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甘蔗螟虫趋光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甘蔗螟虫具有趋光性,但不同种及性别之间对特定波长光的趋性差异没有详细研究。本文研究3种甘蔗螟虫的雌雄成虫对不同波长光波的行为反应,为该类害虫的灯诱防控应用提供参考依据。试验结果显示,条螟趋光率最高的3个波长为340 nm、460 nm、498 nm,趋光率分别为23.1%、18.2%、18.1%;二点螟趋光率最高的 4个 波长为498 nm、520 nm、380 nm、420 nm,趋光率分别为21.7%、17.2%、15.3%、13.2%;黄螟对各检测光源表现弱的趋光性,趋光率最高为9.2%(光波长582 nm)。3种螟虫不同日龄趋光性有强弱的差异,以3 d 趋光性最强,其次是1 d ,最后是5 d 。条螟、二点螟雌雄蛾趋光率有差异,雄蛾高于雌蛾;交配行为会降低螟蛾趋光率,条螟雄蛾交配前后降幅高达16.6%,已交配的条螟雌蛾则失去趋光反应;二点螟雄蛾交配前后降幅最高达21.7%,已交配的二点螟雌蛾趋光率也一样有较大幅下降,未交配的雌蛾与已交配的雌蛾同一波长的趋光率差异显著。条螟和二点螟主要趋光波长较接近,波段有较好的交集,诱虫灯的开发可以选择这2种虫趋光率较高的几个光波长研究。  相似文献   

2.
在已往的教材中,对水稻二化螟ChilOsuppressatis(Walker)蛾雌雄趋光性的差异总是描述成二化螟雌蛾较雄蛾趋光性强,灯诱雌蛾较多。但笔者经对我县1989~1995年间灯诱(200W白炽灯,每年点灯从3月31日至10月31日)二化螟蛾的观察统计,结果却出现异常现象(详见表)。从表中看出,除1993年越冬代雌蛾略多外,其余各年份及各世代均为雄蛾远较雌蛾多。因此,笔者认为水稻二化螟蛾趋光性在本县应是雄蛾比雌蛾强,究其原因,尚需进一步观察研究。福建建宁县灯下二化螟蛾雌雄性比出现的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3.
明确昆虫求偶及交配等生殖行为的节律,对于性信息素引诱剂的研发与田间合理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对番茄潜叶蛾雌虫的求偶行为和雌雄成虫的交配行为节律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番茄潜叶蛾雌虫主要在亮期进行求偶,亮期开始前少数个体出现求偶现象,亮期开始求偶率迅速增加,在0.5 h内达到高峰期,高峰期平均求偶率达80%以上。不同日龄求偶率不同,2~3日龄为该虫求偶最活跃龄期。番茄潜叶蛾雌雄间交配主要发生在亮期,亮期0.5 h到达高峰期,交配率达90%,与雌虫求偶高峰期吻合。番茄潜叶蛾雌、雄虫一生均可进行多次交配,雌虫7 d内最高交配4次。相对于雌雄比1∶1,雌雄比1∶2的交配率有所降低,而雌雄比2∶1的交配率和平均交配时长均有所上升。本研究证实了番茄潜叶蛾主要在亮期进行求偶和交配,且求偶和交配行为存在明显的节律性,雌、雄蛾一生均可进行多次交配。  相似文献   

4.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Busck)是我国重要的果树害虫,本文利用室内饲养观察、室外田间模拟、果园采集饲养等方法系统研究了梨小食心虫成虫的性比及日羽化节律;并利用性诱剂、糖醋液、黑光灯等诱集梨小食心虫成虫,研究了梨小食心虫成虫的活动规律。结果表明:1、田间采集调查表明,梨小食心虫成虫雌雄比例为1∶1.143,室内饲养雌雄比例为1∶1.708。2、梨小食心虫成虫羽化时间主要集中在4:00—10:00,其中以6:00—8:00羽化率最高;梨小食心虫在室外羽化时间比室内推迟2 h左右,室外梨小食心虫比室内普遍晚4 d羽化,这可能与室外温度和光照条件有关;雌虫羽化较雄虫早12 d;3、性诱剂和糖醋液诱集成虫高峰时间均为晚上20:00—22:00,说明梨小食心虫无论雄虫还是雌虫都在此期间活动;夜间各个时间段利用黑光灯都能诱到梨小食心虫成虫,说明梨小食心虫具有趋光性。