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对细菌性痢疾病原的快速检验国内已有报道,但适合于基层应用而快速准确的方法并不多见。为此,我们探讨了葡萄球菌蛋白A包被抗体的协同凝集玻片法(简称SPA法),对细菌性痢疾病原进行快速检验,实验证明该方法具有快速、敏感、特异以及不需特殊器材等特点,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进行“菌痢”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2.
在防治细菌性痢疾的病原学调查工作中,常遇到一些双糖琼脂斜面反应和生化反应近似痢疾杆菌而诊断血清不凝集的菌株,给鉴别痢疾杆菌带来一定的困难。为了观察这些非痢疾杆菌和痢疾杆菌的致病性,我们使用了注射法和滴入法作动物眼睛的感染试验来鉴别。  相似文献   

3.
<正>急性传染病的发病机制和免疫发生的研究不仅对流行病学,且对今后改进对该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都有重要意义。发病机制与免疫应答力及其表现的紧密结合,必将创立“发病免疫学”,以作为“传染过程”理论的一个基本部分。该原则性论点完全适用于给世界各国卫生保健工作造成严重问题的细菌性痢疾。  相似文献   

4.
急性细菌性痢疾9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细菌性痢疾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960例急性细菌性痢疾进行回顾性分析.便常规采用普通玻片镜检法,末梢血常规采用激光加电阻法,大便培养采用SS、麦康凯培养基.观察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原因、病程、发病时间、临床表现、地区分布、辅助检查及治疗预后等.结果:急性细菌性痢疾发病高峰在7~9月,以40岁以下青壮年为主,无性别差异,感染以福氏志贺菌为主,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发热.结论:细菌性痢疾作为季节性疾病是可以预防的,要及时就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近3年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的临床特点、致病菌群分布以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住该院儿科的44例急性细菌性痢疾患儿为研究对象,对患儿的一般资料、症状、血常规、生化常规以及病原菌的分型以及耐药性情况的临床特点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小儿细菌性痢疾多流行于5~11月,以1~6岁患儿高发.病例多以普通型为主,偶有中毒型.脓血便已不是细菌性痢疾的典型表现.血液学检测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福氏志贺菌是主要流行菌群.志贺菌属对头孢唑啉、氨苄青霉素几乎全部耐药,对喹诺酮类以及氨基糖苷类以及头孢曲松的耐药率也较高,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派酮舒巴坦则全部敏感.结论 小儿细菌性痢疾临床表现亦趋于不典型和多样化,尽早做大便培养以明确.在治疗上应当首选含有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方制剂.  相似文献   

6.
丽珠肠乐辅助治疗小儿急性菌痢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秋季节急性细菌性痢疾 (简称急性菌痢 )为小儿的常见病 ,我们观察到急性菌痢患儿住院过程中 ,其真菌性肠炎的发生率较高 ,影响了预后。我们应用丽珠肠乐对小儿急性菌痢进行辅助治疗 ,结果提高了疗效 ,并减少了真菌性肠炎的发生。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病例选择  1 999年 5~ 1 0月住院病人 55例 ,临床诊断为急性细菌性痢疾普通型 ,大便培养均为福氏痢疾杆菌 ,男 32例 ,女 2 3例 ,年龄 1 .5~ 8岁 ,平均年龄 3.6岁。随机分为治疗组 30例 ,对照组 2 5例。1 .2 治疗方法 痢特灵 3mg/kg,每日 3次 ,餐前半小时口服。丁胺卡那霉素 6m…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后期治疗,以达到减少复发病例,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方法治疗组使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对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急性中毒症状控制后进行单盲法随机分组疗效进行分析,对照组使用泰利必妥片,2组用药方法、观察内容及随访时间均相同。结果双歧三联活菌胶囊组有效率达到97.83%,无任何毒副作用;而对照组有效率仅为80%,其中20%副作用较明显,而且经卡方检验,P<0.01,2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结论双歧三联活菌胶囊为众多微生态制剂中的一种,其作为急性细菌性痢疾或其他细菌感染的腹泻性疾病的后期治疗药物,疗效肯定,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112株志贺菌菌群分布和药敏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本地区2001年至2005年志贺菌菌群分布及其药敏特点,以指导临床合理抗菌治疗。方法经大便培养筛选志贺菌,用生化和血清学方法鉴定菌群和血清型,采用K-B法检测病原菌耐药性。结果在112例细菌性痢疾患者中,男女比例相似,年龄分布以婴幼儿最高,临床表现不典型者较多,菌群分布以福氏志贺菌最多,F2b为优势血清型,对抗菌药物敏感性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近5年来本地区细菌性痢疾患者发病特点有年龄差异,菌群仍以福氏志贺菌为主,血清型以F2b为主,第3代头孢菌素是治疗细菌性痢疾最佳的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9.
恒河猴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大群预防和典型病例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恒河猴(Macaca mulatta),习惯称猕猴,是生物学及医学研究的重要实验动物。某些疾病由细菌性痢疾可威胁其生命。据贲氏指出,人们普遍认为新来猴群细菌性痢疾的发病率比基本猴群高得多。在过分拥挤和不卫生的情况下,发病率可高达100%,死亡率达60%以上。1978年第三季度,我所新引进的104只恒河猴中发生了一次急性细菌性痢疾。我们采用痢特灵、止痢片、四环素等药物,分别进行大群预防和典型病例治疗,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0.
痢疾疫苗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细菌性痢疾疫苗的现状作了简要的论述,特别是对研究痢疾疫苗的思路与手段作了一些介绍,提出了一些看法,可供探讨。  相似文献   

