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张蕊  李佳  高梅香 《生态学报》2020,40(22):8315-8325
为探讨3种不同的玉米秸秆处理方式对冬季黑土农田蜱螨目和弹尾目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8年冬季分别对机收秸秆还田(MH)、人工收获秸秆移出(AH)、人工收获秸秆未移出(NR)3种不同的玉米秸秆处理方式下,土壤中蜱螨目和弹尾目的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共捕获蜱螨目和弹尾目1713只22种,MH、AH和NR分别捕获739只16种、401只17种、573只16种。MH中蜱螨目和弹尾目的个体数量最高,AH的物种数最高,NR具有最高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性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3种不同的玉米秸秆处理方式对蜱螨目和弹尾目个体数、物种数和群落多样性指数均无显著影响,CCA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土壤因子对蜱螨目和弹尾目的个体数和物种数影响不同,优势种和常见种的分布与土壤全磷、含水量和全氮显著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蜱螨目是冬季研究区内的优势类群,NR更有利于提高蜱螨目和弹尾目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对蜱螨目和弹尾目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本研究为冬季黑土农田土壤动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小鲵科为亚洲特有的有尾两栖动物,是现生有尾目10科中第三大科.中国是小鲵科动物属、种分布的主要区域,且研究其分类历史较久,学者较多,故导致学术观点差异较大.本文对中国小鲵科分类地位发生变更的部分属(巴鲵属Liua、拟小鲵属Pseudohynobius、肥鲵属Pachyhynobius)、种(秦巴巴鲵L. tsinpaensis、满洲小鲵Hynobius mantchuricus、豫南小鲵H. yunanicus、弱唇褶山溪鲵Batrachuperus cochranae和太白山溪鲵B. taibaiensis)的变更历史进行回顾,旨在为小鲵科动物的分类提供一个清晰的背景知识.  相似文献   

3.
两栖动物是我国受威胁程度最高的动物类群,加强两栖动物资源调查和多样性监测,是开展两栖动物保护和濒危物种拯救行动的关键性基础工作。传统的两栖动物监测主要以形态学和声学为基础,耗时费力,且难以发现一些隐蔽性较强的稀有物种。基于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 eDNA)的调查方法以其快速、灵敏、高效、无创等独特优势,为两栖动物多样性监测及保护提供了新的工具。综述了eDNA在两栖动物多样性监测、外来入侵和珍稀濒危物种调查、物种丰度或生物量估测等研究领域的应用进展,分析了两栖动物eDNA产生、扩散、迁移和降解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子,探讨了eDNA应用于两栖动物监测研究的局限性并提出了优化建议,同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充分挖掘eDNA在两栖动物监测中的应用潜力,为两栖动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无尾两栖动物的鸣声通常具有物种特异性,了解其鸣声特征信息,是利用生物声学进行物种多样性调查及物种监测的前提。本文汇总、整理了2012–2020年间利用高保真录音设备在野外记录的43种(隶属于7科26属)无尾两栖动物的鸣声数据,以及相应的鸣声采集信息。对音频文件进行降噪处理后,提供了由61个鸣声的波形图及语图组成的鸣声特征数据集。本数据集展示了鸣声的多种时域和频域信息,如单音节或多音节、音节数、音节时长、音节间隔、鸣声时长、主频、基频、谐波等,为我国无尾两栖类的声学研究、物种多样性调查及鸣声监测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5.
根据传统形态学特征的系统分类学研究,将瘦尾虫属(Uroleptus)归入尾柱目(Urostylida).但是,基于单基因和多基因联合的分子系统发育学分析支持瘦尾虫属与散毛目内部类群的亲缘关系更近.为进一步探讨旋唇纲(Spirotrichea)内部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以及瘦尾虫属的系统发育地位,我们对四种旋唇纲纤毛虫(澳大利亚速体虫(Notohymena australis)、瘦尾虫属未定种(Uroleptus sp.)、弹跳虫属未定种(Halteria sp.)和楯纤虫属未定种(Aspidisca sp.))进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并基于151个直系同源基因的51 596个氨基酸位点对旋唇纲开展更全面的系统发育基因组学分析.分析结果支持旋唇纲中四个亚纲单系:寡毛亚纲与环毛亚纲聚为姐妹枝,腹毛亚纲与这两个亚纲的亲缘关系更近,游仆亚纲位于旋唇纲的基部.尾柱目非单系,瘦尾虫属与散毛目中的尖毛虫科聚为一支,系统发育基因组学分析结果支持瘦尾虫属归于散毛目.  相似文献   