结论:梨小食心虫雌雄比例为1∶1.12 d;3、性诱剂和糖醋液诱集成虫高峰时间均为晚上20:00—22:00,说明梨小食心虫无论雄虫还是雌虫都在此期间活动;夜间各个时间段利用黑光灯都能诱到梨小食心虫成虫,说明梨小食心虫具有趋光性。结论:梨小食心虫雌雄比例为1∶1.11.7,主要在早晨及上午羽化,雌虫较雄虫先羽化;在果园活动时间主要为晚上20:00—22:00。本结果可为梨小食心虫的田间性诱剂监测和诱捕、迷向防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延迟交配对马铃薯块茎蛾Phthorimaea operculella的影响,在室内条件下,分别对初羽化未交配的马铃薯块茎蛾雌虫、雄虫及雌雄虫同时延迟1~5 d配对饲养,研究不同延迟交配处理对该虫产卵量、卵的孵化率及雌雄成虫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从产卵量来看,分别将雄虫或雌虫延迟1~3 d交配对产卵量无显著影响,而延迟4和5 d交配能显著降低其产卵量,其中雄虫分别延迟4 d和5 d交配后使单雌产卵量分别降低了 20.50%和42.00%,雌虫分别延迟4 d和5 d交配后单雌产卵量分别降低了 26.01%和35.79%.当将雌雄同时延迟1~2 d交配,对单雌产卵量无显著影响,而延迟3 d、4 d和5 d交配时,产卵量分别降低了 12.50%、23.84%和44.57%.从卵的孵化率来看,延迟1~5 d交配对卵的孵化无明显影响.从成虫寿命来看,不同延迟交配对雌雄虫的寿命均无显著影响.由此表明,马铃薯块茎蛾延迟3d或4 d后交配有利于降低其产卵量,因此可通过在田间设置性诱剂以干扰马铃薯块茎蛾正常交配来降低产卵量,从而达到控制田间马铃薯块茎蛾下一代虫口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栎黄枯叶蛾Trabala vishnou gigantina Yang是近年在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林中大面积暴发的一种食叶害虫。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相结合对该虫的羽化、交配和产卵等行为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栎黄枯叶蛾羽化期40 d左右,羽化高峰期为9月上旬,日羽化高峰出现在傍晚17:00—23:00,占全天羽化量的82.46%;雌雄性比为1∶1.41;交配高峰期发生在凌晨3:00—4:00,成虫羽化翌日开始进行交尾,2日龄雌蛾交配率最高,达到45.6%,随后交配率逐步降低。雌蛾一生只交尾1次,雄蛾可进行多次交尾。成虫交配持续时间多为1416 h。成虫交配后即可产卵,产卵主要在夜间进行,产卵高峰期在2:00—6:00,占全天产卵量的82.40%。未交配雌蛾和雄蛾的平均寿命为11.05 d和9.85 d;显著高于已交配雌蛾和雄蛾的8.05 d和7.35 d,说明交配可明显缩短雌雄成虫寿命。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探索一种高效、无污染的防治黄褐幕枯叶蛾Malacosoma neustria testacea Motschulsky(Lepidoptera:Lasiocampidae)的方法,本文对其生殖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方法】本试验于2013年和2014年期间通过室外笼内人工饲养和野外调查相结合,观察黄褐幕枯叶蛾的生殖行为学特征。【结果】黄褐幕枯叶蛾羽化期40 d左右,羽化高峰在6月19日―7月03日,日羽化高峰期在17:00―19:00,雌雄平均性比为1︰(1.19±0.07),未交配雌雄成虫的平均寿命分别为(4.13±0.142)d和(4.57±0.035)d,雄蛾的寿命高于雌蛾。在凌晨0:00―3:00均能观察到雌蛾有明显的求偶行为。成虫交尾高峰在凌晨2:30左右,1日龄的成虫交尾率最高(61.67%±2.89%),随着日龄的增加成虫的交尾行为逐渐减弱。交尾持续时间最短为20 min,最长可达135 min。