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中国鹤类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中国有9种鹤类,其中灰鹤(Grus grus)、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丹顶鹤(Grus japonensis)、白枕鹤(Grus vipio)、赤颈鹤(Grus antigone)、蓑羽鹤(Anthropoides virgo)在中国进行繁殖。中国政府为保护鹤类采取了大量有效措施。本文在结合当前鹤类数量和保护现状的基础上,对中国鹤类的保护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鹤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世界现存鹤科鸟类共有15种,除南美洲和南极洲外,其余各洲均有分布。化石鹤计有17种,发现于始新世、渐新世、上新世和更新世。其中游荡鹤属5种,发现于始新世;鹳鹤属2种,分别发现于始新世和渐新世,这两属的鹤类均已灭绝;鹤属10种。 根据大陆漂移学说和古气候的资料,初步分析认为鹤科鸟类大约发生在7千万年以前(白垩纪末期至新生代的第三纪初期),正值世界第二次大冰期后的间冰期,气候温湿,世界上具有适于鹤类栖息的广泛环境。至第四纪冰期和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有些鹤类绝灭了,有些则继续留存。例如黑颈鹤适应了青藏高原的隆起而形成,是为最年轻的种类。蓑羽鹤广泛分布于欧、亚、非洲,蓝蓑羽鹤分布于非洲南部,有可能是最古老的种类。地中海、非洲和北美洲可能是世界鹤类的发源地。从赤颈鹤、澳洲鹤的形态看,有可能起源于冈瓦纳古陆,但从气管的形态来看,又与其他鹤属鸟类较为一致;肉垂鹤、澳洲鹤和两种冕鹤都具肉垂或垂囊,赤颈鹤亦或具肉垂。鹤属中的白鹤,其气管则与分布在非洲南部的肉垂鹤相似。无论从分类学及鹤科鸟类的起源地,均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鹤     
戎可 《生物学通报》1997,32(12):12-13
“鹤”泛指鹤形目鹤科的各种类,世界上现存鹤类计15种,我国有9种,分属鹤亚科鹤属和衰羽鹤属(衰羽鹤)。均为大型迁徙性涉禽。头顶(或额)通常裸出或被羽(蓑羽鹤属),橡强直,鼻孔呈直线状;初级飞羽11枚(第1枚较第2枚短),次级飞羽比初级飞羽长;尾短,尾羽12枚;腔、跑路和趾均细长,后趾很小,位置高于前3趾;气管发达,在胸骨和胸肌间构成复杂的卷曲,利于发声共鸣。栖息于河口、湖泊等水域附近的沼泽湿地、草原或宽阔的农田,涉水取食蠕虫、软体动物、昆虫、小型脊椎动物以及植物的嫩芽和种子,较少飞翔。繁殖期通常有复杂的求…  相似文献   

4.
张琼  钱法文 《生态学报》2015,35(21):7236-7243
2012年10月至2013年5月,采用焦点取样法对在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秋季和春季迁徙停歇的以及在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越冬的白鹤(Grus leucogeranus)幼鹤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幼鹤取食行为比例从秋季迁徙时的23.0%增加到越冬晚期时的82.7%,但春季迁徙期减少为61.9%;幼鹤乞食行为比例从秋季迁徙时的58.2%减少至春季迁徙时的1.2%;幼鹤警戒行为比例从秋季迁徙时的1.0%增加至春季迁徙时的7.1%。幼鹤在春季迁徙期的理羽及静栖行为显著高于越冬期,这种行为的差异可能与食物的丰富度相关。环境因子中,风速对幼鹤静栖行为有显著影响,幼鹤取食及警戒行为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秋季迁徙及越冬晚期,幼鹤行为日节律在13:00—14:00时出现明显的取食低谷期,而春季迁徙期时则推后1小时。整个观察期间,幼鹤从雄鹤和雌鹤获得食物频次无显著差异,但不同时间段幼鹤从雄、雌成鹤处获得食物频次差异是显著的。研究从行为学的角度展示白鹤幼鹤的生长过程及不同性别成鹤对幼鹤生长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鹤的趣闻     
鹤类的变迁 鹤类在地球上的出现距今约有6000万年的历史。今天除南美洲和南极洲外,在世界各地均有鹤类分布。古鸟类学家经过对化石的研究证明,世界上最早的鹤与现在生活在非洲的冠鹤相似。当时,鹤类约有30多种,它们主要西息在赤道以北的大陆。那里不仅有温暖的气候,还有大面积的湿地和草原,十分适宜鹤类生存繁衍。 从第三纪晚期上新世到第四纪初期,全球气温有过明显的降低趋向,这是世界性气候变化,导致全世界冰川期的到来。整个第四纪自然界的最大特点是冰期和间冰期、海浸和海退、地壳的上升和下降等交替现象。由于气候和地壳的剧变,新的山脉把大陆分开,湿地被冰川和山脉所取代。  相似文献   

