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
1.
为揭示褶纹冠蚌钩介幼虫变态发育特征及过程,采用体外培养方法实现了褶纹冠蚌钩介幼虫的非寄生变态发育。运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变态发育过程中幼虫外部形态、内部器官发育进行了系列观察,对非寄生变态发育的稚蚌后期生长发育进行跟踪研究,并分析了底泥和光照两种环境因子对稚蚌存活及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钩介幼虫的外部形态及大小未出现显著性变化,而斧足、鳃丝、外套膜及内脏团等组织器官逐步形成;在培养第3天,幼虫可见斧足雏形,鳃丝、外套膜纤毛尚未发现;在培养第6天,斧足成形,可见斧足侧沟,外套膜纤毛稀疏,鳃丝出现;培养第9天,斧足纤毛、外套膜纤毛增多,鳃丝密集。稚蚌投喂30d后,鳃丝基本成形。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底泥对稚蚌存活和生长具有显著影响(P < 0.01),而光照无显著性影响(P>0.05)。该结果为蚌科钩介幼虫变态发育生物学研究积累了基础资料,也通过对稚蚌生长的评估证实了体外培养是蚌类人工繁育及保护的有效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2.
选取16种鱼类, 对紫黑翼蚌(Potamilus alatus)钩介幼虫寄主鱼进行人工筛选试验, 结果表明: 仅在淡水石首鱼(Aplodinotus grunniens)上获得变态发育的稚蚌, 寄生变态率为(49.6±9.4)%, 但是过量寄生将导致淡水石首鱼的死亡。除眼斑拟石首鱼(Soiaenops ocellatus)外, 寄生在其他14种淡水鱼类均不可能实现钩介幼虫的变态。进一步扫描电镜观察显示: 钩介幼虫可在与淡水石首鱼同科的眼斑拟石首鱼鳃丝寄生并形成完整的包囊, 且在大规格鱼体形成包囊的速度明显快于幼鱼。但在寄生和淡水低渗双重胁迫下, 眼斑拟石首鱼出现极高的死亡率, 提示应进一步开展淡化驯养以提高眼斑拟石首鱼寄生后的成活率。其中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小口黑鲈(Micropterus dolomieu) 、蓝鲶(Ictalurus furcatus)寄生后1—2d内脱落的幼虫几乎全部死亡, 推测3种鱼体中可能存在紫黑翼蚌幼虫的致死因子。综合研究表明: 紫黑翼蚌是目前发现对寄主鱼选择性最为专一的蚌类, 而眼斑拟石首鱼具有作为替代寄主鱼的潜能。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紫黑翼蚌(Potamilus alatus)繁殖效率,探讨寄生对淡水石首鱼(Aplodinotus grunniens)营养指标的影响,实验通过比较钩介幼虫脱落数量,测试了不同规格寄主鱼的寄生效果,分析了寄生对寄主鱼血清生化指标及肌肉中氨基酸、脂肪酸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大规格组每尾鱼脱落数显著高于小规格组(P<0.05),小规格组每千克寄生鱼平均脱落稚贝数显著高于大规格组(P<0.05);寄生导致肌肉中肌酐显著升高(P<0.05),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显著降低(P<0.05),血糖、总蛋白、白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寄生组灰分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寄生组肌肉水分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粗蛋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寄生组天冬氨酸、丙氨酸、谷氨酸、酪氨酸、甘氨酸和精氨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非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氨基酸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