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云南大山包是昭通市辖区西部79km的一个乡,属高原缓丘草甸地貌的贫困农牧业高寒山区,是近二年新发现的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分布数量最大的越冬地。在这里越冬的黑颈鹤主要栖息在跳礅河水库和大海子水库。1990年2月,进行多次分组同步调查结果,计有黑颈鹤181只。其中跳礅河稳定栖息的为141只,种群结构为2只亲鸟带2只幼鹤的家庭2家,2只亲鸟带1只幼鹤的家庭8家,配对的非繁殖成鹤家庭11家,孤成鹤2只,亚成鹤85只。另有11只灰鹤。大海子稳定栖息的为40只,种群结构仅有2只亲鸟带1只幼鹤的1家,余下的37只均为亚成鹤。另计有2只…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纳帕海自然保护区越冬黑颈鹤的集群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2004年10月-2005年5月,在云南纳帕海自然保护区采用定点扫描法对越冬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的集群类犁和集群大小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黑颈鹤夜间集群夜栖,形成较大的夜栖群,平均群体大小为67.9只(16-157,n=17):按照有无灰鹤加入,又将其分为同种集群和混种集群两种类型,其中同种集群的黑颈鹤数量占整个越冬种群的65.3%.在白昼,黑颈鹤以家庭鹤、集群鹤及特殊群体3种类型活动,家庭鹤和集群鹤的平均大小分别为2.7只(2-4,n=145)和16.1只(3-65,n=1017).黑颈鹤的集群大小并不稳定,在日内和月份间均有明显变化(P=0.000<0.05).存越冬期,最大集群形成于12月,其次为11月和1月;在日内,早上8时集群最大,随后减小并保持相对稳定,18时黑颈鹤开始向夜栖地靠拢,使得集群再次开始增大.随后观察中还发现,黑颈鹤的家庭解体过程开始于3月底,当幼鹤被成鹤驱逐离群后,逐渐加入集群鹤活动,从而使得家庭鹤和集群鹤的大小和组成发生改变.黑颈鹤的集群大小和组成受自身状况、种内关系、天气、食物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随时间和季节变动而发生变化,是对自身、种群和环境条件变化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3.
环志是研究鸟类迁徙最简单有效的科学方法。中国从1982年开始建立全国鸟类环志中心以来,在林业部的领导下至 1990年先后建立了候鸟环志站、点 60处,共计环志了候鸟 186种 62 755只,同期回收 到国内外环志鸟413只。回收环志鸟提供了东亚地区候鸟迁徙的宝贵信息,证实了:1.候鸟迁徙可自喜马拉雅山脉飞越;2.中国候鸟迁徙路线和推论是正确的;3.中国东北繁殖的白枕鹤飞往日本九洲南部越冬,丹顶鹤等迁往东部沿海、长江中下游几处湿地越冬,与来自俄罗斯西伯利亚的部分鹤在相同地区越冬;4.某些鸟种迁徙路线在与日本同种候鸟迁徙路线比较后,表明在西太平洋地区,通过中国和日本存在着两条平行的自南向北迁徙的路线。其他信息也指出了更多的情况,同时也表明中国环志研究在西太平洋迁徙候鸟研究中处于关键性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环志是研究鸟类迁徙最简单有效的科学方法。中国从1982年开始建立全国鸟类环志中心以来,在林业部的领导下至1990年先后建立了候鸟环志站、点60处,共计环志了候鸟186种62755只,同期回收到国内外环志鸟413只。回收环志鸟提供了东亚地区候鸟迁徙的宝贵信息,证实了:1.候鸟迁徙可自喜马拉雅山脉飞越;2.中国候鸟迁徙路线和推论是正确的;3.中国东北繁殖的白枕鹤飞往日本九洲南部越冬,丹顶鹤等迁往东部沿海、长江中下游几处湿地越冬,与来自俄罗斯西伯利亚的部分鹤在相同地区越冬;4.某些鸟种迁徙路线在与日本同种候鸟迁徙路线比较后,表明在西太平洋地区,通过中国和日本存在着两条平行的自南向北迁徙的路线。其他信息也指出了更多的情况,同时也表明中国环志研究在西太平洋迁徙候鸟研究中处于关键性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由云南省林业厅和国际鹤类基金会共同举办的《云贵高原黑颈鹤的现状及保护研讨会》于2004年3月13~14日在昆明召开。来自国际鹤类基金会、安徽大学、全国鸟类环志中心、云南大学、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以及云贵高原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保护区和黑颈鹤越冬地的当地县林业主管部门的50多名代表参加了研讨会。  相似文献   