6.
2018年10月—2019年3月,采用焦点动物法研究了鄱阳湖区稻田生境中灰鹤(Grus grus)越冬期的行为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越冬期灰鹤的主要行为是觅食(77.45%)、警戒(11.17%)和修整(7.82%);行为模式以取食-警戒-取食或取食-修整-取食为主;幼鹤取食行为的时间分配和持续时间均极显著高于成鹤(P0.01),推测幼鹤取食效率低,单次取食持续时间和总时间较长;成鹤警戒行为(P0.01)极显著高于幼鹤,成、幼鹤警戒行为的持续时间无显著差异,取食间隔的警戒频次和时间分配均显著高于幼鹤(P0.05),说明成鹤是通过增加警戒次数来确保幼鹤的安全;取食行为的持续时间和时间分配在整个越冬期均显著升高,取食间隔期间的行走行为也逐渐上升,这与食物资源的可获得性有关;建议适当降低家鸭放牧等人类活动,减少灰鹤越冬期的取食难度;灰鹤不同家庭群的行走行为和取食间隔的行走行为均有显著性差异,推测与各家庭群占有的食物资源质量相关;行为节律上,灰鹤各时段取食行为占总行为的比例均较高,在10:00—10:59、12:00—12:59和16:00—16:59出现取食小高峰;警戒行为保持在一个稳定水平,修整行为高峰出现在取食行为高峰之后,这是因为灰鹤保持取食行为积累疲劳后进行修整;成鹤的取食行为节律性较幼鹤明显,幼鹤的取食行为曲线随机性强,这与幼鹤取食经验不足有关;幼鹤警戒行为的高峰出现在成鹤警戒的低谷,推测与保持整个家庭群较高的总体警戒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7.
升金湖湿地越冬鹤类栖息地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国际重要湿地,也是我国重要的越冬鹤类栖息地。湿地生态系统的环境因素对鹤类栖息地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结合1986—2015年升金湖土地利用数据和越冬鸟类观测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鹤类种群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关系,得出鹤类主要栖息地类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鹤类在升金湖湿地越冬季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升金湖4种越冬鹤类主要栖息地类型为芦苇滩地;影响鹤类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影响因子包括水位、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居民地距离等因子;其中,水位因子的权重最高,说明水位是影响鹤类栖息地选择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浮游生物次之,居民地距离权重第三。  相似文献   

