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乳腺纤维瘤病样化生性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免疫组化特征。方法收集并分析1例纤维瘤病样化生性癌病例的临床特征及病理资料,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文献。结果组织学乳腺纤维瘤病样化生性癌大部分区域为温和的梭形细胞,仅于靠近导管区域细胞密集,并伴轻-中度异型,可见假血管瘤样、黏液样间质,并见胶原化,肿瘤周边可见乳腺增生性病变;免疫组化标记,梭形细胞既表达上皮标记CK(AE1/AE3)、CKH(34βE12)和CK7,,也表达肌上皮的相关标记CK5/6、p63、CD10,而ER、PR、HER-2、SMA、desmin、CD34、CD117和S-100均阴性。随访13个月,尚未发现复发或转移。结论乳腺纤维瘤病样化生性癌是乳腺化生性癌的一种亚型,诊断时需结合组织学特点及免疫标记表达情况,注意与乳腺相关的梭形细胞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混合性化生性乳腺癌的临床特征、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应用光学显微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2例混合性化生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表型,并总结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均为老年女性,年龄分别为54岁和50岁。肿瘤大小分别为12cm×11cm×6cm、3.5cm×2.5cm×2cm。一例切面为灰白胶冻样,局部区域呈鱼肉状,另一例质中及灰黄伴局灶坏死。混合性化生性癌的构成成分分别为梭形细胞癌+骨肉瘤、鳞状细胞癌+非特殊型浸润性癌+软骨肉瘤。免疫表型:2例中,癌的成分均表达CK、EMA,其中鳞状细胞癌和梭形细胞癌成分均表达P63;肉瘤成分均表达vimentin、SMA、CK5/6,均不表达ER、PR、Her-2,Ki67增殖指数均较高,分别为40%、60%。结论混合性化生性乳腺癌的报道较少,预后较差,应广泛取材。当组成成分为3种及3种以上时,预后往往更差,应在报告中加以体现,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不同组成成份的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周上皮样细胞分化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表型.方法:对1例结肠血管周上皮样细胞分化肿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结果:肿块界限清楚,无包膜,镜下观察:瘤细胞包括上皮样细胞及梭形细胞,胞质丰富透明或呈颗粒状嗜酸性胞质,核分裂象少见,间质富于薄壁毛细血管,偶见管壁透明变的大血管.免疫表型肿瘤细胞HMB45和α-SMA阳性,而CD34、CD31、S-100、CK均阴性.结论:血管周上皮样细胞分化肿瘤是一组非常少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因其特殊形态、免疫组化表达应归入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相关肿瘤,极少数可以是恶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一例小肠多发肉瘤样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1例小肠多发肉瘤样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大体观可见10余枚肿块散在多灶性分布于肠段,切面灰白色,环绕肠壁扁平状生长,直径约0.7cm-4cm不等,伴坏死穿孔,浆膜面附脓苔。镜下观瘤细胞呈双向分化特点,上皮样、多边形或胖梭形,弥漫成片分布,核空泡状,核仁清晰,核异型明显,核分裂 100∕50HP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细胞呈AE1/AE3、CK18、Vim弥漫阳性,肿瘤细胞增殖指数高(Ki-67阳性率80%),calretinin、TTF1、CK5/6、SDHB、CD117、DOG1、CD34、ERG、SMA、Des、S100、SOX10、WT1、CD99、CDH17、CDX2、SALL4、Bcl-2阴性。结论小肠多发肉瘤样癌极其罕见,预后差,诊断依据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临床病理医师应加深认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胸腺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LEL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分析2例LELC患儿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和免疫表型,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1例发生于6岁男童,1例发生于10岁女童,以发热、胸痛就诊。大体检查肿物结节状,有包膜,切面实性灰褐色,质软。组织学上肿瘤细胞呈巢状、条索状排列,肿瘤细胞合体样,细胞核大,空泡状,核仁明显,核分裂像易见,间质大量小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标记显示CK、CK5/6、CK7、CK8/18阳性,OCT-4、SALL-4、GCP3、AFP阴性,淋巴造血细胞标记阴性。EB病毒原位分子杂交检查示EBV阳性。结论:LELC是儿童少见的肿瘤,根据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免疫表型容易诊断,诊断需与生殖细胞肿瘤及淋巴瘤鉴别,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前列腺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治疗方法及相关预后,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前列腺基底细胞癌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及相关免疫组织化学表型。