6.
区域物种多样性评价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部分。研究两栖动物物种丰富度的海拔分布格局能为物种多样性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为了解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保护区)两栖动物多样性及海拔分布特点,于2014年7月22日—8月4日,选取22条样线开展调查,同时将保护区海拔300~2161 m区间按200 m的间隔分为10个海拔段,对两栖动物的海拔分布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保护区现已记录两栖动物29种,隶属2目9科22属,以蛙科为主,占两栖物种总数的37.9%;2)崇安湍蛙(Amolops chunganensis)为保护区新纪录;3)两栖动物物种多样性大致呈先平台后递减的海拔分布特点,这可能主要受生境复杂性的影响。此外,本研究采用Stevens法和逐种法对Rapoport法则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保护区的两栖动物很难判断是否支持Rapoport法则。  相似文献   

7.
重庆四面山两栖动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至2007年对重庆四面山的两栖动物进行了野外调查采集,共有两栖动物1目5科11属18种,其中无尾目弧胸类(蟾类)2种、固胸类(蛙类) 16种.建议加强对该地区两栖动物物种多样性及其生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作为生物多样性领域首个政府间、多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科学政策平台,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The Intergovernmental Science–Policy Platform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IPBES)将会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他领域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分析美国传粉者保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获得了生物多样性相关保护政策的制定为科学评估–政府关注–出台限制性政策措施的过程和模式。基于IPBES 2016年发布《传粉者、传粉与粮食生产评估报告》(The Assessment Report on Pollinators,Pollination and Food Production)的事实,推测IPBES交付品可能促进对新烟碱类农药产业和蜂产品尤其是野生蜂产品交易限制性政策的产生。并进一步分析了IPBES交付品可能在全球以及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相关领域带来的影响,比如可能通过促进生物多样性领域的科学评估,进一步主流化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促使生物多样性保护成为重要的政治议题。本文旨在为我国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适应性政策提供科学支持。  相似文献   

9.
李健 《动物学报》2005,51(2):214-214
由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费梁研究员等撰著的《中国两栖动物检索及图解》一书已于 2005 年 1月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作者根据多年的研究进展, 并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 在原著《中国两栖动物检索》(1990) 和《中国两栖动物图鉴》(1999) 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多的修订和补充撰写成该书。本书对两栖动物的蚓螈目、有尾目、无尾目及其所隶各科 (亚科)、属 (亚属) 的特征做了概述; 同时将我国迄今发现的336种 (其中11个亚种), 分隶于 59 属 (含 9 个亚属)、11 科 (含 8 个亚科)、3 目的成体、蝌蚪和卵分别编制成检索表, 其中包括 2 个新…  相似文献   

