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水温26.5℃±0.2℃条件下,研究了麻醉剂MS-222对布氏鲷Tilapia buttikoferi幼鱼(13.5 g±1.2 g)的麻醉效果。试验表明:低浓度(10 mg/L)MS-222可使鱼体兴奋并出现剧烈打斗行为,随着麻醉剂浓度的升高(30110 mg/L),鱼体依次达到1110 mg/L),鱼体依次达到16期最终麻醉状态;1106期最终麻醉状态;110190 mg/L为MS-222对布氏鲷幼鱼的有效麻醉浓度范围,试验鱼能在3 min之内达到第4期麻醉状态,并能在3 min内复苏,且麻醉15 min成活率为100%;多重比较结果显示,130190 mg/L为MS-222对布氏鲷幼鱼的有效麻醉浓度范围,试验鱼能在3 min之内达到第4期麻醉状态,并能在3 min内复苏,且麻醉15 min成活率为100%;多重比较结果显示,130190 mg/L药物浓度下,布氏鲷幼鱼进入第4期麻醉所需时间、复苏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150 mg/L药物浓度麻醉5 min,随着空气暴露时间的增加(0190 mg/L药物浓度下,布氏鲷幼鱼进入第4期麻醉所需时间、复苏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150 mg/L药物浓度麻醉5 min,随着空气暴露时间的增加(025 min),试验鱼复苏时间逐渐减少,暴露25 min之后复苏时间快速增加。本研究结果可为MS-222在布氏鲷的生产、研究等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文章研究了丁香油对鳊(Parabramis pekinensis)保活运输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保活运输条件。并检测和分析了在模拟运输试验中水质指标和鱼体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 最佳保活运输条件为麻醉液浓度15 mg/L、水温9℃和鱼水质量比1﹕3时, 保活时间最长达50h, 且鱼体成活率为100%。在水体指标中, pH和溶氧量无显著变化, 麻醉组氨氮在48h内由0.049增加至4.034 mg/L, 水中微生物在24h内显著增加, 氨氮的增加和微生物的生长会影响鱼体的保活。在鱼体生化指标中, 麻醉组肌肉中糖元含量24h内显著下降, 乳酸含量先升后降, pH先降再升, 说明在保活运输中糖元消耗产生乳酸; 在鱼体血液指标中, 麻醉组谷草转氨酶(AST)活性, 乳酸脱氢酶(LDH)活性, 尿素和肌酐(CREA)在12h后有所上升, 血糖(GLU)在36h内显著增加(P<0.05), 然后降低; 说明随着保活时间的延长鱼体肝脏和肾脏组织代谢水平受到一定的影响。研究表明, 在鳊麻醉保活过程中, 适当使用丁香油麻醉剂, 有助于延长其保活时间和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3.
通过MS-222对2种规格的异齿裂腹鱼进行麻醉行为特征研究,为高原鱼类的麻醉以及运输提供技术支持。试验表明:MS-222麻醉大规格(25.0±1.5) cm和小规格(14.8±2.3) cm异齿裂腹鱼时,在麻醉时期3期以内,呼吸频率增加并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在麻醉4期以后呼吸频率才开始显著下降。MS-222麻醉大规格和小规格异齿裂腹鱼的有效质量浓度分别为150—180 mg/L和150 mg/L。在此浓度范围内,大规格异齿裂腹鱼在MS-222麻醉液中, 5min之内达到4级麻醉状态, 5min之内苏醒恢复,且在麻醉液中浸浴20min后成活率为100%时的浓度;小规格异齿裂腹鱼在MS-222麻醉液中, 5min之内达到4级麻醉状态, 7min之内苏醒恢复,且在麻醉液中浸浴20min后成活率为100%时的浓度。大规格异齿裂腹鱼在180 mg/L的MS-222溶液中麻醉5min,在空气中进行暴露0—15min,复苏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小规格异齿裂腹鱼在150 mg/L的MS-222溶液中麻醉5min,在空气中进行暴露0—15min,复苏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4.
