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柽柳科植物花粉形态特征聚类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张元明 《西北植物学报》2004,24(9):1702-1707
在观察了中国柽柳科(Tamaricaceae)4属27种植物花粉形态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聚类分析。观察结果表明:该科植物花粉为三沟类型,无三拟孔沟类型,形态及外壁雕纹属间差异明显。花粉特征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柽柳科植物花粉大致划分为明显的三组,所包含的种(某些种除外)分别隶属于柽柳科的4属:琵琶柴属(ReaumuriaLinn.)、水柏枝属(MyricariaDesv.)、山柽柳属(MyrtamaOvcz&Kinz.)和柽柳属(TamarixLinn.),而有争议的山柽柳属虽同柽柳属聚在一起,但也较早地分出成为独立的一支,结合种子形态及分子生物学证据,支持将秀丽山柽柳从水柏枝属中分出而另立新属,为传统分类学将该科划分为4属提供了依据。聚类分析进一步将水柏枝属植物花粉和柽柳属植物花粉分别分为2种类型,而琵琶柴属植物花粉类除个别种体积存在差异外,其纹饰类型较为单一,仅划分为1种类型。柽柳属植物花粉聚类分析结果与该属植物花盘类型的划分结果基本一致,融生花盘类型植物的花粉则在两组中均有出现,可能是间生花盘和假顶生花盘类型间的过渡类型。  相似文献   

2.
柽柳属和水柏枝属植物化学分类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运用植物化学分类学的实验方法,即薄层层析和紫外吸收光谱对柽柳属(Tamariax Linn)和水柏枝属(Myicaria Desv)的4种植物进行了分析测定,提出了柽柳属和水柏枝属的植物化学分类检索表,并对存有疑问的白花柽柳(T.albiflonum)进行了植物化学方面的分析鉴定。  相似文献   

3.
柽柳科系统学研究中一些问题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合多方面研究结果,对柽柳科系统学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包括科的系统位置、属的划分及分化进行了探讨,认为:柽柳科和瓣鳞花科(Frankenaceae)构成姊妹类群,同属于石竹目或石竹亚纲;基于形态和分子证据,认为红砂属归入琵琶柴属、山柽柳属独立成属更为合理,但山柽柳属是否为杂交属尚需进一步研究。柽柳科包括红砂族(仅包括琵琶柴属)和柽柳族(包括柽柳属、山柽柳属、水柏枝属),柽柳属联结红砂族和柽柳族。  相似文献   

4.
中国柽柳科植物花粉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席以珍 《植物研究》1988,8(3):23-42
本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分布于我国的4属30种柽柳科植物花粉形态。并用透射电镜研究了柽柳属的代表种, Tamarix elongata外壁内部的超微结构。本科花粉为三沟, 少数属种为三拟孔沟。根据扫描电镜观察, 柽柳属花粉外壁表面具粗网状纹饰和细网状纹饰, 以及界于这两个类型之间的过渡类型。水柏枝属外壁表面具粗网状纹饰, 细网状纹饰, 小穿孔以及小的蠕虫状突起。红沙属和枇杷柴属均为细网状纹饰。 本科柽柳属花粉与杨柳科中柳属的花粉特征较相似, 本文提出了它们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国产柽柳科3属6种植物营养枝的解剖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国产柽柳科3属6种植物(琵琶柴、沙生柽柳、山川柽柳、多枝柽柳、刚毛柽柳、疏花水柏枝)营养枝解剖结构的比较研究表明:其当年生营养枝在表皮是否具毛、皮层细胞的形态结构、维管束排列方式、形成层的发生、髓部面积及内含物等性状上存在差异,并根据这些差异列出了分属检索表。所选6种植物生态型各不相同,其中琵琶柴为地带性超旱生小半灌木,柽柳为非地带性的潜水性旱、中生灌木,疏花水柏枝为湿、中生灌木。通过比较这6种植物的解剖结构,发现随着生境由湿生向旱生变化,营养枝解剖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并与生境形成了良好的适应。  相似文献   

6.
中国柽柳属和水柏枝属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对中国柽柳科 3属 2 1种植物的核糖体DNA中的内转录间隔区 (ITS)序列及 5 8SrRNA基因的 3′端序列进行测定。结果表明 ,ITS - 1片段的长度范围在 2 5 4bp~ 2 6 9bp之间 ,ITS - 2片段的长度范围在 2 2 5bp~ 2 5 3bp之间。以Reaumuriasongarica作为功能性外类群 ,运用PAUP软件分析仅得到一个最简约树。简约树步长为 4 6 6步 ,一致性指数CI =0 85 84 ,保持性指数RI=0 86 2 2。系统发育分析表明 :秀丽水柏枝不应从水柏枝属中分出。另外 ,研究分析为目前分类上存有争议的白花柽柳、短毛柽柳及甘蒙柽柳的划分提供了分子生物学证据  相似文献   

