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正>湖南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八大公山保护区)位于武陵山山脉北端,由斗篷山、杉木界和天平山3个片区组成,总面积约232 km2,地理坐标为29°39′18″–29°49′48″N,109°41′45″–110°09′50″E。该保护区保存了亚热带完整的常绿阔叶林,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理想区域(卢志军,2011)。区内为溶岩发育的崎岖山原地貌,海拔395.0–1,890.4 m。该区域属于北亚热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具有北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气  相似文献   

2.
<正>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云贵高原向东南倾斜的前缘缓冲地带,位于广西的西南部,跨龙州、宁明两县,地理坐标为106°42′28″–107°4′54″E,22°13′56″–22°33′9″N之间,由陇呼、弄岗及陇山3个片区组成,总面积约101 km2。弄岗保护区属典型的喀斯特石山地貌,是我国热带北缘岩溶森林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该区是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雨量1,350 mm,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降雨量主要集中在5–9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1993),海拔  相似文献   

3.
李斯特文卡(Лиственка)遗址位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叶尼塞河上游右岸的2级阶地,地理坐标为55°35′22″N,85°46′24″E。该遗址出土了丰富的细石器和骨器等文化遗存,是西伯利亚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重要文化遗址。遗址第7层距今时代约13.59-15.00 kaBP,从该层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中鉴定和研究了包括有3个个体的大缺齿鼹(Mogera robusta)化石材料。该批材料的发现,表明遗址古环境并不是以前人们认为的是处于冰缘森林-苔原和干草原-苔原环境,而应该是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降水量比较充足且分布有泰加林和阔叶林组成的混交林地,具有软体动物、小哺乳动物、大哺乳动物等属种多样的良好生态环境。李斯特文卡遗址大缺齿鼹标本的研究,反映古人类在西伯利亚地区严寒而漫长的冬天里可能把捕捉大缺齿鼹作为重要的食物补充,为我们深入分析亚洲古人类文化交流、古人类体质进化及适应寒冷环境的生活方式等具有重要意义,对我们研究鼹科动物起源与演化等提供了重要研究素材。  相似文献   

4.
花坪保护区鸟兽物种的红外相机初步监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广西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广西东北部,地跨临桂、龙胜两县,是南岭支脉越城岭山地南延的主要组成部分,地理位置为109°49′07″–109°58′10″E,25°28′55″–25°39′15″N,总面积151.33km2,海拔600–1,800 m。该区属中亚热带气候,年均降水量2,000–2,200 mm,年平均气温12–14℃,常出现阴湿多雨雾大的天气,林间相对湿度经常保持在85–90%。区内保存有完整的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和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分布有我国著名的孑遗  相似文献   

5.
彭丽芳  黄松 《动物学杂志》2015,50(1):159-159
<正>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地处皖南山地多雨区,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日照较少,气候温和。2014年5月10日21时,在祁门县渚口乡伊坑村旁的山径上(29°49′08″N,117°32′17″E,海拔254 m)采集到蛇类成体雌性标本1号(采集号:HS14023,标本保存在黄山学院标本馆)。当时气温17℃,小雨。经鉴定该标本为游蛇科(Colubridae)脊蛇属(Achalinus)棕脊蛇(A.rufescens)(图1)。棕脊蛇为小型穴居或隐匿生活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青藏高原通泉草科(Mazaceae)肉果草属(Lancea)粗毛肉果草(Lancea hirsuta Bonati)新分布。该种分布于西藏八宿县(30°12′3.8″N,97°16′48″E)、西藏林周县(30°4′58.8″N,91°16′48″E)、西藏当雄县(30°32′24″N,91°20′24″E)和青海杂多县(33°4′48″N,95°9′36″E),该次发现将中国该种自然分布区扩大到西藏、青海等地,海拔分布也增加至4 300m。凭证标本现存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生物标本馆(HNWP)。  相似文献   

7.
<正>广东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鼎湖山保护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南缘(23°09'21'–23°11′30″N,112°30′39″–112°33′41″E),面积1,155ha。该区属低山丘陵地貌,是热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区,较好地保存了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等地带性植被,群落结构相对复杂,动植物种类丰富(孔国辉等,1998)。自1956年保护区设立后,陆生脊椎动物资源的调查和研究相对较少,仅见关于蝙蝠新记录(吴毅和彭洪源,2005)和鸟类多样性与生境类型之  相似文献   