结果前列腺基底细胞癌男性老年患者多见,临床上常出现尿路梗阻的症状,表现为排尿不尽、尿频、尿急、尿痛等,血清学检查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PSA)水平在正常范围之内,镜下见肿瘤细胞大多呈巢团状、腺样及腺样囊性结构,外围的瘤细胞可呈栅栏状排列,部分癌巢中心可见坏死,部分腔内可见分泌物。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3/3例)p63、CK5/6及BLC-2大部分细胞呈阳性,但位于最内层的腺腔样细胞阴性,(3/3例)CK7部分细胞阳性,主要是最内层的管腔样细胞阳性,1例行GATA-3、Ber-EP4检测部分肿瘤细胞阳性,(3/3例)肿瘤细胞P504s、PAS、CK20、S-100、CD117阴性,3例Ki-67增殖指数为10%~60%,1例行HER-2检测呈阴性。3例患者均行前列腺电切术,随访6个月至3年,1例患者于术后6个月肿瘤复发死亡,其余2例患者无瘤生存。结论前列腺基底细胞癌临床非常罕见,诊断时要结合临床血清学检查、镜下形态学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该肿瘤并非完全惰性,应注意定期随访或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肾脏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ucinous tubular and spindle cell carcinoma,MTSC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对3例MTSCC进行光镜、特殊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并复习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结果 3例MTSCC中,2例为男性,1例女性,年龄分别为50、71、75岁(中位71岁),例2临床表现为腰痛,3例均无肉眼血尿。肿瘤长径分别为2.0cm、3.5cm、6.0cm(中位3.5cm),肿瘤切面灰白色,与周围肾实质界限清晰,例2局部伴出血、坏死。组织学上肿瘤由温和一致的立方细胞紧密排列成狭长的小管结构及梭形细胞两种成分构成,例1、例3部分肿瘤细胞胞质透明,例1黏液性间质稀少;例2、例3间质内见泡沫细胞聚集。免疫表型:3例均表达AMCAR、CK7、CK19、EMA、NSE等,Ki-67低于5%。FISH结果:3例均无乳头状肾细胞癌的染色体异常:3、7、17染色体扩增及Y染色体丢失。结论MTSCC为低级别肾细胞癌,形态学谱系广泛,免疫表型表达远曲小管上皮标记(AMCAR、CK7、CK19、EMA、NSE等),主要需与乳头状肾细胞癌相鉴别,一般预后较好,术后仍须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invasive papillary carcinoma,IP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4例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技术,分析其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免疫、分子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巨检观察到肿块界限欠清楚,切面呈细乳头状。镜下组织学特征表现为肿瘤细胞突破反应性间质区域,浸润至乳腺间质,肿瘤细胞呈多分支复杂的乳头状排列,乳头中央可见纤细的纤维血管轴心,乳头上附有单层或复层肿瘤细胞。细胞嗜酸性,核分裂象少见。四例患者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相同,均显示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强+),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1+),Calponin、CK5/6、p63表达阴性,提示肌上皮缺失;Ki-67指数显示为低增殖指数。HER-2的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结果显示HER-2基因无扩增。结论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较为罕见,预后较好,淋巴结转移率低,其特征性的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表型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肺微小脑膜瘤样结节(minute pulmonary meningothelial-like nodule, MPMN)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分析1例MPMN临床资料,观察组织学形态特征及免疫表型特点。结果 患者男性,61岁,发现肺结节半年余,CT示右肺上叶磨玻璃结节,肿瘤性病变不除外。镜下病变区界限清晰,由上皮样或短梭形上皮样细胞构成,围绕薄壁小血管呈漩涡状生长,细胞界限不清,胞浆红染,染色质细腻均匀,未见核分裂。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EMA、Vim、PR、CD56、SSTR2a均阳性,CgA、SY、CK-P、TTF-1均阴性。结论 MPMN是一种罕见良性病变,依据病理组织学特征,并结合免疫组织化学可以做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一例罕见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simultaneous 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 SBPB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9年收治的一例SBPBC的临床病理资料,通过常规HE染色、应用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其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48岁,发现双乳肿块5天入院。双侧肿块大小约为1.0×1.0cm,界限欠清楚,切面灰白。