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3 毫秒
1.
实验以异育银鲫“中科3号”[Carassis gibelio var. CAS III, 平均体重(116.46±2.09) g)]为研究对象, 通过模拟汽车运输振动台模拟4h运输, 研究模拟运输对异育银鲫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体色和肉质及水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经过模拟运输后, 运鱼袋内水体氨氮显著升高(P<0.01), pH显著下降(P<0.05), 溶解氧含量升高(P<0.05)。模拟运输后异育银鲫血浆中皮质醇、葡萄糖和丙二醛浓度显著升高(P<0.01); 乳酸浓度显著降低(P<0.01);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显著降低(P<0.05); 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力降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在模拟运输4h后, 异育银鲫背部亮度值(L*)显著降低(P<0.01), 黄色值(b*)在背部和侧线部较模拟运输前显著降低(P<0.01), 在腹部较模拟运输前显著降低(P<0.05), 侧线部和腹部的亮度值(L*), 以及背部、侧线部和腹部的红色值(a*)下降但差异不显著(P>0.05)。在模拟运输后, 异育银鲫背肌内聚性、咀嚼性和回复性显著降低(P<0.05), 硬度、胶黏性、弹性和黏性变化但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结果表明, 4h模拟运输能够引起运鱼袋水体水质情况改变, 诱导异育银鲫鱼体的应激反应, 导致实验鱼体色和鱼肉品质相关指标的变化, 降低了鱼肉品质部分指标。  相似文献   

2.
文章研究了黑斑原 (Glyptosternum maculatum)仔稚鱼对缝隙的喜好行为、对底质颜色及种类的选择行为, 旨在优化苗种培育模式, 改善其养殖条件。结果表明: 黑斑原仔稚鱼对缝隙的喜好日间(7:00—20:00)显著高于夜间(21:00—6:00; P<0.05); 开口22d、23d和25—30d对缝隙无喜好行为(P>0.05), 且夜间(开口6d、11—13d除外)对缝隙无喜好行为(P>0.05); 开口12d、13d、15d和24d仔稚鱼表现出对较小缝隙(0.9 cm)的喜好性(P<0.05); 开口2d和3d仔稚鱼表现出对底层缝隙的喜好性(P<0.05); 开口5d、6d、8—21d和24d仔稚鱼表现出对表层缝隙的喜好性(P<0.05); 在(400±50) lx光补偿条件下仔稚鱼对底质颜色无明显的喜好性; 在(10±2) lx光补偿条件下仔稚鱼对黑色底质的喜好性显著于白色底质(P<0.05)。仔稚鱼日间具有较强的藏匿行为, 喜好藏匿于较小的缝隙中, 并在弱光补偿条件下喜好黑色底质。仔稚鱼的藏匿特点, 为优化苗种培育和改善苗种培育环境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长江口水域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和数量的分布与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ang H  Yang SL  Meng HX 《动物学研究》2012,33(3):255-260
根据2005年4和11月、2006年4和9月在长江河口水域进行的鱼卵、仔稚鱼种类和数量调查,并结合1990年9月和1991年3月的历史数据,对该水域的鱼卵、仔稚鱼群落结构的种类组成和数量的季节变化作了研究,其结果共发现鱼卵、仔稚鱼36种(类),以海洋鱼类种类最多。秋季航次鱼卵、仔稚鱼的平均种类数和丰度均高于春季。河口咸淡水区鱼卵总数显著高于淡水区,而仔稚鱼总数略低于淡水区。与1990—1991年数据相比,2005—2006年春、秋季的鱼卵和仔稚鱼丰度均有所增加。1990、2006年秋季(9月)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差异较大,特别是翘嘴红鲌和太湖新银鱼丰度差异较大。这些都说明近20年来,长江河口水域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和数量均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长江湖口段春夏季仔稚鱼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口江段连通长江与鄱阳湖, 是诸多鱼类的洄游通道, 在长江鱼类的繁衍生息中发挥重要功能。研究于2016年5月—8月在长江中下游鱼类繁殖期内对湖口江段系统开展鱼类仔稚鱼资源的调查, 研究分析了该江段仔稚鱼群落组成、优势种、密度变化、时间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88d连续采样共鉴定出隶属于8目12科39个仔稚鱼类群, 其中37个类群鉴定到种, 1个类群鉴定到亚科, 1个类群鉴定到科。