11.
细菌性痢疾的发病率高,病原菌的耐药率亦高,因此,选择有效易得的防治药剂,是个重要问题。本文报道痢疾杆菌对三甲氧苄氨磺胺(TMP)产生耐药变异的频率及程度,并报道检  相似文献   

12.
志贺菌基因组进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志贺菌属(Shigella)是引起全球范围内细菌性痢疾的重要病原菌.近年来,多重耐药型和新血清型志贺菌的不断出现给志贺菌的监测和防控带来了新的挑战.基因组学的快速发展为深入了解志贺菌的进化来源、变异机制及传播规律等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对控制细菌性痢疾的蔓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首先从遗传来源角度探讨志贺菌与大肠杆菌的进化关系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随后对福氏、宋内和1型痢疾志贺菌的基因组进化进展进行了总结,详细描述了它们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耐药基因变异在进化中所发挥的作用,以期为志贺菌的研究和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对细菌性痢疾的辅助治疗及对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10月在我院门诊接受治疗的86例细菌性痢疾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布拉氏酵母菌散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血清CRP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0.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39,P=0.01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4.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74,P=0.004)。同时,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RP水平为(4.32±0.43)mg/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03±0.32)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154,P<0.001)。结论微生态制剂辅助治疗细菌性痢疾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治疗方法,能降低患者血清CRP水平,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荧光免疫法(以下简称荧光法)和艳蓝染色法(以下简称艳蓝法)在临床上的使用价值,我们在当地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流行高峰时,对腹泻病人粪便试用这两种方法检查,并以常规培养法为对照,其结果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15.
细菌性痢疾是我市夏秋季多发病和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了解痢疾杆菌菌型的分布和痢疾杆菌对常用药物敏感度,对于流行病学的调查,特殊预防,以及临床治疗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为我市今后使用痢疾杆菌菌苗提供了可靠依据,现将试验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2005~2008年儿童菌痢病原菌与药敏分析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儿童细菌性痢疾病原菌的分布特征及药敏特点,为临床更严谨更规范使用抗生素提供支持与依据。方法对2005年10月至2008年10月57例儿童菌痢的菌型、药敏及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儿童细菌性痢疾病原菌亚型分类中宋氏痢疾杆菌(D群)占14.0%,福氏痢疾杆菌(B群)占86.0%;痢疾杆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率由低到高依次为头孢噻肟,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头孢哌酮,头孢三嗪,头孢他啶,头孢唑啉,环丙沙星,氯霉素,复方新诺明,氨苄青霉素;痢疾杆菌单株对多种抗生素的总耐药率为39.2%,多重耐药率为43,9%,且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χ^2=1.608,P=0.996),痢疾杆菌的耐药问题依然严重。结论新乡市区儿童细菌性痢疾病原菌亚型分类D组已呈明显上升趋势,但总体仍以B群感染为主(86%);痢疾杆菌的耐药问题依然严重;对儿童菌痢选用抗生素应结合药敏首选头孢噻肟等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或头孢唑啉,年长儿也可选用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氨基苷类,而以环丙沙星为代表的喹诺酮类药物不宜作为儿童尤其7岁以下小儿菌痢的备选药物;氯霉素、复方新诺明及氨苄青霉素已不再作为小儿菌痢的抗菌选择。  相似文献   

17.
自1971年6月至1972年11月采用民间“止痢”草药红根草(学名草原老鹳草Geranium pratanse L.)生药和去鞣质胶囊,剂量均按生药计,成人50—75克/曰,儿童15—30克/日,生药煎服二次,胶囊四次分服。治疗77例急性细菌性痢疾(病例选择、诊断和疗效评价参照1964年黄山传染病学术会议提出的意见)。结果:生药组57例,服药3—5天后,治愈率为91.2%;去鞣质胶囊组20例,治愈率90.096(95%置信限的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研究蒙药巴特日-7在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方法本组选取了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观察组采取蒙药巴特日-7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诺氟沙星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在疗效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但使用蒙药巴特日-7的观察组患者止泻的时间要明显的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蒙药巴特日-7在治疗急性细菌性的痢疾方面可以获得比较好的临床效果,可以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为了有效地控制细菌性痢疾(以下简称菌痢)的发生与流行,了解志贺氏属痢疾杆菌(Shigella)的菌型分布、药敏试验以及临床类型,是十分必要的。我们于1976—1977年对临床疑为菌痢的患者进行了病原菌检查,兹将试验结果简要报道如下: 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抗生素治疗急性菌痢致患儿菌群失调的临床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生素治疗急性菌痢致患儿菌群失调的临床报告苏州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检验科苏州215003陶云珍,白京荣细菌性痢疾是小儿的常见病、多发病,夏秋季为发病高峰。我院94年共收治菌痢患儿712人,病原菌均为福氏志贺氏菌。由于氟哌酸对小儿骨骼发育有影响,所以常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