镜下组织病理学特征为肿瘤细胞突破反应性间质区域,浸润至乳腺间质,大部分肿瘤细胞呈索状,簇状,部分肿瘤细胞呈微乳头状排列,大小不等,与周围间质裂隙状分隔,裂隙透亮,微乳头状缺乏纤维血管轴心,细胞质较丰富,细胞核级别中-高级别,另外可见导管原位癌成分,穿插于微乳头结构中。双侧乳腺组织免疫组化结果相同,均显示ER(+,约90%),PR(+,约70%),HER-2(1+),Ki67(+,约20%),P120(膜+)(图4),CK5/6 (-),E-Cadherin(+),D2-40(淋巴管+)。结论双侧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较为罕见,预后较差,血道、淋巴结转移率高,其特征性的病理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表型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乳腺分泌性癌(secretory breast carcinoma,SB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特点、鉴别诊断和预后。方法收集SBC 8例,对其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资料进行分析及文献复习。结果 8例SBC,1例男性,7例女性,发病年龄8~76岁(中位年龄43.2岁)。临床主要表现为无痛性乳房内包块。大体上肿块多数边界清楚,质稍硬,直径0.6~4.0cm;镜下瘤细胞呈实性、微囊状和导管样排列,胞质丰富,嗜酸性颗粒状。瘤细胞胞质内外含有丰富均质的嗜伊红分泌物。阿辛蓝染色呈蓝色,PAS染色呈红色。核分裂像少见,未见肿瘤性出血及坏死。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主要表达CK7和S-100蛋白,CK5/6、p63、CEA和CD10绝大多数呈阴性反应,Ki-67指数相对较低。结论 SBC是乳腺癌的一种少见亚型,通常预后较好,形态学需与乳腺粘液癌,富于脂质癌,泌乳腺瘤等相鉴别,确诊依据HE染色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必要时可结合ETV6-NTRK3融合基因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10例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院收治10例患者,其中9例为女性,1例为男性,年龄35~61岁,中位年龄47.9±10岁。8例患者肿瘤位于肝右叶,1例位于左叶,1例位于尾状叶。肉眼观肿瘤最大径2.1cm~14.5cm,平均直径7.93±4.2cm,10例均为单发,境界较清楚,实性,灰白、灰黄或灰褐色,质地中等或质软,部分病例切面伴出血。镜下见多边形或类圆形的上皮样细胞弥漫成片排列,胞浆丰富,胞质嗜酸或透亮,可见核仁,部分病例可见多核或奇异形核,核分裂像少见,部分区域可见肿瘤细胞围绕血管排列。免疫组化结果显示HMB-45和Melan-A均弥漫性阳性,SMA部分阳性,CK、Hepar1、glypican-3、desmin、CD34均阴性,其中仅1例(1/10)肿瘤细胞TFE3弱阳性,Ki-67指数(3%~10%)。结论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一种具有恶性潜能的间叶性肿瘤,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征象,与发生在肝的其他良恶性肿瘤较难鉴别,需结合病理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确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异位错构瘤性胸腺瘤(ectopic hamartomatous thymoma,EH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2例EHT,结合临床病史及相关文献复习,对其进行分析。结果两例分别发生于30岁和49岁的男性,各因发现左颈部肿块1年和5年余就诊。组织学上,肿瘤由梭形细胞、上皮细胞和脂肪细胞3种成分组成,可见多量薄壁中、小血管,梭形细胞在两例中所占比例最大(50%),成熟的脂肪细胞多呈灶状分布。免疫表型上皮细胞与梭形细胞均弥漫表达CK、CK5/6、p63,此外梭形细胞还可部分表达CD10、CD34、calponin、vimentin、SMA,上皮细胞部分表达EMA,TTF-1、S-100两者均未见表达,Ki-67增殖指数均3%。结论 EHT为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好发于成年男性,认识其独特的发病部位及临床病理学特征为其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15.
陈东  张哲  王伟  王福  方微  杨敏  肖磊  郑杰  屈正  王绿娅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8(10):1924-1926,1873,F000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动脉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方法:对3例(2例女性,1例男性平均年龄41岁)原发性肺动脉肉瘤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标记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临床表现为胸闷、气短、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CT及核磁检查可显示肺动脉腔内充盈缺损。病理检查:巨检组织呈肉瘤样、黏液样或胶冻状肿物,紧贴肺动脉内壁生长,并沿血管腔延伸状似血管塑型。镜下肿瘤组织由梭形细胞和黏液样基质构成,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坏死。1例诊断为原发性肺动脉内膜肉瘤,2例为平滑肌肉瘤。结论:原发性肺动脉肉瘤是一种起源于肺动脉的罕见恶性肿瘤,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均无特异性,确诊依赖于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临床预后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试图建立大鼠自发性乳腺癌产生C型肿瘤病毒的瘤株,探讨大鼠自发性乳腺癌病理学形态特点与C型肿瘤病毒形态学结构。