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为该江段仔稚鱼的第一优势种, 其余优势种有虾虎鱼科(Gobiidae)、鳊(Parabramis pekinensis)和飘鱼(Pseudolaubuca sinensis)。仔稚鱼密度在7月1日达到峰值, 峰值为1230.77 ind./100 m3; 7月1日至8月15日仔稚鱼密度整体呈波动性下降的趋势。时间尺度的聚类将6个时期分为5月下旬—7月上旬与7月下旬—8月上旬2个群组, 贝氏?、翘嘴鲌和刀鲚等在6月下旬达到峰值; 鳊、四大家鱼和鳜等在7月上旬达到峰值。江段断面上南北近岸采样点仔稚鱼密度高于断面中心。使用冗余分析方法(RDA)分析了仔稚鱼密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发现水温、透明度、流量均为影响仔稚鱼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水位与仔稚鱼密度相关性分析表明, 两者呈极显著相关(P<0.01)。研究表明, 湖口江段鱼类早期资源较为丰富, 仔稚鱼群落结构主要以中小型鱼类为主, 且江湖洄游性鱼类占比较高; 仔稚鱼对各环境条件有着不同适应特点, 仔稚鱼与水温、透明度、流量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补充了湖口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的基础资料, 为长江中下游鱼类资源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莱州湾春、夏季鱼卵、仔稚鱼群落结构及环境因子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14年5月、8月和2015年5月、8月,利用大型浮游生物网,对莱州湾海域20个站位进行4个航次拖网调查,分析了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优势种以及群落结构特征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4个航次共采获鱼卵、仔稚鱼22种,其中1种仔稚鱼未鉴定出种类,1种仔稚鱼鉴定到科,其余20种隶属于8目16科20属;鱼卵、仔稚鱼优势种季节变化明显;鱼卵、仔稚鱼数量分布与环境因子数据的多元分析表明,盐度对鱼卵数量影响较为明显,温度对仔稚鱼数量影响较为明显,仔稚鱼数量还与溶解氧(DO)、亚硝酸盐、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呈显著相关(P0.05),与氨氮(NH_3~-N)、叶绿素a含量呈极显著相关(P0.01),鱼卵数量与桡足类密度呈显著正相关(r=0.479,P=0.032),而仔稚鱼数量与桡足类密度呈显著负相关(r=-0.510,P=0.022)。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总溶解气体(Total Dissolved Gas, TDG)过饱和对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 Dumeril)早期生活史的影响, 以长江鲟受精卵和仔稚鱼为实验对象, 进行不同TDG饱和度的暴露试验。结果显示: 在不同饱和度的TDG过饱和水体中, 发育至神经胚阶段的长江鲟受精卵的孵化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 对照组中的受精卵孵化率为(79±3)%, 140%组的孵化率((78±2)%)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 110%组、120%组130%组的孵化率分别为(84±0)%、(92±2)%和(91±1)%, 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将出膜1—2d的仔鱼置于不同梯度的TDG饱和度水体中暴露96h, 除对照组外, 各实验组均有仔鱼死亡, 但死亡率均未达到7%。其中130%组的死亡率最高, 为(5.59±1.86)%; 110%和120%组死亡率次之, 分别为(3.45±0.12)%和(3.45±0.00)%; 140%组的死亡率最低, 为(1.15±1.99)%。130%组仔鱼死亡率显著高于140%组(P<0.05), 其他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将50日龄的长江鲟稚鱼置于不同梯度的TDG饱和水体中暴露96h, 除对照组外, 各实验组均有稚鱼死亡, 且各组死亡率均在50%以上, 140%组死亡率达100%。除110%组和120%组差异不显著外(P>0.05), 其他各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 且随着TDG饱和度增加, 死亡率增大。各实验组之间的半致死时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 且呈现出TDG饱和度增加, 半致死时间呈减少趋势。总体来看, TDG饱和度为110%、120%和130%的水体对长江鲟受精卵的孵化率有显著促进作用, 140%的水体对其孵化率无影响。