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木本植物的构型及其在植物生态学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陈波  宋永昌  达良俊 《生态学杂志》2002,21(3):52-56,28
一般认为 ,木本植物的植株结构由枝系和根系两个亚系统构成[5,3 8] 。其地上部分的枝或茎的顶端分生组织和侧生分生组织通过不断重复的、持续的活动产生新的分枝 ,构成了复杂的枝系结构和多样的形态特征。传统的植物学研究中曾以树木的形态特征作为植物形态学、分类学和植被类型划分的依据。由于植物种群生态学中构件理论的提出[6,4 1] ,人们已经意识到植物体的各构件单元之间的关系和等级结构 ,认为木本植物地上部分存在着两种尺度的整合 ,即各构件单元在枝条水平上的整合以及各枝条构成的冠幅复合体[1,2 1] 。植物体不同的枝系特征以及枝…  相似文献   

2.
研究测定了寄生于草鱼肠道的鲩肠袋虫的18S rDNA序列。鲩肠袋虫的18S rDNA基因序列包括1638个碱基。分别用3种分析方法(邻接法、最大简约法、贝叶斯法)构建了毛口亚纲的系统发育树,得到结果如下:均支持毛口亚纲为单系发生且内分前庭目、内毛目和澳大利亚枝3个类群(100%Bay、100%MP、100%NJ);均支持内毛目(100%Bay、98%MP、93%NJ)、澳大利亚枝(100%Bay、97%MP、99%NJ)的单系性和前庭目的并系性。3种构树方法都支持鲩肠袋虫与澳大利亚枝聚类(100%Bay、100%MP、100%NJ),而后与"内毛目+前庭目(部分)"构成姊妹群(100%Bay、85%MP、72%NJ);而结肠小袋纤毛虫与"澳大利亚枝+鲩肠袋虫"以及"内毛目+前庭目(部分)"分枝并列,共同构成毛口亚纲(100%Bay、100%MP、100%NJ)。这暗示了肠袋虫类群在系统发育上的并系性和其分类阶元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桂花植冠的枝系构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Strahler法对福建省石峰寨风景区内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桂花(Osmanthus fragrans)的枝系构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桂花的分枝格局参数,除总体分枝率和逐步分枝率SBR1:2无显著变化外,其余参数因发育阶段的不同,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枝系构型的比较分析表明:成树阶段高生长不明显,以拓展上层空间为主,幼苗阶段表现出高生长,幼树阶段则表现出从高生长向横向生长过渡的趋势。通过分析叶片配置发现:在不同枝系上,叶片均集中于植冠内一级枝和二级枝上;叶片的大小从幼苗、幼树到成树阶段逐渐增大。这些说明桂花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枝系构型表现出一定的可塑性,反映了不同的适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比较了MWPM和WPM单一培养基以及MS-WPM、MS-MWPM、MWPM-WPM等体积混合培养基(均含2 mg·L-1 ZT、20 g·L-1蔗糖和7 g·L-1琼脂,pH 5.0)对南方高丛蓝浆果(Vaccinium corymbosum hybrids)品种‘南月’(‘Southmoon’)优选系A47和A167丛生枝增殖及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在MS-WPM和MS-MWPM混合培养基上,优选系A47和A167丛生枝的增殖倍数、总长度及叶片叶绿素含量均高于或显著高于MWPM和WPM单一培养基,丛生枝的鲜质量、干质量和含水量与MWPM和WPM单一培养基相当;而在MWPM-WPM混合培养基上,优选系A47和A167丛生枝的增殖倍数在5种培养基中虽然不是最低的,但丛生枝的各项生长指标均较低或最低。综合分析结果表明:MS-WPM和MS-MWPM混合培养基较目前常用的WPM和MWPM单一培养基更适宜于南方高丛蓝浆果品种‘南月’优选系A47和A167丛生枝的增殖培养。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淡水红藻的叶绿体基因及其适应性进化特征,选取弯枝藻属(Compsopogon)及相近外类群的rbc L基因共17条,利用PAML 4.9软件,对弯枝藻属rbc L基因编码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分别采用分支模型、位点模型以及分支-位点模型对基因的选择位点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弯枝藻属rbc L基因编码蛋白的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和β折叠构成,结构稳定。采用最大似然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内类群为单一物种,分为3个小分支,具有一定地理分布规律。在3种进化模型中均未检测到统计上显著的正选择位点,表明绝大多数位点处于负选择压力下。因此,弯枝藻属rbc L基因未发生适应性进化。  相似文献   