6.
黑颈鹤是我国青藏高原的特产鸟类。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1876年),俄罗斯学者(Przevalski)依据采自我国青海省的标本,首次将它命名为黑颈鹤。 黑颈鹤是世界15种鹤中最引人关注的一种,因为它是鹤类中惟一的高原种类,繁殖区基本上限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越冬区一般不低于海拔2000米的人迹罕至的边远湿地;还因为它是人们迄今为止了解最少的鹤类。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据已收集到的数据,用非参数统计方法确定了黑颈鹤种群的性比为1:1,避免了大量取样。根据黑颈鹤的特点,我们将其种群分成4个年龄组,并求出了各年龄组的存活率和繁殖率,据此建立了描述黑颈鹤种群动态的数学模型。用模型计算得出在乌蒙山区越冬的黑颈鹤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为1.85‰;理想的种群结构为幼鹤、亚成鹤、成鹤、老鹤分别占总数的15.5%、21.5%、60.2%、2.8%,最后预测了乌蒙山黑颈鹤种群在1988~2000年越冬期的数量。1989年1月经实地调查该种群总数为310只,而预测值为303只,误差约2%。  相似文献   

8.
贵州草海的越冬鹤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贵州威宁草海自然保护区是一个天然淡水湖泊,为我国鹤类的重要越冬地。在这里越冬的鹤类有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白头鹤(Grus monacha)和灰鹤(Grus grus lilfordi)三种。现将有关研究及其数量消长规律概述如下。1灰鹤的研究在草海所见的三种鹤中,以灰鹤的发现最早(彭燕章等,1963)。王有辉(1986)和吴至康、王有辉(1986)对灰鹤的栖息条件、迁徙时间、生活习性、数量分布、食性、天敌、寄生羽虱,分别作了报道。嗣后,李若贤和李凤山1987年冬与1988年春,对草海灰鹤的越冬行为进行了研究。认为灰鹤在白天活动的时间分配比例是取食占49.7%,…  相似文献   

9.
于2012年59月,对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数量及分布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287只黑颈鹤,其中5月70只,包括繁殖鹤群18对36只(占51.4%),3只以上的非繁殖鹤群3群27只(群体大小分别是4只、8只和15只),占38.6%,单只鹤7只(占10.0%)。7月份观察记录到黑颈鹤121只,繁殖鹤群有41对82只,占观察数量97只(除幼鹤外)的84.5%,单只鹤群3只,占3.1%,3只以上的非繁殖鹤群1群,12只,占12.4%,其余为幼鹤24只。9月份共观察记录96只(其中14只幼鹤),繁殖鹤群有38对,76只,占观察数量82只(除幼鹤外)的92.7%,单只鹤1只,占1.2%,3只以上的非繁殖鹤群1群,由5只个体组成,占6.1%。与之前调查结果相比,本次调查到的黑颈鹤分布区范围没有大的变化。整体上看,保护区内黑颈鹤的主要繁殖栖息地在尧拉乔、纳勒乔、纳洛乔一带和热尔大坝的哈丘湖、措拉坚、花湖等湖泊及湖滨沼泽。建议在这两个区域设置固定样地进行长期监测,并且在保护区内限制放牧强度,核心区内严禁放牧,调节好草场的季节性利用,使湿地生态系统得以合理的恢复使用,从而保护黑颈鹤及其栖息地。  相似文献   