林间诱蛾实验中,未交配雄蛾和空白对照都没有引诱到成虫,1~6日龄未交配雌蛾均能引诱到雄虫,且1日龄未交配雌蛾诱蛾量最大,凌晨2:00―3:00是诱蛾高峰期;凌晨1:30未交配雌蛾性腺提取物的引诱量最大,1日龄未交配雌蛾性腺提取物对雄蛾的引诱效果最佳。【结论】本试验的研究结果为利用昆虫性信息素防治黄褐幕枯叶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性诱防控和监测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的有效性在田间已经得到认可。但雄蛾具有多次交配能力,致使性诱防治二化螟的应用策略一直存在争论。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二化螟雄蛾的多次交配及其对雌蛾繁殖力的影响,认识性诱防控害虫的机理。【方法】利用行为学方法调查了雌雄蛾以不同比例配对(1∶1, 4∶1和10∶10)时雄蛾的交配次数和交配持续时间,并结合解剖学方法,观察分析了二化螟雄蛾的交配次数对精巢、交配囊和精包大小以及雌蛾产卵量的影响。【结果】二化螟雌雄蛾按1∶1配对时,交配雄蛾和多次交配雄蛾的比例分别为74.0%和36.0%,平均交配1.7次,首次交配主要发生在0-1日龄,绝大部分具有多次交配能力的雄蛾的首次交配发生在0-1日龄。雌雄蛾按4∶1配对时,交配雄蛾和多次交配雄蛾的比例分别为69.4%和51.3%,平均交配2.1次,显著高于按1∶1配对。雌雄蛾按10∶10配对时,交配雄蛾和多次交配雄蛾的比例分别为65.5%和37.8%,平均交配1.9次。雄蛾第3次交配的持续时间显著长于第1和2次交配,但是交配1-3次雄蛾的精巢体积无显著差异。与不同交配次数雄蛾进行交配的雌蛾交配囊和精包体积无显著差异,雌蛾产卵量也无显著差异。【结论】二化螟中仅有部分雄蛾能够多次交配,多次交配雄蛾的首次交配主要发生在0-1日龄,部分雄蛾一生都不会交配。研究结果为二化螟的性诱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棉铃虫成虫对性信息素的电生理和行为反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通过EAG和风洞实验,研究了棉铃虫雌雄成虫对性信息素组分和诱芯(Z-11-16Ald∶Z-9-16Ald=97∶3)的电生理反应。其中棉铃虫雌、雄蛾对诱芯的平均EAG反应测定值分别为1.06mV和4.32mV,分别高出对照(无性信息素空白诱芯)0.67mV和0.366mV,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雌蛾:t=25.020, P≤0.01;雄蛾:t=44.269,P≤0.01);棉铃虫雌蛾对性信息素组分(Z-11-16-Ald和Z-9.16Ald)的EAG反应值随浓度增加而增加;雄蛾在被剪除触角后与雌蛾不能正常交配,而雌蛾在被剪除触角后仍有40%的交配率,比正常雌雄蛾的交配率(70%)有所下降;在风洞实验中,雄蛾没有顺风远离诱源的飞行行为,趋向诱源的比率为81.8%,与对照有显著差异。研究表明性信息素组分对棉铃虫的交配活动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樟巢螟成虫的求偶及交配行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光周期14 L∶〖KG-*2〗10 D、温度(27±1) ℃、相对湿度(60±10)%的室内条件下,研究了樟巢螟成虫的求偶及交配行为.结果表明:樟巢螟雌蛾在光期不求偶,进入暗期后少数个体开始求偶,暗期5 h求偶个体百分率明显增加,暗期6~7 h达求偶高峰期;不同日龄雌蛾的求偶率不同,以2~3日龄雌蛾较高,高峰期求偶率达70%以上;樟巢螟雌雄蛾的交配行为依时间顺序可分为求偶和交配2个过程;雌雄蛾间的交配主要发生在暗期5~9 h,交配高峰期在暗期6~7 h,与雌蛾的求偶高峰期一致;樟巢螟雌蛾一生只交配1次;雌雄比1∶1处理的雌蛾交配率显著低于雌雄比1:2处理,但前者的交配持续时间明显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1.