6.
研究我国云南中泥盆世晚期西冲组的一种细小植物Psilophyton striatum sp.nov.,它具有二歧分叉光滑轴和生殖枝,生殖枝由三次等二歧分叉枝系和族生孢子囊组成,枝系末端对生两对直立孢子囊,根据对已有材料的分析,宜将华南中泥盆世晚期植物组合改名为Lepidodendropsis arborescense-Minarodendron cathaysiense Eocladoxylon minutum(LME)组合,它以石松类植物为主,共生有“真蕨植物”和三枝蕨类,分为小形树状植物和地面植物两个生态系统,同时,与世界上同期植物群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ZT和2iP对南方高丛蓝浆果(Vaccinium corymbosum hybrids)优选系A47、A119和A167丛生枝的增殖倍数、质量、含水量和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5~3.0 mg·L~(-1)质量浓度范围内,随ZT质量浓度提高,3个优选系丛生枝的总增殖倍数、有效增殖倍数、鲜质量、干质量、含水量及总长度均呈增加趋势,而平均长度则呈下降趋势.在2.5~15.0 mg·L~(-1)质量浓度范围内,随2iP质量浓度提高,3个优选系丛生枝的总增殖倍数和含水量先增加后下降,在2iP质量浓度为5.0~10.0 mg·L~(-1)时达到峰值;有效增殖倍数、总长度和平均长度一直呈下降趋势;鲜质量和干质量无明显的变化规律.在改良WPM培养基中添加2.0~3.0 mg·L~(-1) ZT或5.0~10.0 mg·L~(-1) 2iP可使3个南方高丛蓝浆果优选系丛生枝有较高的增殖倍数,而添加0.5~1.0 mg·L~(-1) ZT或2.5 mg·L~(-1) 2iP可使丛生枝生长较好.此外,优选系A47和A167丛生枝的增殖倍数显著高于优选系A119.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匍枝根霉纤维素酶表达相关的调控基因。方法:使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SH),成功构建了匍枝根霉纤维素酶系的表达差异cDNA文库。随机挑选200个阳性克隆子并进行测序,最终获得30个差异表达片段(ESTs)。结果:与GenBank比对后,获得了匍枝根霉纤维素酶表达过程中涉及的相关重要调控基因信息,包括纤维素酶系中的纤维二糖水解酶以及半纤维素酶系中的甘露糖苷酶等多种关键酶的信息。结论:为进一步研究与匍枝根霉纤维素酶表达相关的基因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早泥盆世始叶蕨(新属)及叶子起源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滇东南文山地区下泥盆统坡松冲组(西根阶)地层中一陆生植物新属,种-纤细始叶蕨(Eophyllophyton bellum gen.et sp.nov),植物体矮小,多次二叉分枝,远端枝二列互生长出次一级二叉分枝为主的末级枝,枝系起源叶顶生成侧生,多次分叉,缩合,扁化,蹼化并部分并合,生殖单位可下垂,由二枚顶端内卷的孢子叶组成,孢子囊圆至肾形,沿远,端加厚带开裂,成列侧生在孢子叶相对面的叶轴上,上述特征表明新植物远比同期的莱尼类,三枝蕨类和工蕨类复杂和进化,并显示出和工蕨类的某些亲缘关系,文内还探讨了枝系起源叶(大型叶)的发生和演化。  相似文献   

10.
抱囊蕨属—四川早泥盆世一新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了四川早泥盆世陆地植物的一个新属种——江油抱囊蕨(Amplectosporangiumjiangyouense)。植物体茎轴裸露,等或不等二歧式分枝多次,在其远端区密集的二歧式分枝构成了一个椭圆状或梨状轮廓的能育顶枝系。孢子囊椭圆形,具短柄,呈单列侧生于能育枝的内侧。根据新植物显示的形态特征,除与一些早期陆地维管植物作了比较外,还初步探讨了它与种子植物珠被演化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植物G蛋白与植物防卫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 植物G蛋白(包括异三聚体G蛋白和小G蛋白)的存在及其信号调控途径已经成为人们研究细胞信号转导过程的热点问题。从多种植物细胞中相继分离克隆出多个与动物G蛋白同源的编码植物G蛋白的基因, 并且植物G蛋白的种类和数量有其独特性。植物G蛋白在植物细胞跨膜信号转导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与多种生命活动的调控。本文主要综述了植物G蛋白参与植物防卫反应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13.
14.
利用植物木质纤维资源发酵生产乙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要实现工业化生产仍然存在很多难题。最近,利用植物基因工程技术,改善植物自身性状,包括减少植物自身细胞壁中木质素含量、细胞中积累表达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等方法,使自生产生的生物质更利于降解利用。目前,对这种新的能源转基因植物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  相似文献   

15.
16.
17.
植物内生菌是一个多样性十分丰富的微生物类群,存在于没有外在感染症状的健康植物组织内,并与宿主植物协同进化.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宽和研究方法的不断更新,植物内生菌与植物健康的关系以及应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主要综述了内生细菌的多样性、进入植物组织内的机制以及内生细菌的主要功能及应用,提出了现阶段内生菌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内生菌研究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19.
Plant Cuttings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