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按照教育部精品课程"五个一流"的建设标准,通过多年的建设,2007年我校<人体解剖学>获湖南省精品课程称号.在此过程中,我们围绕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通过对<人体解剖学>的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革与实践.本文对此进行总结,以期抛砖引玉,引起更多同行的共鸣而促进<人体解剖学>课程进行卓有成效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2.
人体解剖学是直接影响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教学成效的重要基础课程。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区,我校也是以少数民族学生居多,所以如何结合他们的民族特点,运用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提高我校少数民族人体解剖学的教学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了PBL教学探索,认为PBL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弥补传统教学中的呆板、缺乏灵活性等缺点,让学生更快更好更有兴趣地学习人体解剖学,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为少数民族教育探索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新的综合教育理念和课程观,课程思政是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之举.文章就课程思政在"微生物学"课程中的教学实践,从专业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微生物学专业课中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以及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在微生物学课程中有效实施进行了探讨,以确保以微生物学教学目标为立足点,自然恰当地...  相似文献   

4.
系统解剖学立体化双语教学资源建设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系统解剖学是医学生最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近年来,我们一直坚持双语教学,2008年我校系统解剖学获得首批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为建设好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我们积极开展解剖学双语教学探索和实践,着重于该门课程的立体化双语教学资源的建设,以纸质教材为主体,利用不同教学媒体的优点来呈现解剖学不同的教学内容,形成一个立体化的双语教学资源,并应用于教学实践活动中,达到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理解能力,灵活运用外语思维解决医学问题能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人体解剖学是护理专业学生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为突出护理专业特色,提高解剖学教学质量,本团队在我院2015级护理专业本科学生人体解剖学教学中试行了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和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eam-based learning,T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课程结束后比较教学效果,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科学应用PBL和TBL相结合的教学法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牢固掌握解剖学基础内容及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长学制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突出问题,从实验内容和实验教学手段等方面入手,探索建立一整套适用于七年制及长学制学生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体现创新教育教学的理念.  相似文献   

7.
"海洋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是高等院校海洋科学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在海洋科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开展"海洋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思政建设,是落实高校全员全程全方位培养青年海洋微生物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海洋微生物学实验"课程为例,挖掘提炼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从课程建设、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考核评价体系、教学反思等方面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和实践,旨在将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同频共振。  相似文献   

8.
“发酵工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张海龙 《微生物学通报》2021,48(4):1394-1401
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其核心思想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中。我们在"发酵工程"课程教学中,通过提升任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探索在课程绪论、课程知识点、历史故事、社会热点、实验实训中融入思政元素,力求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初中生物课程彻底摒弃了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形式,从课程理念到教学内容乃至编排体例等诸多方面都力求突出创新性。  相似文献   

10.
人体解剖学作为一门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在不断改进。本文总结了国外医学院校人体解剖学最前沿的教学模式,结合我校解剖学教学改革现状,提出整合-混合式临床应用型解剖学教学模式,旨在简化学习难度,提高教学效果,努力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通过对6种藓类植物,即褶叶青藓(Brachythecium salebrosum(Web.et Mohr.)B.S.G.)、湿地匐灯藓(Plagiomnium acutum(Lindb.)Kop.)、侧枝匐灯藓(Plagiomnium maximoviczii(Lindb.)Kop.)、大凤尾藓(Fissidensnobilis Griff.)、大羽藓(Thuidium cymbifolium(Doz.et Molk.)B.S.G.)和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me Wils.)嫩茎和老茎的石蜡切片和显微观察发现,同一藓类植株的嫩茎和老茎,茎结构稳定,不同种藓类植物茎横切面具有不同特征.植物体茎横切面形状、表层细胞的层数、细胞大小和细胞壁厚薄、皮层细胞大小和形状、中轴的有无以及比例等特征可以作为藓类植物的分科分类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In experiments on Black Sea skates (Raja clavata), the potential of the receptor epithelium of the ampullae of Lorenzini and spike activity of single nerve fibers connected to them were investigated during electrical and temperature stimulation. Usually the potential within the canal was between 0 and –2 mV, and the input resistance of the ampulla 250–400 k. Heating of the region of the receptor epithelium was accompanied by a negative wave of potential, an increase in input resistance, and inhibition of spike activity. With worsening of the animal's condition the transepithelial potential became positive (up to +10 mV) but the input resistance of the ampulla during stimulation with a positive current was nonlinear in some cases: a regenerative spike of positive polarity appeared in the channel. During heating, the spike response was sometimes reversed in sign. It is suggested that fluctuations of the transepithelial potential and spike responses to temperature stimulation reflect changes in the potential difference on the basal membrane of the receptor cells, which is described by a relationship of the Nernst's or Goldman's equation type.I. P. Pavlov Institute of Physiology,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SR, Leningrad. I. M. Sechenov, Institute of Evolutionary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SR, Leningrad. Pacific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Far Eastern Scientific Center,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SR, Vladivostok. Translated from Neirofiziologiya, Vol. 12, No. 1, pp. 67–74, January–February, 1980.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