7.
中国干旱区柽柳科植物种子形态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中国干旱区柽柳科(Tamaricaceae)植物3属7代表种的种子形态及种皮表面亚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表明种子形态及种皮表面亚显微结构可为本科植物的分类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根据种子表皮毛着生的类型并结合外部形态特征可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表皮毛可分为Ⅰ型表皮毛和Ⅱ型表皮毛,前者着生于种子表面,包括红砂属(ReaumuriaL.)和柽柳属(TamarixL.)植物的一些种类;后者着生于种子顶端的芒柱上,包括柽柳属一些种类和水柏枝属(MyricariaDesv.)植物。(2)表皮毛的演化趋势是由Ⅰ型表皮毛向Ⅱ型表皮毛转化。(3)红砂属处于本科的原始地位,水柏枝属较为进化,柽柳属是联系两者的中间环节,本属内亦存在许多过渡类型。  相似文献   

8.
中国柽柳科植物叶解剖特征与分类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18  
对分布于新疆的柽柳科植物叶的结构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表明:水柏枝属叶为一般背腹叶,具湿中性特征;红砂属植物的叶横切面呈扁圆形,栅栏组织呈现状排列于表皮之下;柽柳属的叶与一般的背腹叶不同,栅栏组织位于远轴面,海绵组织位于近轴面。同时对叶的解剖结构与分类关系进行探讨,认为柽柳科植物的某些叶特征稳定且具类群特异性,在确定亲缘关系和分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列出了柽柳科分属和柽柳属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9.
中国水柏枝属植物的地理分布、濒危状况及其保育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柏枝属(MyricariaDesv.)植物主要分布于中国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为欧亚温带高山植物类群,多为河岸带植物,是分布区湿地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为评价这些特殊生态系统关键植物的分布及受威胁现状,对中国水柏枝属植物的地理分布和濒危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该属中国分布的11个分类群均受到生存胁迫,其中疏花水柏枝即将成为野外灭绝种,宽叶水柏枝已属极危种,心叶水柏枝为濒危种,秀丽水柏枝、泽当水柏枝、小花水柏枝、卧生水柏枝和匍匐水柏枝为渐危种,具鳞水柏枝、三春水柏枝和宽苞水柏枝为受胁种。结果表明,以水利建设为主的人为干扰和土地沙化、气温升高带来的环境改变是导致该属植物生存胁迫的主要原因。最后探讨了水柏枝属这类河岸带湿地和荒漠生境植物的保育策略。  相似文献   

10.
具鳞水柏枝(Myricaria squamosa)是我国高寒地区广泛分布的优势河谷灌木, 具有维持河谷湿地系统稳定的功能。然而, 目前国内外有关具鳞水柏枝水分利用来源的定量研究很少。该文运用氢稳定同位素示踪方法, 分析了青海湖流域具鳞水柏枝茎(木质部)水和潜在水源(地下水、河水和土壤水)的氢稳定同位素比率(δD)的季节变化, 发现具鳞水柏枝在不同水文环境下的植物水分利用来源有明显差异。研究结果表明, 生长在河岸边的具鳞水柏枝在6、7月主要利用地下水与河水, 分别占其所利用水分的89%、86%和55%、65%, 8月主要利用0-20 cm土层的土壤水, 9月水源不详。生长在离河岸约100 m处的具鳞水柏枝在6月主要利用地下水与河水(91%、70%), 在7-9月以0-60 cm土层的土壤水为主要水源。这表明生长在河岸边的具鳞水柏枝对地下水和河水的依赖程度较高, 而距离河岸约100 m时对土壤水的利用量较多, 反映出生长在不同生境中的具鳞水柏枝对特定水分条件的特殊适应结果。  相似文献   

11.
陆玲娣 《植物研究》1984,4(4):37-59
桂樱属(Laurocerasus Tourn.ex Duh.)是蔷薇科李亚科的一个属。它是De Tournefort(Institutiones rei Herbariae 627.t.403.1700)以Prunus laurocerasus L.和P.lusitanica L.两种奠定基础,而至1755年由Duhmal代为正式发表而建立。自该属建立以后的二百多年来,各国植物学家对其分类位置各持不同观点。  相似文献   

12.
Herminium is a genus of about 26 specie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temperate and subtropical regions of Asia and Europe. Yunnan, Sichuan and Xizang in China are the present distribution centre as well as differentiation centre of the genus. In the present paper, taxa of Herminium hitherto recorded in China are taxonomically and phytogeographically discussed and revised, and, as a result, 18 species are recongnized, including two newly recorded species, H. angustilabre King et Pantl. and H. quinquelobum King et Pantl., and 12 species endemic to China. A full list of synonyms is given, a key to the species is provided and the distribution areas of all taxa are mapped.  相似文献   

