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2 毫秒
1.
介绍miR-181家族成员在免疫系统功能和作用的研究进展。miR-181是一个重要的免疫系统调控因子,涉及到B细胞、T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生物体免疫应答、免疫耐受以及炎症反应等生理过程的变化,同时miR-181与白血病,红斑狼疮等免疫系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存在一定的关系。对miR-181家族成员在免疫系统中的功能与作用、存在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发展趋势做一综述,以期为免疫系统疾病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2.
DNA疫苗技术从1990年代发现到至今,已经创造成功了4个临床兽用疫苗或产品,并仍然有数十个产品正在临床验证的不同阶段。通过不断提高DNA质粒进入体细胞的效率,DNA疫苗将具有更强的免疫应答效率,从而使得DNA疫苗走向更多和更广泛的临床应用。DNA疫苗不仅可以增强机体免疫系统的应答反应,利用其与蛋白质疫苗共免疫的方式也可以产生特异性的免疫耐受反应用于抑制免疫反应。基于DNA疫苗的诱导免疫耐受的疫苗技术开辟了全新的过敏性疾病和自主免疫疾病的干预领域,具有重要的临床潜力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单克隆抗体的诊断与治疗应用的近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70年代建立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以来,已制备了大量的单克隆抗体(以下简称单抗)。这些单抗已通过放射免疫测定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细胞病理学和流式细胞计数,进行基础医学研究和体外诊断疾病;还通过偶联物或直接使用单抗进行了体内诊断与治疗疾病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许智宏 《生命科学》2011,(2):139-139
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启转基因植物研究以来,植物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飞速发展。在全世界人口不断增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自然环境持续恶化,农药和化肥过量施用,以及农作物增产遭遇瓶颈的大背景下,粮食安全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问题。随着拟南芥和水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以及对不同植物的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的研究,人们对调控农作物产量、品质以及对病虫害和逆境胁迫抗性的分子机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一大批重要的功能基因已经克隆,很多基因在转基因作物和分子育种的研发中表现出很好的应用前景,有一些已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5.
斑马鱼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刘昌盛  穆宇  杜久林 《生命科学》2007,19(4):382-386
利用模式生物进行研究是推动生命科学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斑马鱼已成为继小鼠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的模式脊椎动物.本文将重点介绍斑马鱼在学习记忆和疾病研究领域中的应用,以及我国推动斑马鱼相关研究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基因疫苗技术自从20世纪90年代问世以来被迅速应用到传染病、免疫缺陷、肿瘤等重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的研究中,有一部分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肿瘤基因疫苗可以打破免疫耐受,增强免疫原性,诱导机体产生针对肿瘤的体液和细胞反应,既有预防又有治疗肿瘤的作用.能够防治肿瘤的基因疫苗发展迅猛,主要包括与肿瘤相关抗原(TAAs)有关的全长、表位、独特型(Id)和融合DNA疫苗,能够自主复制的RNA疫苗,与树突细胞(DCs)相关的肿瘤基因疫苗等.肿瘤基因疫苗的分子作用机制及其存在的弊端也日益成为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人类肠道菌群携带的编码基因与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初始定植的多样化可促进宿主免疫系统的发育成熟,诱导免疫耐受,降低远期过敏性疾病发生风险。故本文综述了肠道菌群的定植及演替过程,以及过敏性疾病时肠道微生态学变化,提出早期益生菌的干预对预防远期过敏性疾病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肠道菌群是一个被遗忘的"器官",其在宿主消化营养免疫发育等诸多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0~3岁是婴幼儿肠道菌群建立的关键时间窗,其与肠道免疫系统的成熟同步,是形成免疫耐受的关键时期,如果这一时期肠道菌群发生紊乱,可导致免疫耐受破坏,引起婴幼儿过敏性疾病。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研究提示婴幼儿早期肠道菌群紊乱与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就婴幼儿常见过敏性疾病如特应性皮炎、食物过敏、哮喘、过敏性鼻炎等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RNA干涉现象自20世纪90年代被发现以来,现在已逐渐成为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有用工具之一,已被广泛应用到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和植物品质营养改良中。RNA干涉机制的深入研究以及该技术在植物基因功能分析中的应用,建立了新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平台。阐述了RNAi的分子作用机制、基因沉默的主要类型以及该技术在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和品质营养改良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回顾了生命科学的主要发展历程,对20世纪中叶以来生命科学的发展趋势作了简要介绍。20世纪70年代诞生的基因工程及PCR技术、克隆技术和干细胞研究等现代生物技术,使生命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些以创造或改变生物类型及生物机能为目标的现代生物技术已成为新技术革命的三大支柱之一。通过探寻生命本质及生长发育、疾病、衰老等奥秘,揭示生命现象的内在规律。随着生物技术在医药、食品化工、农业、环保以及能源、采矿等工业部门中的广泛应用,它正在对人类经济及社会生活和社会进步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耐受性树突状细胞(tolerogenic dendritic cell, tolDC)在器官移植和自体免疫性疾病中对免疫耐受调节至关重要。与免疫抑制剂相比, tolDC用于治疗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副作用较低。此外, tolDC可通过多种途径培养生成,且不同的培养方式具有独特功效。目前, tolDC作为一种诱导器官移植耐受的辅助治疗已在临床试验中广泛应用。本文就tolDC诱导免疫耐受、tolDC的体外诱导培养及其mi RNA调控机制和应用进行综述并提出相关展望,以期为应用tolDC治疗减轻移植后排斥反应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作物主要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大多属于数量性状。传统数量遗传学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把控制数量性状的多基因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DNA分子标记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数量性状研究提供了重要工具。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QTL定位的统计分析方法发展很快,先后提出单标记分析法、区间作图法及复合区间作图法等。目前,作物QTL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一些重要作物、重要农艺性状的主效QTL基因已被相继克隆成功,作物数量性状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勃勃生机的热门领域。  相似文献   

13.
