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秦岭生态资源保护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西安市的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等问题,从而影响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已显的尤为紧迫和重要。本文介绍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近年来西安市保护秦岭生态环境的一些做法,对存在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今后保护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云南茶树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及发展重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和起源中心,茶树种质资源种类众多,遗传多样性丰富,在茶学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总结了60多年来云南茶树种质资源在考察征集、保存保护、鉴定评价与共享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阐述了云南茶树种质资源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今后发展方向的建议。提出今后应加强珍稀濒危茶树种质的收集保存、生态型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和利用、生物技术在优良茶树种质创新的应用、优良基因的发掘和功能研究以及利用平台的构建、物种或种群保护的生物学基础等重点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大亮子河野生浆果资源的调查研究,进一步明确该地区野生浆果的种类、生态习性及分布特点、贮量和应用价值,为今后该地区的野生浆果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采用居群采集法,以县级为单位对黄河三角洲13个县(区)野生罗布麻资源进行了调查,共收集了该地区34个居群315份材料,对野生罗布麻资源生存环境、生长情况进行了评价,并对今后资源利用及保护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青海高原地区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和创新利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海高原地区作物种质资源是指青海境内以及周边生态类似地区内的分布资源。根据近十多年来该地区作物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及研究的工作基础,分析了本地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现状,认为本地区资源的保护及利用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了较好的基础工作积累,研究团队和力量得以加强和完善,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识不断得以强化,但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与现今飞速发展的农业产业化、以及突破性的种质创新和利用的要求仍然相去甚远,特别表现在对库存资源的精准评价和鉴定方面,难以为育种工作提供有效的服务与支持。借助于国家种质复份库的平台优势和现代生物学技术手段,发挥高原特异资源优势,引进和借助外来优异资源进行种质创制、和具有高原特色的生态农业种质资源研究,以期为高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应作为今后本地资源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濒危植物银鹊树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分类地位、形态特征、生态学、繁殖栽培和资源开发等方面,对我国银鹊树的研究进展进行较为系统地综述,并提出保护建议,为今后对该植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海南药用植物资源及其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药用植物资源是中医药发展的物质基础,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海南是我国中药材种类较多的省份.长期以来,人们对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了过度采收,致使很多中药资源蕴含量下降,一些珍稀种类濒临灭绝,而有的资源仍处于待开发状态. 对海南药用植物的种类、数量、分布、生境以及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海南药用植物保护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依据药物发展的趋势和海南药用植物资源的特点,提出海南今后发展植物药产业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我国麻类资源的多样性及其保护利用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七五”、“八五”、“九五”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论述了我国麻类资源的种类、数量与分布以及保护利用现状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对策,为今后我国麻类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创新和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拥有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 但目前人们缺乏对其多样性分布格局的清晰认识以及人类活动对药用植物资源影响的评估。本研究收集整理了青藏高原地区254种药用植物分布及人类活动的数据, 分析了当前青藏高原地区药用植物分布格局及其面临的威胁, 并划定出当前需要保护的优先区域。研究结果显示, 青藏高原药用植物的多样性和特有性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东南部地区, 且较强的人类活动影响力与较高的药用植物多样性和特有性重叠, 这表明人类活动对药用植物多样性和特有性有着显著的影响。进一步结合生物和人类活动两方面因素的算法, 划定了保护优先区, 包括云南西北部、四川西南部和西部、青海东部及西藏中部, 这表明青藏高原现有的保护区存在大量保护空缺。基于此, 本研究提出了包括完善法律法规及政策监管, 增设保护区, 补充和完善保护植物名录, 加强科普宣传, 加强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开发的保护青藏高原药用植物资源的建议, 为今后保护政策的制定和保护区划定提供依据, 也借此宣传青藏高原生态保护问题, 唤起民众的保护关注。  相似文献   

10.
龙眼(Dimocarpus longana Lour.)种质资源是龙眼育种研究的基础。种质资源的研究将为探讨龙眼起源、进化、分类、育种和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从形态学、孢粉学、同工酶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综述了龙眼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的研究进展,探讨了龙眼亲缘关系的研究现状、前景及尚待解决的问题,并分析了今后开展龙眼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研究的方向与重点。  相似文献   