13.
榉属(Zelkova)是包含6个种的榆科小属, 呈东亚、西亚和南欧间断分布。该文基于DNA序列trnL-trnF和ITS构建了榉属的分子系统发育树, 大体上把此属分为3个分支, 分别对应东亚、西亚和南欧的种类, 与前人仅依据ITS序列的结果不同。生物地理的扩散和隔离分化分析(DIVA)表明, 榉属的原始祖先分布区可能是欧亚北温带, 包括了东亚、西亚和南欧的某个大的区域。分化过程以隔离分化为主要特征, 即3个分布区域是逐步隔离分化的。由于东亚的物种多样性, 北太平洋有可能是起源中心。榉属的现代分布格局可能主要是由于渐新世发生的古地中海西退、中新世发生的青藏高原大范围隆升, 以及第四纪冰川活动引起的分布区的收缩。  相似文献   

14.
谢寅堂 《植物研究》1985,5(3):147-157
1941年秦仁昌根据印度产的1种蕨类植物——Asplenium boryanum Willd。建立了介蕨属Dryoathyrium Ching,并新组合了7种蕨类植物为本属的成员(详见Fan Mem.Inst.Biol.11:39-81.1941.),40多年来未被各国植物学家所承认。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复叶耳蕨属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寅堂 《植物研究》1983,3(2):73-81
1828年荷兰植物学家Blume在他的《瓜哇植物简志》(Enum.P1.Jav.)中,根据Arachniodes aspidiodes Blume这个种,建立了复叶耳蕨属Arachnicdes,但一直未被各国植物学家所承认。我国蕨类植物专家秦仁昌教授1934年对本群蕨类植物的生活习性、外部形态和分枝图式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证明了它是一个自然类群,并指出了在系统分类上介于耳蕨属Polystichum Roth和鳞毛旅属Dryopteris Adans之间,当时他把本群植物(包括毛枝旅属Leptorumchra H. Ito和假复叶耳蔗属Acrorumo-hra H.Ito的一些种)归入了分布在大洋洲和非洲的Rumchra Raddi属中。  相似文献   

16.
中国杭子梢属植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傅沛云 《植物研究》1987,7(4):11-55
本文叙述了杭子梢属(gen.Campylotropis)植物的研究历史,说明在中国一共记录过59种杭子梢属植物,经过著者的研究整理,确定并提出了14种新的异名名称,经过详细考订,本属植物在中国已确知为29种、6变种、6变型。其中包括经发现和研究整理的新种4、新变种3、新变型3、新组合变种2、新组合变型3。此外尚有2个存疑种有待今后采集调查解决。本文历述了关于本属是否应该并入胡枝子属(gen.Lespedeza)这一问题所存在的长期争议之后,详细论述了本属与胡枝子属在特征上的异同诸点、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据此,明确地肯定本属与胡枝子属亲缘关系极为相近,但特征的分化已经必须确认本属应是与胡枝子属有明确区别的独立的属。此外,从特征分析中也可得出本属应是由胡枝子属大胡枝子组(sect.Macrolespedeza)演化发展而来的。本文在讨论了属内主要特征的演化趋势与种群关系之后,论述了本属在世界主要分布地区的种数和分布概况,同时将此与胡枝子属大胡枝子组的分布概况作了比较和分析,明确地认定我国机子梢属植物的大部分种类是本国西南地区发生的(中国有20个特有种),我国的西南地区是本属植物的分布中心,也是本属植物从较原始特征开始分化的一个特征分化多样化中心,并且此地区正是胡枝子属大胡枝子组与本属多数种类包括较原始种类分布相交叉的地区,因而我国的西南地区有可能即是本属植物的起源中心,并且这一起源应是与胡枝子属大胡枝子组植物分布到中国西南地区以后的分化发展想联系的。  相似文献   

17.
乌头荠族植物的地理分布表明,其基本上是1个北温带的族,该族植物有14属,8个分布区类型,亚洲的中部及西北部一带,特别是伊朗-吐兰区的西北部,是其原始分布与分化的中心;欧洲中部;西北部及巴尔干半岛并散布到和北美洲的西北部是其次生的分布与分化中心。根据该族原始类群和生境的分布分析,推测以上地区有可能是这类植物的发源地。首次从环境气体的变化和该族形态特征演化探讨了现代分布格局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兜被兰属植物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兰科的兜被兰属约有12种,主要分布于亚洲的温带至亚热带山地,我国的四川和云南是其现代分布中心和分化中心。本文通过植物地理学、孢粉学和解剖学的研究,对该属进行分类学订正,确认中国产有12种,其中9种为我国特有,包括4个新种和1个新组合种。  相似文献   

19.
半翅目鞘喙亚目是一类具有重要演化意义的昆虫。该亚目包括三个科:鞘喙蝽科(Peloridiidae)和卡拉蝽科(Karabasiidae)同属于鞘喙蝽总科;原臭虫科(Progonocimicidae)属于原臭虫总科。鞘喙蝽科是唯一的现生类群,孑遗于南半球。卡拉蝽科化石较丰富,但只发现于中亚、西伯利亚和蒙古中生代地层。本文...  相似文献   

20.
记述我国鞘蛾科一新种:中华金鞘蛾Goniodoma sinica sp. nov.。这是金鞘蛾属在我国的首次报道,对属征和世界名录进行了扼要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