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邀请110位在长江上游地区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的专家,分4个阶段进行了参与式研讨,采用生态区保护方法确定了兽类、鸟类、两栖和爬行类、昆虫、真菌和维管植物等生物类群的指示物种和保护优先区,最后确定了长江上游森林生态区内16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和5个连接带。16个优先区中,7个具有最高优先性,即秦岭、大巴山、金佛山-梵净山-武陵源区、岷山、邛崃山-大相岭、贡嘎山、三江并流核心区;9个具有高优先性,即伏牛山、米仓山、若尔盖高原、凉山、攀西地区、中甸-木里地区、川西北高原、金沙江上游高山峡谷区、怒江—澜沧江高山峡谷区。目前这些优先区及连接带内保护区的分布很不平衡:某些优先区和连接带内保护区面积所占比例很小甚至没有保护区分布;某些优先区人为干扰比较强烈,生境破碎化比较严重。建议通过新建自然保护区和调整已有的保护区,填补保护空缺,完善自然保护区系统;结合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保护天然林,恢复退化植被,在优先区和连接带内限制人类经济活动,以确保优先区和连接带发挥应有的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2.
特有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测度方法的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特有植物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对象,对其分布格局的研究可以为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的确定提供重要参考.研究人员利用多种测度和分析方法,在不同地理区域对特有现象的分布格局开展了大量研究.随着分子系统学方法的不断完善及一些空间统计分析方法的引入,新的生物多样性测度方法应运而生.本文介绍了生物多样性测度方法的类型及其特点、应用现状与前景.这些测度方法的发展经历了从单一的时间或空间格局到时空格局统一的过程,具体涉及物种丰富度、谱系多样性、进化特异性以及这3种测度方法整合空间分布加权的算法.其中,谱系多样性指数(phylogenetic diversity)、谱系特有性指数(phylogenetic endemism)以及空间加权的进化特异性指数(biogeographically weighted evolutionary distinctiveness)尤其值得关注.中国特有植物分布格局的研究需要在以下4个方面进一步开展工作:(1)完善特有物种的分布格局研究;(2)加强物种的测序工作,完善谱系多样性格局的分析;(3)结合系统发育信息,揭示谱系多样性及进化历史的分布格局,进而深入开展物种p多样性和谱系p多样性的研究;(4)加强物种分布区变化的模拟,在时间维度上探讨特有现象的变化格局,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更完善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董雪蕊  张红  张明罡 《生物多样性》2019,27(12):1269-780
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类型多样, 森林、草原和荒漠在此交汇并逐渐过渡。由于水热条件限制和人类活动加剧, 该地区生态环境脆弱, 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 因此获取该区域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并阐明其影响因素成为该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首要任务。本研究首先结合标本采集记录与环境因子, 利用物种分布模型获取了293种木本植物的潜在分布区, 分析了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加权特有性的空间格局。其次, 引入系统发育信息, 分析系统发育多样性和系统发育特有性的空间格局, 并进一步利用环境因子对上述格局分别进行解释。最后, 对黄土高原地区的特有中心性质和显著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均出现在黄土高原南部水热条件较好的地区, 即秦岭和中条山一带。本区域的生物多样性空间格局由年平均降水量和最冷月最低温主导, 符合植物区系交汇带的特点。特有中心集中在南部地区和青海省, 由南向北分别是古特有中心和混合特有中心, 不存在单独的新特有中心。黄土高原地区木本植物起源较为古老, 生物多样性格局的形成以来源于热带或亚热带的物种扩散为主, 物种的分化不占主导地位。上述结果表明了将植物的进化历史纳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药用植物野生资源的保护正受到学界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本研究通过收集华中地区(包括湖南、湖北和河南三省)的4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科学考察报告、多样性研究报告以及其他相关文献资料, 结合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数据, 建立了华中地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药用维管植物数据库, 并评估了这些保护区对华中地区药用维管植物的保护成效。研究发现: 华中地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分布有6,071种药用维管植物, 就地保护比例为81.93%; 其中特有、受威胁和常用药用植物物种数分别为1,479种、224种和448种, 三者受保护比例分别为87.98%、78.87%和91.80%。有32.16%的药用维管植物(2,383种, 特有、受威胁和常用药用植物物种数分别为644种、119种和69种)仅分布于1-5个自然保护区中。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对不同类群药用植物的保护效果均最好。神农架、金童山、莽山、星斗山及湖南舜皇山5个保护区是所有、特有以及受威胁药用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热点地区, 是华中地区药用植物保护的重要区域。总体上, 华中地区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较好地覆盖了该地区的药用维管植物, 但药用维管植物的就地保护仍不容懈怠。建议加强对该区域保护空缺物种的野外动态监测和保护。  相似文献   