通过MS-222对2种规格的异齿裂腹鱼进行麻醉行为特征研究, 为高原鱼类的麻醉以及运输提供技术支持。试验表明: MS-222麻醉大规格(25.0±1.5) cm和小规格(14.8±2.3) cm异齿裂腹鱼时, 在麻醉时期3期以内, 呼吸频率增加并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在麻醉4期以后呼吸频率才开始显著下降。MS-222麻醉大规格和小规格异齿裂腹鱼的有效质量浓度分别为150—180 mg/L和150 mg/L。在此浓度范围内, 大规格异齿裂腹鱼在MS-222麻醉液中, 5min之内达到4级麻醉状态, 5min之内苏醒恢复, 且在麻醉液中浸浴20min后成活率为100%时的浓度; 小规格异齿裂腹鱼在MS-222麻醉液中, 5min之内达到4级麻醉状态, 7min之内苏醒恢复, 且在麻醉液中浸浴20min后成活率为100%时的浓度。大规格异齿裂腹鱼在180 mg/L的MS-222溶液中麻醉5min, 在空气中进行暴露0—15min, 复苏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小规格异齿裂腹鱼在150 mg/L的MS-222溶液中麻醉5min, 在空气中进行暴露0—15min, 复苏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斑马鱼麻醉过程中三卡因浓度对其心脏手术后生存率的影响。方法:以经典实验方法中的三卡因(MS-222)浓度150 mg/L为对照,分别用浓度为20 mg/L、40 mg/L、60 mg/L、80 mg/L、100 mg/L、150 mg/L、200 mg/L的MS-222麻醉液麻醉,观察斑马鱼术后行为及术后生存率的差异。结果:随着MS-222浓度的提高,斑马鱼表现为入麻时间的逐渐减少、苏醒时间的逐渐增加。MS-222麻醉斑马鱼成鱼的有效浓度为40~160 mg/L,在此浓度范围内,鱼体能够在3 min内达到可施行手术操作的麻醉状态(Ⅱ或Ⅲ期),10 min内可苏醒恢复;随着浓度的增大,呼吸频率的下降速率增大;MS-222浓度为40 mg/L时斑马鱼的术后存活率最高(98.3%)。结论:当MS-222浓度为40 mg/L时,斑马鱼入麻及苏醒较为平稳,术后斑马鱼复苏时间较短,且保持了较高的术后生存率。在实验操作或者生产应用时推荐MS-222麻醉药液最佳麻醉浓度为40 mg/L,所对应的麻醉时间约为15 min左右。  相似文献   

6.
异齿裂腹鱼幼鱼模拟麻醉运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 o'connori)是分布于雅鲁藏布江中游的高原特有鱼类。受人类活动影响,异齿裂腹鱼自然种群资源迅速下降。作为鱼类保护研究与实践的重要支撑技术之一,鱼类麻醉运输技术在高原鱼类中的运用还没有公开报道。本研究观察了8种MS-222浓度(0、10、20、30、40、50、60、70 mg/L)模拟麻醉运输条件下,异齿裂腹鱼幼鱼(全长17~25cm)的行为表现及运输水质的变化。结果显示,在0~4 h内,各处理组的水体溶解氧和总氮含量大都呈上升趋势,pH呈下降趋势,4~12 h期间各处理组的溶解氧、pH和总氮无统一的变化趋势。MS-222浓度为0~30 mg/L时,试验鱼均未进入麻醉状态;MS-222浓度为40~50 mg/L时,试验鱼在0~8 h内保持深度麻醉或轻度麻醉状态,8~12 h麻醉剂逐渐失效,试验鱼可慢慢恢复正常活动,12 h内没有出现死亡情况;MS-222浓度为60~70 mg/L时,试验鱼进入过度麻醉状态,并出现了死亡。本研究表明,适宜异齿裂腹鱼的MS-222浓度为40~50 mg/L,麻醉运输的时间应控制在8h内。  相似文献   

7.
温度对中华鲟幼鱼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别在15℃、20℃、25℃和30℃水温养殖中华鲟幼鱼66d,研究温度对中华鲟幼鱼8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华鲟幼鱼血液中能源物质总蛋白、白蛋白、血糖、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浓度变化规律相似,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且均在20℃时达到最高值,分别为15.98g·L-1、5.6g·L-1、4.85mmol·L-1、2.44mmol·L-1和0.61U.L-1;在30℃时血液总蛋白、白蛋白、血糖、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浓度达到最低值,分别为8.93g·L-1、3.1g·L-1、2.26mmol·L-1、1.34mmol·L-1和3.35mmol·L-1;代谢产物总胆红素浓度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15℃组最高,在25℃组最低,分别为2.50±0.84和1.65±0.10mmol·L-1;尿素浓度随着温度升高而下降,在30℃时最低,为0.54±0.36mmol·L-1,显著低于15℃组和20℃组。综合不同温度组中华鲟幼鱼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动规律表明,20℃时中华鲟幼鱼能量支出较少,是其较适宜的生长温度。  相似文献   

8.