10.
西藏黑颈鹤的保护与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藏是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主要的繁殖地和越冬地.每年在西藏繁殖的黑颈鹤数量在4000只以上,越冬的数量达6000多只.目前西藏保护黑颈鹤为主体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两个,即西藏色林错黑颈鹤繁殖栖息地自然保护区(8936.3 km2 )和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黑颈鹤越冬栖息地自然保护区(6143.5 km2),这两个保护区在黑颈鹤的保护工作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本文记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分布在西藏的黑颈鹤研究和保护的成果及其进展,包括黑颈鹤在西藏的地理分布、种群生态、生境现状以及保护管理现状,并对目前黑颈鹤保护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鸟类环志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鸟类环志的意义鸟类环志是根据标记个体研究鸟类生活史、种群动态,特别是研究鸟类运动的一种研究方法,即在鸟类集中的地点(繁殖地、越冬地或迁徙中途停歇地)捕捉鸟类,将带有国家环志中心通讯地址和唯一编号的特殊金属环或彩色塑料环固定在鸟的小腿或跗跖上,然后在...  相似文献   

12.
贵州草海湿地是世界上最大的黑颈鹤东部种群越冬地之一。黑颈鹤在草海越冬期极其依赖农耕地觅食存活,但当地人鸟争地冲突严重、觅食地萎缩加剧。为此,运用空间点格局分析及缓冲区叠加分析,探究黑颈鹤觅食地与农耕地空间关联性,并精确确定出重点保护管理区域,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两年共在草海湿地周边农地确定黑颈鹤觅食点216处,其中家庭鹤觅食地99处、集群鹤觅食地117处,越冬种群中83%的个体依赖农耕区觅食;2)区域尺度上,家庭鹤与集群鹤的觅食点分布均为聚集分布,但集群鹤觅食点聚集程度较家庭鹤更高;觅食地与农耕地在空间聚类上呈正相关关系,并在3.2 km距离尺度下聚类程度最高;3)基于空间关联性,通过缓冲区叠加分析,共确定最适宜的农地觅食地53.74 km2,并划定2处重点核心保护区域及2处次重核心保护区域范围。研究结果对于揭示区域尺度上黑颈鹤觅食地与农耕地空间关系,指导保护管理者加强重点区域管理,以及对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和缓解人鸟争地矛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云南大山包越冬黑颈鹤迁徙路线的卫星跟踪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5年2月26日和3月1日在云南省昭通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别为4只越冬黑颈鹤佩戴卫星信号发射器(PTTs),跟踪研究其迁徙路线和迁徙停歇地。2005年春季迁徙中,有2只跟踪黑颈鹤到达繁殖地,其中1只黑颈鹤在2005年11月和2006年3月分别完成从繁殖地返回越冬地和从越冬地再次到达繁殖地的迁徙过程。2只春季迁徙黑颈鹤的迁徙路线大致相同——沿着长江上游金沙江、大渡河一直向北到达黄河上游白河及黑河沿岸若尔盖湿地内。春季迁徙过程中,途中停歇3—4次,总迁徙距离是674—713km,迁徙全程所用时间3—4天。秋季迁徙全程所用时间8天。在4个PTTs工作期间,共确定有13个黑颈鹤迁徙停歇地,其中11个停歇地在河流滩地;其他2个停歇地在高山湖泊附近。总体上,黑颈鹤一般选择海拔在1900m以上湖泊、河流等湿地内,距离耕地较近且人、畜干扰较少的栖息地停歇。  相似文献   

14.
利用卫星跟踪对出生于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盐池湾)内的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幼鸟在越冬地撞击电线死亡的现象以及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研究.2018和2019年两年的7和8月在盐池湾内为16只黑颈鹤幼鸟安装卫星跟踪器.之后每日在Tracker Client软件中对黑颈鹤幼鸟的行动进行实时监测...  相似文献   

15.
黑颈鹤的越冬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是迁徙鸟类,其繁殖地和越冬地主要分布在我国,又由于其数量不多,分布局限,在鹤类中是珍稀的种类,被列为国家第一类保护动物。  相似文献   

16.
2005年2月26日和3月1日在云南省昭通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别为4只越冬黑颈鹤佩戴卫星信号发射器(PTTs),跟踪研究其迁徙路线和迁徙停歇地。2005年春季迁徙中,有2只跟踪黑颈鹤到达繁殖地,其中1只黑颈鹤在2005年11月和2006年3月分别完成从繁殖地返回越冬地和从越冬地再次到达繁殖地的迁徙过程。2只春季迁徙黑颈鹤的迁徙路线大致相同——沿着长江上游金沙江、大渡河一直向北到达黄河上游白河及黑河沿岸若尔盖湿地内。春季迁徙过程中,途中停歇3—4次,总迁徙距离是674—713 km,迁徙全程所用时间3—4天。秋季迁徙全程所用时间8天。在4个PTTs工作期间,共确定有13个黑颈鹤迁徙停歇地,其中11个停歇地在河流滩地;其他2个停歇地在高山湖泊附近。总体上,黑颈鹤一般选择海拔在1 900 m以上湖泊、河流等湿地内,距离耕地较近且人、畜干扰较少的栖息地停歇。  相似文献   