不同性比对小菜蛾繁殖及田间种群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同雌雄比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繁殖的影响以及性诱剂对田间种群的控制效果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随雌雄比的提高,雌蛾的产卵量减少,孵化率降低,在1∶1,4∶1状态下平均单雌产卵量分别为79.33粒和76.03粒,平均孵化率为89.03%和78.44%,在13∶1状态下平均单雌产卵量为36粒,平均孵化率仅为46.05%,全雌状态下所产的卵无一孵化。田间应用性诱剂也可有效降低虫口数量。  相似文献   

12.
六星黑点豹蠹蛾成虫生殖行为特征与性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星黑点豹蠹蛾Zeuzera leuconotum Butler (Lepidoptera: Cossidae)是一种重要的园林害虫。在光周期L:D=14:10、温度19-32 ℃、相对湿度75%-85%条件下,对六星黑点豹蠹蛾的羽化、性比、交配行为及能力进行了观察,利用风洞技术和林间诱蛾试验验证了其性趋向。结果表明:六星黑点豹蠹蛾羽化期60 d左右,6月下旬为羽化高峰期,日羽化高峰出现在傍晚17:00-18:00,占全天羽化量的55.4%;雌雄性比为1:1.03;交配高峰期发生在进入暗期5-7 h,成虫1日龄后性成熟,一生交配1次;随雌蛾日龄增加,其交配率逐渐下降,交配时间提前,交配持续时间逐渐加长;雌蛾一生平均产卵378个,孵化率80%,未交配雌蛾平均产卵426个,孵化率0%;未交配雌蛾和雄蛾的平均寿命分别为5.56 d和3.83 d,交配过的雌蛾和雄蛾平均寿命分别为5.66 d和2.41 d,交配缩短雄蛾寿命;六星黑点豹蠹蛾种内个体间引诱作用主要为雌蛾引诱雄蛾,同性间不存在聚集行为;2-3日龄未交配雌蛾林间诱蛾量最高,显著高于1日龄和4-6日龄(P<0.01)。依据研究结果,分析讨论了应用性信息素防治六星黑点豹蠹蛾的可行性,说明六星黑点豹蠹蛾是可利用性信息素进行防控的理想对象。  相似文献   

13.