不同TDG饱和度的过饱和水体均可导致长江鲟仔稚鱼死亡, 但对仔鱼影响程度较小, 且死亡率与TDG饱和度之间无显著关联; 对稚鱼影响程度较大, 在研究范围内, 影响程度随饱和度的增加呈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五里湖仔稚鱼群落结构及分布特征,于2016年4—10月对五里湖仔稚鱼进行系统调查。期间共采集仔稚鱼70678尾,共鉴定出鱼类20种(属),隶属于7目8科18属。五里湖仔稚鱼密度均值为3825尾/100 m3,主要优势种为?属(Hemiculter sp.),其数量占比为68.76%。五里湖仔稚鱼主要采集于4—8月,密度高峰期为6月,各物种密度高峰期存在差异,最早的为鲤(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4月),最晚的为短吻银鱼属(Salangichthys sp.,8—9月)。五里湖仔稚鱼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沿岸带仔稚鱼密度显著高于(P<0.05)敞水区,密度分别为5650和310尾/100 m3。西五里湖仔稚鱼的密度高于东五里湖,密度分别为4482和3600尾/100 m3。典范对应分析结果显示,水温、溶解氧、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密度是与仔稚鱼分布显著相关的环境因子(P<0.05)。研究结果显示,五里湖鱼类主要繁殖期为4—8月,主要产卵和育幼水域为沿岸带,其中西五里湖的育幼功能优于东五里湖,因此进一步维持对西五里湖的生境保护,加强东五里湖沿岸带植被恢复及入湖支流水质监控,控制外源污染物,对促进五里湖生境优化及鱼类资源自然增殖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评价新型杂交鱼“太湖鲂鲌”(翘嘴鲌Culter alburnus♀×三角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的肌肉营养价值, 采用生化测定法比较分析了“太湖鲂鲌”、翘嘴鲌和三角鲂的肌肉营养成分, 结果表明: (1)“太湖鲂鲌”肌肉水分含量显著低于翘嘴鲌和三角鲂(P<0.05), 而肌肉粗蛋白质含量较高(P<0.05)。(2)“太湖鲂鲌”的必需氨基酸(EAA)含量显著高于三角鲂(P<0.05); 3种鱼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含硫氨基酸(蛋氨酸+胱氨酸)。(3)“太湖鲂鲌”肌肉脂肪酸中的不饱和脂肪酸(UFA)含量显著高于翘嘴鲌和三角鲂(P<0.05)。(4)3种鱼肌肉矿物质元素铁、铜、锰、锌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 “太湖鲂鲌”肌肉营养继承并综合了双亲的优良性状, 是一种富含蛋白质、EAA和UFA的优良养殖品种, 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4种光照周期[24L﹕0D(D1)、16L﹕8D(D2)、8L﹕16D(D3)和0L﹕24D(D4)]对体重(30.5±2.0) g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幼鱼20h (8:00am—4:00am)内摄食、消化酶活力、血清激素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 (1)实验鱼的摄食率随光照时间的缩短而降低; D1组实验鱼每隔8h出现摄食高峰, 其他组均在8:00am及4:00pm出现摄食高峰。(2)D1、D2和D3组在12:00am和8:00pm出现肠道蛋白酶及淀粉酶活力峰值, 脂肪酶活力显著高于D4组(P<0.05)。(3)各组8:00am至8:00pm生长激素(GH)含量无显著变化, D1组4:00am时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 D4组0:00am及4:00am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 D1、D2和D3组初次摄食8h内皮质醇(COR)含量无显著变化, 8h后先升高后降低, D4组COR含量先升高后降低, 8:00pm时达到最高; D1和D2组0:00am时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 D4组8:00pm时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 D2组8:00am及12:00am时三碘甲状原氨酸(T3)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 D4组8:00pm时显著低于其他组, 0:00am时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 D2和D3组4:00am显著低于D1和D4组(P<0.05), 各组T3最高值均出现在8:00pm。在实验条件下, 光照周期影响了大菱鲆幼鱼摄食、消化酶活力及血清激素含量。在此光照强度下, 大菱鲆养殖中以8—16h光照周期、日投喂2次为宜。  相似文献   

10.