11.
粤东野生壳斗科果树资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道了粤东地区壳斗科野生果树资源的调查结果,记录到该地区壳斗科野生果树资源有4属、17种,分别占全国野生壳斗科果树4属、48种的100%、35.4%,同时分析了部分壳斗科果树的利用价值,并提出开发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拥有丰富的两栖类动物资源,它是中国生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潜力。中国对两栖类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还有很多不足,尤其是关于两栖类皮肤活性生物分子的研究开发工作,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着眼于疾病治疗因子的筛选和生物活性分子的发现,对中国部分两栖类动物进行了系统的筛选研究。发现了一系列的生物活性分子和可能具临床应用价值的生物因子,并结合中国及世界两栖类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主要从药物开发和资源保护的角度对中国两栖类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人类遗传资源是指含有人体基因组、基因等遗传物质的器官、组织、细胞等遗传材料及其产生的数据等资料。我国人类遗传资源极其丰富,合理利用人类遗传资源对推动我国生命科学、生物医药和临床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有效保护、管理和利用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部门严格依法依规开展人类遗传资源行政审批。通过梳理2021年我国人类遗传资源采集活动行政许可情况,结合工作实际,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GIS的山西省矿产资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伟  杜培军  李永峰 《生态学报》2014,34(10):2775-2786
基于目前我国矿产资源规划编制过程中的环境评价,提出了一种基于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技术,实现矿产资源规划环境影响定量评价方法。在对规划区环境现状进行大尺度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有针对性的实现规划区敏感环境保护目标的筛选、环境影响范围的确定和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保护目标影响程度的定量表达。结合山西省矿产资源规划方案,根据山西省各区域资源开发对敏感保护目标的影响特征,在定量计算各区域环境现状综合评价分级的基础上,分别对其生态环境、水环境、地质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进行评价和预测,结果显示:山西省矿产资源规划空间布局总体合理,不会对敏感环境保护目标造成严重破坏,但部分矿产资源开采区距离保护目标较近,需要在矿产资源规划实施中加以保护。提出的评价方法较好地兼顾矿产资源开发与区域环境保护,可以有效地提高矿产资源规划环境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该方法可以综合地、定量地评价矿产资源规划对不同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程度和范围,为矿产资源规划方案的修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Fursova PV 《Biofizika》2003,48(2):344-351
The formulations of the variational task for finding the relative population size of species in community at a stationary stage of growth and of the theorem of stratification are given. Algorithms of finding the relative size of populations for communities consisting of two and three species consuming two or three resources were obtained. The borders of areas of stratification were described in which one, two, or three resources are limiting. For two species and two resources, the formulae of the dependence of relative size on the ratio of resources were derived, and the shape of this dependence for real requirements of species was demonstrated.  相似文献   

16.
Waste is unwanted or useless material. It is widely recognized that waste materials are valuable resources, whilst there is debate as to how this value is best realized. Re-use, recycling and energy recovery are being applied to regulated wastes. Yet, while recycling and re-use are increasing, the overall amounts of waste are still growing, and there is an increasing demand for primary resources and stress on eco-systems. In this webalert, we will focus on some important websites which provide readers with more informative resources related to waste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使得海洋资源(尤其是近海海洋资源)急剧下降,加上日益严重的海洋污染,给海洋资源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为了更好的管理和利用海洋资源,本文考虑到环境污染中脉冲扩散对种群的影响,建立了一个近海-远海渔业模型,给出了正周期解存在性及平凡周期解和正周期解全局渐近稳定性的充分条件.进一步,在环境污染的情况下,给出了最优捕获策略,得到了最大持续产量和相应的捕获努力量.最后,通过数值模拟证实了我们所得的结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8.
贵州安龙县少数民族特色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龙县是贵州特色农业生物资源较为丰富的代表地区之一,开展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状况的调查具有重要意义。采取专业组队、查阅文献、地方座谈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对该县4个乡镇9个村的特色农业生物资源进行了系统调查,共采集220份当地特色资源及其地理生态信息。并对当地农业生物资源保护利用现状与消长情况以及收集品的利用价值进行了分析,为安龙县特色农业生物资源的利用、保护和开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玛纳斯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广  何新林  李俊峰  贾筱娟 《生态学报》2011,31(9):2407-2413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玛纳斯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对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对其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从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四个子系统出发,采用了熵值法和投影寻踪理论相结合的评价模型,对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并将两种方法的评价结果进行加权求和,得出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变化趋势。评价结果表明,该模型方法可靠,分析结果合理,评价结果可以为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是评价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的一种有效新方法。最后,提出了促进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建议,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natural resources are often studied in isolation from access. We question the usefulness of this separation for resolving conflicts over natural resources and present an approach that facilitates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natural resource use through a joint analysis of quantity of, quality of and access to resources. The approach was developed as part of an in-depth case study of resettlement in southern Mozambique in which newly resettled residents struggled to reestablish their livelihoods. We estimated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and investigated rules and norms of access to four key natural resources: water, agricultural fields, grazing, and forest resources in both pre- and post-resettlement. We then contrast this with the actual access that resettled residents gained to these resources in practice, what we call ‘accessing.’ Our analysis suggests that locally-specific, dynamic relationships among quality, quantity and access are critically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human-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and natural resource-based livelihoo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