8.
广东乳阳八宝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特点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张金泉 《生态科学》1993,(1):39-124
乳阳八宝山自然保护区,地处湘粤交界的南岭山脉东南侧,介于112°56′08″E~113°04′18″E,24°30′28″N~24°48′09″N之间,占地3301.9公顷。地形复杂,峰峦叠嶂,为广东省最高峻雄伟的山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自然条件使这里的植被特点复杂而多样。主要表现在: 1.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在属的地理成分结构中,除了未见有中亚分布类型外,其它14类成分均有代表,其中又以热带、亚热带成分占绝对优势,但山上亦有一定比重的北温带成分。 2.植被的外貌终年常绿。生活型谱:Ph(83.33%)>H(8.34%)>Ch(4.76%)>Cr(3.57%)>T(0%);叶级谱:中叶(57.1%)>小叶(29.8%)>微叶(17.1%)>大叶(6.0%),这与典型常绿阔叶林的叶级谱有较大区别,在叶质叶缘等方面亦有相似的特征,表现它已明显地向南亚热带、热带森林过渡。 3.植被类型多种多样。主要植被类型有:典型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亚热带常绿针叶林、亚热带常绿针阔叶混交林、亚热带山地常绿针阔叶混交林、亚热带山顶常绿阔叶苔藓矮林。 4.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明显。自下而上见有:典型常绿阔叶林带(海拔700~800米以下),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带(海拔700或800米至1600或1700米之间)、亚热带山顶常绿阔叶苔藓矮林带(海拔1600或1700米以上)。 5.原生植被保存面积大,珍稀濒危植物丰富。因此,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扩大保护区范围,加强调查研究工作,争取早日建成国家级南岭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9.
姜雅风  田敏  吴伟 《四川动物》2000,19(3):131-132
1 自然概况医巫闾山位于辽宁西部山地丘陵的东部边缘,与辽河平原相邻。山体呈东北—西南走向,地理位置在121°31′42″E~120°46′40″E、41°26′40″N~40°46′00″N之间。主要山体地处锦州地区北宁市(原北镇县)与义县交界处。海拔多在200-800m之间。气候属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82℃,年平均降水量600mm,其中6~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7%。植物区系属华北植物区系,植被类型主要有蒙古栎林、油松林和灌木丛。蒙古栎林分布在偏阴坡处,林中混生有大叶朴、紫椴、花曲柳、黑桦、五角枫、小叶朴、胡…  相似文献   

10.
正2016年4月,在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干流下段的派镇段(29°31′9″N,94°52′12″E,海拔2 897 m),6月在米林段(29°12′1″N,94°5′16″E,海拔2 947 m),2017年7月在里龙段(29°8′32″N,93°54′34″E,海拔2 960 m),使用定置刺网共捕获到15尾疑似黄斑褶(Pseudecheneis sulcatus)的鱼类标本(图1a,b)。2017年4月在雅鲁藏布江下游墨脱段(29°18′10″N,95°16′52″E,海拔682 m)采集到一批黄斑褶标本(图1c,d),并与中游的黄斑褶进行了形态学比较鉴定。  相似文献   

11.
洋安渡遗址位于重庆市奉节县,埋藏于长江右岸第2级阶地的上部,时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该遗址出土了丰富的石制品,包括石锤、石核、石片、碎屑和石器;其它遗物包括以大溪文化类型为主的陶片和大量动物残骸。石制品的原料来源为遗址附近长江河漫滩的砾石,岩性以石英砂岩为主。石片生产技术主要为以生产零台面石片为目标的摔碰法。石器类型包括砍砸器、刮削器、石斧毛坯、磨石和磨光石斧等;砍砸器和刮削器全部单面加工,技术熟练,加工简单,刃缘较长;石斧毛坯虽为打制,但形状规整,加工精致,是石器加工的重点;磨制石器数量少且残断。洋安渡遗址的石器兼有打制和磨制两大类,虽然石器加工的重点为磨制石斧,但打制技术依然重要,其一方面为磨制石斧打制合适的毛坯雏形,另一方面加工砍砸器、刮削器等打制石器满足临时和补充的使用。洋安渡遗址出土的石制品为了解长江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的石器技术提供了直接的材料。  相似文献   

12.
冉家路口旧石器遗址2005发掘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5年度重庆市丰都县冉家路口旧石器时代遗址第三次发掘,出土石制品202件,可以鉴定为器物的标本31件,其中加工较为精细的制品6件。石制品原料来自当地砾石层,以石片类为主,经第二步加工的石器皆为砍砸器。利用摔碰法生产的石片、石核及以此为原材加工的器物共23件,是该类技术制品在三峡地区最早、最集中的发现。文章据此对"扬子技术"进行了界定和分析,并根据遗址地层探讨了华南网纹红土的成因。  相似文献   