8.
观鹤散记     
世界上一共15种鹤,中国有8种,我见过5种——野外目击,而非动物园里观赏。到大自然中看鹤,除了看鹤的风姿,主要是了解鹤类习性,学习相关知识,别有一番乐趣。我第一次在野外目击野生鹤,是1998年2月,在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那时越冬候鸟正集群准备北迁,湖里密密麻麻全是鸟。“鹤立鸡群”,应该容易分辨出鹤来吧,其实不然。与鹤身材近似的大型涉禽有好几种,比如鹳、鹭,都是长嘴、长脚、长脖子,如果距离较远,又没有经验,想分辨出其中的鹤,不太容易。 那天,保护区的管理人员用望远镜扫视了一遍远处的鸟群,说:“你们今天运气不错,里面有3只白鹤,还有许多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胡列也吐的鹤类及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列也吐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陈巴尔虎旗境内 ,地理位置在东经 4 9°4 8′,北纬 1 1 8°2 7′ ,总面积为 4 0km2 。 1 998年笔者对本区的鹤类资源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调查。本区共有 5种鹤栖息 ,本次共记录到 4种鹤计 78只。其中白头鹤 52只 ,丹顶鹤 1 1只 ,白枕鹤 4只 ,蓑羽鹤 1 1只。灰鹤在本区有分布 ,但本次调查未见。此外还记录到我国最大的白头鹤夏季集群。  相似文献   

10.
人鹤情     
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埋头于摄鹤创作中已有十余年,他历尽艰辛,在中国大陆行程近20万公里,涉足十余个省区,后又走访美、澳、亚、非各大洲中的有鹤之处,把世界上全部15种鹤的风姿都留在他的镜头之中。他谨望籍鹤影之美,激励人们对鹤的热爱和保护自然的意识。  相似文献   

11.
在中华文化中,鹤不同于一般的鸟类。她总是与人们美好的期望相伴,是吉祥、长寿、忠贞、仙雅、健美的象征,形成了内涵丰富的鹤文化。历经几千年,鹤文化已渗透到中华文明的许多领域,水乳交融,构成我国民族文化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追根溯源,鹤文化大约萌芽于3000年前。《诗经》中就有《鹤鸣》一章,用鹤栖息于野草之中并善于鸣叫,来比喻隐居山野而品德高尚的贤能之人,教诲统治者任用他们。这是可以查阅到的最早在古文献中出现的鹤的艺术形象。现在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文物珍品——莲鹤方壶,建造于春秋时代,是我国现存以鹤为造型的最早的青铜工艺品。有趣的  相似文献   

12.
鄱阳湖越冬白鹤家庭行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琼  钱法文 《动物学杂志》2013,48(5):759-768
2012年11月至2013年3月,采用焦点取样法,对在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越冬的白鹤(Grus leucogeranus)家庭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家庭为活动单位的白鹤群,成年白鹤活动时间分配比例为:取食80.9%、警戒10.5%、理羽4.0%、游走3.9%、其他0.7%;越冬早期,成年白鹤游走行为的日节律呈现早、晚高,中午低,低谷在10:30~12:30时;越冬晚期,13:00~14:00时出现明显的取食低谷及警戒、游走和理羽的高峰;而越冬早期、中期的理羽高峰出现在14:00~15:00时;成年白鹤雄性与雌性的活动时间分配比例差异不显著;越冬期早、中、晚三个时期,成年白鹤的警戒(F=3.45,P=0.040)、理羽(F=6.99, P=0.001)及游走(F=7.79, P=0.001)行为比例差异显著。幼鹤活动时间分配比例与成年白鹤差异非常显著。幼鹤活动时间分配比例为:取食66.2%、乞食14.0%、警戒3.7%、理羽5.4%、游走3.6%、其他7.1%。雄性成鹤对幼鹤的喂饲频次呈递减趋势,雌性成鹤对幼鹤的喂饲频次从11月底到12月初呈上升趋势,12月中旬以后呈递减状态。整个越冬期,雄、雌成鹤喂饲幼鹤频次无显著性别差异(P=0.340),但越冬中期(P<0.001)及晚期(P=0.005)表现出极显著差异。随着幼鹤的成长,其活动时间节律发生较大变化;幼鹤取食行为比例明显增加,同时其乞食行为的比例显著减少,警戒行为比例显著增加。本次研究从行为学的角度展示了成年白鹤性别差异、幼鹤的生长过程及成鹤对幼鹤生长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四种鹤的胸骨和肩带骨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丹顶鹤、白枕鹤、白头鹤、白鹤的胸骨与肩带骨进行了比较,阐明白鹤与鹤属的3种鹤在骨胳特征上的重要差别,进一步论证把白鹤从鹤属分离出来与肉垂鹤合为一个属是正确的。本文首次就胸骨和肩带骨特征提出4种鹤的检索表。文中附有胸骨和肩带骨的量度和12幅鹤的胸骨图。  相似文献   

