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藻糖对载药脂质体在干燥—再水化过程中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2.
3.
脂质体介导转染法的原理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脂质体是磷脂分散在水中时形成的脂质双分子层 ,又称为人工生物膜。最初 ,人们只是运用脂质体模拟生物膜 ,研究膜的构造及功能 ,从而发现了膜的融合及内吞作用 ,因而可用作外源物质进入细胞的载体。相对于电穿孔法和磷酸钙共沉淀转染法 ,脂质体介导转染法简便易行 ,成本适中 ,具有较高的转染率和较小的细胞毒性。1 .脂质体的组成和制备1 .1 组成脂质体的脂类  现有的商业化脂质体均为阳离子脂类与中性脂类的复合体 ,如LipofectAMINE、Lipofectin等 ,中性脂类多为二油酰磷脂酰乙醇胺 (DOPE)。其中 ,阳离子脂类…  相似文献   

4.
SA脂质体—高效介导DNA转染的新试剂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相似文献   

5.
6.
榄香烯脂质体(EL)的凝聚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8.
肽类药物转运脂质体研究新发展张志刚张国斌(桂林医学院,桂林541001)关键词脂质体在临床治疗中,许多化学合成或重组DNA技术制备的生物活性肽和蛋白质因缺乏口服生物实用性和易被迅速从血中清除,其应用受到极大限制。脂质体具有“微库”功能,并具有持续释放...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依托泊苷长循环热敏前体脂质体的制备并对其性质进行考察。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依托泊苷长循环热敏脂质体,再用冷冻干燥技术制备依托泊苷长循环热敏前体脂质体。利用zeta电势测定仪、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该脂质体的粒径、电位、包封率、载药量、稳定性、释放度等进行系统的研究。结果依托泊苷长循环热敏前体脂质体水合后形成依托泊苷长循环热敏脂质体,粒径均值为(108.6±3.6)nm,Zeta电位的均值为(-12.2±1.8)mV,包封率可达96.2%;该脂质体在相变温度42℃下药物释放达到95%以上。结论依托泊苷长循环热敏前体脂质体的制备工艺稳定,载药量大,包封率高。含量及其包封率测定方法简单、快速、准确。本实验可为依托泊苷静脉注射用热敏脂质体新制剂的开发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0.
11.
脂质体作为基因载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2.
说起导弹,人们便会想到它具有专一地追踪,摧毁目标的功能。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一种新型的超微型生物导弹,已经研制问世。这种生物导弹就是脂质体(liposome)。脂质体是由磷脂双分子层人工膜在水溶液中形成的微囊。双分子层是生物膜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制备脂质体采用的磷脂和胆固醇均是天然存在的物质,所以脂质体膜近似天然的生物膜。脂质体具有亲水性,又具有亲脂  相似文献   

13.
脂质体是由天然脂类和(或)类固醇组成的微球体,核酸分子可被包裹在微球体内部空间,通过细胞内吞作用(endocytosis)及膜融合(membrane fusion)进入细胞。由于脂质体没有毒性,制备容易,因此,脂质体作为基因载体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4.
15.
反义寡核苷酸pH敏前体脂质体的制备及性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提高反义寡核苷酸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及避免在溶酶体内降解,采用旋转蒸发-薄膜水化、超声-挤压、冻干三步法完成pH敏前体脂质体的制备,研究了体外释药规律;以反义寡核苷酸为实验对象,测定了包封率.制得的pH敏前体脂质体复水后形成的pH敏脂质体形态圆整,粒径12.3~389.9 nm范围内,平均粒径为22.7 nm;三批pH敏脂质体的平均包封率为68.3%;体外释药方程为Q=1.8382-2.5186×10-2T (r=0.9913);结果说明制备的pH敏前体脂质体水合形成的pH敏脂质体粒度适宜,可用于反义寡核苷酸的包封.  相似文献   

16.
17.
18.
脂质体两性霉素B的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脂质体两性霉素B是在两性霉素B分子的外面包裹了生物性脂质体,通过脂质体的携带可改善药物在体内的分子代谢,较多地分布在肝、脾、肺,而在肾组织中分布减少,从而显著地减少了其不良反应,使患者的耐受性提高,临床疗效也获得了提高,适用于系统性真菌病患者的治疗。现就脂质体两性霉素B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脂质体与磷脂单分子层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尝试通过脂质体与磷脂单分子层(LB膜)相互作用去研究与膜间作用有关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脂质体的尺度、相状态,脂质体与LB膜的表面电荷性质,均对脂质体向LB膜的转变率有显著影响。本文尝试的方法有可能为人工膜研究膜间作用问题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