5.
三江平原湿地鸟类丰富度的空间格局及热点地区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吉平  吕宪国 《生态学报》2011,31(20):5894-5902
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的开垦开发活动使湿地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的干扰和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及热点地区的保护成为研究的热点。在对三江平原湿地鸟类预测的基础上,利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三江平原湿地鸟类丰富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并找出湿地鸟类多样性的热点地区及优先保护顺序。研究结果表明,三江平原湿地鸟类丰富度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保护区及周边地区、河流和湖泊沿岸,是新建和扩建自然保护区的最佳区域。湿地鸟类丰富度高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农田景观中,将它们设立成微型保护地块对于区域景观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湿地鸟类物种丰富度、国家级保护湿地鸟类、生境类型和结构、距最近保护区距离、破碎度、干扰度等指标,在研究区内共找到13个热点地区,总面积为1018.7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利用系统聚类分析,将13个热点地区划分成3种优先保护顺序。构建的小区域范围内寻找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方法,为相关政府部门更有效地进行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尤溪县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地区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李迪强  林英华  陆军 《生态学报》2002,22(8):1315-1322
选择人类活动频繁的常绿阔叶林林区具有代表性的福建尤溪县进行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性分析。在多次实地调查基础上,利用野生动物野外实地样带调查数据,已有的珍稀淑危鸟,兽和植物物种的分布资料,同时结合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INFO数字化1:10万林相图和1:5万地形图,建立了基于GIS的尤溪县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然后根据物种多样性,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和生态系统保护目标,确立了保护优先性分析原则,即珍稀濒危物种尽可能包含在保护区和保护小区内,同时在优先保护区尽可能包含更多的其它物种,用最新的森林分布图及调查物种分布与生境关系,生态系统在保护物种与生态系统功能等方面的作用等,提出了生态系统的保护优先地区,将提出保护优先地区与已建保护小区和保护点分布图进行叠加分析表明,保护小区和保护点的方法是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的有效方法,但是需要考虑保护小区之间的联系,在对大型哺乳动物保护时需要建立面积较大的自然保护区,最后,提出了建立自然保护区规划。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拥有丰富的种子植物, 但对该地区特有植物的区系特征以及多样性还鲜有报道。本文通过植物志(书)以及在线数据库, 整理了只分布于青藏高原地区的种子植物名录及其地理分布, 分析了它们的科属特征、区系成分以及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 青藏高原共有特有种子植物3,764种, 隶属113科519属, 多数为草本植物(76.3%); 包含100种以上的科有菊科、毛茛科、列当科等15个, 属有马先蒿属(Pedicularis)、杜鹃花属(Rhododendron)、紫堇属(Corydalis)等7个; 从属的区系成分来看, 温带成分占主导(67.5%)。青藏高原特有植物多样性格局呈现从高原东南部向西北部逐渐递减的趋势, 其中东喜马拉雅-横断山脉的物种多样性非常丰富, 而且多数物种分布在高原的中海拔地带。理解青藏高原特有物种的特征及多样性格局对探讨高原植物区系的演化历史和物种保护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是我国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划定的重要区域,辽宁省境内目前并无此类优先区,弥补相关缺失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生态系统保护、人类影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划3个准则层7个指标进行计算,依次获得辽宁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指标值、准则层值和优先区识别综合值,结合辽宁省县(市)行政边界和自然保护区边界数据,确定了辽宁西部和东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的建议地域范围。其中,辽宁西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面积为12951 km2,森林覆盖率为53.6%,包括9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以水土保持作为区域重要生态功能;辽宁东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面积为20057 km2,森林覆盖率为78.9%,包括8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以水源涵养作为区域重要生态功能。上述优先区是国家和省级保护物种的集中分布区,也是辽宁省重要生态系统的分布区,亟待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9.
基于野外调查的分布数据,利用GIS技术与生态位模型(MAXENT)模拟、分析、揭示第三纪孑遗、濒危蒙古扁桃植物在亚洲中部荒漠区的潜在地理分布、格局及驱动因子。并将模拟得到的蒙古扁桃在不同地区的平均潜在发生概率与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数据(主要公路、铁路及县、地市级居民点用地)叠加,进行缓冲分析,以鉴别该濒危植物的保护区面积,进而确定各居群的保护优先性。结果表明:(1)蒙古扁桃的潜在分布都集中在蒙古的南戈壁省及东戈壁省、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阿拉善左旗、鄂尔多斯高原、锡林郭勒盟西部、河西走廊中部及东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及陕西省北部,以及河北省北部的部分地区;(2)反映极端气候条件的极端最低温度和最暖季降水量主要控制了蒙古扁桃的潜在分布;(3)定量评价了人类活动对蒙古扁桃适生生境的干扰,获得的核心保护区、缓冲区可以较好地指导该植物的原地保护和不同居群的保护优先性。  相似文献   