试验旨在考察不同淀粉种类对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幼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肝脏糖代谢酶、肝脏组织学和摄食后血糖含量的影响。选用木薯淀粉、小麦淀粉、豌豆淀粉和玉米淀粉为淀粉源, 设置相同的淀粉水平(15%), 配制4组等氮等脂饲料, 饲喂初始体重(7.7±0.1) g的虹鳟56d。结果表明, 木薯淀粉组增重率最高(1049.3%), 饲料系数最低(0.83)。各组脏体比、肝体比、全鱼和肝脏常规组成无显著差异(P>0.05); 豌豆淀粉组肝糖原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各组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无显著差异(P>0.05)。木薯淀粉组和小麦淀粉组肝脏己糖激酶活性显著高于豌豆淀粉组和玉米淀粉组(P<0.05), 玉米淀粉组肝脏磷酸果糖激酶活性显著低于木薯淀粉组和小麦淀粉组(P<0.05)。摄食后, 各组的血糖含量均在7h达到最高, 木薯淀粉组在摄食后1—7h内的血糖含量显著高于其余3组(P<0.05)。各组的肝脏组织形态无显著差异。综上, 木薯淀粉较其他3种淀粉更适宜作为虹鳟饲料的淀粉源。  相似文献   

11.
Caspian Kutum (Rutilus frisii kutum) broodstocks in the wild were subjected to 2 different densities (100 and 300 kg m?3) for 2 hr of transport, and their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were examined. Fifteen fish were placed into the plastic container for each replicate and blood was taken at 0, 10, 30, 60, and 120 min after transportation in different densities. Mean levels of cortisol and glucose as primary and secondary responses to the stres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densitie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both densities were observed in cortisol for all times and glucose levels at 30 and 120 min after transportation, and the highest values were found in both densities at 120 min. Testosterone concentrations declined considerably in the first 10 min, and then they showed a gradual decrease with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2 densities at 10 and 30 min after transportation. Serum estradiol reached the lowest level at 120 min after transportation, and differences were significant between the 2 densities after 30 min. Based on the results, it was concluded that Kutum broodstocks are sensitive to transport, especially at high density. Therefore, welfare during transport should be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饲料蛋白源和养殖密度对草鱼生长以及生理健康的影响,以初始体质量为(5.36±0.18) g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为试验对象,采用双因素正交实验,研究饲料非粮蛋白源(豆粕、乙醇梭菌蛋白、黄粉虫、棉籽浓缩蛋白和小球藻)和初始养殖密度(0.11、0.16和0.21 kg/m3;对应为20、30和40尾/网箱)及其交互作用对草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养殖试验在池塘网箱(1.0 m×1.0 m×1.5 m)中进行,养殖周期为60d。结果表明: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各蛋白源组草鱼饲料系数均呈增长趋势,特定生长率、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和肝体比均呈降低趋势。在不同养殖密度下,黄粉虫组饲料系数均显著高于其他蛋白源组(P<0.05),特定生长率、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均显著低于其他蛋白源组(P<0.05)。当养殖密度为0.11和0.16 kg/m3时,试验草鱼生长性能接近,其特定生长率显著优于0.21 kg/m3密度组(P<0.05)。饲料蛋白源和养殖密度对草鱼全鱼水分和粗蛋...  相似文献   

13.