温度、盐度、pH和麻醉剂对长鳍篮子鱼幼鱼耗氧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Winkler法研究了温度、盐度、pH和麻醉剂对长鳍篮子鱼幼鱼(体长(3.325±0.205) cm,体质量(0.706±0.155) g)耗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长鳍篮子鱼幼鱼耗氧率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加,其回归关系可用对数函数Y=1.3819lnX-3.55(r=0.9475,P<0.01)表示,其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4 ℃~32 ℃;幼鱼耗氧率随着盐度的降低而逐渐增加,其回归关系可用线性函数Y=-0.1802X+1.7551(r=0.9837,P<0.01)来表示;在不同的pH下耗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pH值在6.0时耗氧率最低,9.0时耗氧率最高;耗氧率随着丁香酚、MS-222的浓度升高而逐渐降低,各实验组的耗氧率要显著低于对照组,丁香酚和MS-222可以作为长鳍篮子鱼幼鱼运输过程中的麻醉剂。  相似文献   

9.
麻醉剂MS-222对斑马鱼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实验室条件下观察并测定了斑马鱼(Danio rerio)在不同MS-222浓度处理下的麻醉行为、斑马鱼在高剂量MS-222致死过程中的行为变化、MS-222对斑马鱼摄食条件反射的影响。试验表明:(1)斑马鱼的麻醉行为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可分为不被麻醉(Ⅰ)、轻度麻醉(Ⅱ)、中度麻醉(Ⅲ)深度麻醉(Ⅳ);(2)不同MS-222浓度下斑马鱼进入不同麻醉程度的时间有差异;(3)经MS-222处理900s过程中,80-90mg·L-1浓度组进入Ⅲ级麻醉程度并有100%的存活率,而麻醉浓度在100mg·L-1以上时可以迅速在49s内使鱼进入Ⅲ级麻醉程度以及在178s后即可进入Ⅳ级麻醉程度,并在中度麻醉和深度麻醉的过渡中死亡,存活率不超过10%;(4)MS-222对摄食条件反射影响的试验中,光刺激-不麻醉、无光刺激-不麻醉、光刺激-麻醉、无光刺激-麻醉四组班马鱼从投喂到摄食所用时间分别为12.06±1.34s、13.20±1.13s、56.56±56.48s、36.20±25.74s,麻醉组的摄食速度慢于对照组,说明MS-222影响了斑马鱼的摄食条件反射。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低压直流电麻醉对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幼鱼(体质量300~420 g)行为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设置电麻醉组(30 V)和对照组(0 V)。电麻醉组试验鱼在电麻醉开始3 s内的身体行为反应最为剧烈,25 s内进入全麻状态。麻醉8 min后停止,试验鱼能迅速恢复平衡但活动迟缓。电麻醉组试验鱼的入麻时间为17.4 s±4.5 s。除电麻醉组的血清葡萄糖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之外,2组的其他常规血液生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明电麻醉对圆口铜鱼幼鱼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有限。研究结果表明,短时间低压直流电麻醉是一种入麻时间短、复苏时间快、对机体伤害较小的圆口铜鱼幼鱼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11.
长江口中华鲟幼鱼感觉器官在摄食行为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华鲟为我国一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其幼鱼生活史研究尚有许多空白。本文通过分别封闭中华鲟幼鱼不同感觉器官(包括视觉、嗅觉、触觉、侧线感觉、电感觉等),研究了这些感觉器官在中华鲟幼鱼摄食行为中的重要性,旨存为改进中华鲟幼鱼的保护措施和人工培育技术提供科学依据。63尾实验鱼于2006年5—6月采集于长江口水域,实验鱼在试验开始前暂养适应2周,实验设计7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实验期水温为24.5—27.0℃。实验结果显示:封闭视觉、侧线感觉和电感觉器官后幼鱼的摄食量与正常幼鱼(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封闭嗅觉幼鱼的摄食量只有正常幼鱼的34.76%。封闭触觉幼鱼的摄食量只有正常幼鱼的73.80%。同一时间封闭嗅觉和触觉后,幼鱼的摄食量仅为正常幼鱼的17.01%。因此,可以推断嗅觉和触觉在中华鲟幼鱼觅食过程中起着主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水溶液静态置换法,从中华鲟受精卵发育至96h开始,进行了16周的Pb暴露试验和6周的Pb排放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Pb2+水溶液(0、0.2、0.8和1.6mg.L-1)对中华鲟幼鱼血液中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CK)活力的影响。Pb暴露后结果显示:幼鱼血液中的ALP活力总体表现为随Pb暴露剂量增加而下降的趋势,其中1.6mg.L-1组极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1);幼鱼血液中的LDH和CK活力均表现为随Pb暴露剂量增加而升高的趋势,其中LDH活力只在1.6mg.L-1组显著升高(P0.05);而CK对Pb浓度则比较敏感,0.8mg.L-1组达到对照组的8倍(P0.01),1.6mg.L-1组则高达对照组的20倍(P0.01)。Pb排放后结果显示:幼鱼血液中的ALP活力总体仍表现为随Pb暴露剂量增加而下降的趋势,但各暴露组之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幼鱼血液中LDH活力各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积累和排放对比显示,血液中的ALP活力在0.8和1.6mg.L-1组有所回升但无显著差异(P0.05);而LDH活力在1.6mg.L-1组极显著降低(P0.01),表现出明显恢复。初步认为:经1.6mg.L-1Pb2+暴露后的中华鲟幼鱼会发生代谢异常;血液CK变化较ALP和LDH更为明显,是Pb污染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3.