10.
厦门市重点保护植物空间优先保护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钱灵颖  黄智洵  杨盛昌  曹文志 《生态学报》2021,41(11):4367-4378
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以39种厦门市重点保护植物为对象,通过物种分布模型MaxENT获得物种潜在分布栅格图,利用空间保护优先化定量工具Zonation软件识别理论上既适宜重点保护植物生存又能够保证景观连通性的区域,获得本地重点保护植物景观保护等级。根据202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将景观保护等级最高的17%区域视为多物种空间优先保护区,结合Zonation模型生成的随景观丧失物种加权灭绝风险曲线,将保护等级最高的8%区域划为一级保护区,保护等级在8%-17%范围内的区域划为二级保护区。利用MaxENT模型中的jackknife刀切法发现海拔是对本地重点保护植物分布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优先保护区集中分布于海拔较低的海岸带区域。将优先保护区与自然保护地建设现状、厦门市生态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对比发现厦门市岛外西部、北部的优先保护区得到了较好保护;岛外的西南部及东南部、岛内的东部及南部海岸带的优先保护区被建设用地大规模占用,已纳入自然保护地范围的区域较少,存在大量的海岸带优先保护区保护空缺;岛外东南部的部分优先保护区虽未被占用,但规划中属发展备用地,缺乏生态保护。为避免优先保护区面积的进一步萎缩,应重点关注海岸带区域优先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将目前属于发展备用地的优先保护区转划为生态留白空间,针对一级、二级优先保护区分别实施刚性和弹性的生态保育措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严控对海岸带区域优先保护区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协调优先保护区内保护与开发利用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江西官山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资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江西官山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调查显示,该地区共有药用植物1378种,其中,药用藻类4种,药用真菌26种,药用地衣5种,药用苔藓36种,药用蕨类93种,药用种子植物642种,常用中药210种,药用珍稀濒危植物94种,药用观赏植物124种,农兽药植物127种。此外,还发现9种江西地理记录新分布,并介绍了药用植物资源合理利用的概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研究四川沙湾区的药用植物资源,全面掌握沙湾区重点中药资源的分布以及利用现状。方法:通过野外调查和内业整理以及文献查阅工作,重新明确该地区现有的重点药用植物。结果:沙湾区内药用植物有135科527种,重点药用植物100种,其中沙湾区国家Ⅰ级野生保护植物有1种,Ⅱ级野生保护植物10种,Ⅲ级野生保护植物6种;201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基原植物有85种,人工栽培药用植物有23种。结论:沙湾区中药资源较为丰富但利用率低,其中药材产业发展具有较大潜力,此次调查结果为沙湾区中药资源的中药材产业化发展提供新的基础数据与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为了调查湖北省南漳县重点中药材品种原植物的种类与分布情况,明确该区域内药用植物资源现状,以湖北省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为指导,采用传统野外调查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南漳县现有药用植物资源进行普查与统计分析。本次普查共采集重点药用植物品种221种,涉及86个科,183个属,涵盖中药材250种。本研究首次公开发布了湖北省南漳县重点药用植物资源名录。该县域内药用植物资源物种丰富多样,涵盖重点中药材品种较多,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应得到重视、保护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Research was carried out in Konta Special Woreda (District); it is a remote area with lack of infrastructure like road to make any research activities in the area.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medicinal plants of the Konta people and to document the local knowledge before environmental and cultural changes deplete the resources.

