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细叶小檗果色素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叶小檗(Berberis poiretii schneid)之红色浆果,经压榨得鲜果汁。采用醋酸铅沉淀,正丁醇提取的纯化方法,得到纯化色素。此色素在三种溶剂系统中纸层析,均显示两条不同红色谱带。酸水解后,甙元部分与标准品对照,在三种溶剂系统中进行纸层析,证明含有下面两个花青甙元:(1)天竺葵甙元(pelargonidin)、(2)矢车菊甙元(cyanidin)。纸层析制备后,在0.1%盐酸-乙醇中测定两个花青甙元的吸收光谱,最大吸收峰分别在532mm和547mm。配糖的测定用甲酸水解,与标准糖对照纸层析和薄层层析,证明配糖为葡萄糖和阿拉伯糖。色素经纸层析制备成两条谱带后,分别用高效薄层法直接水解,与标准糖对照层析,证明色素1配糖为葡萄糖,色素2配糖为葡萄糖和阿拉伯糖。  相似文献   

3.
李新华 《广西植物》2017,37(10):1339-1341
Léveillé在1911年发表了小檗科滇小檗(Berberis bodinieri Lévl.)(新拟),但在原始文献中未说明其模式标本收藏处,并且在之后的一个世纪里,世界小檗属主要分类学文献都未收载该种。2014年,作者在英国皇家爱丁堡植物园标本馆(E)找到了滇小檗模式标本。之后,通过比较滇小檗和古宗金花小檗的模式标本及其原始文献,发现在枝条具棱,叶片为匙形或倒卵状匙形,花序为总状花序或近伞形花序,果实近球形或扁球形、红色、顶端具明显宿存花柱等主要分类学特征上,滇小檗与古宗金花小檗基本一致。因此,将滇小檗归并入古宗金花小檗。  相似文献   

4.
通过标本检查及原始文献分析,认为无量山小檗Berberis wuliangshanensis C.Y. Wu ex S.Y. Bao与藤小檗B.jingguensis G.S.Fan et X.W.Li在主要形态特征方面基本相同,不同点均在一定变异范围内,且两种植物的模式标本产地及生境条件也较相似,都生长在云南省无量山海拔2 500 m上下的常绿阔叶林中,故将藤小檗处理为无量山小檗的异名.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不同溶剂对小檗色素的提取效果,以及不同pH、不同金属离子、氧化剂和还原剂对该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小檗色素在40%的乙醇溶液及水中的溶解效果最好;在酸性条件下色素较稳定;铁离子对其有增色作用;氧化剂、还原剂对色素稳定性均有影响,其中以还原剂影响较大。通过对小檗色素理化性质的研究,表明该色素在化妆品、食品、染料、饮料等工业领域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中国小檗属二新异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新华 《广西植物》2010,30(4):440-442
通过模式标本检查以及原始文献分析,对《中国植物志》(第29卷)小檗属未收录的2种植物进行了分类修订,将Berberisheteropsis Ahrendt处理为鳞叶小檗B.lepidifolia Ahrendt的异名;将B.mairei Ahrendt处理为西山小檗B.wangii Schneid.的异名。  相似文献   

7.
在野外考察和查阅模式标本的基础上,将紫云小檗Berberis ziyunensis P. K. Hsiao & Z. Y. Li与单花小檗B. uniflora F. N. Wei & Y. G. Wei归并。  相似文献   

8.
安徽小檗生物碱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徽小檗(Berberis anhweiensis Ahrendt)的酸水提取部分进行硅胶柱色谱分离纯化,并通过波谱学方法,鉴定出6个原小檗碱型生物碱,分别为小檗碱(1)、巴马汀(2)、dehydroeapaurinine(3)、药根碱(4)、非洲防己碱(5)和jatrorubine(6).这6种生物碱均为首次从安徽小檗中分得.其中巴马汀的含量比大多数小檗科其他植物高.  相似文献   

9.
粉叶小檗愈伤组织的培养及小檗碱的含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由粉叶小檗(Berberis pruinosa)的茎、腋芽、叶、实生苗的子叶及胚轴均可诱导出愈伤组织。B5+2,4-D0.5mg/L+KT0.2mg/L培养基对诱导较好,而B5+2,4-D0.5mg/L+KT0.5mg/L对愈伤组织生长较适宜。接种量在0.4-0.8g(20ml培养基)之间较为适宜。经薄层层析-分光光度法、薄层扫描法是鉴定,证明愈伤组织具有合成小檗碱的能力,含量高达1.8148%。  相似文献   

10.
紫叶小蘖     
紫叶小檗(Berberis thunbergii)又名红叶小檗,在园林中以鲜紫红色的叶子见长。它属于小檗科小檗属,是日本小檗的栽培品种,为落叶性有刺灌木,枝条暗紫红色。叶片长1—2厘米,全缘、紫红到鲜红色、似红花满枝、花黄色、外层花瓣带红晕、稍有清香。果实椭圆形、从幼果到成熟均为鲜红色、挂果期很长,在叶落花凋、初冬之际,乃似朵朵红英点缀枝头。在花事稀少的仲夏,她娇艳烂漫,在光线稍差或栽植过密时,内部的叶片会变成深紫红,或部分返绿。  相似文献   

11.
为中国小檗属小瓣小檗提出新名称Berberis jinshajiangensis X.H.Li,以代替晚出同名Berberis micropetala T.S.Ying(1999),non C.K.Schneid.(1939).  相似文献   

12.
13.
安明态  罗庆莲 《植物研究》2008,28(6):641-643
报道了中国贵州小檗科小檗属植物一新种,即平坝小檗(Berberis pingbaensis M. T. An)新种与堆花小檗(B. aggregate Schineid.)相近似,但植物较小,果具白粉。  相似文献   