丁香酚对斑点叉尾鮰幼鱼的麻醉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了不同浓度及不同药浴时间条件下丁香酚对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幼鱼的麻醉效果.实验结果表明,随着丁香酚浓度从12.00 mg/L升高至60.75 mg/L,麻醉时间从119.34 min±1.83 min减少至4.01 min±0.28 min,复苏时间从1.52 min±0.01 min延长至8.15 min±0.04 min,各浓度组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药浴时间试验结果显示:12.00 mg/L、18.00 mg/L和27.00 mg/L的丁香酚分别药浴60 min、50 min和20 min,复苏率均为100%; 40.50 mg/L和60.75 mg/L的丁香酚分别药浴45 min和5 min,复苏率为50%; 60.75 mg/L的丁香酚药浴10 min时,其死亡率达60%.结果提示,丁香酚用于斑点叉尾鮰的人工操作时,应准确掌握好麻醉剂量和麻醉时间,避免麻醉过度造成损失.  相似文献   

14.
水温对中华鲟血清活性氧含量及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12℃、21℃、26℃、31℃水温环境中的中华鲟的血清活性氧(ROS)含量、谷胱甘肽(GSH)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测定,表明水温对中华鲟体内自由基水平及其抗氧化防御体系有着显著的影响.在鲟鱼存活的水温范围内,中华鲟依靠自身的抗氧化防御系统,可以抵御活性氧含量的变化可能产生的损害,但这种抵御作用因水温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结果表明,随着水温的升高,血清ROS和MDA含量显著升高,ROS和MDA均与水温有显著的正相关性;GSH含量随水温先升高后降低,21℃时含量最高;26℃和31℃中的SOD活力要显著高于其他温度组;GSH和SOD与水温(T)具有显著的相关性:SOD=-7.7972 17 228 T-0.2821 T2(r=0.8923,p<0.01),GSH=-146.58 32.3951 T-0.7427 T2(r=0.8661,p<0.01).在试验期间,各温度组的中华鲟的血清CAT活性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血清MDA含量和血清ROS含量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高温(26℃和31℃)状态下ROS产生增加而造成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加,其增加程度要显著高于其他温度组,产生一定程度的氧化应激;而低温和适温环境虽然存在ROS随水温升高而升高的规律,但血清SOD活性和血清ROS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中华鲟体内的抗氧化剂和抗氧化酶系统维持着体内自由基的"自稳态",使机体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处于较低的状态.  相似文献   

15.
实验测定了不同水温条件下刀鲚(Coilia nasus)幼鱼的耗氧率和窒息点,并对耗氧率的昼夜变化规律以及水温对刀鲚幼鱼血糖及肌肝糖元指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旨在为刀鲚运输、养殖生产中制定合理的放养密度和养殖工艺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在试验水温(16℃~28C)条件下,刀鲚幼鱼的耗氧率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大,耗氧率(R)与水温(T)的回归方程为R=0.988T2-32.36T+343.7,相关系数为0.96;刀鲚幼鱼的耗氧率具有昼夜节律性,耗氧高峰出现在7:00,低谷在21:00;刀鲚幼鱼的窒息点与水温显著相关,窒息点A(mg·L-1)与水温T(℃)的回归关系为A=0.9397T0.8001,R2=0.98.刀鲚幼鱼血清中血糖含量在水温16℃~24℃阶段保持相对稳定,血糖含量在17.24 ~ 19.79 mmol·L-1,肌肉和肝脏糖元含量均呈波浪式变动;但在水温24℃~28℃阶段,血糖含量随水温上升而显著升高,而肌肉和肝脏糖元含量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6.