Methods

The information was collected between October 2006 and February 2007. Interview-based field study constituted the main data collection method in which the gathering, preparation, use, previous and current status and cultivation practices were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The abundance, taxonomic 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 of medicinal plants were studied using ecological approach.

Results

A total of 120 species, grouped within 100 genera and 47 families that are used in traditional medical practices were identified and studied. The Fabaceae and Lamiaceae were the most commonly reported medicinal plants with 16 (13.3%) and 14 (12%) species, respectively. 25.4% of the total medicinal plants are collected from homegardens and the rest (74.6%) are collected from wild habitats. Of the total number of medicinal plants, 108 species (90%) were used to treat human ailments, 6 (5%) for livestock diseases and the remaining 6 (5%) were used to treat both human and livestock health problems. The major threats to medicinal plants reported include harvesting medicinal plants for firewood (24.8%) followed by fire (22.3%) and construction (19%). Of the four plant communities identified in the wild, more medicinal plant species (34) were found in community type-4 (Hyparrhenia cymbaria-Erythrina abyssinica community), which accounted for 61.8%.

Conclusion

Konta Special Woreda is an important area for medicinal plants and associated local knowledge; the natural vegetation being the most important reservoir for the majority of the medicinal plants. Environmental and cultural changes are in the process of threatening the resources and this signals the need for serious efforts to create public awareness so that measures are taken to conserve the medicinal plants in the natural ecosystems and other suitable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15.
为揭示西藏察隅河流域药用种子植物资源多样性特征及保护现状,采用线路和典型样地、样方套、野外标本采集等方法对该区药用种子植物进行了深入调查,对植物生活型、药用部位、药性、药味、药用功效、野生重点药用植物、区系成分等进行系统分析,为研究区药用种子植物的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结果表明,(1)察隅河流域药用种子植物共有114科427属846种(含变种),包含裸子植物4科8属14种,被子植物110科419属832种,单种科、寡种科和单种属、寡种属是研究区药用种子植物科和属水平上的主要构成部分。(2)生活型以草本类药用植物为主。(3)药用部位以全草、根及根茎类入药较多,分别占总种数的45.51%和44.21%。(4)温性药用植物占总种数的27.66%,居药性植物资源之首。(5)苦味类药用植物占总种数的61.94%,在药用植物药味中占比最高。(6)清热是察隅河流域药用种子植物的主要功效,占总种数的29.43%。(7)药用植物区系呈现热带成分向温带成分过渡的性质,分布类型复杂多样。研究表明,为提高对察隅河流域药用种子植物资源的利用效率,可以将草本类药用种子植物作为高原特色产业原材料...  相似文献   

