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珠母贝属的系统发育: 核rDNA ITS序列证据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珠母贝属(pinctada)的一些种类是生产海水珍珠的重要母贝,个别种类已濒临灭绝。本文利用核糖体DNA内部转录间隔区1(ITS1)和2(ITS2)序列对珠母贝属常见种类的系统发育和分类地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ITS1长410-482bp,其中Pinctada maxima最长,P.fucata,P.fucata martensii,P.imbricata和P.nigra最短。ITS2长210-249bp,其中P.albina和P.nigra最长,P.maxima和P.margaritifera最短。碱基替换的同质性检测发现,P.maxima、P.margaritifera和P.chemnitzi的碱基替换格局存在显著性差异,前二者的GC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种,在进化上可能比较原始;而P.chemnitzi可能发生过染色体重排事件,可能是新近形成的种。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所研究的种类可分成3个类群:类群Ⅰ包含P.fucata、P.fucatamartensii和P.imbricata;类群Ⅱ包含P.albina、P.nigra、P.chemnitzi和P.radiata;类群Ⅲ包含P.maxima和P.margaritifera。在类群Ⅰ中,我国的P.fucata、日本的P.fucatamartensii和澳大利亚的P.imbricata的种间遗传分化不明显,可能为同种,根据命名优先原则应以P.imbricata命名该种为宜。类群Ⅱ中P.albina和P.nigra可能是两个亚种,而GenBank中的P.radiata(AY144603)可能是P.chemnitzi的误定。类群Ⅲ(P.maxima和P.margaritifera)分化较早,与碱基替换格局的检测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2.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信使核糖核酸结合蛋白(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2 mRNA binding protein,IGF2BP)在脊椎动物体内功能很多,但在贝类中研究很少。为研究IGF2BP1是否参与了贝类的生物矿化过程,本研究通过RACE技术克隆获得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IGF2BP1基因cDNA序列,命名为PfIGF2BP1。该基因全长2 980 bp,其中开放阅读框长1 737 bp,预测编码579个氨基酸,有4个KH结构域和2个RRM结构域。多重序列分析发现各物种的IGF2BP1氨基酸序列非常保守。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PfIGF2BP1在肠等8个组织和壳顶期等5个胚胎发育时期中均有表达,表达量最高的组织为珍珠囊(p0.05),说明Pf IGF2BP1可能参与了珍珠形成过程。Pf IGF2BP1在眼点期表达量最高,其次为壳顶期,说明PfIGF2BP1可能参与次生壳的形成过程。原位杂交表明PfIGF2BP1在外套膜边缘的外褶中表达,推测其可能参与棱柱层的形成。本研究为以后探讨IGF2BP1在贝类生物矿化过程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大球母贝精子介导外源基因转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将大球母贝(Pinctada maxima Jameson)精子与“全鱼”GH基因重组体pCAgcGH和pCAgcGHc的线性DNA混合,温育30min,经6次、2^7、10kV脉冲电处理后,与卵子受精,得到若干贝苗。从贝苗中提取DNA,经PCR扩增和Southern blot分子杂交表明,部分受体带有外源基因,当与精子温育的外源基因浓度分别为2μg/mL,6μg/mL及18μg/mL时,相应贝苗  相似文献   
4.