实验旨在研究荚膜甲基球菌(Methylococcus capsulatus, Bath)蛋白(MBM,斐康?蛋白)替代鱼粉对卵形鲳鲹生长性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MBM添加量分别为0、3.5%、7%和10.5%,替代基础饲料中鱼粉(含量35%)0、10%、20%和30%,制得4组等氮等脂饲料,即MBM0、MBM10、MBM20和MBM30组,饲喂卵形鲳鲹幼鱼[初始均重(34.88±1.13) g]56d。实验结果显示,随着饲料中MBM含量的升高,各组间的末均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存活率、肝体比、脏体比和饲料系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MBM30组肥满度显著高于MBM0组(P<0.05)。各组全鱼粗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 MBM20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MBM0组和MBM10组(P<0.05)。MBM20组和MBM30组背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MBM0组(P<0.05),背肌粗脂肪与MBM替代鱼粉的比例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MBM20和MBM30组血清甘油三酯显著低于MBM0组(P<0.05...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紫黑翼蚌(Potamilus alatus)繁殖效率,探讨寄生对淡水石首鱼(Aplodinotus grunniens)营养指标的影响,实验通过比较钩介幼虫脱落数量,测试了不同规格寄主鱼的寄生效果,分析了寄生对寄主鱼血清生化指标及肌肉中氨基酸、脂肪酸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大规格组每尾鱼脱落数显著高于小规格组(P<0.05),小规格组每千克寄生鱼平均脱落稚贝数显著高于大规格组(P<0.05);寄生导致肌肉中肌酐显著升高(P<0.05),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显著降低(P<0.05),血糖、总蛋白、白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寄生组灰分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寄生组肌肉水分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粗蛋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寄生组天冬氨酸、丙氨酸、谷氨酸、酪氨酸、甘氨酸和精氨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非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氨基酸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5.
为了考察力竭追赶训练对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和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幼鱼呼吸循环系统和力竭运动后代谢特征的影响, 在(25±0.5)℃条件下, 将2种实验鱼各60尾 [体重分别为(28.36±0.08) g和(19.53±0.13) g]随机等分成对照组和训练组, 训练组进行1次/d共21d的力竭追赶训练。随后测定各组实验鱼的心脏和鳃指数、血液指标以及力竭运动后过量耗氧(Excess post-exercise oxygen consumption, EPOC)。结果发现: 2种鱼心脏指数、鳃指数、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数目在各自对照组和训练组之间都没有显著性差异; 岩原鲤对照组的鳃指数显著低于中华倒刺鲃对照组(P<0.05), 但心脏指数、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数目与中华倒刺鲃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中华倒刺鲃训练组的运动前代谢率、运动代谢峰值、峰值比率、代谢恢复速率与其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 但运动后恢复时间和过量耗氧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 岩原鲤训练组的运动前代谢率显著低于其对照组(P<0.05), 但运动代谢峰值、峰值比率、运动后恢复时间、过量耗氧、代谢恢复速率与其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岩原鲤对照组的运动前代谢率、运动代谢峰值、过量耗氧和代谢恢复速率分别显著低于中华倒刺鲃对照组(P<0.05), 但峰值比率和运动后恢复时间与中华倒刺鲃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 (1)力竭追赶训练对中华倒刺鲃和岩原鲤幼鱼的呼吸和循环系统参数没有产生显著性影响; (2)力竭追赶训练显著提高了中华倒刺鲃幼鱼的无氧代谢能力; (3)中华倒刺鲃幼鱼力竭运动前后代谢率显著高于岩原鲤幼鱼, 这可能与其较为活跃的习性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镉处理对大型溞(Daphnia magna)摄食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 实验设置了3个镉浓度组(0.01、0.05和0.09 mg/L)、1个空白对照和2个处理时间(24h、48h), 研究镉处理对大型溞摄食率与滤水率、体内镉的蓄积量、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脂质过氧化水平(MDA含量)以及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 摄食率和滤水率均随着镉处理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当镉浓度为0.09 mg/L, 处理48h时, 摄食率和滤水率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 且摄食率与对照组相比降低了43.89%; 镉在大型溞体内的积累量随镉处理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 T-AOC和MDA含量随着镉浓度的增加而增高, 镉浓度0.09 mg/L时, T-AOC和MDA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 且T-AOC与摄食率之间呈负相关性, 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521、0.9389; AChE活性随着镉浓度的增加而降低, 镉浓度为0.05、0.09 mg/L时AChE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镉在体内的蓄积不仅造成了大型溞的氧化损伤, 而且引起了神经系统传导功能的异常, 导致了大型溞摄食能力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7.