14.
鄱阳湖围垦区藕塘越冬白鹤的时间分配与行为节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明勤  龚浩林  戴年华  植毅进  徐宁  卢萍 《生态学报》2018,38(14):5206-5212
2016年12月—2017年3月,采用瞬时扫描法研究了鄱阳湖围垦区藕塘生境中白鹤Grus leucogeranus越冬期的行为,共扫描2560次,23219只次,包括18031只次成鹤和5188只次幼鹤。结果表明,觅食(41.78%)、警戒(25.02%)、修整(15.00%)和休息(10.84%)是白鹤越冬期的主要行为。与自然生境相比,藕塘生境中白鹤主要采取多休息和修整的策略来节省能量支出。成鹤的觅食行为(35.29%)显著低于幼鹤(62.42%)(F_(1,12)=45.977,P0.01),警戒行为(28.66%)则显著高于幼鹤(10.26%)(F_(1,12)=38.975,P0.01)。家庭群成鹤觅食行为(43.96%)极显著高于非家庭群成鹤(27.04%)(F_(1,12)=60.169,P0.01)。家庭群成鹤需要喂食幼鹤,它们花费更多的时间觅食弥补能量的消耗。行为节律上,白鹤各时段觅食行为占总行为的比例均较高,11:00—11:59出现明显高峰,占总行为的48.64%。警戒行为无明显的低谷和高峰。成鹤在各时段的觅食行为比例均明显低于幼鹤,成鹤和幼鹤的觅食曲线变化趋势相似,即觅食比例的升高和降低比较同步。成鹤在各时段的警戒行为和修整行为比例均明显高于幼鹤,成幼鹤的休息行为比例在各时段差别不大,均在14:00—14:59有个明显的高峰。家庭群成鹤的觅食行为比例几乎在各时段均明显高于非家庭群,家庭群成鹤的修整行为和休息行为在大部分时段均低于非家庭群成鹤。因此家庭群成鹤采取多取食,少休息和修整的策略提高自身的适合度,同时保证对后代的抚育。  相似文献   