16.
浙江瑞安红双林场共有维管植物167科538属1055种,其中已知有一定利用价值的资源植物715种,隶属于157科429属。按其性质和用途可分为材用植物、药用植物、油脂植物、纤维植物、淀粉植物、食用植物、芳香植物、栲胶植物、保健饮料植物、牧草及饲料植物、保护与改造环境植物、观赏植物、土农药植物、蜜源植物等14类,其中药用植物种类最为丰富。以常见药用植物234种为例,根据植物资源可利用量估量法估量当地植物资源利用前景,结果表明,其中46.2%的常见药用植物可利用量估量值在12以上,可供开发利用。文后提出红双林场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molecular pharmacognosy, including the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 medicinal raw materials, phylogenetic evolution of medicinal plants and animals, evalua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germplasm resources for medicinal plants and animals, etiology of endangerment and protection of endangered medicinal plants and animals, biosynthesis and bioregulation of active components in medicinal plants,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molecular bases of top-geoherbs.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湘西地区治疗创伤药用植物调查分析,进一步了解该地区军事本草植物资源状况。采用野外实地调查、标本采集与鉴定、文献查阅等方法对其军事本草治疗创伤药用植物资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军事本草治疗创伤药用植物共有348种,隶属110科228属,以菊科、豆科、唇形科及凤尾蕨属(Pteris)、酸模属(Rumex)、卷柏属(Selaginella)等为优势科属。生活习性以草本为主,生境分布以山坡为主。地理成分复杂多样,科以世界分布为主,属以泛热带分布为主,种以中国特有分布和东亚分布为主。水平分布南北部具有一定差异,垂直分布在海拔500~1000 m范围内军事本草治疗创伤药用植物分布最多。主要功能分为治疗烧烫伤、止血、治疗跌打损伤三类,化学成分主要为萜类化合物、苷类化合物、甾类化合物。针对创伤治疗,药用植物的应用方法以外敷和内服为主,其次是煎水或泡酒。药用部位以全草和根茎为主。湘西地区军事本草治疗创伤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应注重开发利用与保护。  相似文献   

19.
西藏色季拉山药用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的标准,在色季拉山设置样方63套,每套样方中设1个10 m×10 m的乔木样方,1个5 m×5 m的灌木藤本样方和4个2 m×2 m的草本样方,调查记录海拔、经纬度、坡度、坡向等地理信息以及样地内每个物种的高度、盖度、株数等生物学信息,分析该区药用种子植物区系的基本组成、地理成分以及相对应的药用植物功效。结果表明:色季拉山有药用种子植物91科335属625种(含变种),分别占西藏种子植物科、属、种的55.49%,29.26%和11.80%。分布区类型多样,科的分布区分为7个分布区及5个亚型,热带科25个(占非世界分布科数的49.02%),温带科26个(占非世界分布科数的50.98%)。属的分布区分为13个分布区及13个亚型,热带属52个(占总属数的15.52%),温带属236个(占总属数的70.45%)。种的分布区类型,以温带成分为主,在625种药用种子植物中,温带种429个,占总种数的68.64%,在该区占优势。此外,该区药用植物的古老成分缺乏。特有成分很低,无中国特有科分布,中国特有属1个,中国特有种176个(其中西藏特有种21个)。色季拉山药用种子植物资源丰富,区系分布类型多样,起源于热带—亚热带成分,现以温带性质为主,说明该区处于热带向温带的过渡地带。从各药用植物的区系分布类型来看,所含药用植物具有较多样的药用功效。  相似文献   

20.
湘西地区祛风除湿的医药传统知识历史悠久,但相关药用植物的资源本底和传统知识现状还不够清楚。该文基于民族植物学调查方法,对湘西地区祛风除湿药用植物的组成、相关传统知识、定量评价、实际估价和在《湖南省中药材标准》(2009年版)收录情况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就该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相关建议。结果表明:(1)湘西地区目前利用的祛风除湿药用植物共有48科65属71种,以毛茛科(Ranunculaceae)和五加科(Araliaceae)居多。(2)根、全株、茎(藤)为主要利用部位。(3)生活型主要是草本、藤本和灌木,乔木较少。(4)与药用植物相关的传统知识在代际传播方面存在不确定性。(5)寻骨风(Aristolochia mollissima)、威灵仙(Clematis chinensis)和广防风(Anisomeles indica)显示出最高的知识一致性水平,是本次调查中3种最常用的祛风除湿药用植物。(6)当地药用植物的本地价格受市场影响较小,总体维持在较为平稳的水平,且缺乏对药材消费需求的了解。(7)有25种祛风除湿药用植物在《湖南省中药材标准》(2009年版)收录的功能与主治为祛风除湿、关节痹痛、风湿等。随着现阶段我国资源立法的不断完善,建议对湘西地区祛风除湿药用植物相关传统知识加强保护,提高该类资源的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利用水平; 并充分利用多学科交叉知识和技术手段,加强区域内传统医药资源的发掘和创新,使湘西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更好地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