14.
王永  何顺志 《广西植物》2015,35(4):476-486
采用制作叶脉标本和透明叶标本的方法,对贵州产28种2变种小檗属植物叶脉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贵州小檗属植物的脉序类型有5种:半达缘羽状脉、花环状半达缘羽状脉、简单弓形羽状脉、花环状弓形羽状脉和混合型。叶脉分支一般有五级:1一级脉构架均为羽状脉,粗度有很粗、粗、中等粗细和纤细四种类型,分支方式包括单轴分支和合轴分支;2粗二级脉构架中有分支达缘或分支均不达缘,与中脉夹角变化各异,内二级脉存在或缺失,细二级脉半达缘、真曲行或简单弓形,间二级脉类型复杂多变但频度种间有差异;3三级脉贯串型、结网型或分支型;4四、五级脉网状或自由分支且常混合在一起。脉间区从发育差到良好,小脉从不分支到不均等分支等各种类型均有,叶缘末级脉缺失、不完整、钉状和环状。大部分种类叶缘具齿,每1cm齿数目和齿内腺点的特性等特征在不同种类间有区别,具有鉴定价值,但齿其它特征复杂多变或种间区别较小,同时齿内脉性状也不稳定。此外,齿的有无会对脉序类型产生影响。小檗属植物叶脉类型存在种间差异,具有重要的分类学价值,叶脉类型的变化和复杂程度显示了该属植物的进化特点;叶齿的有无和齿特征具有分类学和系统学意义。基于叶脉特征的研究结果并结合重要的外部形态学特征编制了贵州小檗属植物的分种检索表。研究结果可为小檗属植物分类寻找新的依据并探讨其系统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种为木质大藤本,与本属其它各种有明显区别,除藤本这一性状外,本种与大叶小努(Berberisferdinandi-coburgii)极为近似,但不同的是小枝紫色,叶缘锯齿较少,每边18-22个而易于区别。木质大藤本,茎圆柱形,长5-7m,直径10-20rum;小枝紫色,光滑无毛。枝刺3分叉,长1-3cm。叶革质,光滑无毛,长椭圆形至倒披针形,长7-13cm,宽25-35mm,顶端钝短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每边具18-22个锯齿,锯齿长0.5-1mm,锯齿间距4—5mm,叶上面绿色,下面黄绿色,中脉上面扁平,下面凸起,侧脉每边14—17条,两面凸起,叶柄较短,长3-5mm。花未见。…  相似文献   

16.
小檗碱的消炎镇痛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皮下注射小檗碱明显减少醋酸性小鼠扭体反应次数,半数有效量为3.5mg/kg,仅在皮下注射8mg/kg的大剂量时,对热板法实验表现出镇痛作用。口服60mg/kg 小檗碱明显抑制醋酸提高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皮下注射20和50mg/kg都显著抑制组胺提高大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给小鼠皮下注射4和8mg/kg小檗碱显著抑制二甲苯引起耳壳肿胀;给大鼠皮下注射20和40mg/kg时显著抑制角叉菜胶引起的足跖肿胀,作用持续7小时以上。小檗碱的消炎镇痛作用随剂量增大而增加。  相似文献   

17.
粉叶小檗愈伤组织单细胞克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粉叶小檗愈伤组织为材料 ,用B5液体培养基进行悬浮培养建立悬浮细胞系。经 3~ 4次继代培养即可得到悬浮的单细胞。悬浮细胞通过细胞平板克隆 (一般B5培养基平板克隆 ,优化培养基平板克隆和条件培养基平板克隆 ) ,经 5代连续继代培养观察和薄板层析 -分光光度法分析 ,发现用优化培养基进行平板克隆植板率最高 ,且克隆最易成功 ,并且还筛选到一株小檗碱产率高且稳定的克隆CV 5 7,其平均生长速率为 14 .4 12mg .Fw/L .d ,为原始株系的 1.91倍 ,平均小檗碱含量为 2 .17%干重 ,是原始株系的 2 .2 6倍。  相似文献   

18.
首次以DMF为反应介质,微波法快速合成小檗红碱。通过单因素法,考察了反应功率、液料比、反应时间对产率的影响,并采用析晶的方法纯化产物,产品纯度和结构经HPLC、UV、IR、ESI-MS、1H NMR、13C NMR确定,得出最佳合成工艺条件:微波功率400 W、微波时间15 min、小檗碱与DMF料液比为1∶25(g∶mLL),析晶纯化,纯度98%,收率93%。并与传统的真空热解法相比,微波辅助合成可使产率提高近15%,反应时间缩短近4倍;且反应物纯度高(≥95%),可直接析晶纯化,方法经济简便。  相似文献   

19.
设计25kHz和40kHz的双频超声强化装置,以黄柏为对象提取小檗碱,结果表明:25kHz与40kHz双频超声强化5min,提取率为64.1%,25kHz及40kHz超声30min,提取率分别为52.9%和45.2%,双频超声强化的提取率显著高于单频超声强化的提取率。研究还表明,双频超声强化可以降低提取温度,缩短提取时间,为热敏性药物的提取提供了新的强化方法。  相似文献   

20.
以粉叶小檗愈伤组织为材荆,用B5液体培养基进行悬浮培养建立悬浮细胞糸。经3~4次继代培养即可得到悬浮的单细胞。悬浮细胞通过细胞平板克隆(一般B5培养基平板克隆、优化培养基平板克隆和条件培养基平板克隆),经5代连续继代培养观察和薄板层析-分光光度法分析,发现用优化培养基进行平板克隆植板率最高,且克隆最易成功,并且还筛选到一株小檗碱产率高且稳定的克隆CV-57,其平均生手速率为每天14.412mg/L,为原始株系的1.91倍,平均小檗碱含量为干重的2.17%,是原始株系的2.26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