10.
为了了解我国两栖动物受威胁现状和致危因素, 进而制定相关的保护措施和开展国际合作, 本文依据中国两栖动物野生种群与生境现状, 利用《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3.1版)和《IUCN物种红色名录标准在国家或地区的应用指南》(4.0版), 对中国已知的408种两栖动物的濒危状况进行了评估, 并编制了《中国两栖动物红色名录》。评估结果表明: 中国两栖动物有1种灭绝, 1种区域灭绝, 受威胁的两栖动物共计176种, 占评估物种总数的43.1%, 明显高于《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15)的物种受威胁率(30.8%)。中国两栖动物特有种272种, 其中48.9%属于受威胁物种。中国两栖动物受威胁比例最高的目是有尾目(63.4%), 明显高于无尾目(39.0%); 受威胁比例最高的科是隐鳃鲵科(Cryptobranchidae) (仅有1种, 100%受威胁), 小鲵科(Hynobiidae) (86.7%)和叉舌蛙科(Dicroglossidae) (78.1%)。有11个省区的受威胁物种数占本省区两栖动物物种总数的30%及以上, 前3位分别是四川(40.8%)、广西(39.2%)和云南(37%)。中国大多数两栖动物物种分布在西南山地和华南地区, 以海拔2,000 m以下区域为主。栖息地退化或丧失、捕捉、环境污染列受威胁两栖动物致危因子的前3位。鉴于中国两栖动物区系的复杂性和独特性, 进一步加强两栖动物资源调查、种群和生境监测及相关科学研究, 仍是今后一段时期开展两栖动物多样性保护和濒危物种拯救行动的关键性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1.
<正>自2004年以来的10年中,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Chinese Forest Biodiversity Monitoring Network,CForBio)参照世界热带森林研究中心(Center for Tropical Forest Science,CTFS)的监测规范和标准在全国陆续建立了至少12个森林动态监测样地(www.cfbiodiv.org/)。这些样地涵盖了我国不同纬度带的主要森林植被类型,已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长期监测与研究的重要平台。野生动物多样性是各个样地的重要监测内容,2009–2013年陆续有7个样地采用红外相机技术来监测兽类和地面活动鸟类的多样性。本专辑内以"森林动态监测样地"专题来  相似文献   

12.
大型森林动态监测样地是研究群落尺度森林动态变化的最优途径之一。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CForBio)始建于2004年,是全球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ForestGEO)最活跃的组成部分之一。CForBio森林动态监测样地一般为20ha,同时建立3–5个1–3ha辅助样地,以统一技术规范对胸径≥1 cm的木本植物进行定位监测,旨在长期监测中国主要森林类型的生物多样性格局与动态,研究其形成和维持机制。本文简要介绍了CForBio的概况、主样地建设、数据共享、能力建设、基于长期监测数据的主要科学发现以及科学支撑和服务,夯实CForBio监测与研究、拓展专题网络并加强能力建设,可为以监测数据为基础的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决策以及国际履约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两栖爬行动物是良好的环境指示类群,容易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目前正经历着全球范围的种群快速下降和物种灭绝。最新的《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评估发现, 37.05%的两栖动物和30.5%的爬行动物受到威胁。开展国家级科学监测,研究和分析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变迁及其驱动因素是保护的前提。作为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栖爬行动物监测与研究专项网通过对11个典型样区中两栖爬行动物的组成、种群动态和结构进行长期监测和研究,将野外数据与生态模型相结合,探讨两栖爬行动物的种群现状、群落结构及其动态,以及针对我国两栖爬行动物应对未来环境变化提出及时有效的保护管理对策。在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研究、极危两栖动物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和濒危两栖动物大凉螈(Liangshantriton taliangensis)的保护、环境DNA (eDNA)技术和无线电追踪技术开拓与应用、荒漠化生境对爬行动物的生态影响、外来入侵种的扩展机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明显提升了中国两栖爬行动物监测能力和研究水平。未来尚需持续加大监测网络建设,普及先进监测技术,从法律法规层面强调两栖爬行动物...  相似文献   

14.
一、两栖纲:两栖动物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它是脊椎动物由水中向陆上发展的过渡类型。不了解两栖动物的特征,学生就不可能掌握脊椎动物由水中向陆上、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完整概念。从这个意义说,掌握两栖类的基本知识,也是完全必要的。现存的两栖动物,全世界有近3000种,其中无足目约170种;有尾目200余种;无尾目约2600种。我国有230余种(亚种),其中无足目1种;有尾目32种;无尾目197种。青蛙是泛指黑斑蛙、金线蛙、虎纹蛙等,是两栖纲,无尾目,蛙科动物。初中动物学课本图87,应该是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体长可达8厘米。…  相似文献   

