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居民食物消费的发展变化规律,即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居民食物结构单一、营养不良现象普遍;改革开放以后至20世纪末,食物种类日渐丰富,营养不良状况明显改善;21世纪以来,居民食物结构不断优化,但营养失衡与营养改善现象并存。比较2014年居民实际食物消费与《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推荐量差异,提出了确保未来我国食物供给需要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3天24小时记录法及称重法获得四川省156户农村家庭食物消费的一手数据,定量分析现阶段四川省农村居民家庭的食物消费结构与特征,并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收入水平及不同家庭规模下居民食物消费的结构及特征。通过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建议的食物摄入量数据比较发现,四川省农村居民对奶及奶制品、水产品、蛋类和水果的消费明显不足,建议加大对营养知识的普及,倡导居民进行合理膳食消费。  相似文献   

3.
基于食物当量统一量化分析了1980年以来中国居民食物消费量和食物消费结构的演变趋势,结合Shannon-Wiener指数,分析探讨了居民食物消费种类的变化;通过进一步比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和不同收入阶层食物消费性支出,对比分析中国城乡居民及不同收入群体间的食物消费支出差异。研究发现,居民消费的食物质量不断提高,消费种类趋于多元化;居民直接粮食消费量逐年降低,动物性食物消费量持续增加,未来我国食物安全问题将转变为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安全问题;我国居民肉类消费量与发达国家及饮食结构相似的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参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目前居民谷类食物的摄入量已达到要求,肉类食物的摄入量略高于标准,但奶类的消费量还远远低于营养目标,食物消费结构还需进一步调整优化。  相似文献   

4.
食物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然而城市化过程中食物消费产生的碳排放也影响着生态环境与人类福祉。双碳目标下,如何协调食物消费增长与低碳减排之间的矛盾,亟需从不同尺度制定绿色消费优化策略。基于此,从居民食物消费碳排放研究的发文态势、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内容3个方面进行归纳和梳理。研究发现:①由居民食物消费引起的碳排放问题仍是未来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之一;②从生产端、消费端及系统视角3个方面对居民食物消费碳排放概念和内涵进行理解,有助于界定碳排放核算边界;③目前居民食物消费碳排放核算的主流测算方法包括生命周期评价(LCA)、碳排放系数、投入产出分析(IOA)和物质流分析(MFA)方法这4种;④从碳排放分布特征看,国内外学者从不同尺度(全球、国家、地区、省域、城市)、不同方式(直接与间接)、不同环节(生产与消费等)、不同消费结构(植物型与动物型)等多角度对其进行探讨;⑤从影响机制来看,基于多尺度时空融合视角量化分析居民食物消费碳排放作用机理这一科学问题值得关注。因此,综合考虑人口、社会、经济等多要素,同时考虑空间异质性,识别居民食物消费碳排放关键机制,构建面向双碳目标的碳减排潜力情景并揭示不同情景下的碳减排贡献,将有助于提出最优的居民生活绿色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5.
通过入户跟踪调查,采用3d 24h膳食记录结合称重法,获得江苏省139户农村居民家庭食物消费的一手数据,定量分析现阶段江苏省农村居民家庭的食物消费结构与特征,并比较地区、收入水平及年龄对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影响。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摄入量数据可知,江苏省农村居民肉类消费过量,而对奶类、水果、杂粮等食物消费明显不足。建议提高农村居民营养认知水平,加大对农村居民营养知识的普及,引导居民养成合理的膳食习惯,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6.
科学的食物营养知识普及与消费引导是居民营养健康素养提高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在对近年来深受消费者信赖的三元乳业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挖掘其在营养知识科普与引导方面所开展的工作,分析概括提取出三元体验式消费引导的特征,对推动我国食物营养科普宣教与消费引导的常态化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我国9省区成年居民鱼虾类食物消费现状及其变化趋势。方法:研究资料来源于1991—2011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选择参加8轮调查并有完整膳食调查数据的18~59岁成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鱼虾类食物消费率、鱼虾类食物消费人群的摄入量现状及变化趋势,并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版)鱼虾类食物推荐摄入量进行比较。结果:1991—2001年间,调查人群鱼虾类食物消费率上升了38.9%、鱼虾类食物消费人群的摄入量中位数增加了13.3 g;鱼虾类食物摄入量达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版)鱼虾类食物推荐摄入量下限的人群比例上升47.0%。结论:中国9省区成年居民鱼虾类食物摄入发生显著变化,但仍远未达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版)鱼虾类食物推荐摄入量的要求,应进一步增加鱼虾类食物摄入量。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食物消费支出、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等消费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居民的食物消费支出不断增加,恩格尔系数逐步下降并趋于稳定;动物性食物消费支出和消费量呈增加趋势,虽然植物性食物仍是城镇居民的主要消费种类,但其地位呈明显下降趋势;城镇食物消费行为变化明显,在外就餐支出不断增加,且消费比重明显上升。针对这些变化特点,结合我国食物与营养发展战略,提出了加强食物生产消费协调发展、促进农产品市场稳定运行和改善居民膳食消费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摘 要:目的:分析不同家庭收入水平对我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的影响。方法:利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中的连续3d 24h回顾法的食物数据、“称重法”记录的家庭油脂消费量数据和家庭人均年收入数据,应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国城乡居民谷类和薯类食物消费量随收入增加呈下降趋势,蔬菜、水果、豆类及其制品和动物性食物的摄入量均随收入增加呈逐渐上升趋势。结论:家庭收入水平是影响我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状况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城市食物源氮消费产生的环境排放是全国氮污染的重要源头,城市食物氮足迹评估可反映维持城市人口基本食物需求的活性氮排放以及对周边环境的潜在影响。以典型移民城市深圳市为例,基于改进N-Calculator模型的基础上,估算了2010-2015年间因城市人口流动导致的城市食物氮足迹变化,并分析其时空异质性及其与城市化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深圳市不同类型城市居民食物氮足迹不一致,其中常住户籍居民人均食物氮足迹从14.63 kg N a-1增加至15.17 kg N a-1,高于非户籍居民食物氮足迹13.09 kg N a-1,其主要体现在瓜果、肉类、水产品等食物消费上。总体上,深圳城市食物氮足迹呈增长趋势,5年增幅11.50%,增幅最大为常住户籍居民食物氮足迹,但目前深圳非户籍居民的食物消费主导着城市食物氮足迹。深圳城市内部区域食物氮足迹呈高度空间异质性与聚集性,各区域增长量差异明显,街道尺度城市食物氮足迹增长热点主要分布在城市的西部沿海区域,部分热点区域单位增长量数量级比肩区级尺度单位的增长量,城市区域食物氮足迹与人口城市化的关联性不明显,但与经济城市化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当前城市移民落户趋势及居民高氮饮食倾向不利于城市氮足迹的削减,减少食物生产上游活性氮流失为深圳市贯彻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台湾过去60年居民食物消费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特征是食物消费随经济发展呈现阶段性变化。在达到小康生活水平之前,居民对各类食物的消费量总体呈增长态势,食物消费模式属于主食类食物为主导的饮食模式。在小康向富裕过渡时期,食物消费结构调整显著,口粮消费大幅下降,副食类食物消费大幅增长,食物消费模式进入以副食为主导的时代。达到富裕生活水平后,各类食物消费量均呈下降趋势。参照台湾食物消费变化特征,预测中国大陆未来10年食物消费变化的趋势是:居民口粮消费呈下降趋势;水果、肉蛋奶及水产品等高附加值的食物消费呈快速增长态势。根据食物消费变化趋势,制定符合居民食物消费需求的食物生产、贸易政策,才能确保食物安全。  相似文献   