[方法]将大鼠乳腺原发性癌用细胞悬液法和瘤块法交替传代建立瘤株;大鼠乳腺原发性癌和移植性癌分别用10%福尔马林液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和Ag染色,光镜观察;分别取大鼠乳腺原发性癌和移植性癌用2.5%戊二醛与1%锇酸双重固定,Epon812包埋,超薄切片,醋酸双氧铀和柠檬酸铅双重染色,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大鼠乳腺原发性癌细胞体积较小,直径为10μm,可见小球状结构,乳头状结构,弯曲的条索状与肾小球样结构形成典型的癌性腺管,Ag染色显示癌细胞由网状纤维分隔成不规则巢状,表明大鼠乳腺癌起源于上皮组织,其组织学类型为大鼠乳腺上皮性间变型腺癌。移植性癌细胞呈圆型、立方形、多边形,出现瘤巨细胞与苍白细胞等多种形态,排列成巢状、片状、小梁状、乳头状、小球状、癌性腺管和裂隙状结构,异形性显著。癌细胞形态不规则,细胞核大,核仁增多,胞质中有聚集成束的张力原纤维,罕见分泌颗粒,细胞间存在原始腺腔和桥粒;在瘤细胞间与胞浆内发现了C型肿瘤病毒颗粒,其形态学为球形,直径100nm,外部有囊膜、内膜、中央核心。[结论]首次建立了大鼠自发性乳腺癌产生C型肿瘤病毒的瘤株,其组织学类型为大鼠乳腺上皮性间变型腺癌,病理学形态是多态性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乳腺化生性癌的病理特征、复发和生存情况。方法:选取我院于2002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7例乳腺化生性癌患者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乳腺化生性癌的病理特点和鉴别诊断、组织起源以及治疗预后等。结果:7例乳腺化生性癌PR、ER和HER-2均显示为阴性,广谱CK则显示为阳性;所有入选患者均显示EGFR阳性,其中有3例患者显示p53阳性,4例患者显示CK5/6阳性。此外,3例患者经腋窝淋巴结清扫后显示有2例患者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4例患者经前哨淋巴结活检后结果:显示无癌转移。结论:乳腺化生性癌在临床上属于乳腺癌中较为罕见的亚型,其生物学行为和生存预后均不佳,HER-2和PR、ER等多显示为阴性,容易复发,目前主要治疗方法:为在手术治疗的基础上加以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从Wistar大鼠自发性乳腺肿瘤中分离出乳腺肿瘤细胞系(ZHL2006),并对其进行鉴定,为动物模型的开发、肿瘤发病机制的探讨提供有价值的线索.方法 对一例Wistar大鼠自发性乳腺腺癌瘤组织进行培养.对传代培养细胞进行细胞生长曲线测定、细胞形态结构分析、细胞染色体分析,检测广谱细胞角蛋白(PCK)表达、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等检测.将细胞接种于10只裸鼠,并对形成的肿瘤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并进行分离培养.结果 ZHL2006细胞在体外生长迅速,群体倍增时间为43.6 h;倒置显微镜及Giemsa染色镜下观察细胞为多边形及梭形;透射电镜观察可见细胞表面有微绒毛,核高度不规则,核浆比例增大,核仁明显等;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具有癌细胞特性.广谱细胞角蛋白(PCK)染色阳性,说明其自上皮而非来自基质;同时ZHL2006细胞系在软琼脂中可形成克隆,具裸鼠致瘤性.该乳腺肿瘤细胞系经体外长期培养后已形成永生化细胞系,并具有明显的恶性细胞表型.裸鼠接种实验成功率为6/10,复制肿瘤细胞和原发肿瘤形态结构一致,细胞培养形态结构一致.结论 本研究成功的建立了大鼠乳腺肿瘤细胞系,该细胞系具有典型的恶性肿瘤特征,能应用于裸鼠并成功复制出乳腺肿瘤模型.  相似文献   

19.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是乳腺浸润性癌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发生率低,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与普通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没有显著区别。这种病理类型可与普通浸润性导管癌混合出现,也可表现为单纯的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但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具有独特的组织学形态及分子结构,决定了其病理学分级较高、易于发生淋巴结转移的侵袭性生物学行为特点。多数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在影像学上表现为边缘不清的不规则肿块影,常伴有微小钙化。其特征性病理形态为细胞膜上皮抗原(EMA)在肿瘤细胞簇外周的细胞和基质中腔隙边缘特异性染色,同时显微镜下瘤细胞表面发现微绒毛结构,说明了瘤细胞簇周围的空隙样结构实际上是管状腔隙,瘤细胞呈"极向倒转"方式排列。IMPC具有高度淋巴血管浸润倾向,局部复发率高,是一种预后较差的类型。本文对近年来关于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甲状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病理形态特征、免疫表型和鉴别诊断,对2例甲状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进行临床资料分析、随访,并观察其病理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2例甲状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均位于甲状腺下极,实性,切面暗红色,镜下由增生的血管内皮细胞构成,具有上皮样细胞形态,胞浆较丰富,嗜酸性,多呈空泡状,细胞间可见血管腔,免疫组化:CD34(+)、Vim(+)、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甲状腺球蛋白(thyroid globulin,TG)(-)。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是一种罕见的甲状腺肿瘤,其生物学行为属于低度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