5种常用鱼药对黑尾近红鲌鱼种的急性毒性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常温静水条件下,用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比例5∶ 2)、高锰酸钾、晶体敌百虫、强氯精、溴氯菊脂等5种常用水产药物对黑尾近红鲌鱼苗进行急性毒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安全浓度最高的是高锰酸钾为0.738 mg/L,安全浓度最低的是溴氯菊脂为0.0033 mg/L, 5种常用水产药物对黑尾近红鲌鱼苗都比较敏感,药物的敏感性大小依次为:溴氯菊脂>强氯精>敌百虫>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高锰酸钾.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饲料高油脂水平下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 DHA)添加对鲤(Cyprinus carpio L.)的营养作用, 以酪蛋白、糊精、纤维素、大豆油以及鱼用复合预混料等为饲料原料, 配制出6%与12%两个油脂水平的鲤饲料。以纯度为50%DHA制品分别替代该饲料原料中3%大豆油, 制成基础组、基础-DHA组、高脂组和高脂-DHA组4种精制试验饲料。将初始体重为(14.81±0.13) g的鲤360尾随机分为四组, 每组3个重复, 分别饲养于12个循环流水养殖缸中, 并将4组试验饲料分别饲养鲤74d, 最后采样, 检测鲤生长、生物学性状、体成分、血清理化指标、脂质代谢酶活性及组织形态学等指标。结果表明, 在6%油脂水平下, 基础-DHA组末尾均重、绝对生长率与相对生长率均显著低于基础组(P<0.05); 在12%油脂水平下, 高脂-DHA组绝对生长率显著低于高脂组(P<0.05), 而鲤末尾均重与相对生长率在两高脂组间无显著差异。基础-DHA组的饲料系数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基础-DHA组鱼体肥满度最低, 该组腹脂指数与腹腔脂肪细胞面积也最低。在12%脂肪水平下鲤肌肉与肝胰及粗脂肪含量均分别高于6%脂肪水平组(P<0.05); 在6%与12%脂肪水平下, DHA添加组鲤肌肉粗脂肪含量均分别显著低于无DHA组(P<0.05); 鲤肌肉粗蛋白在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在6%与12%脂肪水平下, DHA组鲤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均分别显著高于无DHA组(P<0.05)。结果表明, 同一脂肪水平下3%DHA制品的添加对鱼类生长与及健康有负面影响, 这可能与DHA添加量偏高有关, 而提高饲料脂肪水平有减轻过高DHA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水体中Cu2+对罗非鱼(GIFT tilapia, Oreochromis niloticus)生长性能、肝胰脏脂代谢和脾脏免疫功能的影响, 实验设置水体Cu2+浓度分别为0(对照组)、0.2、0.4和0.8 mg/L, 每个浓度处理组设置3个实验重复, 选择初始体重为(0.45±0.02) g的健康罗非鱼幼体, 随机分配至12个养殖缸中, 进行4周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 (1) 在水体Cu2+胁迫下, 罗非鱼的存活率、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下降; 0.4和0.8 mg/L Cu2+浓度组罗非鱼的肝体比显著高于对照组和0.2 mg/L处理组。(2) 0.4和0.8 mg/L处理组罗非鱼肝胰脏中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但与0.2 mg/L处理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肝胰脏中总胆固醇含量与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活力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3) 在水体Cu2+胁迫下, 罗非鱼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含量和谷草转氨酶活力均显著上升; 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且0.8 mg/L处理组含量显著高于0.2 mg/L处理组; 0.8 mg/L Cu2+处理组罗非鱼血清谷丙转氨酶活力显著高于0.2和0.4 mg/L处理组, 但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4) 组织学结果表明, 水体过量Cu2+使罗非鱼肝胰脏组织空泡化现象严重, 脂滴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脾脏组织出现较大面积的巨噬细胞中心, 且脂褐素含量显著增加。研究表明, 水体Cu2+暴露显著降低了罗非鱼生长性能, 并导致肝胰脏和血清脂肪沉积, 造成肝胰脏、脾脏损伤。研究为明确重金属环境下养殖鱼类腹腔脂肪蓄积及脾脏损伤机制提供了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