17.
贵州草海越冬黑颈鹤觅食栖息地选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李凤山 《生物多样性》1999,7(4):257-262
本文报道了利用Friedman非参数统计方法,研究越冬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在贵州草海对其觅食栖息地选择的结果。在草海的黑颈鹤越冬觅食栖息地可分为5种——莎草草甸、浅水沼泽、草地、玉米地和蔬菜地。黑颈鹤对莎草草甸的选择性最高,对玉米地的选择性最差,对其余类型栖息地的选择随地点的不同而不同。草海的人为活动很多,是影响黑颈鹤利用和选择栖息地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也对改善黑颈鹤越冬栖息地的管理和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黑颈鹤越冬生态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黑颈鹤为我国特产珍稀动物,作者于1975和1978至1984年间,对它的越冬生态进行了观察。观察得知,黑颈鹤每年10月中、下旬迁来草海,翌年8月中下旬离去,越冬期为5个月左右。越冬期,有3种不同的集群形式,即家族群、同种集群和混种集群。主要食物为植物。黑颈鹤在草海越冬的数量,已由1975年的35只,增加到1984年的305只。黑颈鹤除在草海越冬外,还发现于威宁东南的普安县,是迄今所知在我国分布最南和最东的纪录。  相似文献   

19.
云贵高原黑颈鹤的种群数量和分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云贵高原有黑颈鹤的两个越冬区:(1)云南西部;(2)云南东北部和贵州西北部。这两个地区的黑颈鹤数量占全球种群的1/4至1/3。国际鹤类基金会与云南省林业厅于2001/2002年冬季在云贵高原联合对黑颈鹤进行了一次同步计数,本次调查覆盖了17个已知或潜在的黑颈鹤越冬地点,其中15个地点有黑颈鹤分布。在2002年1月18日和19日,分别记录到3261和3182只黑颈鹤。本调查还统计了灰鹤、斑头雁和赤麻鸭,数量分别为:灰鹤804和1158只;斑头雁1759和2978只;赤麻鸭3442和5444只。与1991/1992年冬季进行的调查结果相比,黑颈鹤在这一地区的数量增加了90%以上。  相似文献   

20.
许多长距离迁徙的雀形目鸟类的种群数量正在持续下降,田鹀(Emberiza rustica)种群数量下降趋势更为突出。通过对田鹀种群数量长期监测和迁徙动态分析,可为此物种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从2001年开始,陆续在黑龙江省高峰、青峰、帽儿山、新青和大沾河,吉林省珲春和吉林市,辽宁省的辽宁鸟类研究中心(大连)和旅顺老铁山,以及内蒙古乌尔其汗鸟类栖息的临水林缘处布网环志。截至2018年,累计环志田鹀184181只,其中春季88571只,秋季95610只;各年度环志数量波动较大,总体呈现急速下降趋势。幼鸟的越冬损失率高达41.3%。田鹀106只次的回收信息表明,自然条件下田鹀寿命可达11年以上;日迁飞距离最快可达到300 km,飞行速度可达30 km/h。中国东北地区是田鹀等鸟类的重要迁徙途经地;田鹀的迁徙路线相对稳定,在瑞典北部繁殖的种群经中国东北地区迁徙到天津以南越冬。通过环志发现,近些年田鹀种群数量急速下降。通过比对,发现中国东北地区田鹀的环志数量变化趋势与瑞典的田鹀环志数量变化趋势相似;相对于环志数量最多的年份,环志数量下降95%以上,值得关注。栖息地破碎化、非法猎捕等是影响田鹀生存的主要受威胁因素。建议依据田鹀等鸟类生物学习性,加强鸟类栖息地的保护,坚持长期标准化的鸟类环志监测,进一步探索鸟类迁徙规律,以助于鸟类种群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