15.
云南省纳帕海自然保护区越冬黑颈鹤的集群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2004年10月-2005年5月,在云南纳帕海自然保护区采用定点扫描法对越冬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的集群类犁和集群大小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黑颈鹤夜间集群夜栖,形成较大的夜栖群,平均群体大小为67.9只(16-157,n=17):按照有无灰鹤加入,又将其分为同种集群和混种集群两种类型,其中同种集群的黑颈鹤数量占整个越冬种群的65.3%.在白昼,黑颈鹤以家庭鹤、集群鹤及特殊群体3种类型活动,家庭鹤和集群鹤的平均大小分别为2.7只(2-4,n=145)和16.1只(3-65,n=1017).黑颈鹤的集群大小并不稳定,在日内和月份间均有明显变化(P=0.000<0.05).存越冬期,最大集群形成于12月,其次为11月和1月;在日内,早上8时集群最大,随后减小并保持相对稳定,18时黑颈鹤开始向夜栖地靠拢,使得集群再次开始增大.随后观察中还发现,黑颈鹤的家庭解体过程开始于3月底,当幼鹤被成鹤驱逐离群后,逐渐加入集群鹤活动,从而使得家庭鹤和集群鹤的大小和组成发生改变.黑颈鹤的集群大小和组成受自身状况、种内关系、天气、食物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随时间和季节变动而发生变化,是对自身、种群和环境条件变化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16.
正非洲大草原的狮王听说,遥远的东方国家中国也有草原,奔跑在那里的动物味道也不错。它心痒痒了,想去东方瞧瞧那些草原动物都是谁。可是母狮们劝它:长途奔波不易,还是先跟东方的草原动物来个远程视频吧!遇见蓑羽鹤第一个出现在镜头前的是蓑羽鹤。狮王一见到它就大叫:"你明明是一只住在湖边的鹤,干吗冒充草原动物?"蓑羽鹤镇定自若:"一提起是我们鹤类,大家都只想到湖泊,今天我就给你上上课——草原也我们的重要栖息地呢!全世界有15种鹤,其中9种在中国都有过记录。夏季,西北高原上的草原为我们提供食物和活动空间,也是我们的重要繁殖地。"狮王挥挥爪,没兴趣。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气候变化对大兴安岭地区鹤类潜在分布的影响,促进其有效保护,本文以大兴安岭地区6种鹤为研究对象,基于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Jackknife分析,筛选气候、地形和植被类型等关键环境因子,采用MaxEnt模型模拟了当前和未来两种气候变化情景(RCP4.5和8.5)下6种鹤的潜在分布区域,通过Zonation和ArcGIS软件确定了其优先保护区域并分析了目标优先保护区域.结果表明:当前气候条件下,6种鹤的潜在适宜生境集中分布于大兴安岭中部和西北部;RCP4.5和RCP8.5气候情景下,6种鹤的高适宜生境将缩减.白头鹤、丹顶鹤、白枕鹤、灰鹤和蓑羽鹤的潜在适宜生境整体呈缩减趋势,而白鹤的潜在适宜生境将比当前扩张5.4%~6.3%;当前及未来气候条件下,6种鹤的优先保护区域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的西北部、东南部以及中部偏西地区,目标优先保护区域的保护率达20.1%~23.8%,保护空缺主要分布于漠河县西部、额尔古纳市中部偏北地区、根河市中东部、牙克石市东北部和鄂伦春自治旗南部,建议适当增加保护地面积,为鹤类的有效保护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8.
黑颈鹤迁徙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至康  李德浩 《动物学报》1993,39(1):105-106
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为中国的特产种,它在青藏高原上繁殖,在云贵高原、雅鲁藏布江中游及不丹等地越冬。1984至1989年间,笔者在青、藏、川、甘、云、贵等省、区对它的迁徙进行了研究。 材料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环志方法进行。利用活套、围网和直接捕捉雏鸟等手段,先后共捕捉黑颈鹤20只:在越冬地贵州威宁的草海3足;繁殖地四川若尔盖8只,青海玉树的隆宝滩8只,青海湖的泉湾1只。其中有成鹤5只,一龄幼鹤6只,雏鹤9只。所用脚环是由中国鸟类环志中心和国际鹤类基金会分别提供的,分彩色塑料环(有大红、桔红、白、绿等色)和金属环。  相似文献   

19.
封面故事     
<正>在鄱阳湖周边藕田里越冬的白鹤。白鹤也叫西伯利亚鹤、雪鹤等,体长约1.4米,体表白色,翅尖黑色,从喙端到眼后有一暗红色斑块,鸣叫声类似于长笛声。白鹤是一种迁徙性水鸟,全球种群约4000只,在主要越冬地鄱阳湖集中了98%以上的种群。白鹤目前被列为国家1级保护野  相似文献   

20.
蓑羽鹤消化系统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德荣  贾长虹  曹栋 《四川动物》2007,26(3):550-552
为了丰富蓑羽鹤的形态学资料,对蓑羽鹤的消化系统进行了解剖和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蓑羽鹤无明显嗉囊;肌胃的肌肉壁和类角质膜较发达;盲肠发达,占肠道总长的12.4%,消化道各部均为弱酸性(pH值5.5~6.5),具有杂食鸟类消化系统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