研究测定了寄生于草鱼肠道的鲩肠袋虫的18S rDNA序列。鲩肠袋虫的18S rDNA基因序列包括1638个碱基。分别用3种分析方法(邻接法、最大简约法、贝叶斯法)构建了毛口亚纲的系统发育树,得到结果如下:均支持毛口亚纲为单系发生且内分前庭目、内毛目和澳大利亚枝3个类群(100%Bay、100%MP、100%NJ);均支持内毛目(100%Bay、98%MP、93%NJ)、澳大利亚枝(100%Bay、97%MP、99%NJ)的单系性和前庭目的并系性。3种构树方法都支持鲩肠袋虫与澳大利亚枝聚类(100%Bay、100%MP、100%NJ),而后与"内毛目+前庭目(部分)"构成姊妹群(100%Bay、85%MP、72%NJ);而结肠小袋纤毛虫与"澳大利亚枝+鲩肠袋虫"以及"内毛目+前庭目(部分)"分枝并列,共同构成毛口亚纲(100%Bay、100%MP、100%NJ)。这暗示了肠袋虫类群在系统发育上的并系性和其分类阶元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大珠母贝精子介导外源基因转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大珠母贝(PinctadamaximaJameson)精子与“全鱼”GH基因重组体pCAgcGH和pCAgcGHc的线性DNA混合,温育30min,经6次、27、10kV脉冲电处理后,与卵子受精,得到若干贝苗。从贝苗中提取DNA,经PCR扩增和Southernblot分子杂交表明,部分受体带有外源基因,当与精子温育的外源基因浓度分别为2μg/mL,6μg/mL及18μg/mL时,相应贝苗携带外源基因比率分别为56%,20%和50%。即在此范围内,基因转移的阳性率与外源基因的浓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MyoD基因是MRFs家族中的一员,能调控肌肉细胞活性和增殖,在肌肉形成过程中起正调控作用。采用同源基因克隆和RACE方法获得红罗非鱼Myo D基因的c DNA序列。开放阅读框长903 bp,编码300个氨基酸,其中第1-114个氨基酸为碱性结构(Basic domain),第109-165个氨基酸为螺旋-环-螺旋结构(Helix-Loop-Helix domain),第199-213个氨基酸为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4(CDK4)结合区域,第233-249为Helix III结构,无信号肽序列。Myo D蛋白的二级结构为螺旋-环-螺旋二聚体。基于Myo D构建的鱼类系统进化树显示红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和奥利亚罗非鱼聚为一支。  相似文献   
7.
对瓶鼻海豚(Tursiops truncatus)、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和糙齿海豚(Steno bredanensis)的线粒体DNA COI基因进行了测序分析。PCR产物约700bp。扩增产物直接测序,去除引物序列后分别获得643、618和618bp的核苷酸序列。碱基组成平均为,T:31·07%,C:26·13%,A:27·27%,G:15·50%,GC含量为41·63%,其中碱基G的含量明显较低。与Gen Bank中9种鲸的同源序列比对,去除部分端部序列后得到597个比对位点,包括141个简约信息位点,43个单突变子,无插入/缺失位点。12种鲸的种间序列差异较大,其序列变异度在2·1%~17·1%之间。597个比对位点编码199个氨基酸,其中有9个氨基酸发生改变,其中一个氨基酸突变可将齿鲸亚目和须鲸亚目分开。NJ系统树表明,海豚科形成单系类群,瓶鼻海豚和中华白海豚的亲缘关系较近。上述分析表明,COI基因可用于鲸类的种类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  相似文献   
8.
合浦珠母贝鳃的显微与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是典型的滤食性瓣鳃类动物,也是我国重要的海水珍珠养殖贝类。本研究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合浦珠母贝鳃的显微和超微结构。结果表明,合浦珠母贝鳃结构属于异丝鳃型,左右两侧各2个鳃瓣,每个鳃瓣由内鳃瓣和外鳃瓣组成。鳃瓣由主鳃丝和普通鳃丝构成,主鳃丝在鳃瓣中主要起支架作用,每2根主鳃丝之间的9~12根普通鳃丝由"簇内连接"(intrabunchial junction)相连成簇。普通鳃丝之间通过"丝间连接"(interfilament junction)相连,丝间连接的上皮细胞与普通鳃丝的扁平细胞结构一样,为鳃的呼吸上皮。丝间连接的存在扩大了鳃的表面积,这种结构有助于进行气体交换。主鳃丝和普通鳃丝表面有前纤毛和侧纤毛,与食物运送和气体交换有关。普通鳃丝表面的纤毛为典型的"9+2"型微管结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