅含蛋氨酸或脯氨  相似文献   

14.
光照对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8种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除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 Spring配子体假根无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其生长方向与光照方向无关外,其它7种的配子体假根均有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假根的向重力性反应在配子体发育初期,因光照的方向不同而异,表现为负向光性。随着配子体发育至片状体阶段,光对其向重力性反应的影响逐渐减弱,而重力的影响增强。在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初期,光对  相似文献   

15.
16.
作者解剖观察了33种,隶于4目、7亚目、15科、19属的中国鳐类脑颅的形态。研究结果认为:锯鳐目和鳐目是原始类群,它们均具吻软骨,其中圆犂头鳐科和团扇鳐科是特化类群。电鳐目亦具吻软骨,它们是特化和退化类群。在较高等的鲼目则无吻软骨。依据鳐类不同的分类阶元,其脑颅亦各具有不同的式型。  相似文献   

17.
18.
两种蚤的幼虫形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肖柏林 《昆虫学报》1990,33(2):250-253
关于蚤类幼虫形态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我国王敦清1956年首次描述7种蚤的幼虫形态以后,由柳支英,虞以新(1957),孙昌秀(1965),叶瑞玉(1982,1986),费荣中(1986)等学者先后共描述过约29种蚤的幼虫形态。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知蚤类幼虫形态约36种,隶属6科19属。本文描述未见报道的无棘鬃额蚤Frontopsylla aspiniformis Liu etWu(1960)和青海双蚤Amphipsylla qinghaiensis Ren et Ji(1979)两种蚤山幼虫形态。  相似文献   

19.
20.
省沽油科叶解剖结构的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士友  于兆英 《植物研究》1992,12(2):177-184
本文对国产省沽油科 Staphyleaceae 4属植物叶的解剖结构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叶解剖结构特征在属间的区别较明显, 特别是瘿椒树属 Tapiscia 有着几乎与其他三属截然不同的独特性状。根据已有的孢粉学, 花、节及木材的解剖等方面的资料, 我们支持Тахтаджян(1987)将瘿椒树亚科分出而建立瘿椒树科 Tapisciaceae 的观点。瘿椒树属为我国特有属, 根据我们对采自不同产地的材料观察, 居群间的差异很小, 其可能仍为一单种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