野生及人工养殖中华鲟幼鱼肌肉营养成分的比较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宋超  庄平  章龙珍  刘健  罗刚 《动物学报》2007,53(3):502-510
对野生及人工养殖中华鲟幼鱼的肌肉营养成分和营养品质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野生中华鲟幼鱼肌肉中水分、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均显著高于人工养殖中华鲟(P<0.05),而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人工养殖中华鲟(P<0.05).野生和人工养殖中华鲟幼鱼的氨基酸组成基本一致,均含有18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分别为72.02、66.21,其构成比例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的标准.脂肪酸中二十碳五烯酸(EPA)与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含量野生中华鲟显著高于人工养殖中华鲟(P<0.05),分别为22.99%、7.15%.矿物质含量丰富,微量元素含量野生中华鲟明显高于人工养殖中华鲟[动物学报 53(3):502-510,2007].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鲻幼鱼的耗氧率、排氨率和窒息点,采用封闭流水式实验方法,在不同体质量、光照、放养密度、水流速度以及昼夜更替的条件下,测定鲻幼鱼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并且观测体质量对幼鱼窒息点和窒息时间的影响。实验期间水温为19℃±1℃,盐度30,pH7.7。研究结果显示:鲻幼鱼的耗氧率随体质量增加而上升,其变化趋势可用幂函数方程表达:Y=0.4759X0.1878(R2=0.9454);光照对耗氧率的影响较大,对排氨率无明显影响;放养密度对耗氧率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对排氨率的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幼鱼的呼吸代谢旺盛时段在中午11∶00至夜间23∶00;流速对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差异均极显著(P0.01);不同体质量幼鱼窒息点和窒息时间的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8.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为江海溯河产卵的洄游性鱼类,1981年即葛洲坝截流前,其产卵场分布在金沙江下游和长江上游的约600km江段。葛洲坝水电工程阻断了其产卵洄游通道,调查发现自1982年以来,中华鲟在葛洲坝下游江段的狭小范围成功产卵。对中华鲟繁殖季节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的水温、流速、流量、含沙量和水位等水文数据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与中华鲟产卵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葛洲坝截流后,宜昌中华鲟产卵场江段10~11月份的月平均流速及11月份的月平均含沙量发生明显变化(P〈0.001),而月平均水位、流量及水温的变化不明显。多年观察结果显示,中华鲟产卵时,5种水文因子的参数均有一定的变动范围。1983~2004年期问,37次中华鲟产卵时的日平均水温范围为16.10~20.60℃,平均为18.63℃;日平均水位范围为40.69~47.32m(黄海高程),平均为43.91m;日平均流量范围为7170~26000m^3/s,平均为13908m^3/s;1983~2000年31次中华鲟产卵时的日平均含沙量范围为0.10~1.32kg/m。,平均为0.46kg/m。;日平均流速为0.81~1.98m/s,平均为1.30m/s。分析得到较适宜中华鲟产卵的水温是18.0~20.0℃,流量是14100m^3/s,水位是42.0~45.0m,含沙量是0.2~0.3kg/m^3,底层流速是1.0~1.7m/s。水温是中华鲟产卵的必备条件,水温适宜的情况下,水位、流速和含沙量出现逐渐从高位下降的趋势、而且各水文要素值均达到其适宜范围时,中华鲟即产卵繁殖。三峡工程运行后,下游江段水温的变化可能会对中华鲟的性腺发育和产卵繁殖产生不利影响,而江水含沙量下降对其产卵繁殖较有利。  相似文献   

19.
铅在中华鲟幼鱼不同组织中的积累与排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水溶液静态置换法,研究了中华鲟幼鱼在不同浓度Pb2+溶液(0、0.2、0.8和1.6mg·L-1)中各组织铅的积累与排放.结果显示:中华鲟幼鱼各组织表现出随暴露浓度升高Pb积累增加的剂量-效应关系; Pb积累的基本模式为:骨(背骨板和软骨)和肌肉中积累量最高; 胃、肠和皮肤次之; 肝、鳃与脊索相对较低.暴露试验结束后进行了为期6周的Pb排放试验,结果表明:低浓度组(0.2 mg·L-1)各组织中Pb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中浓度组(0.8 mg·L-1)除鳃胃、软骨和肌肉以外,其余组织的Pb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浓度组(1.6 mg·L-1)除肝、肠和皮肤以外,其余组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比较积累与排放发现,低、中浓度组中鳃、皮肤和肝的Pb含量高于积累时.推测中华鲟幼鱼经鳃、皮肤和消化道摄入Pb,主要经鳃和皮肤进行排放.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