《环境昆虫学报》2015,37(4):795-799
为评估不同波长黑光灯对椰子木蛾的诱集效果,在海南省万宁市兴隆镇设置试验点,利用8种不同波长的黑光灯进行诱集试验。结果显示:椰子木蛾对365 nm和368 nm的波长敏感,诱虫总量显著多于其它波长的黑光灯;365 nm黑光灯诱捕椰子木蛾雄虫最多,368 nm黑光灯诱捕椰子木蛾雌虫最多,均显著大于其它黑光灯诱集到的雌雄虫数量。23∶00-2∶00为最适宜诱捕椰子木蛾时段。为利用黑光灯监测椰子木蛾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明确延迟交配对马铃薯块茎蛾Phthorimaea operculella Zeller繁殖的影响.[方法]在室内条件下,设置雌雄延迟交配、雄虫延迟交配和雌虫延迟交配3种处理,观察延迟交配不同天数后马铃薯块茎蛾的交配率、交配持续时间、繁殖力和成虫寿命的变化情况.[结果]在3种延迟交配的情况下,延迟交配5d的交配率均是最低,且与雌虫延迟交配相比,雄虫延迟交配和雌雄虫延迟交配对交配率的影响更明显.延迟交配对卵孵化率和产卵量均有明显的不利影响,其中雌雄延迟交配、雄虫延迟交配、雌虫延迟交配三者的均在延迟交配2d时的产卵量最高,在延迟交配5d时的产卵量最低,且两性延迟交配、雌虫延迟交配之间有显著差异.此外,受到延迟交配的影响雌雄虫寿命均有所增加,并且与单一性别对寿命的影响而言,两性延迟交配对寿命的影响更为明显,与雌虫相比雄虫更容易受到延迟交配的影响.[结论]延迟交配会对马铃薯块茎蛾的繁殖有明显不利的影响,可以对迷向法对马铃薯块茎蛾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小菜蛾对合成植物挥发物的活性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室内检验了小菜蛾已交配和未交配雌、雄成虫对3种合成植物挥发物乙酸顺-3-己烯酯(Z-3-hexenyl acetate,ACTE)、异硫氰酸丙烯酯(allyl isothiocyanate,NCS)和顺-3-己烯醇(Z-3-hexen-1-ol,OH)的触角电位(EAG)反应。不同浓度(0.008 μg/μL、0.08 μg/μL、0.2 μg/μL、0.8 μg/μL、8 μg/μL、20 μg/μL和40 μg/μL)实验表明,随着刺激化合物浓度的提高,小菜蛾反应活性增强。但小菜蛾的性别及其交配状态可能影响其对3种化合物的反应强度:不同性别及交配状态的小菜蛾对ACTE的反应差异不大;未交配雌、雄虫对OH的反应强于已交配雌、雄虫;未交配雌虫对低浓度的NCS反应较强,NCS超过一定浓度时已交配雌虫的反应强于未交配雌虫,雄虫对NCS反应较小且与交配状态无关。以小菜蛾性信息素作为对照,在湖北长阳和越南河内试验了这3种植物挥发物诱芯(6 μL/诱芯)对小菜蛾的引诱作用。结果表明,在湖北,第1天时 ACTE、NCS对雄虫具有很强的引诱作用,引诱量显著大于性诱剂的引诱量,但随着诱芯放置时间延长,NCS引诱作用迅速下降,第2天时引诱作用已经很小;ACTE的引诱作用下降缓慢,第4天的诱蛾量才显著小于性信息素的诱蛾量,OH的引诱力较弱。在河内,ACTE、NCS、OH第1天对小菜蛾引诱作用很强,引诱量大于性信息素,但差异不显著;随着诱芯放置时间延长,3种挥发物对小菜蛾的引诱量均下降很快,第4天的引诱力就很弱。3种植物挥发物的混合物(体积比1∶1∶1)对小菜蛾的引诱作用与性信息素相似,且诱蛾活性持效期相对较长。无论在越南或湖北,植物挥发物或其混合物均很少引诱到雌虫。  相似文献   

16.
在光周期14 L:10 D、温度(25±1)℃、相对湿度(60±10)%的室内条件下,研究了竹笋基夜蛾的求偶、交配行为,以及雄蛾对雌蛾腺体提取物的EAG反应.结果表明:竹笋基夜蛾求偶及交配行为仅发生在暗期.雌蛾羽化当天便可求偶,第2日雌蛾求偶率达最高;雌蛾进入暗期0~4h后开始求偶,5~7h求偶率达最高,暗期结束前1~2.5h终止;求偶的起始时间随着日龄的增加逐渐提前,1~4日龄雌蛾求偶的次数及持续时间随着日龄的增加而上升,5日龄则下降;雌蛾求偶高峰及停止求偶的时间随日龄的增加逐渐提前.成虫羽化当日便可交配,第2日达到交配高峰,5日后停止交配;雌蛾进入暗期5.5~7.0 h达到交配高峰,交配高峰出现的时间随日龄的增加而提前;随日龄的增加,交配起始时间逐渐提前,而交配持续时间逐渐缩短;增大雌雄比,竹笋基夜蛾交配起始时间提前,交配持续时间缩短,交配率显著提高.竹笋基夜蛾雄虫对2日龄处于求偶期雌虫的性腺体粗提物有显著的EAG反应.  相似文献   

17.