12.
对国内外利用BMI指数研究消费者食物消费行为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后发现,国外针对BMI指数与消费行为的研究比较细致,不同消费人群、不同食物种类、不同就餐行为以及各种人口社会经济变量均对消费者的BMI指数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作用。提出国内应加强BMI指数在食物消费研究中的应用,同时关注不同人群尤其是新型人群诸如农民工、留守儿童群体的饮食消费行为与其BMI指数的关系,政府在引导居民培养健康饮食消费习惯方面应该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我国居民含添加糖食物消费状况,为了解居民饮食行为、开展健康教育、慢性病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使用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的膳食回顾数据,结合《中国食物成分表》,对消费含添加糖食物的17 053名居民的消费特征进行分析。结果:中国居民2010—2012年含添加糖食物消费率为26.90%,人均含添加糖食物供能比为9.09%,消费最多的前3类食物为速食食品,蛋糕、甜点类,乳类及制品;消费率最高的人群为6~11岁城市女性。结论:2010—2012年我国居民平均含添加糖食物的供能比为9.09%,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目前我国居民对食物营养认知的某些困境,并提出了基于我国现实条件下,如何提高我国居民对食物营养正确认知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5.
城市居民食物氮消费变化及其环境负荷——以厦门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洋  崔胜辉  赵胜男  孟凡鑫  李飞 《生态学报》2012,32(19):5953-5961
食物消费是城市养分流动的重要环节,以厦门市为例,分析了1988—2009年居民食物氮素消费的变化特点,分析与其变化相关的经济、社会因素,并探讨了居民食物氮素消费变化所带来的环境负荷。研究结果表明,厦门市人均食物氮消费量变化与食物消费量变化并不完全一致,人均氮消费量2000年以前维持在3.29 kg N.人-1.a-1,2000年以后呈现波动性的增长,2004年达到最高值4.00 kg N.人-1.a-1。厦门市食物氮素消费总量增长幅度较大,由1988年的0.54万t增至2009年的1.50万t。同时,粮食在食物氮消费量中所占比例由45.5%下降到15.9%。畜禽肉、奶制品所占比例分别由25.0%和0.4%上升至29.8%和8.8%。通过将相关经济、社会因素与居民食物氮消费量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人均可支配收入、食物价格指数、具有大学学历以上人口比重均与其联系较为密切,呈正相关;恩格尔系数、平均家庭人口数与居民食物氮消费量呈负相关。通过选取1988、1994、2001、2008年分析居民食物氮素消费造成的环境氮负荷发现,由其带来的环境氮负荷量由3509.12t增加至7629.36t,约90%的氮素进入了土壤和水体。其中,进入土壤的氮素占进入环境氮总量的比例由37%增长到60%,进入水体的氮素比例由57%降至35%。  相似文献   