利用蚕豆根尖微核试验监测遗爱湖水体遗传毒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世纪80年代以来,微核技术已开始应用监测环境各个方面,90年代以后,进行环境水体监测研究的有陈建军等,均取得了一定成绩。作者以此技术对古城黄州东坡赤壁附近的遗爱湖水质进行首次的直接检测和研究。有关数据将为治理遗爱湖提供有关参考,也对将要开发利用遗爱湖资源和旅游景点具有可持续性发展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影响CD4+CD25+T细胞分化发育的细胞分子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免疫耐受的精髓即机体对外界病原体抗原产生免疫应答的同时对自身抗原不应答.近两年对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CD4 CD25 regulatory T cell, Treg)所发挥的免疫耐受功能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长足进展,对此群细胞所具有的维持外周免疫耐受的独特地位已无可争议.但调节性T细胞的多种生物学特征特别是Treg细胞分化发育的分子机制与信号需求并不清楚,因此探索有关Treg的发生发育及其影响机制已成为近两年研究Treg细胞的热点.综述最近的相关研究数据,了解胸腺以及外周影响Treg细胞分化发育和功能产生的多种细胞分子机制,有助于进一步研究此群细胞的功能及其在抑制自身免疫性疾病、诱导移植耐受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超声技术渗透到医学、生物学领域始于本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1942年,澳大利亚的Dussik K.T.提出了将超声用于诊断体内疾患的可能性,并且在1949年发表了将脉冲超声波成功地用于诊断脑部疾患的论文。这就是最初的A型超声诊断技术。自那以来,医用超声技术开始进入了一个应用、试验、开发、研究的阶段。70年代以来,由于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及其它高技术引入医用超声领域,使得一些原来只是理论研究或处于实验阶段的科研成果相继成为产品,超声诊断获得了惊人的发展。特别是医学超声图象诊断,由于对人体无损伤,直观动态性能好,对软组织鉴别力高,使用方便,已成为医学领域的重要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16.
exosome及其在免疫耐受方面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丽华  范华骅 《生命科学》2007,19(2):174-178
exosome是多种活细胞晚期内体分泌的小囊泡体,不同来源的exosome的特异性功能与它所含的特异性蛋白质以及它所处的微环境密切相关。先前对exosome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其诱导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功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exosome在特定的环境中也能下调免疫应答或诱导免疫耐受,尤其在诱导同种异体移植和自身免疫性疾病耐受中的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因此,exosome诱导的免疫耐受应用于多种疾病治疗将成为研究热点。本文着重从exosome的生物起源、生物学特性以及在诱导免疫耐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母-胎免疫耐受作为免疫学原理的唯一例外,一直是生殖免疫学界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一个世纪以来,人们对于母-胎免疫耐受建立和维持的机制有了越来越深入的认识。妊娠早期胎儿绒毛外滋养细胞(EVT)侵入蜕膜组织,与母体蜕膜免疫细胞(DIC)及蜕膜基质细胞(DSC)直接接触,建立精细的母-胎交互对话。在总结既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围绕母-胎界面关键的功能细胞,基于母-胎交互对话阐明母-胎免疫耐受的建立和维持机制。其中,对以滋养细胞为中心的母-胎界面固有免疫应答、母-胎界面适应性免疫应答及穿插于其中的协同刺激信号和趋化因子等方面进行概述,以解析人早孕母-胎免疫耐受与胎盘形成机制,为反复自然流产、子痫前期、胎儿宫内生长受限等疾患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还将为移植免疫学、肿瘤免疫学的研究提供借鉴,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围绕疾病所开展的基础研究已成为当今生物医学研究领域中的主要内容,而利用模式动物建立疾病的动物模型已是其研究的重要手段,对疾病的基础研究和转化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已成为影响该领域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我国医学研究领域中加强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研究既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迫切问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将在这方面予以倾斜支持。  相似文献   

19.
孙丽雅  邢清和  贺林 《遗传》2018,40(10):800-813
减少出生缺陷是我国“健康中国2030”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遗传因素单独或协同作用导致了超过80%的出生缺陷疾病。与出生缺陷相关的遗传学研究可为临床筛查、诊断和治疗提供精准的分子靶标。我国的出生缺陷遗传学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随着相关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以遗传咨询和检测为核心的临床转化工作也在不断深化和完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紧密结合,将为我国孕育“健康孩”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本文首先回顾了我国出生缺陷遗传学研究的历史,继而介绍当前国内外出生缺陷遗传学研究的现状和热点,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及相关的临床应用趋势进行展望和讨论,旨在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局性的视角来认知我国的出生缺陷遗传学研究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随着质谱技术的进步以及生物信息学与统计学算法的发展,以疾病研究为主要目的之一的人类蛋白质组计划正快速推进。蛋白质生物标志物在疾病早期诊断和临床治疗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其发现策略和方法的研究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热点领域。特征选择与机器学习对于解决蛋白质组数据"高维度"及"稀疏性"问题有较好的效果,因而逐渐被广泛地应用于发现蛋白质生物标志物的研究中。文中主要阐述蛋白质生物标志物的发现策略以及其中特征选择与机器学习方法的原理、应用实例和适用范围,并讨论深度学习方法在本领域的应用前景及局限性,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