15.
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区系及属种海南新纪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2008年,多次对海南省中部山区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进行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调查,共记录到39种两栖动物(有尾类1种,无尾类38种),隶属于2目7科23属。其中,包括海南属种新纪录小姬蛙属的德力小姬蛙(Micryletta inornata)和新纪录种马来棱皮树蛙(Theloderma asperum)。另外,还采集到2个待定种,分别为小蟾属物种(Parapelophryne sp.)和一种大型的棱皮树蛙属物种(Theloderma sp.),但需要进一步研究鉴定。鹦哥岭调查中共记录到39种(88.6%)已知在海南有分布的两栖动物,包括11个海南特有种,占海南13种特有两栖动物的84.6%,这说明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在海南岛两栖动物多样性的保护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两栖动物保护需求总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中国两栖动物物种生物多样性现状的全面分析, 与世界许多国家相比, 中国是一个重要的全球优先保护地区. 横断山区、南岭山区和武夷山区3个区域的两栖动物物种多样性特别丰富. 有尾两栖类物种较无尾类受胁程度更高. 几个物种数相对较少的铃蟾科、隐腮鲵科、小鲵科和蝾螈科显示出了高的受胁倾向. 像世界其它地方一样, 高海拔地区溪流繁殖的森林物种受胁程度更高. 对中国两栖动物而言, 生境丧失、污染和过度捕捉是最主要的致危因素. 过度捕捉虽然影响不如生境丧失深远, 但它更可能导致一个物种种群的快速衰落. 针对5个方面的保护挑战, 提出了优先研究领域和保护行动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野生和养殖大鲵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大鲵是世界上最大的两栖动物并且为我国特有,现在该物种野生种群急剧下降, 而人工养殖种群逐渐增多。为了对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的本底调查, 本文用10对微卫星引物对28尾野生大鲵和16尾人工养殖的大鲵样本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 在10对引物中有7对检测到多态位点, 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的观察等位基因数分别为5–8和4–6, 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81和0.75, 说明本实验中研究的大鲵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通过人工养殖群体和野生群体的比较发现, 人工养殖群体存在较大的等位基因丢失现象, 并且遗传多样性水平低于野生群体。以上结果将为大鲵的人工繁育和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区域物种编目及适时更新是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实践的必要前提。本文基于福建省全省网格化的野外调查, 并整合文献资料(截至2021年12月), 更新了该省现生本土两栖、爬行动物名录。本名录共收录两栖动物2目9科29属55种、爬行动物2目25科72属126种。其中, 分别有4种两栖动物和2种爬行动物是福建省特有种; 24种两栖动物和18种爬行动物的模式产地位于福建省。与《福建省两栖动物区系及地理区划》和《福建省爬行动物区系及地理区划》的物种名录相比, 本名录新增物种22种, 删除8个物种, 修订64个物种的名称。有6种爬行动物被列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 分别有5种两栖动物和25种爬行动物被列为II级保护动物。10种两栖动物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第四卷): 两栖动物》评估为受胁物种(2种极危, 1种濒危, 7种易危, 分别占两栖动物物种数的3.64%、1.82%和12.73%); 41种爬行动物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第三卷): 爬行动物》评估为受胁物种(11种极危, 15种濒危, 15种易危, 分别占物种数的8.73%、11.90%和11.90%)。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有尾目脊椎的划分,本文以小鲵科的山溪鲵(Batrachuperus pinchonii)为例,运用透明骨骼双色法对其脊柱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并对各部分椎骨特征进行详细描述和绘图.结果显示,山溪鲵的脊椎根据椎骨是否具前关节突、横突、肋骨、肋软骨和脉弓等形态特征可分5部分;同时结合小鲵科其他20种94号标本和蝾螈科6种27号标本的脊柱特征及文献资料,讨论了有尾目脊椎的划分,认为将有尾目脊柱划分为5部分(颈椎、躯椎、荐椎、尾荐椎和尾椎)的观点较将其划分为4部分(颈椎、躯椎、荐椎和尾椎)的观点更合理.  相似文献   

20.
甘肃有尾两栖动物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龚大洁  牟迈 《四川动物》2006,25(2):332-335
甘肃地理与气候条件复杂,南部地区有尾两栖动物物种多样性较为丰富,共有3科、3属、3种.其中,文县疣螈为甘肃特有种.但由于滥捕乱猎、栖息地丧失、破坏、污染以及异种侵入等原因,已造成有尾两栖动物的渐危和濒危.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提出了一些保护举措和建议,希望能在维持有尾两栖动物资源储量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