16.
利用对福建省城乡居民食物消费调查数据,分析了城乡居民对食品质量安全和健康风险的感知现状,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定量分析食品质量安全和健康风险感知对城乡居民猪肉、鱼肉和蛋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除了传统的收入、价格和家庭特征等因素外,食品质量安全和健康风险感知也会影响居民对动物性食物消费的选择,并且这种影响较为复杂,一是对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影响存在差异,二是对不同动物性食品消费的影响也不相同。当面临食品质量安全和健康风险时,居民不应简单地减少动物性食物的消费量,而是更加理性地调整动物性食品的消费结构。  相似文献   

17.
杨婉妮  甄霖 《生态学报》2019,39(16):5885-5896
生态工程的实施对区域居民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以锡林郭勒草地样带为例,利用2017年8月—2018年7月农牧户食物跟踪调查数据、农牧户问卷调查数据、生态恢复措施数据,结合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等,重点分析了不同生态恢复措施对锡林郭勒草地样带农牧户食物消费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锡林郭勒草地样带生态恢复措施沿样带自北向南实施力度逐渐变弱,草地恢复措施由以草畜平衡、休牧和禁牧为主向休牧和围栏封育为主转变,草地恢复措施中对人类活动的限制也随之由弱变强;(2)沿草地样带自北向南居民食物消费形成了三种模式,在食物消费数量和消费结构上呈显出由牧区特征向农区特征的转变,即人均食物消费量沿样带递减,食物消费由肉蛋奶和蔬菜水果为主向粮食和蔬菜水果为主转变;(3)食物消费模式受到草地供给、收入及其结构、文化习俗和职业分布等生态、经济和社会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研究为实现区域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田野工作作为一种经典研究手段和科学学术范式,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获取事实,探寻现象背后的逻辑和意义,特别适合对繁杂琐碎、难以系统表述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事件,或缺乏客观表达能力的人群进行研究。田野工作研究有助于再现日常生活和行为的丰富细节和真实性,并且挖掘行为背后的意义。将田野工作用于食物消费研究中,有助于解决当前食物消费研究中数据获取成本高、准确性差的问题,弥补食物消费研究“重统计数据,轻生活实践”的不足,充分呈现食物消费的丰富内容和复杂层面,并挖掘其中的深层结构和意义。探讨应用田野调查工作方法研究中国居民食物消费问题,对于促进我国食物消费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和理论进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城市磷代谢不但关系到居民食品安全,还影响到城市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及由此带来的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会改变食物消费的数量、质量和结构,从而对城市磷代谢产生重要影响.分析了1988-2010年厦门市经食物消费进入城市系统的磷素变化动态,在此基础上对人均食物磷消费量与相关社会经济因子进行了Spearman相关分析,并计算了居民食物磷素消费的环境负荷.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厦门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食物磷素消费总量波动上升;人均食物磷素消费量呈M型变化,两个峰值分别出现在1998年和2003年;高磷含量食物如奶制品、水产品,在人均食物磷素消费量中所占比例剧增,分别由0.3%和6.8%上升至14.9%和15.5%.(2)人均粮食磷素消费量与恩格尔系数、平均家庭人口数呈高度正相关,与人均可支配收入、食物价格指数以及具有大学学历以上人口比重呈高度负相关;而植物油、瓜果、畜禽肉、蛋类、奶类和水产品磷素消费量则与粮食所呈现的相关性相反.(3)随着食物磷素消费总量的增加,磷素的环境负荷总量也呈剧增趋势,尤其进入土壤的磷素量剧烈上升,所占比例由59.7%增至85.1%,这可能与禁磷措施的实行、污水处理率的提高、处理工艺的改进等有关.  相似文献   

20.
以吉林省某高校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肉类和奶类为畜产品代表,采用有序Logit模型深入分析膳食营养知识对畜产品消费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大学生群体的营养知识水平一般,在总分为55分的营养知识问卷测量中得分平均分为35.618分。大学生对食物消费和人体健康、疾病的关系了解得较为清楚。肉类消费的平均频率为每周2~3次,牛奶的消费频次的平均值为2.016。性别、年级、生活费、城乡等都会影响大学生的畜产品消费。营养知识水平提高会显著增加肉类的消费,而对牛奶的消费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