13.
广东阳春鹅凰嶂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鹅凰嶂自然保护区位于广东省阳春市境内 (1 1 1°2 1′2 9″~ 1 1 1°3 6′0 3″E ,2 1°5 0′3 6″~ 2 1°5 8′40″N) ,为北热带地区。计有维管植物 2 1 0科 75 4属 1 5 80种 (包括亚种与变型 ) ,其中种子植物有 1 72科 681属 1 44 8种。研究分析和讨论了本区主要植被类型、种子植物区系及珍稀濒危植物 ,其种子植物区系特征是 :种类组成比较丰富 ,地理成分复杂 ,联系广泛 ,以热带成分占绝对优势 ,是典型的热带北缘区系性质 ;植被类型以山地雨林为主 ;区系起源古老 ,原始类群丰富 ;特有性比较高 ,珍稀濒危植物明显。建议对一些濒危物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4.
吉林和龙柳洞2004年发现的旧石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吉林和龙柳洞旧石器地点于2002年5月发现,2004年5月对其进行了复查。该地点位于图们江流域第2级阶地上,在地表和灰黄色土层中发现石制品142件,包括石核、石片、石叶和工具(石砧、使用石片、刮削器、砍砸器、雕刻器、尖状器和琢背小刀);原料以黑曜岩为主,占93.66%。遗址应属于晚更新世晚期,即旧石器时代晚期。  相似文献   

15.
凌云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西北部边境,属雩山山脉中段。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5°50′16″-116°1′40″,北纬26°50′42″-27°2′11″,总面积11260hm^2。蜘蛛是农林生态系统害虫天敌的主要类群,也常作为生态系统稳定的指示生物。作者等人通过对凌云山自然保护区蜘蛛资源及区系分布进行野外调查、标本采集和分类鉴定等,发现该保护区有蜘蛛32科96属165种,其中,有5个江西新记录科,1个中国新记录种,29种江西新记录种和33未确定种。  相似文献   

16.
云南鹤庆盆地末次盛冰期的孢粉记录与古季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研究相当于末次盛冰期鹤庆古湖泊沉积物4.6-9.0m段的孢粉记录,对该区末次盛冰期阶段的植被与古季风变迁模式进行了恢复。该区末次盛冰期冷湿的气候特点与同时东部干旱的草原植被、青藏、高原的荒漠植被和黄土高原区风尘堆积存在明显差异,而与滇池的气候记录有较好的一致性。冰期内部的气候波动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有较好的可比性。冰期冷锋强度的增加,与北方冬季风的经常入侵和冰期青藏高原的冷源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17.
园艺场旧石器地点发现于2016年6月,次年5月复查。文化层埋藏于蒙阴县蒙阴街道办、东汶河南岸低山冲沟西北面的阶地中,在夹杂角砾的浅黄色砂质黏土层中及地表发现石制品43件,包括石核、石片、石器、断块和残片。石料均采自附近河流阶地底部砾石层。剥片与石器修理均采用硬锤锤击法;石制品为小型和中型;石器包括刮削器和凹缺刮器2类,加工方向颇具特色,多为反向及转向;刮削器是主要类型。地貌与地层对比可知,石制品埋藏于上更新统地层中,推测遗址时代大致为晚更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18.
西双版纳森林植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双版纳是世界生物学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和热点地区,倍受国际学术界的关注。笔者依据30多年来对西双版纳植被的调查,结合植物群落生态学与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并参考世界类似热带植被的研究成果,对西双版纳植被的分类、物种组成、群落生态表现和植物区系特征等作了系统探讨,还进一步分析比较了其与世界类似热带森林植被的关系。结果显示,西双版纳的森林植被共包括32个较为典型的群系,且分属于7个主要的植被型,即热带雨林、热带季节性湿润林、热带季雨林、热带山地(低山)常绿阔叶林、热带棕榈林、暖热性针叶林和竹林。本文对西双版纳植被进行的全面记录和系统归纳,可为科学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云南地区种子植物区系成分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覆盖云南地区全境的种子植物分布信息为基础,结合GIS和聚类分析的方法探讨了云南地区植物区系成分的地理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随着纬度的升高,世界分布成分所占的比重呈递增趋势,热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呈递减趋势,而温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则呈递增格局.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24.5°N左右,研究区域可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分界线以南,热带区系成分占优势地位,植被类型主要为热带区系性质强烈的山地雨林、季节雨林、季雨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等;分界线以北,温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相对较高,甚至占主导地位,植被类型主要为具较强温带区系性质的硬叶常绿阔叶林、温性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高寒草甸以及具强烈区系过渡性质的半湿润、湿性常绿阔叶林.该分界线与"田中线"不同,可能源于研究目标和内容的差异.
Abstract:
Based on all-around floristic information,and by using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and cluster analysis,this paper studied the spatial pattern of seed plant floristic elements in Yunnan Province of China.It was indicated that the proportions of cosmopolitan and temperate elements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latitude,while those of tropical elements had a decreasing trend.Cluster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study area c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parts,with the latitude about 24.5°N as a division line.To the south of the line,the dominant flora was tropical elements,and the vegetation was dominated by tropical mountain rainforest,seasonal rain forest,monsoon rain forest,and monsoon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To the north of the line,there were much greater proportions of temperate elements,and the vegetation was dominated by the evergreen,hard and broadleaved forest,temperate coniferous forest,coniferous and broadleaved mixed forest,alpine meadow,and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moist or semi-moist,showing strong floristic transition).This division line was different from "Tanaka Line",possibly due to different study aims and cont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