周祖琳 《昆虫知识》1997,34(5):279-281
作者曾报告葡萄透翅蛾ParanthrenerngalisBuber雌蛾与雄蛾一生都只交配1次,是用性引诱剂诱捕防治的理想对象[1,2]。但在性诱防治实践中,虽每年诱杀大量雄蛾,而下一年田间蛾量却未见下降[3],检查雌蛾交配率时又多次查获体积奇小的精包,从而引起对雄蛾一生只能交配1次的怀疑。1995年,在室外阳光下的已交配雄蛾群中,又发现个别推蛾有追逐异体、试图交尾行为,于是对雄蛾交配潜力再行检测,结果证实部分已交配雄蛾确有再次交配能力。三材料与方法1.l材料已交配雄蛾:从冬季修剪收集的虫技中剥取蛹,雌雄蛹分置盒中羽化,选当天上午羽…  相似文献   

18.
黑光萤光灯诱集棉红铃虫及其他棉虫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棉红铃虫的成虫趋光性问题在文献中有不同意见。巴劳(Ballou,1918)在埃及曾用电灯光从仓库内诱到了大量红铃虫蛾。布司克(Busck,1917)则认为该虫无趋光性。却普曼(Chapman)认为红铃虫蛾趋向蓝色光线。朝鲜的报告认为该蛾趋向紫光。1953年富洛斯忒(Frost)曾用紫外线灯与白色灯光作诱虫比较,就诱虫总数而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 Tsai et Liu对不同波长LED灯的趋向性,评价其诱捕效果,为合理应用LED灯监测和防治油松毛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野外诱捕和室内趋性试验分析不同波长LED灯(365、380、420、470 nm)对油松毛虫的诱集效果,分析油松毛虫上灯节律。比较野外灯诱组和室内对照组雌虫产卵量。【结果】野外诱捕结果表明,紫外光区365 nm、380 nm LED灯的诱虫量显著高于蓝光区420 nm、470 nm的LED灯;雌、雄虫上灯高峰期为23:30—1:00。室内趋光性试验结果显示,油松毛虫对紫外光365 nm和380 nm LED灯有明显的趋向性。室内对照组的平均产卵量(550±89)粒/头与野外灯诱组的平均产卵量(263±88)粒/头差异极显著,前者约为后者的2倍,诱捕到的雌虫在林间仍有一半卵未被产出。【结论】在夜间2:30之前利用紫外光波段的LED灯对油松毛虫有良好的诱捕效果;灯诱能减少油松毛虫雌虫在林间产卵,从而降低林间下一代虫口数量,可用于野外监测和防治。本研究为合理使用LED灯监测和防治油松毛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桃小食心虫蛾的趋光性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侯无危  杨自军 《昆虫学报》1994,37(2):165-170
桃小食心虫Carposlna niponensis Walsingham属鳞翅目蛀果蛾科的一种夜间活动的小蛾。文献记载该蛾虽然为夜间活动,但无趋光性。我们在室内用五种单色光(350、375、405、383、333毫微米)对枕小食心虫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该蛾不仅对上述的单色光有反应,而且对350毫微米单色光的反应比较明显。室外的实验选择在不施农药又少人为干扰的枣林,设置4个诱虫光源(20瓦黑绿灯、20瓦黑蓝灯、20瓦黑橙灯和20瓦黑光灯管),每个光源彼此间隔50米。经两年田间诱虫试验结果表明,上述4种光源都能诱到该蛾,其中以20瓦黑绿双光灯管诱蛾量为多,经显著性测定,黑绿灯诱蛾量极显著。此外,光源与诱芯或光源加诱芯的联合诱蛾实验,同样表明黑绿灯最有效。经室内外的实验结果证明桃小食心虫蛾有趋光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